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安慶之戰(一)

字數:7408   加入書籤

A+A-


    隨著林一凡在六安城取得的勝利,舒城、桐城、霍山、嶽西、潛山等地的日偽軍紛紛聞訊不戰而逃,不少偽軍們甚至在林一凡麾下的大軍兵臨城下時,便立刻起義,雙手奉上縣城和幾個跑得比較慢的日本兵俘虜。
    六安城一戰,林一凡麾下的義軍已經打出了氣勢來,他們心裏早就沒了一絲對日軍的畏懼了,小鬼子也不過如此罷了,被子彈打中也一樣會死翹翹,有什麽好怕的,他們要把曾經被小鬼子肆意欺辱的仇都給報了!
    安慶城內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是個聯隊長,名叫久保田永申,他在阿南惟幾的命令下,隻能帶著部下守軍選擇集中兵力,固守城池,不過他們根本不敢在野外和國軍戰鬥。
    安慶城縣政府的作戰指揮室內,久保田永申正在和手下人討論著要如何死守,他臉色難看,雙頰緊繃,語氣有些慍怒道:
    “那個林一凡已經抵進桐城了,桐城隻有一個中隊的帝國士兵駐守,根本支撐不了多久,最快明天下午,支那人的軍隊就會抵達安慶,我們必須要在今天想出可行的策略來應對!”
    手下人都苦惱地皺起了眉頭,麵麵相覷了好一會兒,也沒人能想出可行的辦法,指揮室裏一時沉默了起來。
    久保田永申雖然心裏也害怕林一凡,但他依然無法忍受手下們表現出來的畏懼和退縮,他猛地一拍桌子,憤怒地大聲罵道:
    “你們是大日本帝國的軍人,怎麽可以懼怕那個虛張聲勢的支那人,簡直是丟臉至極,丟臉至極!”
    手下們麵露苦澀,都低著頭不敢說話,但又害怕長官再次發怒,一個參謀大著膽子提議道:
    “聯隊長閣下,我們可以派出一個中隊的帝國勇士在桐城通往安慶的路上埋伏起來,在支那軍隊前鋒路過的時候,猛然發起突襲,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此話一出,在場的幾個中隊長當即臉色大變,這哪裏是去偷襲啊,這分明就是讓他們去送死啊,其中一個急忙出言反對道:
    “聯隊長閣下,萬萬不可!以林一凡的實力,他肯定能猜到我們會在哪裏設伏,然後反伏擊我軍,我們的任務是守住安慶,不能白白損耗軍隊的力量啊!”
    一旁的其他中隊長也紛紛讚同道:“上村君說得沒錯,對付林一凡和他那支恐怖特戰隊一定要謹慎,不隻是伏擊不可行,偷襲也不可行,他絕對能猜得到我們的行動,出去就是白白送死!”
    這幾個中隊長都非常恐懼林一凡的實力,每個人都非常害怕會被派出去直麵林一凡和“利刃特戰隊”,因此都在極力反對有關出兵阻擊和偷襲的提議。
    久保田永申雖然沒有和林一凡打過仗,但他也聽過許多這人在日軍隊伍中流傳的事跡,特別是這段時間安慶也接收了不少從六安城僥幸逃出來的日軍士兵,所以他十分清楚自己即將麵對的是一個恐怖的敵人。
    “上村君和堀北君的顧慮沒問題,貿然出兵隻會白白折損帝國軍隊。”久保田永申點頭道。
    “林一凡這個人非常狡猾,據回來的士兵說,他提前串通好了六安城裏的幫派和大別山被皇軍招安的土匪,在攻城的時候,城裏的幫派和土匪同時發生動亂,這才讓六安的皇軍被兩麵夾擊,毫無反抗之力。”
    “真是一個卑鄙的支那人,我們也必須要嚴查安慶城中的大幫派,以防他們已經被林一凡滲透了!”其他軍官也紛紛發表意見。
    “聯隊長閣下。”一個副官憂心仲仲地勸道:“我認為我們當前最重要的是守住安慶,但以聯隊目前的兵力來看,恐怕最多撐不過三天,如果不趕快向總部請求支援的話,最終我們都會死在這裏!”
    久保田永申聞言死死皺著眉頭,思索了好一會兒,才咬牙沉聲說道:
    “我會向阿南中將閣下申請支援的,到時林一凡的大軍發起進攻,我們不能一味的守城,還有注意觀察局勢,做出預判,一旦局勢有所不對,就想辦法突圍,所以各中隊一定要提前做好突圍的準備!”
    “嘿咦!”
    .
    就在日軍緊急商量對策的同時,林一凡很快帶兵控製了桐城縣,這座皖西南的咽喉之地,現在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日軍,根本不敢分兵駐守。
    在原本的曆史上,桐城縣曾遭受日軍4次空襲、3次淪陷,這片富饒的土地遭日軍蹂躪、侵占,房屋被燒毀、財產被掠奪、田地莊稼遭毀壞,平民遭殺戮、婦女遭**,賴以生存的家園幾近毀滅,軍民傷亡慘重。
    1938年,日軍飛機先後四次對桐城縣進行較大規模的狂轟濫炸,轟炸桐城集鎮和桐東義津橋、吳橋、周潭一帶集鎮與村莊,甚至是村鎮學校,投彈近兩百枚,炸死平民百姓幾十人人,燒毀房屋數百間。
    而後,日軍部隊在範家崗周圍進行“掃蕩”,大肆燒殺,將方鬆久等四十多名百姓推入姚莊大塘裏,然後用機槍掃射,頓時一塘清水變成血水,百姓全部死於塘中,無一幸免。
    不僅如此,在日軍侵占桐城縣城期間,還將戰場上俘虜的一幹餘名國民黨政府軍押解至竹生弄全部槍殺,公然違反國際公約,棋盤嶺伏擊戰後,日軍瘋狂展開報複,向掛車河附近村莊發射800多發炮彈,造成許多無辜村民傷亡,根本就是沒有任何人道可言。
    1939年,日軍兩次重兵進攻大橫山,造成大橫山守軍四百多人犧牲,日軍在“掃蕩”桐城縣青草鎮和桐西抗日根據地時,野蠻地實行“殺光、搶光、燒光”政策,槍殺無辜平民十多人,**、活埋、逮捕二十多人,完全是喪盡天良。
    而在原本曆史上的1941年二月,還將發生“桐城桐東慘案”。
    日軍進犯桐東,先以飛機連續轟炸三個小時,炸死當地普通群眾無數,屍橫遍野,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並於第二天實行“清鄉”,將王家排、許家排等地四十多戶農民房屋全部燒毀,群眾死傷六百餘人,其中有一家五口全部被殺。
    不過,現在有了林一凡的出現,就代表著這個慘絕人寰的悲劇已經成功被阻止了。
    桐城縣有些獨特的戰略位置,古為“吳頭楚尾”“七省通衢”的桐城,接江趨淮,承東啟西,東鄰廬江、樅陽縣,西毗潛山市,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郊區,北與舒城縣相連。
    在曆史上,唐至德二年,唐肅宗因痛恨安史之亂的肇事者之一安祿山,下令將郡縣中凡帶安字的都改名。同安縣改名桐城縣,桐城之名正式載入史冊。
    從那一年開始,桐城作為縣名延續了1200多年從未改變。直到後世的1996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讓桐城經濟躍升安徽前列,桐城撤縣設市。古老的桐城以新的建製開啟了崛起與江淮的文化旅程。
    桐城自古就有城,明代時更是流傳著“鐵打桐城”之說。久居紛亂之地,桐城人摸索出了一套自保的本領。
    據《桐城續修縣誌》記載,公元1576年(明萬曆四年),知縣陳於階籌銀兩萬一幹二百兩,改桐城土城為磚城,城圍六華裏,高三丈六尺,設六座城門。城牆之高大,城池之堅固,堪稱江淮之首。
    而明未起義將領張獻忠不到半天的時間全殲了明朝中都鳳陽的兩萬官兵。然而,在此後的八年間,張獻忠六次圍攻桐城卻始終未能得手,因此人們稱它“鐵打桐城”。
    桐城古城的圓形輪廓恰似身龜,六座城門似龜首、尾和四肢。桐溪塥和洙泗溝作為城市內部的水循環係統,猶如龜腸曲折城中。而城中道路就像龜甲的裂紋,這種寓意美好的城市格局叫作金龜永壽。
    而桐城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區為大別山東段餘脈,重巒疊嶂,挺秀爭奇;中部丘陵扇麵展布,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
    境內更是河道交織,形成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四大水係,匯入菜子湖,經樅陽閘注入長江,這些都使得桐城可以極大限製日軍重武器的施展,山河地勢又使得桐城縣易守難攻,而是非常適合打伏擊。
    換言之,控製住桐城,也就可以有效地控製華東北麵的日軍來支援,而且桐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處山口,易守難攻,還非常適合打伏擊戰,林一凡隻需留下一個團駐守山穀,一個團駐守縣城即可阻擋住合肥等地日軍的增援。
    林一凡麾下的大部隊沒有在桐城縣多逗留,安排好之後,林一凡便領著大軍繼續前往安慶了,但他沒有直接兵臨安慶,而是出兵進攻樅陽,林一凡自然是不會輕易攻城的,他要的是圍點打援,把氣勢鬧大,讓日軍以為他這裏的威脅最大,進而削弱武漢和南昌方麵的軍事壓力。
    而且,他知道日軍必定是早已把兵力都集中進了安慶城內,嚴陣以待了,他也沒必要一上來就硬碰硬,不如先進攻防守薄弱的周圍縣城,打亂日軍的部署,先給他們造成一定的恐慌。
    國民政府方麵為配合這次“武漢反攻戰”,在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軍事委員會令便第3、第5、第6戰區各以有力一部出擊,策應第9戰區作戰,其中第6戰區所屬部隊,便在陳誠的指揮下,乘敵空虛猛攻宜昌。
    陳誠是老蔣的心腹,實力相當雄厚,第6戰區以約15個師的優勢兵力向宜昌發動猛攻,日軍第13師團拚死頑抗,雙方展開了十分激烈的戰鬥。
    雙方交戰的一開始,日軍第13師團便已經死傷慘重,一麵將後勤人員、傷兵投入戰鬥,一麵緊急求援。一周內,日軍第11集團軍不得不急令第39師團馳援宜昌。兩日後,第6戰區部隊發動總攻擊,日軍第13師團陷入絕境,師長內山英太郎中將甚至寫下遺書,準備自殺。
    不過,隨著第三天,日軍第師團的危局。但國民政府的作戰目標卻完成了,在這次反攻作戰中,殲滅日軍近7000人,還使得日軍不得不調派武漢周邊原本就緊張的防禦力量。
    其實,在長沙會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增強指揮機構與作戰能力,決定調整作戰序列,最新的成果就是新編第9戰區。同時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進攻武漢的駐守日軍。
    於是乎,參加武漢反攻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達到了九個集團軍、三十一個軍,作戰飛機約一百多架,艦艇七十餘艘,總兵力近六十萬人。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的各兵團部隊紛紛分別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組織抵擋日軍援兵,圍困武漢的作戰目標。蘇聯和美國的援華誌願航空隊同時參加了這次會戰。
    武漢會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指揮十三個軍負責長江南岸的作戰,第一第二兵團羅卓英,王耀武所部防守南潯線,並沿鄱陽湖配置兵力,以南昌為主要作戰目標,同時以外線之勢擊破西進增援日軍,防止日軍通過南昌及迂回長沙。
    第四兵團則是確保九江至瑞昌線正麵牽製,並沿江構成陣地帶,防止日軍由瑞昌西進,直趨嶽陽、蒲圻、鹹寧,背後偷襲反攻武漢的主力。
    至於湯恩伯軍團,則是控製於各重要據點之間,以便隨時策應一線作戰。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六個軍負責江北外圍,特別是桐柏山等地作戰,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
    老蔣還命第四兵團李品仙所部為右翼兵團,利用長江北岸大別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遏敵取捷徑攻略武漢。
    而中央兵團,則布置於太湖、潛山西北山地,相機南下側擊西進之敵;林一凡為主的左翼兵團,則是控製於大別山北麓與淮河之間,利用地障,重在阻敵迂回武漢之北。
    當然了,這個時候,也少不了河南,江蘇,江西等地的敵後遊擊戰;以第二線兵團,策應一線作戰。
    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回,這其實已經是一場波及小半個中國的大反攻了。
    而這種戰略部署,體現了以內線進攻武漢為主,陣地防禦和遊擊為輔的戰略進攻格局,也體現了國民政府幾年對日作戰之後取得的軍事進步。
    其實,日軍在進攻長沙失敗,損失慘重之後,便開始積極準備戰略防禦了。
    而日軍指揮部的戰略眼光,還是有的,阿南惟幾就決定了先以一部兵力駐守安慶,作為武漢防禦的東翼基地,然後以合肥的駐軍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桐城攻擊進攻安慶的國軍,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與此同時,最核心的是以阿南惟幾本身指揮的侵華日軍5個師團沿長江兩岸層層防守武漢;兩個師團沿大別山北麓阻擊長江北麵的國軍。而海軍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協助作戰。
    而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防禦作戰。
    林一凡作為東翼的主力,他要做的,就是攻取安慶,甚至威脅日軍的所謂後方。
    .
    林一凡派去攻打樅陽縣的是手下當前最強的孔森所部前往,除了有意給日軍一些“小小的“震撼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還肩負堵住第一批趕來救援的日軍部隊的任務,隻要打退這批日軍,後麵的仗就會好打很多。
    樅陽縣城的城牆是土石結構的,飽經了幾十年的風霜,看起來並不是很結實,上麵還有一些子彈和炮彈打出的痕跡,但並不激烈,應該是當初日軍進攻縣城時造成,城門緊緊閉著,城牆上有梁左炮台,依稀可見日軍巡邏兵,剩下的應該都躲在掩體之後。
    國軍獨立師的裝甲車和火炮在距離城牆幾公裏的地方一字排開,準備向這座縣城發起凶猛的攻擊,師長孔森就站在炮兵陣地的後方,用望遠鏡緊緊地盯著遠方的城牆。
    “準備炮擊!”他冷冷地命令道。
    “是!“
    炮兵們迅速轉動炮管,瞄準城牆的方向,然後拉開炮閂,把炮彈塞進炮筒,拉動炮繩,同時裝甲車的引擎也在發出轟鳴,緊接著炮膛發出震耳欲聾的怒火聲,瞬間,炮彈如同冰雹般砸落在了城牆之上。
    “轟!轟轟!轟轟轟!“
    轟炸聲響徹天地,城牆在炮火中顫抖著,磚石飛散,樅陽縣城的上空被濃厚的黑煙籠罩,那是炮彈在城牆上升起的硝煙。
    “裝甲車和前鋒小隊,前進!”孔森的目光堅定而冷酷,他大聲下令道。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