第八百七十四章 吐蕃正統在大宋

字數:5652   加入書籤

A+A-


    李清臣苦笑一聲後,拱手道:“奏知陛下,朝野人心浮動,臣也是無奈,不得已才來乞陛下指揮!”
    趙煦嗯了一聲。
    對於李清臣的為人,趙煦是很熟悉的。
    這位大臣人品道德是過硬的,能力也是很不錯。
    屬於新黨內部,少有的謙謙君子。
    他的問題也在這裏。
    太君子了!
    太講道德和原則了。
    平時還好,一旦遇到政治極化的環境,他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兩邊不討好,兩邊都討厭的人。
    比如,在趙煦的上上輩子,紹聖紹述之後,李清臣居然想著和舊黨握手言和,讓舊黨投降輸一半,回到熙寧、元豐,新舊兩黨鬥而不破的政治中去。
    這誰肯答應啊?
    於是,這位在元祐後期,為趙煦親政立下汗馬功勞的宰執,在紹聖初年光速出局。
    極化的政治,不需要中間派。
    隻有保守派和激進派之分!
    就是那種,保守派覺得激進派太保守了的區別。
    而在如今的這個事情上,李清臣顯然是遇到了和他在紹聖初年一樣的問題。
    他想和稀泥,讓所有人都滿意。
    但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滿意!
    想到這裏,趙煦就看向李清臣,道:“相公……”
    “臣在!”
    “說說看吧,相公都遇到了些什麽問題?”
    李清臣歎了口氣,奏道:“陛下,自樞密院公布入京述職文武官員名錄以來……”
    “朝野物議,便一直在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殷鑒不遠雲雲……”
    趙煦聽著,隻是笑了笑。
    安祿山、史思明兩人,在安史之亂後,可是長期在魏博、成德、範陽(盧龍)三鎮地區,被民間尊為聖人。
    香火祭祀不絕。
    甚至可能在現在,都還有人在偷偷的給安祿山、史思明上香。
    這些可都是漢人!
    而且安祿山、史思明叛軍中,絕大多數的軍將、士兵,都是漢人!
    所以,安史之亂是一場新的五胡亂華嗎?
    錯!
    是李唐政權,長期漠視、壓榨、剝削、歧視打壓河北人民,將河北人當耗材,極盡壓榨了百年後的總爆發!
    沒有安祿山、史思明,也一定會有王祿山、張思明來造反。
    這是不以任何主觀意誌而改變的客觀結果。
    安祿山、史思明,隻是適逢其會而已。
    是河北人推出來的代言人。
    他們是複仇者!
    而大宋作為從五代廢墟裏建立起來的王朝,那些士人能不知道這些史實?!
    他們知道的。
    所以……
    什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什麽安祿山PTSD……
    都是借口,都是幌子!
    這些人呐,隻是不想別人上桌吃飯罷了。
    但……
    這對趙煦是個好事情。
    正是因此,他才長期漠視,甚至縱容了輿論。
    故此,趙煦在笑完後,就道:“朕觀聖人言: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夷狄則夷狄之……”
    “熙河諸將,自入我朝以來,素來忠心侍奉,奮勇殺敵……可謂是功勳昭著,為國羽翼!”
    “物議何以如此?”
    李清臣道:“物議以為,朝廷當以安祿山為戒……”
    “安祿山?!”趙煦笑了:“安祿山固曾叛唐,然則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懷恩,難道不是忠臣?”
    “相公啊,回去後,若再有人為此事尋相公……相公便將朕的話,告訴他們……”
    趙煦看向李清臣,認真的說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公等不可因噎廢食!”
    “實在不行,相公可以推薦他們,回去後讀一讀李斯的《諫逐客書》!”
    “朕總不能,還不如秦始皇能容人吧?!”
    ……
    送走李清臣,趙煦揉了揉太陽穴。
    他自知道,所謂的‘清流物議’,背後有人。
    而且,必定是朝中的勳貴武臣大將。
    道理很簡單。
    熙河諸將,未來肯定還能繼續建功立業。
    所以,未來會有更多橫班甚至正任官,從熙河路產出。
    想一想,當年狄青從底層殺到汴京,被拜樞密使後,這朝中上下的反應就可以知道,那些人對於幾千裏外的蕃官、蕃將們,忽然要和他們一起上桌吃飯是個什麽感覺了——
    臭熙河路的,來汴京要飯了!
    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但已經不能出人才的勳貴家族,對此的反應肯定會很大。
    因為,大宋朝是一個蘿卜一個坑。
    所以,這朝中每多一個新貴,就會有一個舊貴沒落。
    故此,什麽非吾族類,其心必異?
    無非不過是生意罷了。
    故此,趙煦可以想象,李清臣回去後,將趙煦的答複,轉達給那些人以後,這些人會有什麽反應了。
    他們必然,更加跳腳,也更加激動。
    而這正是趙煦需要的。
    朝中物議壓力不夠大的話,又怎麽顯得出他這個官家的隆恩之深呢?
    所以啊,清流們的壓力,也是這場權力PLAY中的一環。
    這樣想著,趙煦就喚來一直在門外守著的馮景,與他吩咐道:“且去將前些時日,趙醇忠、包順等聯名所上的劄子取來……”
    “諾!”
    很快,一封劄子,被送到了趙煦手中。
    趙煦拿著,打開看著上麵的文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結銜格式。
    每一個格式,都代表著一位昔日的唃廝囉或者李立遵的血脈(當年木征兄弟降宋,順便帶來了李立遵的兒子李都克)
    若算上,如今已經依附大宋的邈川溫溪心叔侄的話,那麽青唐吐蕃的正統合法繼承人(唃廝囉、溫浦奇、李立遵),已經全部是大宋臣子了。
    說一句吐蕃正統在熙河也不為過。
    而吐蕃人素來畏服貴種,重視血脈。
    所以,如今的大宋,在去年的戰爭後,已經完全掌握了對青唐吐蕃的戰略優勢。
    說句不客氣的話。
    隻要趙煦願意,大宋都不需要出動大軍。
    隻需要給這劄子上的這些吐蕃貴種們一個大義名分,讓他們帶兵前往青唐。
    十之八九,青唐阿裏骨政權,可能會迅速崩潰。
    但,趙煦沒有這麽做。
    因為,沒有好處。
    再看著劄子上的內容,很顯然,這是請了大儒潤色過的,對仗工整,文辭優雅。
    將這劄子快速的看了一遍,趙煦將之輕輕放下來。
    “這汴京城的人,還以為熙河的蕃官、蕃將們都是臭氣熏天的廝殺漢……”
    “卻也不看看人家,如今的買賣做的多大了?”
    “就連朕都要為了國家社稷,犧牲自己,來拉攏、團結他們!”
    熙河路遠離汴京,當地的藩部首領,在部落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每一個都是土皇帝。
    想要團結他們,就必須是經濟文化政治並用。
    所以,在一開始,趙煦就已經下定了決心,學習滿清的統治經驗,將自己的血脈,帶到吐蕃去——在後宮中,確立幾個位置,屬於吐蕃、羌甚至黨項等族。
    等這些妃嬪生了皇子,就可以讓他們遙領某部首領的職位,生了公主,則送出去與之聯姻、和親。
    從而在血緣上,將趙官家和這些少數民族捆綁起來,把他們拉上戰車。
    再加上經濟、文化、政治等方式,用不了一代人,這些人就會全部轉化成宋人。
    至少,也會變成,趙官家們最得力的幫手!
    無論對內對外,都是急先鋒的那種!
    如今,隨著熙河棉花經濟的快速發展,趙煦知道的,這個事情必須提上日程來了。
    不然,等他們繼續擴張、發展之後,再做這些事情,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錦上添花,怎及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