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科舉要百花齊放

字數:3994   加入書籤

A+A-




    被戳穿了身份的王綰,此刻他的臉上已經沒有絲毫尷尬的表情。
    他腳下的步伐往前挪了一步,朝著冉方微微點頭示意說道:“本官王綰。”
    聽到他的名字,冉方的臉上沒有絲毫的意外之色,隻是淡淡掃視了一眼他。
    “原來是禦史大人。”
    “有事進府上再說吧。”
    說完,冉方便率先走了進去。
    這下倒是讓王綰不知道該說什麽了,好像冉方早已看透了他的身份一樣。
    而且,冉方那表情,也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多幾分恭敬之意,這讓他心中竟有一種挫敗的感覺。
    不過,即便心中再疑惑,他也不可能開口詢問的。
    隻能是跟在冉方的身後,一直來到前廳,等到冉方坐下之後,他和廉良才順勢也坐在了椅子上。
    剛坐下,廉良才看了一眼在場的幾人,隻好先開口說道。
    “這科舉考試乃大人提出來的,下官與禦史大人也不過是奉陛下的命令,才接手了此事。”
    “事出緊急,下官與禦史大人商議之後,確實不知這科考應該考什麽?”
    “大人可有什麽法子?”
    等他說完,王綰才又開口補充道:“先生乃儒門之徒,那這題是否要考儒門之學?”
    “可陛下對儒門似乎不讚同,此事要如何解決呢?”
    這話看似在詢問,其實是在告訴冉方,意見你可以提,但是不能隻說你的想法,而是要站在陛下的角度,看陛下和大秦需要什麽。
    尤其是這件事是第一次,必須做到讓陛下滿意的。
    冉方自然是聽出了他這話中的意思,他微微蹙眉看著王綰。
    隨後臉上露出了一絲嘲弄之色,毫不客氣地開口說道:“禦史大人既然有了想法,又何必來問本官呢?”
    “既然陛下將此事交給了二位,那與本官就毫無關係了,現在二位來此卻又有自己的想法,難道是想找個背鍋之人嗎?”
    “若是如此,二位怕是看錯人了!”
    在冉方說要將他們趕出去之前,王綰連忙開口解釋:“非也,我等絕無此意。”
    同時,王綰的心中對冉方也有了新的理解。
    之前在鹹陽獄中的時候,他看到冉方隻是一個儒門,雖有陛下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也沒有任何的威脅。
    可如今,那冉方的身份不一樣了,就衝他指揮使的身份,朝中就沒有幾人敢輕視於他。
    但是他又不屬於三公九卿,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尤其是這個官職還是冉方自己求來的,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怎麽想的。
    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想要和他交惡,所以自他為官以來,那些之前常去鹹陽獄的人都不曾來見他,就是擔心因為之前的事情冉方心中有芥蒂。
    同時他們也擔心,陛下會不會覺得有人想要和冉方套近乎。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能按照與普通官員相交的做法,來與冉方說話,怕是會適得其反。
    想著,他臉上浮現一抹慈善的笑意,看起來倒是十分的和藹可親。
    “先生誤會本官的意思,隻是擔心陛下會因此責怪我等。”
    “今日之事隻是我等來請先生幫忙,日後若是出了任何的問題,也與先生無關。”
    “他日科舉結束之後,本官親自去找陛下,為先生領賞。”
    “請先生放心!”
    這話還像個樣子,冉方心中平衡了一些。
    在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就知道定然是為了科舉之事而來,畢竟這朝中發生的事情沒有什麽能瞞過他的。
    尤其是朝堂上的那些事,曹陽雲總是第一時間來告知他的,就像日報一樣,從未缺席過。
    既然當初他提出了科舉製的說法,那自然也希望大秦能夠變好。
    所以,他心中早就有了想法,也不吝嗇於告知他們。
    “科考是為了更好地大秦,隻要有利於大秦的人自然都可以收為己有。”
    “本官以為,可以先從法家、儒門、兵家、墨家、醫家、農家中選人。”
    王綰在心中想了一下,這法家、兵家為官他都能理解,可還要醫家和農家的人,他就有些不理解了。
    想了想,他便開口問道:“先生,這醫家、農家和墨家入朝為官,是否有些不妥?”
    “例如農家的鄭國,雖也是為官之人,可他卻從不上朝堂,每日隻是在府中與匠人研究一些東西,朝中發生的事情他也不甚關心。”
    “而且有時直接與黔首在田地裏,整整幾日都不回府上,這種人也要入朝為官嗎?”
    “還有儒門之人……陛下十分不喜,尤其是因為扶蘇公子之事,陛下對儒門甚是厭惡,若是有儒門之人為官,怕是……不妥。”
    這話冉方是相信的,畢竟當初扶蘇被關入鹹陽獄,也是因為他一直替儒門說話。
    而且有些儒門之人,更是經常在一些場合,說陛下的不是,陛下沒有處死他們就已經夠大度了。
    “禦史之言有理,可即便如此,禦史大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也有過人之處的。”
    “就像法家一樣,大秦的規矩一是為約束百姓,二也是為了大秦的安定,若非有秦律的規範,想必這天下早已盜匪叢生,大亂了。”
    “而兵家更是大秦的屏障,若非有兵家,大秦又如何能夠一統六國呢?”
    “其實儒門也一樣,儒門有些想法確實對百姓不利,可不得不承認,儒門有教導百姓之能,也有治理天下之策,對大秦來說也是有利的。”
    “至於農家和醫家,他們都是天下人最需要的,農家能夠提升糧食產量,例如鄭國,他做出的貢獻想必禦史大人也不能不承認吧?”
    “而若不是有墨家的技術,鄭國的那些想法怕是也不能真正做出來吧?”
    “醫家就更不必說了,隻要是人就會生病,誰又能斷言自己一生都不會需要醫家之人呢?”
    “這些人若是都能入朝為官,服務於大秦和百姓,那對大秦來說是否也是有益的?”
    聽著這些話,王綰和廉良才都不由自主地點點頭,他們都隻是想著要為大秦尋找一些更好的官員,可沒有人想過是為大秦服務的。
    廉良才再一次被冉方的想法所折服,他看著冉方的眼神充滿了崇敬之情。
    “先生言之有理。”
    “不過……醫家之人隻知治病救人,又如何知曉為官之任呢?”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