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卷)遇事
字數:3614 加入書籤
2004年7月20日,胡華十年祭日。
胡風揚走在大街上,拿著海鷗206-a旁軸相機對著周圍一頓亂拍,然後一臉嫌棄道:“人真多!”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這裏——新萬州區,如同一顆新星般升起於中華。有人戲稱“中華隻有四個城市,一北老京二海上,三是浙河四雙慶。”而這雙慶是由“主城”和“新萬州”組成。
三峽大壩的修建,使整個老萬州都被長江淹沒。但在離老萬州城區五十裏的山區裏,人們建立起了一個移民城,取名為“新萬州”。
移民城地理位置不好,在山區,相比老萬州的水運,這裏並沒有什麽好的交通路線,甚至於建設初期,所有的建築材料隻能靠兩條國道運輸,且無他法。
但不知怎麽的,國內企業和外企都看好這塊地方,向這地方進行各種投資。很明顯,這地方搞工廠生產不行,有人說:“那就幹技術研發,搞高科技!”
然後發展到現在——“這是2004年的城市”
胡風揚放下相機,轉頭望向四周。
大樓森林間,數不清的車輛行駛著,清一色用的是電力車。人行道上,人們默默低頭趕路,絲毫不理會周圍環境。
“快看!”有人驚呼。
大樓外壁上,驟然撲騰出幾條碩大的江豚,它們如精靈般在外壁上遊動,在大樓間濺起水花。
江豚向下遊弋,水花比江豚先行。
有的人以為是真的,嚇得馬上蹲下身躲避。有的人害怕進水,連忙打開空氣傘。
水花離地十多米,突然變幻成紅色,隨後像煙火般爆發,發出劈啪聲。而江豚遊離地十米時,漸漸變換成一句話。
“維嘉信息,6g領導者!”
有人罵到:“這神經病廣告啊,這個時候發,沒見到路上有人啊。”
人群中有外地遊客,他們驚呼:“這太真實了吧!這是中華的三線城市”
胡風揚隻是拉拉帽子,然後冷冷一笑:“這高端技術公布,維嘉信息是要跟爾利信息幹起來啊。”
萬州高速發展幾年了,進入了世界上科技城市之列。但胡風揚知道,萬州的高速發展走到頭了,要降速了。
胡風揚戴上徽章,徽章上麵赫然刻著“dx航天組a級人員”。
快到了,離專車還有幾十米。
胡風揚買了幾張老萬州搬遷的報紙,沒有一張回憶那場航空事故。
……
小小飯館,胡風揚端坐在餐桌旁,嚴肅等待一個人。
那人是父親的摯友,也是目前國內最有名氣的天體物理學家。不說能取消計劃,但起碼能夠建議一下錯誤。
更何況,他是自己還沒認的老師。
一陣刹車聲響起,胡風揚停止自己腦內想法,起身迎接來客。
不多時,一個中等身材的中年男子被胡風揚迎進店,中年人一臉笑意的看向胡風揚,說道:“小子,找你叔叔兼師傅有什麽事啊”
“什麽師傅啊,何德何能能找您當老師啊,我就一個在研本科生,您國內天體物理泰鬥,收我不像話吧”
“臭小子,才24就研究生,靠物理和數學競賽就能上清華的人,還說不夠格……拉我來這,是拿你父親說事吧”
中年男子抬頭環視,喃喃道:“這個麵館,哪怕搬到新萬州了,還是這個模樣。”
胡風揚不語。曾經聽父親講過,這是當初兩人第一次見麵的地方。現在到這館子,就是想通過父親關係請他幫忙。
小店悶熱,中年人緩緩脫下外套,一個刻著“科技院院士”的徽章緩緩顯現。他伸出手:道“重新介紹一下——毛利峰,天體物理學家,目前是中華科技院院士,你爹的朋友。”
胡風揚伸出手,說道:“胡風揚,胡華之子,目前在dx航天組工作。”
毛利峰眯眼:“你要參加‘歌德鐵甲號’的發射”
胡風揚眼前一亮:“您知道這次行動!”
“我是這次行動的控製部門組長,難道那個材料部門副組長‘胡瘋子’是你”
胡風揚連忙擺手,同時指指周圍,說:“在外麵不好說,等發射那天我跟您商量計劃細節。”
胡風揚沒看見毛利峰眼角閃爍,繼續說:“但有件事,我需要您幫忙。”
“什麽事”毛利峰擦擦眼角。
“既然您知道這次計劃,那我直說了……這次任務的航道有問題,我請求換掉保護罩材料,使用另外的材料。”
“什麽”毛利峰睜大眼睛。
胡風揚停下,隨後再一次重複“請您向上麵提出申請,我我們需要更換材料。”
毛利峰搖搖頭,說:“我說‘什麽’不是‘我沒聽清’而是……你知道你說的是什麽嗎”
“對,我知道,所以我隻能找您幫忙。”
歌德鐵甲號,人類第一顆人造行星,將與地球同麵,做以太陽為圓心,平均半徑為離日最近45億千米的開普勒運動。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人造行星,它由中熊漂亮三國聯合設計,在中華浙河製造,在中華萬州發射。其功能作用,官方宣傳為“檢測太陽,以及檢測地球內軌近日行星”。
看著這個孩子,毛利峰想起自己那個朋友。他聽說過這個孩子的傳說,同時也不得不懷疑這個孩子說法的真實性。
“你知道這個計劃有多重要,抱歉,這個忙,沒人能幫,哪怕是我院士身份,出事了我無法擔保……如果你能提供數據,那還能向上麵回話。”
“數據”
“發射時間還有一周,我想你借助你我的身份,你能去各個中心得到數據,沒問題吧。”
毛利峰穿上衣物,飯不吃離開這裏,然後回頭說:“我無他法,畢竟我還要對國家負責。”
胡風揚點點頭,想著如何得出證明數據,然後交給毛利峰。
畢竟,這個即將離開地球的行星上,有一個屬於胡風揚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