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大儒宋茂
字數:5585 加入書籤
正月底,自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以毛修之頂替王鎮惡為安西司馬,命傅弘之率五千人守池陽,赫連璝集三萬大軍強攻池陽不下,縱兵大掠周邊郡縣,傅弘之率軍趁敵軍渡江之機,於寡婦渡擊敗軍夏,俘獲三百餘人,取得了與夏軍開戰以來首場勝
捷報傳入長安,劉義真大喜,設宴歡飲,賞賜無
長史王修知道此時遠未到慶祝的時候,赫連璝雖受挫,但對夏軍的整體實力傷害不大,敵強我弱的整體形勢沒有根本性改
如今夏軍已攻占了潼關和青泥,長安與後方的往來要道已被截斷,想得到後方支援已非常困
要想守住長安,擊退赫連勃勃,隻能靠自己,那麽必然要招募訓練更多的士兵,要招兵,就要打製兵器盔甲,籌措糧草物資,哪樣不是耗費巨大?
照劉義真這般賞賜無度,不用赫連勃勃來攻長安,自己就支撐不了多久
於是王修把劉義真給左右的賞賜加以裁減,這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不停在劉義真麵前說王修的壞
在劉裕諸子中,劉義真算是最有靈氣最聰穎的一個,劉裕也很喜歡這個兒子,這次把他留在長安挑大梁,未嚐沒有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的意
再有就是劉裕東歸時留王修做長史輔佐劉義真,而不是留謝晦或他人,這其中除了王修是關中人,且精明強幹外,或許也有更長遠的考
劉義真很聰慧,但他的聰慧卻沒有用在軍政之上,他喜歡詩詞歌賦,喜歡清談,遊山玩水,因此與謝靈運、顏延之、慧琳、蔡茂之等過從甚密,而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多出身於名門望
如果劉裕真有心把劉義真培養成接班人,那麽他就不得不考慮望族與寒門之間的平當初留王修和王鎮惡一文一武輔佐劉義真,或許就是想提前做點平
但劉裕肯定沒想到,王鎮惡竟那樣死在了沈田子手裏,眼下剩下一個王修,隻怕獨木難支了,畢竟劉義真身邊多是望族子弟,別說王修裁減了劉義真給他們的賞賜,就算沒有這些事情,他們也會不停地在劉義真麵前攻訐王
王修為了守住長安盡心竭力,而在眾人攻訐之下,劉義真卻對他日漸疏遠,長安的形勢,也在一步一步的滑向深
此時秦州的形勢也不容樂觀,祁山道上仇池兵馬時常來襲擾,戰事不
西秦方麵,乞伏曇達是個很難纏的對手,自襄武撤回去後,他隨後在樂都擊退了北涼的進攻,原本被迫臣服於北涼的乙弗和烏地延二部見沮渠蒙遜無功而返,竟率兩萬餘戶歸降西秦,其他小部族來降者共計六七個,合計亦有萬餘戶,這使得西秦聲勢又為之大壯,因此很難確定乞伏曇達不會卷土重來攻打缺衣少糧人心未穩的秦
北涼方麵,據雲嶺商隊帶回來的消息,沮渠蒙遜正在厲兵秣馬,隻是目前還無法確定他是準備攻打誰,是攻打西涼的李歆,還是要報西秦誘降乙弗、烏地延二部一箭之仇,或是柿子撿軟的捏來攻秦州,總之楊禹不敢掉以輕
值得安慰的是,隨著各郡縣的秩序慢慢恢複,征調上來的糧草和牛羊也多了些,加上天氣回暖,野菜野茵也開始生長,對於缺糧的難民來說,多少能補充一
劉裕入主關中時,有近十萬胡人逃到秦州,加上這次赫連勃勃攻打關中,又有十餘萬人逃到秦州,而且多為漢
楊禹把這些逃到秦州的難民,不分胡漢,不論老幼,全部強行編入了“生產建設兵團”,共得十軍,每軍萬餘至兩萬人不等,其中丁壯加起來有五六萬,餘者都是老弱婦
開始時不得已被強令去周邊搶食的百人隊,也陸續回來了,被派出去的共有兩萬餘人,目前回來的不到一萬五千人,其餘隻怕不是逃亡了就是永遠回不來這些人也都已歸入編製,如今都已分置各地,開始一邊屯田一邊訓
這一舉措不僅讓楊禹掌握了一股可觀的力量,而且讓秦州得以迅速穩定下若非如此,這二十萬難民在秦州會鬧出什麽亂子殊難想
三月中旬,楊禹回到了上邽,他要親自主持一場考試,從中選拔官員,現在一部分郡縣還沒有官員,乃實行著軍管,不能再拖
秦州州衙後堂,寧壽之、楊恩、杜恒、魏玄、盧建、楊義、楊子安以及負責大軍糧草的韋典,另外隴右名儒宋茂也在,眾人齊聚一堂,神態輕鬆,頗有幾分新氣
楊禹先開口問道:“目前通過初試的共有多少人?”
杜恒拱手答道:“回稟府尊,目前通過初試的人數共計為三百一十二”
“這麽多?”楊禹頗為吃驚,這件事他本想低調一點,以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隻是在各郡縣出了告示,並沒有刻意大肆宣傳,還讓杜恒搞了場初試,其目的除了把那些魚目混珠的人刷下來外,也有控製一下正式考試的規模,以免影響太大的意
這時宋茂撫須笑道:“明府,若考試日期往後再推遲些,隻怕來參試者會更不瞞明府,老朽已讓弟子往張掖東山送信,請郭守清賢弟率眾弟子同來秦州,郭賢弟若肯前來,則河西從者必”
郭懷郭守清的大名楊禹聽過,河西大儒之一,在張掖東山講學,弟子有數百人,在河西的影響力非常大,雲嶺塢還刊印過他的著作,這樣的人物要是率弟子來秦州,那對整個河西的影響可就大了去了,楊禹表麵高興,心裏不禁暗暗苦笑,低調,這還怎麽低調?
宋茂因為襄武城外那一通軍禮,對楊禹極有好感,他哪裏知道楊禹的苦衷,尤在自得地撫須笑道:“明府,自永嘉之亂後,我隴右河西大儒輩出,講學之風盛行不衰,為保存我儒家根脈功不可沒,我聽說明府發明了一種印刷術,將我河西大儒的著作大量刊行於天下,此等造化之功,善莫大焉,我相信郭賢弟得知明府平定秦州,正在招賢納士,定會欣然前來,哈哈”
楊禹連忙作禮道:“多謝宋老抬愛,楊禹不才,實在愧不敢當,這次考試是因各郡縣官吏缺口太大,楊禹不得以才行此非常之舉,不想卻驚動了宋老和郭老,楊禹不勝惶”
宋茂擺擺手,一下子切入正題道:“這次正式考試,明府準備考些什麽?”
顯然,這才是宋茂最關心的,在座的眾人除了楊恩外,也不禁都向楊禹投來好奇的目
楊禹隻得答道:“選拔官員嘛,主要還是要考他們的治理民生能力,因此,我的意思當以策論為”
“錯!”宋茂立即激動起來,大聲道,“自漢末以來,三綱五常崩壞,以至於君不君,臣不臣,亂臣賊子為一己之私相互攻伐,導致民不聊生,反旗四起,天下大亂,胡人乃趁虛而入,禍亂中原,使我華夏幾乎亡族滅種,有鑒於此,明府考試選官,自當以德行為首、經學為要,重塑綱常,推行仁義,若以考策論為主,這豈不是棄大道而求之於術、明府,萬不可舍本逐末啊!”
楊禹就知道,這事一旦傳開,必定引來各方注意,至此,他還是不死心,想盡量低調處理:“宋老,宋老您別激動,你聽我說,你說的這些,應該由陛下去推行,我隻是一個小小的太尉參軍,如今秦州孤懸才外,原有官吏又都出自於羌秦舊部,多不適用,不得已才自作主張,想以考試的形式重新選拔一些官吏,恢複秦州治理,以免為四方強鄰吞並,宋老,您說的這些命題過於宏大,哪裏是我一個小小的太尉參軍能擔待得起的呀?”
宋茂立即口沫橫飛地反駁道:“如何擔待不起?你既然首開考試選官之先河,便應當為天下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你若執迷不悟,舍大道而求於術,老朽便是千刀萬剮,也堅持不答”
靠,這老頭也太生猛了,楊禹不禁大為頭痛,他當然知道老頭說的有其道理所在,在他所到的那個奇異的世界,中華文明傳承到後世兩千年能凝而不散,儒家文化當居首
他隻是不想這個時候把事情搞得太大,想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一步來,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但宋茂這種人顯然不這麽看,他們是恨不得明天儒學便重新一統天下
楊恩知道楊禹的心思,也跟著勸道:“宋老,您別激動,考試之事不是不可商量,您是隴右大儒,德高望重,若是急壞了身子,我等罪孽可就深重了,您坐,您”
“茲事體大,若沒個定論,老朽如何能安坐?”宋茂一副慷慨就義的樣
楊禹真怕他一個血衝腦倒在堂上,那樂子可就大了,這種人雖然不握權柄,但影響力巨大,甚至可以說關係到人心向背,特別是在隴右這種胡漢雜居的地方,要推進漢化更少不得這種為此,楊禹最終不得不說道:“宋老,之前是楊禹目光短淺,考慮不周,您是隴右大儒,德高望重,學貫古今,既然您這麽說,楊禹自當虛心受教,躬行踐履,這次考試便按宋老的意思,以經學為主,策論為輔”
一聽楊禹這話,宋茂激動不已,他端正衣冠,躬身九十度給對楊禹一個長揖:“老朽雙眼未瞎,老朽雙眼未瞎啊!吾道複興有望矣,明府在上,請受宋茂一”
“宋老,您這是做甚,快快請”
宋茂最後對楊禹一拜時所說的話,細究起來多少有些大逆不道,從東晉朝廷的角度來說,楊禹擅自選官本身就不合法,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更是違背了九品中正製的選官製度,若以孤懸在外,權宜行之還勉強能說得過去,但宋茂一下子把這場考試推到了儒家正統的高度上,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
按理說宋茂身為大儒,理應擁護東晉朝廷的正朔地位,不該說出這樣的話
但回頭一想,卻也不奇怪,首先晉朝得位不正,要是得位之後能把天下治理好也就罷了,偏偏很快就鬧出八王之亂,搞得天下十室九空,終至胡人趁虛而入,引來百餘年的浩
再加上永嘉南渡之後,東晉朝野推崇老莊,嗑藥成風,蔑視禮教,動輒脫衣赤體亂舞,門閥望族將皇帝視為木偶,這些行為在宋茂這些尊崇三綱五常的大儒眼裏,是絕對難以接受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這百餘年來,就沒有一個河西大儒南下投奔東晉小朝廷
同時,這大概也是宋茂為什麽把楊禹這次以經義取士看得這麽重,為此不介意說出一些犯忌的話來的原
楊禹注意看了一下寧壽之,卻見他沒什麽反應,當初劉裕派他來,自然有製衡楊禹的意思,但寧壽之想要製衡楊禹,前提是劉裕能控製住關中才
寧壽之顯然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因此一向很少發表意見,楊禹對他也是聽之任之,先觀察著再
考試選官的事就這麽定了下來,經義方麵的試題由宋茂出,策論由楊禹
楊禹其實是支持考經義的,因為楊禹卻認為儒學對華夏文明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常,這套思想有其不足之處,乍看起來也有些虛偽,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人之常情,在利益麵前,所謂仁義禮智信很多時候被看作一文不
但不管如何,隻要儒家思想成了主流,那它就能產生一個無形的道德框架和凝聚力,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一個國家的內耗,有利於形成一個大一統的文明型國
至少楊禹找不到另外一套更適合這個時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