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字數:15841   加入書籤

A+A-




    “考……考……考。”可憐朱元璋一個六旬老漢,看到那麽多個記不住的各種考試,已經陷入了沉思。

    本來,作為現場中唯一的新人,金幼孜是在戰戰兢兢的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應該向前輩們打聲招呼的。

    但是,此刻,他的魂魄,已經被那各種各樣的“考試”給奪走了。

    他的腦海,也在那回響著那叫人不寒而栗的聲音:考……考……考……

    傅友德安靜如雞的喝了一杯茶。

    好的,現在不講靖難,沒他們什麽事。可以隔岸觀火了。嗯,等這段說完,陛下弄明白了,大明的文治,也要為之一振吧。鬱新則在研究著那:

    各省作文題目,還有那江蘇卷……這是像我們這樣,各省鄉試題目都不一樣吧。這倒是和咱如今一模一樣呢。老朱撚須得意,咱這考試製度,也是很先進的。【今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達1291萬人,再創新高】大家被狠狠一創。

    被創得最厲害的是誰

    看那朱元璋、朱棣、鬱新,臉色齊刷刷慘白一片,就知道了。

    【去年的211名校錄取率,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個特殊直轄市,其他的省市錄取率大多在5左右。985學府就更稀少了,在1.5上下徘徊。

    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老朱叫了一聲:算,給咱算,到底有多少人

    朱權當仁不讓了:“211是64.55萬,985是19.36萬。”

    朱棣幽幽道:……這好像還是比較好的學校的生員,那些差的學校,沒有算在內。爹,這985、

    211,不會對標的是咱們的國子監吧

    老朱眼前一片片地發黑。

    這麽多人……還是一年……朝廷哪有這麽多位置

    應該……”朱棣也磕絆了一下,應該也不是全去朝廷當官吧?或者他們將各地的吏員也算上

    “可是吏員也用不著那麽多啊!”鬱新頭皮發麻。他這戶部試尚書,已經感覺到這擔子他挑不起了。

    【up現在已經回憶不起來當

    年高考備戰時候的情形了,隻記得倒計時一百天,父母在耳邊諄諄教導,你必須努力,要全力以赴,一考定終身。

    現在的說法變了,說它隻是人生的一個站點,我們要提倡素質教育,摒棄應試教育,賺錢靠人脈不靠死讀書,多的是大學專業和就業方向風馬牛不相及的人……

    但無論高考有多少弊端和不足,你都得承認,它也依然是現如今,最公平的、給最大範圍的普通人提供改變命運的平台。】

    本來覺得自己不應該說話的金幼孜,此時忍不住了,唏噓道:“是極。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今年高考,up看到最唏噓的一個新聞是,高考命題組老師說像“冰激淩”這種詞匯,是不可以出現在全國卷裏的,很多農村的孩子沒見過,沒法答。

    真的很震撼,up雖然也是一個小鎮走出來的普通人,18歲高考以前沒見過飛機,沒坐過輪船,但總歸在課本裏,在電視裏看見過。

    然而2023年了,即便是像我這樣平凡的人的起點,在那些偏遠、不發達地區的同胞眼裏,也算出生在羅馬了。】

    別說了農村的孩子們了,大明的皇帝也不知道這冰激淩是什麽啊。

    鬱新皺眉道:“我們考四書五經,自然是考裏頭最精深的知識,這樣才能為國掄才。他們若是不熟讀、全讀,那自是他們學藝不精,眼界不廣。如何反要顧著一些人,沒看見書,便不能考?天下豈有此理

    讀書費時費力費錢便在與此了。朱棣說,四書五經易得。隻是其餘的集注,便難了。家中能有一套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想必已經是富裕人家了;若是家中沒有,又想要看,隻能想方設法,借書抄書了。

    “未來兔朝的冰激淩,便相當於我們的史書。老朱這時候突然說,集注這種東西,夫子還會講;而史書,太多太雜,學也學不盡。更別提,許多人,甚至看也沒看過。

    他歎了口氣。

    讀史好啊。可惜,太多人沒法讀到了。

    【高考到現在經曆了很多次改革、摸索,考試科目變換,考試次數變換,錄取方式調整,誌願填報規則改變,每次都會引發巨大的討論。

    此外,還有什麽圍繞小升初、初升高的擇校費、學區房製度、搖號製度等等經久不衰的爭辯。此類問題的核心其實隻有一個:

    ——我們在追求盡可能的教育公平。】大家對著這一段內容,陷入了很深很深的沉思。

    那“教育公平”,這個十分之大的命題,姑且先放後說。

    “那個小升初,初升高……”鬱新,和宋朝的三舍法相類吧。

    所以,兔朝的學生升級之路,應該是從小……小什麽?小學吧。”朱棣隨口說,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後麵似乎還有那研究生。

    “都是以王安石的學校體係。”鬱新點頭。

    雖說是教育公平,”老朱此時疑惑道,這兔朝,看上去也沒有那麽公平呐?那學區房,不是一看便明白,一個地方有個好學校,那個好學校附近區域,有房的人,便可以進去讀書。

    如此說來,一個學校隻要有個大儒坐鎮,那附近的一圈房子的價格,價格豈不會比那沒有好大儒的地方變高?鬱新敏感道。

    朱元璋和朱棣陷入了沉思。

    這豈不就是用錢換入學名額……還有那擇校費,想來也就是更貴一些的束修了。

    “那最後的搖號是不是比較公平?”朱楠插嘴說。

    不!當場跳起來的是誰,是朱棣這位非酋轉世

    接著,他緩了緩。

    那搖號,定也是有規則和前提在的。隻要有規則與前提,就會有人用錢用人脈,來降低它的門

    這樣說來,鬱新,豈不就沒有所謂的公平了?所以,隻能做到最大可能的公平。朱元璋道。【所以從教育資源的公平、到教育成本的公平、再到教育上升通道的公平全都要辯一辯。

    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做不到從嬰幼兒開始就雙語、甚至三語教學,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私立學校意味著高昂的金錢。許多人抨擊學校內減負=課外加負,素質教育=西方貴族精英式教育的源頭就在此處。

    我們對於羅馬人而言,全都是牛馬。

    而總有

    人比我們更羅馬,所以我們不能從羅馬人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要站在弱勢者的立場,去爭取最大範圍、最大可能的公平。】

    這一段的內容,大明的皇帝文武,也有很多聽不懂的。但神奇的是,他們卻完全明白了,後輩要說的是什麽。

    作為既得利益者,其實在場的絕大多數人,都無法共情那句“羅馬牛馬”。羅馬當然不會共情牛馬。

    隻有金幼孜,一時有點癡了,在那邊小聲說:

    若是人人這樣想,也就是大同之世了吧。

    【隻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為什麽國家要為西部地區傾斜各式各樣的政策支持。

    我們經濟上追求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後富,放在教育上也是一樣的。他們不該天生落後,他們得變強,

    可如果國家不去支持他們,他們隻能永遠落後,沒辦法站到哪怕和我們這些普通牛馬一樣的起點上。】

    鬱新立刻:

    他心中開始打鼓:這不會是……不會是要開始講南北取士了吧?沒有錯,陛下正是因為進了這靈堂之後,便有了分南北取士的想法!他偷眼看向老朱。卻見老朱在位置上,微微坐直身體,麵露熱切。

    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後富?咱把那南方的富戶遷走到貧瘠地去,算不算是那兔朝說的‘同共富裕’

    大家覺得,這肯定不算。

    【基於此前提,up想和大家講一講明朝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及南北分開取士。分地取士這件事,大家最容易聯想到高考分省考試,他們相似又不相同。

    性質上,高考考完咱們是得繼續讀大學,科舉考完是當官,更接近咱們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而國考的大部分崗位是沒有省份戶籍限製的。】

    明朝眾人聽到此處,終於鬆了口氣。

    那每年的一千多萬人,果然不是全部來當官的。

    “他們這大學——”老朱,聽那什麽‘專業’、就業方向’,應該是同所大學裏,學的內容不同吧?類似咱們五經裏挑其一為本經,專治‘春秋’等等。

    所以數學、物理、化學,鬱新,都是他們的不同專業。“但是他們初中就在學物理化學了

    。”朱棣指出。

    這點上,鬱新猜測到了。

    有可能是之前的比較淺,後麵的比較深。咱們大儒在專注一經之前,也會涉略其他內容的。

    【但考公是有學曆限製,即,你考公前已經接受了最普世公平的高考篩選了,國家已經借由高考保障了各省大學生比例。

    然後這些大學生被放在各種“國子監”裏共同學習,此時教育資源做了一個重新的分配,進入同一所大學的各省學子,走到了相對公平的同一起跑線上。

    四年裏,他們的籍貫被盡可能模糊了,進一步的考公、考研取決於該學校的師資力量、以及課外

    培訓班、和學生自我的努力。】

    明朝的大家恍然了:

    如此說來,小學也好,初中也好,每一次的考試,其實都是幫助那些學子,做一次教育資源的再分配。

    這樣的話,隻要跟著學校,努力學習,按部就班地升遷,便免了自己求學的苦楚。倒確實是個相對公平的辦法,便是去不了那最頂尖的學府,也會逐漸去比之前更好的學府。

    不錯,不錯。”鬱新也頻頻點頭,我悟了,等到那高考的時候,兔朝再人為調控各省人數,幫助偏遠省份,獲得更多的機會,如此,差距就盡可能地被縮小了。

    他感覺有點不妙。

    他竟覺得自己開始被說服了。

    【明代科舉流程是:各省分開鄉試→全國集中會試→在皇帝麵前殿試重排名次→決定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後,二甲三甲的人裏選取觀政庶吉士(後期需要考核

    與高考製度對比,若把鄉試理解為高考,會試理解為考公,鄉試→會試裏缺乏“大學”的教育資源再分配。

    他們存在一種會試失敗,進入“國子監”複讀的政策,具體執行時,這些複讀生大部分還是返鄉“依親學習”。再次明確凸顯了各地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現在咱們倒是還沒有這依親學習的。除非生了病,否則,都是讓他們在國子監裏繼續讀書。(注,曆史上是宣德10年開始出現大規模依親學習

    朱棣:“或許是未來財政不行了,養不起那麽多讀書人,所

    以才把他們放回去。”金幼孜弱弱的開口道:“而且南京的各種開銷都大……返鄉讀書會比較省錢。”朱元璋歎口氣:“長安大,居不易。”

    【此外,還存在一種一地出了高官、進士,影響該地的文風之興盛的情況。蹇義等人都是典型。

    原因很多,有些大儒致仕回鄉後,會在當地講學;

    有些士大夫發跡後,宗族力量崛起,有更多的錢財辦設宗族範圍內的學校。

    有些舉人不中會被仍去各地學校教書——而舉人家境不ok時,他們希望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幹活,所謂故土難離。

    這些原因,都不自覺了形成了聚合效應,這種聚合,毫無疑問會導致各地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

    所以,明朝科舉決不能純粹的理解為一種朝堂上的話語權,也要認知到,藏在朝堂下的教育問題。】

    老朱這時候突然看了眼金幼孜。

    金幼孜:

    老朱:“金幼孜,江西人。”

    金幼孜忙道:是……

    話沒說完,老朱繼續說:

    黃子澄,江西人;楊士奇,江西人;可能的胡廣,江西人。老朱開始深深皺眉了。

    怎麽回事,江西人的人數,是不是有點高了?這該怎麽辦?金幼孜臉色煞白。

    陛下,您要不要再想想?再深思熟慮一下?那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文天祥,黃庭堅,朱熹,晏殊……全都江西人呐

    虛偽的鳳陽人鬱新,思考了一下,承認:嗯,確實有點多,應該要調劑一下。咱問的是要怎麽辦。老朱不滿。

    未來的解決辦法,是大興學校。”朱棣說,與私立學校相對立的,毫無疑問,就是我們國家興辦的公立學校了。公立學校多,我們可以主動讓一些大儒去偏遠地區呆著,幹預調節當地之文風,吸引更多的人求學,教出更優秀的人。

    鬱新:

    有沒有一種可能,大儒隻想回自己的家鄉

    他擦了擦額上的汗,感覺自己未來能落葉歸根鳳陽,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會到時還被發配邊疆……美其名日,支援當地文化建設吧……富儒·鬱新,想到老朱對富戶的態度,感覺到了很深的擔憂。朱元璋:……好多錢。

    朱棣:.…是。

    【分地取士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唐武宗——友友們對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感官估計都是:不存在,直接跳躍到了黃巢起義】

    老朱撇撇嘴:“咱已經知道他們後世會怎麽寫那黃巢起義了。肯定是不管黃巢吃沒吃人。反正他肯定宣泄了當時被唐朝暴虐統治壓迫的民眾的憤怒與痛苦,其起義是先進的,是敲響了腐朽唐王朝毀滅的警鍾

    “嗯,韋莊那首詩怎麽說來著?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果然是好。”朱棣吟道。

    大家徐徐:

    你真的覺得好嗎

    你忘記了自己是公卿了嗎

    老朱臉黑黑:“咋滴,你還吟上了,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看那中分天下的李自成敲響了腐朽的明王朝毀滅的警鍾

    朱棣一時咳起來:什麽啊!我隻是背誦他們課本上可能會出現的話而已。金幼孜發現。

    燕王當時給他的預警,隻錯了一點點。這一點點的錯處,就是沒有給他足夠的預警

    【這位唐武宗較突出的政策是滅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一起,史稱“三武滅佛。

    會昌五年,針對京兆府一地、一次就解送上百貢士的過熱現象,唐武宗出台了不同道(省)最高可以送多少人的規定。

    這和唐朝科舉製度有關係,他們還沒有正規的糊名,盛行“行卷”,京兆府這種地方聚集著很多達官貴人,你湊去“行卷”,升學率會大大提高。

    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此類現象是“朋黨”的溫床。唐武宗基於此邏輯,出台了政策。類比到明朝,是各地通過鄉試的人數為定額,還沒有到會試也分開的情況。】鬱新歎道:不錯,彼時京兆府前十名甚至有個‘等第’的稱呼,蓋因其泰半能’登第’。

    老朱:這行卷之弊,不但需要糊名,還需要著錄,防止考官辨認出考生的筆跡。我學了那宋朝的規矩不假,但這眷錄的

    活,實在是繁雜,得找著錄官抄寫一遍原答案,又得讓對讀官複核一遍有沒有抄錯,也不知道兔朝那1291萬考生,如何做到徹底糊名

    朱棣說了大實話:“爹……要是那麽多的話,我覺得考官也認不出筆跡了,不需要有人重抄一遍。

    鬱新:“別說認不認得出了,我覺得碰上的可能性都是沒有的,畢竟有一千多萬人呢。”可以了,不要強調了!老朱喝道。

    老朱每次聽到這一千多萬,就感覺自己的心,少說被刺了一千針。

    【由於戰亂對北方的影響,文化、經濟中心逐漸難移,北宋時,麵對南方學子在科舉裏的強勢表現,北人(山西)司馬光與南人(江西)歐陽修展開了辯論。

    司馬光先後對皇帝提了兩個建議。

    1、改變考試範圍,停止詩賦取人,提倡經義取人。——當時南方擅長詩賦,北方擅長經義,這個建議也是偏向北方。

    2、分路取士,像廣南東路、廣南西路這種省份,要麽3040個舉人裏中一個,要麽幹脆一個也沒中。對比起來,開封府5個人裏就能中一個,差距太大了。

    希望糊名時,注明某某路,咱們按省份的比例取士。無疑,這兩點都利好北方,不利南方。

    歐陽修就提出了異議,他覺得在北方選取解額時(理解為鄉試通過人數),由於應考的人少,考

    試的人這一步就占了便宜,很多學業平平的人也可以過。

    如果到了全國統考(會試)再給優待,就會造成有才的南方人落第多,平庸的北方人中第多。

    請,憑才取士!】

    這些東西,在場的文化人,全都知道。

    鬱新點評道:“溫公(司馬光)的第二點想法,或可說是希求公平;但這第一點的取消詩詞實乃偏私。歐公(歐陽修)言天下之廣,四方風俗異宜是有理的。

    金幼孜補充道:且歐公是希望把經義進士科與詩賦進士科合二為一,按他們的總人數比例取。

    【這次爭論的範圍極廣,最後的政策是,依然保留詩賦取士,增加了經義比重,增加了北方地區鄉試通過名額,一定程度的傾斜了政策。

    但最終沒有進行分路

    取士。

    因而,南方的強勢也沒有被這種小改動影響到,自然而然的,南方占據了更多的政治資源,有些史學家認為,這種結構失衡削弱了北宋對北方的統治,和後來的南宋南遷也有不可分割的聯係。

    這個嘛……實話說個別北人,如司馬光他也不像是對更偏遠的西北領土有很大追求】怎麽說呢,在場的文化人都尷尬到了。

    好似那自己本來感覺藏得很好的私心,偏偏被扯出來,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被敲鑼打鼓呼朋喚伴來觀賞……

    哎呀,哎呀,真的好尷尬啊!老朱看了眼朱允蚊,歎了口氣。

    怪不得之前說,若是你在位久了,我們的未來也是宋呢。朱允蚊蔫蔫不語。

    【元朝的科舉存在感很弱,不過短暫的科舉實行期間,他們是分地取士的,雖然有點侮辱人——南邊的叫南人,北邊的叫漢人。

    再加上一些色目人、蒙古人等一大堆,各區域各民族各名額的取。

    某種意義上,元朝在彌合南北上做了不少貢獻。像日本學者就很喜歡說中國從小中國走向大中國始於元朝。該論點裏,唐之大隻有30年之虛影,不能視為真正的大中國。

    e,看看就好。本子嘛。

    現在對元朝的史學研究實在是少,但實際上,明初與其放在明清這個大範圍研究,不如關注元明,元朝對朱元璋的各項政策影響極大。】

    老朱:

    啥玩意

    老朱甚至懶得去分析日本為什麽這麽想,不就是那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嚴重,如今少不得有那反攻倒算,撇清幹係的想法。

    【好啦,我們現在把目光落到洪武年間。

    朱元璋對於人才的選拔,經曆了從洪武四年的開科取士,到不信任科舉轉變為察舉製,再到洪武15年重新決定科舉、並在洪武17年製定了詳細的三年一取士流程。

    這個過程,是反複的、亦是痛苦摸索的。

    最終,中國的科舉製度在明朝極大完善,即使有著落後的戶籍製度之分,何炳棣先生認為,明朝的科舉帶來的階層流動,也比後來的清朝高。

    現如今一提起明清科舉,往往都詬病其八股文的死板,認為它禁錮了儒士之思想,導致了閉關鎖國

    。

    而明史是這麽介紹八股的: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製義。】

    朱元璋:

    他懵了。

    閉關鎖國、禁錮思想這麽大一口鍋,怎麽就從天而降到了他身上?現在有全都要求八股嗎

    老朱當場,雙目銳利,看向現場僅有的兩個文化人:“咋滴,排比對偶,還能禁錮了你們的思想?限製了你們的文華

    鬱新:……

    金幼孜:……

    我們該怎麽回答呢?怎麽回答不是個死

    爹。朱棣說,你不應該怎麽問。您看我怎麽問。他示範道:幼孜啊,你喜歡歐陽修嗎?金幼孜:啊……喜歡呀。

    朱棣越發親切:“他寫的文章是不是很好啊。韓愈的文章是不是也很好啊。”金幼孜:啊……當然呀。

    朱棣:你是不是時常揣摩他們的文章,想要從他們的文章中汲取一些東西啊

    金幼孜也如行雲流水般回答:“那是自然呀。”

    朱棣點頭,扭頭對朱元璋說:好的,他不喜歡八股文,他喜歡那些美好散文。

    金幼孜:

    燕王,你要我的命乎

    【八股文究竟何時出現,是一個爭論,由於明初黃子澄的答卷呈現出排偶,它被認為是八股的雛形。不過它其實並沒有遵照常見的八股格式。

    朱元璋在洪武24年下達的公文寫作規範是:“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遇當寫題處,亦止曰雲雲,不必重述。這和八股破題相去甚遠。

    明末的顧炎武認為,八股是在成化朝走向完善。

    不管何時,八股,其實更像是一種公文寫作格式、一種規範,方便考官去評卷。真正束縛思想的還是四書五經這種考試範圍的框定。

    up也是這麽認為的,就像寫高考議論文,老師會對

    你說,總分總結構;考申論,培訓班的老師會對你講什麽是好的範文模板。寫論文、寫公文,你也得按照特定格式去表述。

    而且八股文的出現有其曆史原因在。

    1、明朝都是主觀題,缺乏固定答案的客觀題,改卷老師要在有限時間裏看完大部分卷子,工作量很大。

    鄉試人數較多的省份,閱卷官有時明天要看380餘道主觀題。

    不僅如此,還需要寫簡單的評語,少則兩字,多則上百。所以他們每天要工作差不多20小時,連續閱卷1522天。

    2、明朝出卷時間很短,一開始是提前一天進入貢院,鎖在裏麵出題,防止試卷泄露。(後來變成了提前3天),這些題目出完以後又要在有限時間裏變成考卷,分給考生。

    明朝缺乏強大的印刷設備,他們沒有辦法在一兩天、不泄露試卷題目的情況下印出有大量文字描述的“客觀題”。

    以上兩點,都使得明朝統治階級,在有限的範圍內提高其考試效率。】老朱聽下來後,明白了。

    所以,強大的印刷設備。

    【但是我們高考,考語文、考數學、考英語,考理綜——物理、化學、生物,考文綜——曆史、地理、政治。

    你考什麽,你就得學什麽。你學什麽,你就多少知道點什麽。

    語文幫你培養文字、理解文字的能力;數學交給你邏輯思維能力;英語與國際化接軌;理綜、文綜幫你建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每一樣東西都給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們還告訴你如何去學習,這樣步入大學,真正開始學專業知識,你也能在此基礎上自主學習。】

    大家終於徹底意識到了。

    未來那兔朝人,究竟要學多少東西。別說其他人了,就算是鬱新和金幼孜兩個文化人,都感覺頭皮一陣發麻。

    這得學多久啊

    而老朱卻已經和朱棣開始討論起來了:“那英語肯定是沒有必要的,其他的東西,那四書五經便是語文了。其他的全都是現在沒有的東西呀

    等等!”鬱新和金幼孜一同呐喊,怎麽四書五經就純粹變成了理解的語文?若是單純理解,三字經、千字文,讀完不就識字理解了嗎?這四書五經,

    也是充滿了理學之思想——

    他們迅速找到了上麵那標準稱謂:

    充滿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再說。”鬱新迅速道,陛下,您仔細看看,文綜裏頭有一門課是政治!“政治!鬱新重重,“十八歲不到,便要學習政治了!”老朱啊了一聲:政治得去掉。但其他得學吧

    怎麽說呢

    文化人們,再次感到了一種深深的絕望。

    他們此刻好希望,自己的那些同盟讀書人們,可以闖進這靈堂裏來……否則,他們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麽

    朱棣此刻緩了緩,說:爹啊,這些還得從長計議,我們畢竟什麽課本都沒有……不過可以先從國子監慢慢改起……咱們的國子監雖然不如那未來的兔朝大學生那樣,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能在國子監裏的,也是語文都過了關的……

    鬱新:

    鬱新重重:語文差強人意的

    朱棣:“反正就是那意思……總而言之,接下去,該讓他們學習一些更實用的東西了。比如專門讀點水利,專門讀點經濟學,專門讀點物理天文什麽的。

    【而公務員考試呢,出題範圍無所不包,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時事、毛概、常識、邏輯、分析樣樣要考。

    這種大題庫,大範圍,不但敦促我們複習、掌握更多的知識麵,還幫助我們熟悉國家政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此走上行政崗位,你有更大的能力去處理各種突發狀況。】

    朱棣已經開始羨慕了。

    我要是有這麽多公務員……公務員,公務員。乍聽古怪,細細一品,倒是很有那謙虛奉獻的精神,豈不是我們一心為公為民的傳統美德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