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人書的高光時刻

字數:4536   加入書籤

A+A-




                      李大爺全名李若誠,從事翻譯工作已有三十來個年頭。
    就算是多年前住在牛棚裏,也沒有一日不在譯書。
    從不喜歡硬搬字麵意思的老人,一直堅持用優美恰當的文字,詮釋原著的本意。
    所以每當完成一本書的翻譯工作,李若誠老先生必定是即勞身又傷神。
    手上這本《the&nbp;itte&nbp;eraid》,雖然已經快翻譯結束了,卻一直對書名的譯文耿耿於懷。
    如今聽江山這麽隨口一叫,竟覺得妙不可言。
    江山覺得老人問的特奇怪“不就是一句英文嘛,哪那麽多講究?還什麽譯作……”
    忽然,他意識到了什麽“您老不會是在翻譯這本書吧?”
    李若誠立刻重新戴上黑框眼鏡“正是如此,不光是它,我翻的書多了去了!”
    鄰居老倆口這一身濃鬱的書卷氣,左右隔壁論誰都能看得出。
    可江山倒是頭一回知道老人家有這愛好。
    江山立刻追問“這麽說您老是翻譯家?那一定有不少原版書了?”
    現如今這個時間點,最讓他受不了的就是沒有打發時間的消遣物。
    市麵上有可讀性的書刊少的可憐。
    “翻譯家不家的不敢妄稱,但家裏最不缺的就是書,自己愛買,出版社還經常給送過來,”
    李若誠的話,打斷了江山發散的思維,他繼續道“原版外文書也有不少,不過你真看得懂?”
    聽到老人提到出版社,江山雙眼一片燦爛。
    先前還在琢磨如何能和出版社搭上線,沒想到貴人就在身邊。
    70年代末期,別看後世一個個說的有多歡,就好像誰來都能變成王實一樣。
    殊不知這個時候是最不能輕舉妄動的階段。
    但江山卻知道有條路,賺錢雖不猛但卻穩。
    1978年,各地開始重新恢複連環畫的出版。
    江山心裏盤算著,再過一陣子小人書的高光時刻該到了,到那時他可有事幹了。
    上輩子江山的愛好廣雜,其中最燒錢的,就是四處搜羅小人書和連環畫的花銷。
    最肉疼的當屬一套1979年出版的《三國演義》,全套60冊,花了他整整35萬。
    據說這套書的原畫稿,拍到了過千萬的成交價。
    據原畫師回憶,當初那個年代他們根本就不重視畫稿的回收,大多被編輯部定期當廢品一賣了之。
    那位原畫師口中的年代,不就是現在嘛!
    更何況,上輩子江山對小人書的熱愛,可不隻限於收集小人書。
    在大學讀書的那段時間,他幾乎臨摹了市麵上所有能見到的7、80年代的小人書。
    圖書館、博書館、舊貨攤……
    那幾年,這些地方天天能見到身背畫板的江山同學。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江山了解到,原來早在70年代末,一張插圖或封麵的稿酬竟高達10至20元。
    而一頁連環畫的稿酬則為5至8元,想想一本畫下來得拿到多少稿酬!
    清美一些有門路的美術生,靠著幫出版社畫插圖、連環畫,早早就成為了萬元戶。
    70年代末的萬元戶是什麽概念?
    於是,畫小人書,也成了江山的短期就業方向。
    “你確實看過這書吧?”李若誠拍了拍蓋在腿上的書“不過你是在哪看的?總不能也是在知青點吧。”
    “當然不是,”江山笑了“您老可能還不知道,我如今在印刷廠上班,前段時間在單位一個老倉庫裏翻出了一箱書,其中就有幾本英文原版書。”
    “裏麵就有這書?”
    “對,但版本不一樣,不過那箱書看了大約小半年就消失了,也不知上哪去了。”
    江山之所以這麽說,是為了讓旁人知曉自己不但讀過一些書,還是舶來書。
    說起來,也算的上見過一些不同的風光。
    就算以後自己不小心說漏了嘴,也能給找補回來。
    李若誠聽了這些話,覺得合情合理。
    “那肯定是被別人順走了,”他篤定道“現在國家恢複了高考,很多人都在惡補英語。”
    老人忽然想到了什麽重點“你剛剛說書的版本不一樣,難道它和這本的英文名就不一樣?”
    “一樣的,”
    江山稍稍頓了一下,想了想該怎麽和老人解釋
    “書名的確都是&nbp;the&nbp;itte&nbp;eraid,但之前在鄉下時有位大哥曾教過我,如果英文語句讀起來特別扭,可以聯係上下文用自己的理解去閱讀。”
    “說的沒錯,”
    李若誠完全讚同這話
    “隻不過說的時候可以隨意,但換作譯文譯書就必須要逐字推敲了……你小子在這方麵倒是有些天賦。”
    李若誠這會再看江家老三,竟越看越順眼“海的女兒~不錯,說的真不賴!”
    一提起自己的專業,老人的話明顯多了起來。
    江山也樂在其中。
    令他沒想到的是,原來《安徒生童話》早在1909年就已經來到了我國。
    那個時候《the&nbp;itte&nbp;eraid》最早被譯作《海公主》。
    譯名挺好,但當年的編譯者在翻譯這篇童話故事時加入了自己想法,也就是進行了改編。
    當初那篇安徒生童話,處處透著瓊瑤大媽的韻味。
    這個年代的編輯部門,雖還沒領略到瓊瑤劇的狗血,卻也覺得該再次重譯這篇童話故事了。
    於是,作為“浦江外文出版社”的常駐翻譯編輯李若誠老先生,自然就接下了這一任務。
    出版社對老人的翻譯功底很放心,隻提了兩個要求快和尊重原著。
    “如今這故事,我已經譯的差不多了,”
    李若誠笑著說道“可一想到這書名就打不起精神,幸好今天遇上你江老三了,哈哈哈……”
    兩人說話的檔口,李若誠的老伴李懷英端著一杯熱茶走出了屋。
    她詫異的發現,自家老頭的臉上正舒展著難得一見的笑容。
    於是也不聲不響搬張小椅子坐在了一旁。
    江山著實吃了一驚“1909年就有這書了?那麽早就有人開始翻譯原版書了?”
    “比這早的都有,”李若誠接過老伴遞過來的茶“不過直到09年前後才開始出現白話文的譯文。”
    “噢!”
    李若誠繼續說道“之後直到建國後的十多年裏,對引進原版書的需求一直處於高位。”
    李懷英同樣也是位翻譯,這一會見老伴聊的開心也在一旁補充道“那個時候國家對翻譯工作者非常鼓勵支持。”
    說完,她和李若誠同時回頭看了眼自家的大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