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回 梅堯臣初識範仲淹 洛懷川…

字數:3347   加入書籤

A+A-




    想到此處,遂問向梅堯臣道:
    “聖俞兄可否說說你與範老哥之間的交往,與他分別一載有餘,心中倒時時想念的緊。”
    石昌言對範仲淹‘伏閣請對’一事對範仲淹欽佩不已,聞聽此言,也連連道:
    “既然無緣與範大人相遇,聽聽你二人之間的過望之事也是好的。”
    梅堯臣望著二人殷切期盼的眼神,緩緩言道:
    “明道元年(1032)三月,希夷兄由通判河中府調官陳州途經洛陽時,我正在河陽縣主簿任上。
    彼時我妻兄謝絳恰巧通判河南府,其子謝景初又與希夷兄乃同科進士,關係十分交好。故介紹我二人相識。
    期間我二人偶以詩文唱和,關係並不十分親近。直到景祐三年(1036),希夷兄被貶謫饒州。
    一路經過十幾個州,竟無人出來接待他,境遇十分淒苦。我便書信寬慰於他,自此我二人之間便成莫逆了。”
    洛懷川聞言,沉吟片刻道:
    “恕我直言,小弟倒不十分看好你二人之間這份情誼,怕不會走得太遠。”
    此言一出,在場幾人無不愕然。石昌言率先問道:
    “還請守拙賢弟說說你的理由。”
    “範老哥權知開封府時,我因家父的案子牽連到宰相呂夷簡,故而與他走的比較近。”
    “莫非洛大師之死與呂相有關?”
    梅堯臣疑惑地問道。
    “聖俞哥哥有所不知,害我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正是我的堂弟洛懷澤。而他的娘親乃呂相的嫡親表妹。
    事發之後,開封府下達多次海捕文書,而他卻如人間蒸發了一般,杳無蹤跡可尋。
    然後來還是被範老哥設計將這小子在呂相府中擒獲,不但攪了呂相壽誕,還令他在百官麵前失了麵子。
    洛懷澤雖被斬首,然被他侵吞的數百萬兩銀子卻遍尋無果。故我二人一致認為,定是被呂相據為己有。
    正因為這件事情,呂夷簡方對範老哥多加提防與排擠。而他也發現呂相利用手中權力濫用私人,排除異己,蒙蔽官家視聽。
    遂與景佑三年(1036年),繪製了一張‘百官升遷圖’呈與官家。不僅如此,其還連上四章奏折,論斥呂夷簡之狡詐奸猾。
    不想終是呂相棋高一著,以朋黨論為由,鼓動官家將範老哥罷黜京城,貶為饒州知州。
    這足以說明老哥生性耿直,斷不會阿諛奉承。對官家之失及朝堂上的不良現象皆給予義正言辭的指責與批評。
    而聖俞兄卻在《啄木》一詩中道:
    中園啄盡蠹(du),
    未肯出林飛。
    不識黃金彈,
    雙翎墜落暉。
    詩中以啄木鳥做比,規勸範老哥麵對貪官汙吏莫要過於耿直,要學會明哲保身。
    出發點雖好,但卻與其一貫秉持的原則有所違背。倘若易地而處,不知幾位兄弟會做何想,接下來又會如何行事?”
    梅堯臣聞言,瞬間眉頭微蹙,陷入了沉思。司馬光細細品味洛懷川之言,許久方才言道:
    “若換做是我,雖感念聖俞哥哥一片赤誠之心相待,然不會將其引為知己。”
    石昌言也微微頷首,認同司馬光的觀點:
    “道不同,不相為謀,以後怕是隻當普通朋友交往了。”
    邵雍則與二人觀點不同:
    “有道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若換做是我,必會銘記在心。人生苦短,並非隻有情投意合的知己。做一對患難的兄弟,不也是蠻好。”
    這時,梅堯臣開口言道:
    “諸位之言,皆有道理。但我想我與希夷兄之間的情誼,斷但不會因為這一首小詩而有所撼動的。”
    “一首小詩是不會改變什麽。但之後聖俞兄在《靈烏賦》中曾告誡他‘寧自保其堅軀,勿招唾罵於邑閭。’
    又言‘結爾舌兮鈐(qian管束)爾喙,爾飲喙兮爾自遂。勿噪啼兮勿睥睨(pini傲視),往來城頭無爾累。
    你讓範老哥學報喜之鵲鳥,不做呱噪之烏鴉,無疑是勸他摧眉折腰事權貴,難免卻會讓其覺得你與他原本便不是同路之人。”
    “嗯,洛哥個的觀點小弟十分讚同,你要範大人隻耽於吃喝,從此結舌鎖唇,莫再多事,無異於讓他拋掉為民請命之凜然大節。
    不然他也不會在回賦中斬釘截鐵地言到那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了。”
    一旁的司馬光十分中肯地言道。
    “我這書讀得多,頭腦也變得遲鈍了。適才聞聽洛賢弟一番金玉良言,頓覺醍醐灌。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看來我的確不如洛賢弟生就一雙善於識人的眼睛,日後有些人情世故,倒要多向你討教了。”
    洛懷川被梅堯臣一說,連連擺手道:
    “聖俞哥哥個如此嚴肅,簡直羞煞小弟。非是你不懂人情世故,而是心無旁騖,不然怎會寫出諸多意境含蓄之詩來。”
    洛懷川一番高談闊論,令梅堯臣越發覺得他深不可測,竟有著與年齡不相符合的沉穩與老練。
    遂再次舉杯道:
    “知我者,懷川賢弟也!哥哥我好久未這樣與人暢所欲言了。但今日這酒喝的痛快,”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