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試探

字數:5650   加入書籤

A+A-




    楊禹微笑點頭道:“是民政,但在我看來也是稅政,宋先生精通經史,當清楚前朝沒少出台打擊豪強兼並土地的政令,然這些政令真抑製住豪強兼並土地的行為了嗎?秦漢兩朝,朝廷皆有規定,五大夫受田不得多於二十五頃,列侯不得多於九十五頃,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豪強可以隱報,可以詭寄,以各種手段變相兼並土地,朝廷可奈之何?最終豪強占有的土地越來越多,朝廷的財稅越來越少,國庫空虛,災年一至,無力賑濟,百姓揭竿而回到土地兼並一事上,豪強為何要兼並土地,當然是為了逐利,常言道,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曆朝曆代,皆單純將稅賦視為維持朝廷運轉所需,最多也就是有餘錢時賑災,這其實是過於片麵在我看來,稅賦並非越少越好,因為稅賦除了用來維持朝廷運轉外,其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用來促進生產發展和保證社會盡可能的公平,首先,好的稅政本身就應該具備一定的抑製兼並的功能,即便兼並最終難以避免,也要保證稅賦不因兼並而減少,如此國家才有轉移支付的能力,所謂的轉移支付,簡單來說就是富者應多交稅,國家再用這部分稅收來給貧者提供幫如果一個國家的稅政缺少了這些功能,即便再賢明的君主,也避免不了王朝走向滅”
    楊禹的話擲地有聲,其實這其中的道理不難懂,大家都是一點即明,但曆代在這一點上都陷入了一個怪圈,官僚士紳本身就是兼並土地最多的群體,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置國家存亡於不
    楊禹的一番話,讓宋茂等人沉默了,這是一個宏大的命自古以來,皇帝要依靠官員治理天下,因此便要給官員一些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項特權就是免除稅賦,而官員有了這項特權,又免不了要兼並土地,兼並到最後,必定會造成大量普通老百姓失去田地,難以生存,國家的稅源也因此枯竭,難有作於是反旗四起,王朝更替,漢末便是這個樣
    如果漢末不是土地兼並過於嚴重,民不聊生,便不會有黃巾軍起
    朝堂上的爭權奪利什麽時候都有,沒有黃巾軍起事,朝堂上的爭權奪利就算嚴重些,也不至於天下大亂,禍患綿延至今,以至夏華幾乎亡國滅
    作為這些深刻的苦難的親曆者,宋茂這樣的大儒不由得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之
    楊禹沒有直說應該怎麽做,其實他每次昏迷後所到的那個世界雖然有一些經驗可以借鑒,但肯定不能照搬,這方麵楊禹自己也還在思考,他現在把這命題拋出來,用意是由著這些精英先思考,看看有沒有人能想出更適合的辦法,總之,他還沒有膚淺到以為自己一聲命下,便能改變一
    不管什麽時候,每一樣大政的推行,都必須先讓大家形成一個共識,有了共識作為基礎,政策才可能推行下去,否則你有多強硬,所承受的反彈就會有多強
    就像當初的王莽,他所推行的新政其實極有創造性,頗有點穿越人士的風格,其初衷也確實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好,但這些新政實施下去後基本都走樣了,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王莽這個新朝的開國之君也因此成了亡國之
    楊禹提出這個命題,就是希望宋茂這樣的人去反思,然後以他的聲望、他的影響力,把他反思的結果慢慢推動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才有可能在政策層麵推
    當然了,如果連宋茂這樣的人反思的結果都是保留官員士紳所有的特權,那麽一切免談,楊禹絕對不會再去引爆這個雷,因為那隻會和王莽一樣,得到一個相反的結
    宴席過後,上榜的三十人,並沒有立即放官,楊禹是讓他們跟著自己和杜恒學了一個月,才放他們到各郡縣為
    此時,剛好天氣轉暖,整個秦州的春耕也開始
    上邽城外,有多達六七條河流在此交匯,有西北方流來的渭水,從西麵流來的漾水、由南麵流來涇穀水、軒轅穀水等等,相傳伏羲、軒轅黃帝皆生於天
    在第七軍和第八軍上萬人馬的努力下,如今漾水等幾條河流上,被壘起了一道道高高的堤壩,河水從堤壩上的巨石漫過,形成了一道道頗為壯觀的瀑布;上遊的河麵被抬高了很多,兩側引出多條灌溉渠道,離河遠處那些原本因幹旱不太適宜耕種的土地,此時也得以大量開墾了出來,變成了良
    第七軍的五千士兵此時連傍晚的訓練都停了,加上幾百俘虜,以及萬餘軍屬,全都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屯田當
    秦州不缺牛馬,加上曲轅犁的使用,開墾土地的效率高了許
    以前的犁很笨重,基本都需要兩頭牛三個人,一人在前麵牽牛,兩人在後麵扶犁才能操
    楊禹把曲轅犁弄出來後,隻要一牛一人便可操作,掉頭輕鬆,速度還快,這效率比之前有了巨大的提
    楊禹帶著楊子安等人順著新開的溝渠,去看第七軍開墾的土地,正在地裏組織士卒開荒軍長李當歸和長史羅銘見了連忙趕過來拜
    楊禹見他們還卷著褲腳,衣服上多有泥汙,滿意地點頭道:“屯田進展如何?”
    李當歸連忙答道:“回明府,目前已開墾出兩千畝地,不過我們有信心在半月之內,再開墾幾千”
    “哦,這麽有信”
    “明府,是這樣,這兩天漾水壩成之後,羅銘出了個主意,先引水把荒地灌透,使泥土變得鬆軟,然後再開墾,如此一來,便輕鬆了許多,墾荒的速度因此倍”
    “那快帶我去看”
    楊禹一行跟著李當歸和羅銘來到正在開墾的荒地上,隻見數百頭牛在士兵的呼喝下,正在犁地,數以千計的老弱婦孺則跟在後麵,把犁起來的荒草和石頭清理出來,堆放在田邊,場麵很是壯
    地麵濕潤,牛犁起地來便輕鬆了許多,走得輕
    羅銘給楊禹解釋道:“明府您看,由於這些都是荒地,即便引水灌過,泥土也不至於太粘,如果太粘這土就翻不過來,會頂著犁,現在這泥土既鬆軟易散又不粘犁,不僅翻耕起來輕鬆,清除翻耕起來的雜草也容易多”
    羅銘一說楊禹便明白了,荒地的土層很硬,犁起來自然比較吃力,而且犁翻出來的土往往也是成塊的,這就得花人力用鋤頭去打碎那些土塊,才能把雜草清理出
    現在灌水過後,犁起來輕鬆,翻起來的土也鬆散,用手一抖便能把雜草連根清理出確實是省時省力許
    “羅銘,這辦法非常好,子安兄,立即通報各軍,讓他們照著做,同時對羅長史給予全軍通報嘉”
    楊子安立即應道:“好,我這就去”
    這時羅銘有些為難地說道:“明府,我們軍墾荒任務必定能超額完成,隻是這糧食……隻怕是支撐不了多久了,明府,這全軍通報嘉獎我不要了,能不能給我們第七軍獎點糧”
    又是糧食,現在一聽糧食兩個字楊禹就不禁頭
    這段時間,隨著關中局勢不斷惡化,楊禹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回援關
    雖然秦州外有強敵隨時來犯,內部百廢待興,所有人都反對他回援關中,但楊禹有楊禹的考慮,一來他與劉義真、劉青鸞的關係不錯,坐看關中淪陷他心裏過意不去;二來他是真不希望關中落入赫連勃勃手裏,秦州需要保持往東的商路通暢,這樣他規劃的棉花和精鹽兩個產業將來才能大規模向東傾
    但最終讓楊禹隻能望洋興歎的是糧草,目前能籌集的糧食就這麽多,軍民都吃不飽,如何支撐他出兵關中?
    缺糧,這是楊禹目前最為頭痛的問題,而且缺糧的不止是第七軍,各軍都缺,眼下離秋收還遠著呢,之前搞來的糧食,能支撐到四月底就不錯
    楊禹有些為難地看了看楊子安等
    楊子安一臉發苦地說道:“秦州境內能征調上來的糧食基本都征調完了,再想像上次那樣派軍隊外出搶掠也不太可能了,一來會影響春耕,得不償失,二來有了上次的經曆,四鄰之敵都加強了邊境的管控,小股兵馬過去劫掠的做法也行不通”
    說到這個事,跟在後麵的魏玄、韋典也都不禁愁眉不展,楊禹也是搜腸刮肚的想了許久,然後說道:“實在不行,春耕過後,讓各軍團把大部分耕牛也給殺掉作為口糧先撐到秋收再說,大不了將來再去買再去搶,總之,隻要能堅持到秋收就是勝”
    楊子安搖頭道:“隻怕把所有耕牛都殺了,也不足以撐到秋”
    眼看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了,楊禹隻得一咬牙,把魏玄叫到一邊,單獨對他說道:“老魏,你讓嘲風立即動起來,發動當地百姓,檢舉豪紳大戶的不法行為,不管胡漢,確實有罪的,讓官府沒收田地家產,男丁充軍,婦孺隨沒有罪的,也要敲打一下,讓他們把糧食牛羊賣給官府,我就不信秦州真就籌不出一點糧食來”
    之前楊禹讓魏玄物色人選,成立一個叫“嘲風”的組織,安插到各郡縣去,監察各郡縣的情況,防止有人作畢竟秦州原來是羌人在統治,且各遊牧部族人口占了半數以上,對這些人楊禹不得不
    魏玄有些遲疑地說道:“明府,茲事體大,若真這麽做,隻怕會激起民變”
    “若非萬不得已,我也不會出此下策,你放手去做吧,我會傳令各軍做好應變準備,誰要是敢叛亂,立即以雷霆之勢滅了”
    這實際就是要搞一次打土豪,分田地,那些豪強有幾個沒有不法行為的?真沒有那你最好也要捐些錢否則秦州垮了,留著你資敵嗎?
    本來秦州初定,百廢待興,楊禹真不想這麽幹,不過這樣也好,一來是為了籌糧,二來嘛,也可以對秦州徹底梳理一遍,削弱一下地方豪強的勢力,尤其是那些少數部族的勢
    楊禹對這些少數部族倒沒有多少的偏見,但他們由於生活習性使然,過慣了逐水而居的遊牧生活,注定了他們比較缺少向心力和忠誠度,很容易改附於強
    因此,若不削弱一下,將來外部強敵入侵之時,這些少數部族很可能便是最先反叛的群體,給秦州造成難以想象的傷
    這事情各州縣同時展開,難免會出現一些叛亂,但楊禹現在可是整整拉起了十萬大軍,在提前做好了應變準備的情況下,就不信還有誰能讓秦州變
    魏玄見楊禹心意已決,加上確實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便也沒有再勸
    吩咐完這件事後,楊禹在李當歸和羅銘的引導下,繼續察看了第七的營
    天水一帶山青水秀,但也有很多黃土塬,第七軍的駐地便位於城外的黃土塬下,春耕前的兩個月,士兵們在黃土塬上開挖出了一排排的窯洞,開挖出來的黃土又用來填平校場,硬是在窯洞前填出了一個非常大的校場,用作軍事訓
    當初與西秦作戰時,俘虜了不少敵軍,這些俘虜被分到各軍管束,第七軍分到了五百多人,正一邊從事體力勞動,一邊進行漢化教育,表現好的,將來才有機會加入軍隊,或成為自耕表現不好的那你就隻能一直在軍墾農場勞動
    由於大人都墾荒去了,營地裏隻剩下一些婦孺,老人其實也沒閑著,都在做些納鞋底、補衣服、燒水煮飯的活
    孩子們多數還太小,實在做不了什麽,多數在校場上亂竄,有的甚至跑到外頭去抓蟲子,玩泥
    楊禹看了不由得停下腳步問道:“你們第七軍的學堂怎麽沒有辦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