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224晉江文學城獨家發表 本宮問……
字數:6051 加入書籤
沈定中途昏昏沉沉地醒了幾次,看到林禎的背影後又安心地合上眼睛,他實在太累了,也很久沒有像現在這樣安穩地睡過一次好覺,他隻想這樣永遠地睡下去,在林禎的身旁。
有好幾次林禎並沒有發現皇帝醒來過,她包攬了大臣們遞給皇帝的奏折。之前在棲鳳宮的時候,皇帝也經常給她講朝廷和國家的事,加上她小時候也看過不少史書,對處理旱災這種事情也有一些心得,因為災區的情況不能耽誤,林禎就代替皇帝批了大臣們的奏折,並且給大臣們提供了處理的方案。
但因為拿不準大臣們對她越過皇帝批奏折這件事持什麽態度,她也不敢親自出現在大臣麵前,批好的奏折她都是讓鄭華送出去給大臣們,對外聲稱這些奏折都是皇帝醒來的時候批閱,由太監代筆的,但皇帝還需要靜養,所以暫時不能接見他們。
大臣們看著奏折上蒼勁有力的字跡也不像是女子寫的,而且寫在奏折上的備注見地也十分犀利獨到,所以他們完全沒有懷疑鄭華說的話,以為真是皇帝批閱的奏折,就歡天喜地地拿下去照著辦了。
林禎就這樣一邊批奏折一邊照顧昏迷中的皇帝,十分辛苦,好幾次鄭華都於心不忍勸她回去休息,她卻說:“如今陛下昏迷不醒,朝中又有要事,本宮作為皇後,怎麽能心安理得置之不顧,還是先等陛下醒來再說吧。”
鄭華聽了這話後感動不已,下意識地將林禎和孝德皇後做了對比。孝德皇後是賢惠穩重,可是如今這種境況換做是孝德皇後在,孝德皇後不一定能做得比林禎好,她最多就能照顧好皇帝,安撫後宮嬪妃的情緒,在政事上的氣魄可能沒有林禎的強。
如此看來,當初皇帝選擇了林禎作為繼後還是很明智的。
因為大臣們每日送來清心殿的奏折都即使得到處理,大臣們就都以為皇帝真的醒來了,於是就安心了很多,按部就班地處理著江南旱災區的事務,除了不能麵對麵跟皇帝匯報進度以外,朝廷的運轉一切如常。
正是因為大臣們以為皇帝已經醒了,也有不少大臣要求見皇帝商量要事,鄭華進來匯報給林禎,林禎見不是什麽十萬火急的事情,便讓鄭華告訴那些大臣將奏折留下就好,人就不要進去了,以免影響皇帝休息。
鄭華的態度強硬,大臣們也不敢硬闖清心殿,加上他們找皇帝的事情也不是很急的事,隻是多日未見皇帝,想借此機會來看望皇帝,在皇帝麵前露個臉,顯得他們勤政愛民,於是隻好訕訕地回去。
這日林禎在處理大臣們送來的奏折,鄭華又匆匆進來匯報道:“皇後殿下,中書令大人有急事求見。”
林禎這幾日聽多了這種大臣求見的話,已經習慣了,熟練地推脫道:“你問他有什麽急事,不是很急的將奏折遞進來就好。”
鄭華便出去,笑眯眯地對焦急地等在外頭的孫中書令道:“中書令大人,陛下有旨,不是火燒眉毛的事,您留下奏折就可以先回去了,他批好奏折後會讓人送去給您的。”
孫中書令卻說道:“可是這件事十分急,事關災區百姓能否過個好年,明年能否耕地種田,還請鄭公公通融一下,讓本官進去和陛下商議。”
鄭華哪裏敢讓他進去跟皇帝商量,皇帝壓根就沒醒過來,讓他進去不就穿幫了嗎於是他為難地對孫中書令說:“這個,這時候恐怕不是很方便,陛下剛歇下,他病還沒好全,需要休息。”
孫中書令焦急道:“這並不會耽誤陛下很多時間,本官隻是來跟陛下要個審批,陛下隻要同意之後簽字蓋章就好了。”
見孫中書令的著急不像是作假,鄭華也怕是真的有什麽急事耽誤不得,猶豫了一下隻好對他說:“那還請中書令大人稍等片刻,奴才進去通報一聲。”
孫中書令連忙拱手道:“那就有勞鄭公公了。”
鄭華行色匆匆地走進內殿,對林禎說道:“皇後殿下,中書令大人有災區的要事要跟陛下商量,看起來不容耽誤,您看……”
林禎頭也不抬地對他說:“那你問一下,是什麽要緊事。”
鄭華隻好出去詢問孫中書令,孫中書令沒想到如今見皇帝一麵居然如此困難,心想皇帝已經病得這麽嚴重了嗎,這和皇帝以往的作風大相徑庭啊。
但此時他也沒那麽多時間去質疑了,他對鄭華說:“陛下早前撥了五百萬兩白銀去賑災,現在第一批賑災的糧銀已經抵達了災區。可是災區來報,受旱地區進一步擴大,原定撥的糧銀不夠用,需要再和陛下商議追加部分賑銀。此事事關災區百姓的性命,非同小可,還請鄭公公通融通融。”
聽了這話,鄭華的表情也凝重起來,他跟在皇帝身邊多年,關於朝廷的事他也耳濡目染,也深知皇帝脾性。事關民生百姓,皇帝隻要有意識,哪怕病得動不了,也要優先處理。如今皇帝是昏迷不醒所以不知情也無法處理,但如果他醒來知道自己錯過了最佳處理的時間,造成了百姓的損失,他一定會自責不已。
但如今宮裏宮外主事的人都是皇後,鄭華拿不準孫中書令看到近期的國事都是那個被大臣們視為“黃毛丫頭”的小皇後處理的,會是什麽態度,也不知道皇後願不願意接見孫中書令,所以他隻好對孫中書令道:“那請大人再等等,奴才再進去匯報一聲。”
孫中書令雖然很急,但也隻能等他進去匯報。
林禎聽了鄭華轉達孫中書令的話後,也不由得放下手中的筆和奏折,皺起眉頭很是凝重地想了想,才對鄭華說:“那就請他進來吧。”
鄭華走了出去,將孫中書令請了進來,路上小聲地提醒孫中書令道:“中書令大人,如今陛下病重,一會你進到內殿,不論看到了什麽,都不要太過驚訝,出去也不要聲張,咱們處理好要事最重要,好嗎”
孫中書令聞言心裏詫異不已,心想難道皇帝真的病得很嚴重嗎他忐忑地應道:“好,本官知道了,今日麵聖之事本官絕口不提。”
得到孫中書令的承諾,鄭華這才放心地撩起內殿的門簾請他進去,孫中書令低著頭弓著腰走進去,沒等看到皇帝,就先對著前頭跪下叩首道:“微臣叩見陛下。”
但是回答他的卻不是皇帝的聲音,而是一個和皇帝聲音相去甚遠的、稚嫩而清脆的女聲。
“中書令大人請起。”
孫中書令驚訝不已,下意識地抬頭看去,隻見跟他說話的居然是坐在榻上的皇後。他又下意識地看了眼龍床的方向,床簾緊閉,皇帝應該躺在裏麵,他遲疑道:“皇後殿下,陛下他又歇下了嗎”
林禎這才愁眉緊鎖地對他坦白道:“實不相瞞,陛下還沒清醒,這些天都是本宮在處理你們呈上的奏折。但為了不引起朝廷動蕩,本宮隻好對外聲稱是陛下處理的,這幾日求見陛下的大臣本宮也都讓人打發了。隻是你今日說有很重要的事情要求見陛下,本宮才讓你進來,還請大人過後不要聲張。現在大人有什麽事就跟本宮說吧,本宮看看本宮能不能幫上忙。”
孫中書令聽了林禎的話後震驚不已,他看過那些奏折,批閱的注釋和解決的方案都十分成熟有道理,完全看不出來是林禎這個才十幾歲的小皇後能有的見解。他驚訝了好一會兒,才終於接受林禎在朝政上的實力也許完全不亞於朝中任何一個大臣的事實,心中對林禎的魄力敬佩不已,但敬佩歸敬佩,事關國難,他也不知道能不能跟林禎說,林禎又能不能真的處理好。
可是如今皇帝還未清醒,他不跟皇後說,也沒人可以幫得上他的忙,所以他隻好猶豫又為難地對林禎說道:“回皇後殿下,是這樣的,災區範圍擴大,原本撥去賑災的銀兩和糧食都不夠,江南巡撫請求陛下再開國庫撥款,但是國庫隻有經過陛下的同意才能開,可如今陛下昏迷不醒,這事恐怕辦不成……”
林禎卻想也不想就問道:“還缺多少”
孫中書令話還沒說完,就被林禎打斷了,他不知林禎為何這樣問,一時愣住,直到林禎再次問他:“本宮問你,賑銀還需要多少”
孫中書令像是終於反應過來林禎在問他話,連忙回答道:“回皇後殿下,臣等粗略估計,大概還需要一百萬兩白銀。”
聽到這話,林禎眉頭皺得更緊了,她思索了一會兒才問道:“這一百萬兩白銀很急著用嗎”
孫中書令回答道:“這一百萬兩是修建水利的預算,原先撥去災區的糧銀足夠支撐那裏百姓一個月的生活,若說急,也不是非常急,隻是水利能早日修好的話,災區的百姓就能早日恢複正常的生活,來年春天也能及時耕種,不影響明年的糧收和稅收。”
聞言,林禎才鬆了一口氣,她對孫中書令說道:“如今陛下昏迷,本宮也沒有權力幫你開國庫撥款,但是本宮私庫還有一些黃金,折合成白銀大概有十五萬兩,雖然遠遠不夠預算,但也許能先解燃眉之急,等撐到陛下醒來就好。”
聽了林禎這話,孫中書令不知怎麽的想起去年帝後大婚在即,西南邊界動蕩,朝廷來不及撥糧草,林敬則就從皇帝給皇後的聘禮中拿了部分黃金奔赴前線的事。而皇後現在又能拿出那麽多黃金出來,想來那些黃金就是當初林敬則拿剩下的聘禮,否則皇後才進宮不到一年,以她的俸祿肯定沒有這麽多,也沒聽說過她或是林敬則受賄的事。
想到林禎居然將皇帝給她的聘禮都用在朝廷和百姓身上,孫中書令對她的敬佩更上一層樓,至此他對林禎再無一點偏見,對於林禎越權處理朝政一事也沒有任何意見了。像林禎這樣舍己為民的皇後,跟那些獨攬大權隻為了滿足私欲的禍國妖女絕非是一路人,他也就不用擔心了。
他動容道:“如此甚好,皇後殿下如此大義,災區百姓要是知道了,一定會對您感激不盡的。”
林禎歎氣道:“本宮不用他們感激本宮,隻要他們能重建家園,好好生活,就是對本宮的回報了。隻是本宮也不知道陛下什麽時候才能清醒,這些錢能不能撐到陛下醒來開國庫撥款。”
孫中書令是個很少阿諛奉承別人的人,但現在也忍不住跟林禎說起了漂亮話,他寬慰林禎道:“有皇後殿下的仁愛庇佑,一切都會順利的。”
林禎微微一笑,道:“那就借中書令大人吉言了。”
孫中書令拿到林禎給他的一萬多兩黃金時,看到林禎眉頭皺都不皺一下的反應,好像一點都不心疼一樣,不禁在心裏感歎為何皇帝當初要力排眾議娶林禎為皇後,而他那個心比天高的女兒也會心悅誠服地歸順林禎了。
林禎她能當皇後,絕非是靠祖蔭和運氣,也並非偶然,而是她真的具備有當皇後的能力和素養,國家能有這樣深明大義的皇後,實屬大幸。
孫中書令帶人清點了黃金,又接過林禎的懿旨,便匆匆地帶著這幾箱黃金離開了。玉蘭看著主子攢了這麽久的財產就這樣被拿去賑災,還有些替主子感到不值,對林禎說道:“殿下,您讓人把您的私房錢全拿走了,以後您在宮裏還怎麽打點啊這宮裏的人都是看錢行事的,您也不是不知道,今後該有多難啊。”
鄭華也是這樣想的,他當時還勸林禎,若是這筆錢不急著用,可以先等皇帝醒來再撥款,這些錢還是她留著用,沒必要委曲求全,但是林禎很堅定要把財產都捐出去,還說她在宮裏不愁吃穿,用不著這些黃金,拿去賑災才是最重要的。
皇後為災區捐完了自己的私房錢一事很快就傳遍了宮裏宮外,這下所有人都知道皇後的大公無私了。她把皇帝給她的聘禮全用在了國家和百姓身上,真正地體現了一國之母的氣度和無私,一時間得到無數人的敬愛和崇拜,不僅是災區百姓,還是全國人民。
皇後的壯舉傳到民間,一時間各地富豪也紛紛效仿皇後,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賑災物資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往江南受災地區。
原先還愁雲慘淡的江南巡撫沒想到還有這一出,這些物資完美地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都不需要他為了重建災區而犯愁了。他帶人去清點了已經抵達的物資和路上的物資,發現已經完全不用朝廷撥款了,一時感動不已,這將會在他就任江南巡撫的一生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政績,而這些都是皇後的功勞,他甚至想在家裏為皇後立個長生牌把皇後供起來。
災區的百姓也是這樣覺得的,後來重建好家園後,他們在當地官府的支持下,用沒用完的捐款在當地建了座皇後廟,廟裏供奉的正是林禎的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