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概要61

字數:1804   加入書籤

A+A-




    孫策最後讓張昭勸王朗為其效命,王朗隻是不從,孫策無奈隻得將王朗流放了事,王朗在這個艱難時期,雖然處境窮困,仍然收容體恤親友舊屬,分給他們的多,從他們那裏得到的少,甚有義
    《三國誌、魏書》中記載其“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也是一個真的漢子
    後來曹操護持漢室,迎奉漢獻帝,以漢丞相的名義征辟王朗,王朗才欣然從命,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
    觀王朗生平,其顯然並不是曹魏的死忠分子,也不是曹魏嫡係出身,反而是漢臣一係,雖然後來曹魏建立,其備受重用,但也隻算是因緣際會
    所以諸葛老大他們選中王朗此人為切入點,也確實是費煞心思的了,最難得的是王朗除了身居高位外,其還是經學大家,所作的《周易傳》是曹魏那邊學習《易》經的重要典
    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所作甚多,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書籍,後世還將王朗注解裏的思想稱為“王學“,是東晉時期的顯學,一度壓倒鄭玄的“鄭學
    對於王朗這種既是曹魏重臣,又是士林領袖的人,諸葛老大早就想好了用什麽樣的理由拜訪他
    那就是之前我曾經向諸葛老大背過的《歸去來辭》,諸葛老大之意,乃是費禕帶著這篇文章請王朗品評一
    至於作者的話,諸葛老大也不欲掩蓋其名,隻讓費禕道明乃是蜀中一山林隱士之作,被諸葛老大訪友偶得,並無真名流傳於世,隻報五柳先生之
    然諸葛老大甚好此文,近來更是屢屢背誦,現今思之,不欲此文埋沒,使後世不得傳之,故遣費禕將此文獻給王朗品鑒,若果是新文,勞煩其將此文顯於人
    而對於此文中拋下功業,回歸田園之意,與諸葛老大前作《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之句似有相互呼應之意,王朗聽完這番說詞之後,會否誤會此《歸去來辭》乃是諸葛老大隱名之作的話,那就無人得知
    而且按照諸葛老大的意思,如果王朗真的這樣認為的話,那就更是大利費禕此番作為了,因為如果王朗這樣想的話,應該能影響到曹魏那邊不少人也會這樣去聯
    那麽如果更深入去聯想的話,或許會得出諸葛老大已經帶領大漢取得關中、涼州之地,功業已成,年過不惑,萌生歸隱山林之念的結
    如果曹魏那邊真的聯想出這種結論的話,估計真的會對大漢之後的舉動作出嚴重的誤判,使得大漢下一次的北伐能夠輕鬆不少
    至於將此文不遠萬裏送到曹魏那邊的理由,諸葛老大也早已考慮周全了,就是現今之世,自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及建安七子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之後,世人盡知曹魏文風之
    尤其是曹操作《蒿裏行》、《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歌,以及曹子健十九歲在鄴城的銅雀台落成時候作《登台賦》就是《三國演義》中名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出處,其實原文為“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其後更有《白馬篇》、《七哀詩》、《飛龍篇》、《洛神賦》等傳世之
    其中以《洛神賦》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為曹子健所作之上上品,即使千年後依然被人津津樂道,被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評價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而清代王士禎亦言,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唯曹植、李白、蘇軾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