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回 明大義太史炯訓子 曉危情…

字數:3541   加入書籤

A+A-




    興宗聞聽羅衣輕講述完畢,遂對著野利仁榮道。
    野利仁榮點點頭,表示讚同,隨即又不忘見縫插針:
    “大汗之意我必然一字不落地代為轉達國主,然求借耶律宗齊殿下之事,大汗尚未答複。”
    此時洛懷川拿眼睛瞥了一眼太史炯,示意他往上衝。
    太史炯心領神會,站起身道:
    “野利大人,在下乃太史丹之父太史炯。
    想我兒雖在遼國出生,遼國長大,畢竟乃是宋人,認祖歸宗天經地義。
    近來西夏屢犯我大宋邊關,肆意殺害大宋子民。即便大汗點頭,我兒願意,也是枉然。
    想讓其赴夏助紂為虐,便要從我身上踩踏過去。否則,想都別想。”
    言罷,拉過耶律宗齊道:
    “丹兒,你要時刻記得你乃宋人,膽敢背主忘恩,為父登時力劈你於掌下。之後也跟著你同赴黃泉,向祖宗謝罪。”
    太史炯一副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樣子,令在場所有人無不瞠目結舌。
    興宗注視著耶律宗齊,微微頷首道:
    “三弟,你我雖非一母所生,確乃一母所養。又自小同玩到大,情誼非比尋常。
    你父之言你適才也聽到了,如何抉擇,還望三思而後行。”
    這一問,屬實令耶律宗齊陷入兩難之地。倘若公然回絕西夏,李元昊勢必遷怒興平公主。
    倘若答應留在遼國,也即相當於打了生父一記響亮的耳光。
    然若真讓其離遼歸宋,屬實內心極不情願,畢竟這裏才是他熟悉的家。
    妻子蕭鶯哥是不可能遠離故土的,作為父親,他又怎能拋妻棄子,讓她們飽受離別之苦呢
    百般糾結的耶律宗齊不由得仰天長歎,正不知如何開口時,一位遼兵急急奔了進來:
    “報,大汗,安國郡主難產,母子俱危。
    晉王遣人來召喚三殿下速速回去,或許還能見上最後一麵。”
    “什麽那些禦醫都是幹什麽吃的倘若安國郡主性命不保,本汗定拿他們的人頭陪葬。”
    興宗聞言,頓時大驚失色。
    前文咱交代過,耶律宗齊之妻蕭鶯哥之母乃遼聖宗第四女耶律崔八,興宗的嫡親妹妹。於太平十年,東京大延琳造反之時遇害。
    四公主下嫁晉王蕭孝先後,膝下唯有這麽一個女兒,被封為安國郡主,深得興宗寵愛。
    耶律宗齊聞信,頓覺五雷轟頂,邁開大步便往外走。
    洛懷川站起身大聲言道:
    “三、三殿下,且慢。”
    耶律宗齊猛地停住腳步,麵現慍色道:
    “不知洛大人有何指教即便有天大的事,也大不過我妻兒的性命吧。”
    “三、三殿下,鄙人不才,略通醫術。遼醫無能,鄙人或許可以一試。”
    太史炯見兒子遲疑不信,從旁催促道:
    “還愣著幹什麽洛大人可是曾救過宋皇帝性命之人,還不將洛大人扶上馬車”
    耶律宗齊也顧不上許多,攔腰將洛懷川抱起,扛在肩上,口裏言道:
    “得罪了,洛大人。你若能救我妻兒,下輩子我當牛做馬伺候你。”
    話音未落,人已走出老遠。
    早有兵士牽來一匹戰馬,耶律宗齊將洛懷川往馬背上一搭,自己也飛身躍了上去。
    雙腿狠狠一夾馬肚子,那馬受了疼痛,嘶鳴一聲,四蹄騰空,瞬間絕塵而去。
    要說皇太弟耶律重元按照蕭太後的指引,準備將安國郡主接到幽州那所偏殿秘密看押起來。
    以此逼迫耶律宗齊留在遼國,也好為自己日後謀反儲備人才。
    沒曾想,耶律重元剛將蕭鶯哥帶回,由於其一路顛簸,又受了驚嚇,竟然動了胎氣,難產了。
    這下可將蕭耨今嚇得慌了神,倘若被興宗知曉她擅離七括宮,
    暗中一直密謀再次推翻他,扶植皇太弟耶律重元上位的話,勢必兄弟相殘,耶律重元也會被滿門抄斬。
    然蕭鶯哥難產乃是事實,禦醫束手無策,回天乏力也擺在眼前。
    蕭慧見狀,撲通跪倒在蕭耨今麵前失聲痛哭道:
    “太後,您對我母子有救命之恩,即便要我性命,我也絕不言半個不字。
    為了報答您,我並未隨同宗齊到他府中去享清福。看在我對您忠心服侍的份上,還請您設法救救鶯哥才是。”
    話音未落,已咚咚的磕起頭來。
    蕭耨今緊忙扶起他道:
    “慧姑姑,並非我不想救,連禦醫皆回天乏力,我又能如何”
    這時,蕭鶯哥的侍女來報:
    “太後,郡主怕是不行了,嚷著欲見三皇子一麵,您看……”
    蕭耨今知道,倘若郡主母子死在這裏,興宗必定追究責任,屆時便全完了。
    想到此處,便對蕭慧言道:
    “倘若她們母子有何不測,大汗追究起來,你要將全部責任攬下。
    一口咬定是你自己要將郡主接到此地,親自伺候她生產的。
    你若答應,我即刻派人通知宗齊。否則我們便玉石俱焚,甚至連宗齊也將性命不保,你可明白”
    此時的蕭慧方才如夢方醒,原來蕭耨今接鶯哥來自己身邊原是另有打算。
    不過此刻也無法追究,遂極力保證道:
    “太後對我母子恩重如山,其中的厲害自然拎得清。即便舍卻老命,也斷不會吐露半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