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回 蒙雙目盲射勝三局 仁皇帝…

字數:3496   加入書籤

A+A-




    在場的人無不為耶律宗齊捏了一把汗,既希望他射中,又希望他射不中。
    隻因此人對待宋人謙恭有禮,不似前兩位那般傲慢。又見他射藝高超,的確千古難尋。
    但畢竟這場比試代表著兩國對壘,此時的愛國熱忱皆是發自肺腑,無一不希冀打敗遼人,為國爭光。
    耶律宗齊自是不明白這些,依舊態度從容,那樣子宛若不是在對決,而如與老友切磋技藝一般。
    不出意外,又是十分精準的射中了目標。
    遼使見狀,原本鐵青著臉上逐漸有了一絲笑容,將欲口出狂言,看了看太史炯飽經風霜的麵孔又咽了回去。
    洛懷亭與狄青的先後出場,讓他見識到了大宋的實力。雖然耶律宗齊是他們的必殺劍,可也不敢有絲毫大意。
    遂清了清喉嚨道:
    “我方已然演示完畢,還請這位壯士亮出你的絕技。
    苟能勝我大遼第一神箭手,我必代我國國主喚大宋天子三聲伯伯。”
    仁宗聞言,看向太史炯道:
    “你是洛卿舉薦之人,朕既用了你,既是相信你。
    莫要有壓力,隻管盡心便好。無論輸贏,禦馬直都將有你一席之地。”
    幾句話說得太史炯心裏一暖,眼淚瞬間模糊了雙眼,哽咽著道:
    “草民一生以報效朝廷為榮耀,請官家寬心,必不會讓您失望。”
    言罷,抽出一方黑色細布,交由西夏使臣檢驗後,將雙目蒙了起來。
    手握鐵胎弓,對著耶律宗齊道:
    “小哥,注意盯緊了,錯過了精彩可就沒戲看了。”
    太史炯的舉動著實令他震驚不已,自己睜大雙眼方能完成的動作,對方居然要盲射這真是聞所聞問,見所未見。
    詫異之下,還是一一說出了太史炯欲要射中的目標,也是無有錯漏。
    現場的人如今全懵了,那些個平日裏自詡善射者無不暗自慚愧。
    就剩最後一箭了,耶律宗齊也指著那隻甲殼蟲道:
    “不如請太史兄也射那隻蟲兒如何”
    太史炯答應一聲,豎起耳朵聽著輪盤的轉動聲,猛地拉開弓。
    所有人的眼睛齊齊落在緩緩停住的輪盤上,隻聽著兵士帶著哭腔道:
    “中了,中了!官家,射中了!”
    刹那間,排山倒海般的掌聲響徹在東京上空,直驚得連樹上的鳥兒都撲楞著翅膀四處亂飛起來。
    仁宗心裏別提有多舒爽了,抖抖袍袖站起身,來到太史炯麵前道:
    “好啊,你、狄青、洛懷亭俱是我大宋響當當的神射手,朕為汝等驕傲。
    自即日起,便與他二人一道在禦馬直效力,官階均升為散直。另每人賞銀鞍一副,金絲戰袍一件。”
    太史炯、狄青、洛懷亭三人聞言,齊齊跪倒謝恩。仁宗望著二人麵上的青銅麵具不免問道:
    “二位緣何一直帶著這樣一件器物為何不以真麵目示人呢”
    狄青低頭沉吟片刻道:
    “回官家,我與表弟皆乃刺配充軍,故而不敢以真麵目見君,恐一時驚了聖駕。”
    仁宗聞言,若有所思道:
    “哦,原來如此,朕這便下旨為你二人除去麵上刺字。”
    “官家不可,我二人自幼習武,性子素來衝動,不然也不會因此傷人入獄了。
    這幾年軍營生涯使我兄弟受益匪淺,故權當留個教訓。”
    “好,難得你有如此想法,朕便成全與你。各賜你二人黃金麵具一副,日後上陣,代朕好好殺敵便是。”
    狄青、洛懷亭再次叩頭謝恩。
    仁宗哈哈大笑,轉身回到禦座之上,望著遼使道:
    “如今弓箭比試完畢,不知貴使還有何話可講”
    遼使被他一問,頓時尷尬萬分,急忙跪倒見禮:
    “天朝威武,本使心悅誠服。還請您坐好,這便準守諾言,代遼主呼您三聲伯伯。”
    仁宗急忙抬手製止道:
    “貴使且慢,想我兩國締結兄弟之盟以來,邊境安寧,物埠民豐。
    既是相安無事,又何必再平添事端作為兄長之國,理應豁達大度。
    這比試廚藝與箭法之事,便權當陪小弟取個樂子罷了,何必當真”
    一番話說得遼使麵紅耳赤,羞愧難當,支吾半天道:
    “事到如今,本使已不想隱瞞。此次比試原非國主本意,乃受其胞弟秦國王耶律重元挑唆,一時間失了分寸。
    天子寬宏大度不予計較,實令在下汗顏。本使回去自會向遼主秉明一切,希望兩國繼續交好,普惠萬民。”
    仁宗聞言,確信遼使講的乃是實情。
    據他所知,耶律宗真即位後,其生母元妃蕭耨(nou)斤,誣陷仁德皇後謀逆,竟自立為皇太後開始攝政。
    更有甚者,其為了進一步壟斷大權,還暗中與胞弟蕭孝先密謀擁立幼子耶律重元為皇帝。
    好在耶律重元事先為哥哥耶律宗真通風報信,方粉碎了她的陰謀。
    遼興宗大怒,遂將蕭耨斤幽禁於慶陵。卻冊封重元為皇太弟,並在酒醉時許諾日後會傳位於他。
    自此,反而激發了耶律重元謀奪帝位之心。想到此處,又對遼使道:
    “遼主受中原文化熏陶,且愛好儒家學說,為人自然寬厚大度。你要從旁多加提點,勿使兄弟鬩牆才是。”
    “本使謹遵天子教誨,本使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