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探仁宗養母道端底 挾私憤呂相報…

字數:4210   加入書籤

A+A-




    李老伯半信半疑地扔下三十個大子,算作卦金。
    不想剛站起身,正瞧見洛懷川進來,急忙打著招呼道:
    “道長,你回來的正好。我那小子外出進貨,這都走了有七八日了。
    老漢心裏沒底,遂來問卜一下。不巧你不在,這孩子卻言說他也會斷卦。
    你快給看看,我兒果真平安無事麽”
    一旁的齊虎子見師父不早不晚的回來了,頓時露出忐忑的表情,將卦呈了過去。
    洛懷川看了一下卦象,不免微微頷首,麵露喜悅之色道:
    “嗯,果然不錯,這小家夥天生吃這碗飯的料。”
    李老伯聞言,喜滋滋地走了。卻把虎子高興得什麽似的。
    拉著懷川坐下來,又是揉肩,又是捶背,口裏還不忘言道:
    “師父,咋樣,徒兒沒給您丟臉吧
    我也能賺錢了,這下我娘就不用起早貪黑的忙碌了。”
    有道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懷川聞他提起娘,不免也想起了自己的娘親狄夫人。
    算算已有幾日沒回家了。說起家,他這心裏越發難受起來。
    如今娘與二叔皆寄居在孫無擇家,而洛懷澤這個罪魁禍首卻如人間蒸發了一般,杳無蹤跡可尋。
    他去開封府打聽多次了,軍巡司的人言說派去麟州的捕快回來了。
    可是連柯孟德的影子也未見著。如今爹爹魂喪異鄉,怕早已屍骨無存了。
    還有那個所謂的徒弟仁宗皇帝,也有日子沒了音信,也不知道他是否知曉洛家發生的這一切。
    事實上是仁宗不知道,即便曉得,估計也是分身乏術。
    因為他自己也陷在後宮的風波中不能自拔。
    內裏原因還要從仁宗與閻文應在逍遙樓被打開始說起。
    且說二人從開封府回到皇宮後,先是請了禦醫為閻文應診治。
    仁宗因麵上有傷,也不敢去探望楊太後。
    隻推說大娘娘劉太後初薨,因思之甚深而終成疾。
    楊太後得報,心裏越發惦記,遂索性親自前來探望於他。
    待一見時,不由大駭,急急問道:
    “皇兒,這才幾日不見,但不知你麵上之傷打從何處而來”
    仁宗乍見楊太後,不由心下一愣,遂順口扯謊道:
    “哦,前夜夢到大娘娘飛天而去,故而夜夢追趕驚醒時,不慎跌倒所致。”
    楊太後聞言,略一遲疑,揮手吩咐左右退下。
    方才坐到他身邊,握住他的手道:
    “皇兒啊,老身有一事始終隱瞞著你,看來今日不講不行了。”
    “哦,但不知小娘娘所言何事”
    楊太後遲疑半晌,最後還是將往事和盤托出:
    “實不相瞞,你乃李宸妃之骨肉,大娘娘非是你的生身之母。
    究其原因,皆因當年先皇的幾個妃子所誕育的皇子皆早夭折。
    劉美人遂抓住機會,讓自己的婢女李氏服侍於他。
    不想那李氏的肚子偏偏十分爭氣,不久便有了身孕,誕下皇兒你。
    劉美人便趁勢順將你據為己有,並因此一路高走,成了皇後。
    不過平心而論,這些年他對你嗬護有加,也算仁至義盡了。”
    仁宗陡然驚悉這個瞞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秘密,頓覺五雷轟頂,哀嚎慟哭不能自持。
    並因此數日不能臨朝聽政,同時下罪已詔深責不已。
    下旨追尊宸妃為皇太後,諡“莊懿”,易梓宮,與劉太後之梓宮一起,附葬永定陵。
    不過每想起兒時那位處處嗬護自己,卻又躲躲藏藏的女子時,眼前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懷婉的樣貌來。
    此時他方才明白,自己之所以一見懷婉便覺得親切,
    不但因為其容貌昳麗,還因其溫婉賢淑的性子。
    尤其是處處護著自己的舉動,竟與生母李妃如出一轍。
    想到此處,仁宗開始對外間傳言的大娘娘毒害其生母一說產生了質疑。
    於是,便在為莊懿太後易梓宮之日,親往洪福寺祭告。
    不料待其將棺蓋打開之後,卻見生母因有水銀沃體,故玉色竟如生前一般無二。
    且身上冠服亦按皇太後之禮穿戴,並非中毒而亡的樣子。
    仁宗心底方才釋然,便向左右追問其中緣由。
    原來李宸妃薨逝之時,劉太後確想以普通妃子之禮將其安葬。
    殊料宰相呂夷簡卻眼光獨到,不顧劉太後責難,履行朝臣之責,
    力薦其應顧慮到李宸妃乃當今皇帝之親母,理應予以厚葬。
    劉太後思慮良久,為了劉氏宗族日後的榮華富貴,也顧慮到仁宗這些年對她的孝順,方才點頭應允。
    仁宗得知真相後,當下對呂夷充簡滿了感激之情。
    原本對他牽扯到洛懷澤一案而產生的憤懣之情,也隨之雲淡風輕了。
    不過對劉太後籠罩在自己頭上的陰影,一時半刻尚不能釋懷。
    遂對其當時所任用的執政大臣,如張耆、夏竦等,悉皆罷勉。
    一日,仁宗回到後宮,跟皇後郭氏說起更換宰執一事。
    未想郭皇後卻撇撇嘴,言道:
    “官家有所不知,非獨這呂夷簡不依附太後。
    隻不過其行事圓滑,較他人心思機巧,善於應變罷了。”
    仁宗聞言,細一思量,也覺呂夷簡確有些奸巧不實,遂將他一並罷免了。
    不想此事被閻文應意外獲知,便偷偷將消息傳遞給呂夷簡。
    自此,呂與郭皇後之間便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且說呂夷簡被罷相後,次相張士遜拜為首相。
    之前被劉太後逐出朝廷的前宰相李迪,拜為次相。
    又因彼時正是明道二年,各地頻鬧蝗災,顆粒無收,而張士遜卻對此束手無策。
    因此,惹得仁宗大怒,斥責他品行雖然強過呂夷簡,然能力則相差甚遠。
    也是合著張士遜倒黴,仁宗決定率百官前往洪福寺為劉太後上諡冊時,
    他又被禦史中氶範諷捉住遲到的把柄,大肆加以彈劾。
    這才使得呂夷簡複相、兼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此時的呂夷簡貴為首相,重拳在握,便處心積慮地尋找機會報複郭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