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回 望漢江考議周伐楚 殞亡命…

字數:2976   加入書籤

A+A-




    而另一件中方鼎上的銘文說的即是昭王十六年伐楚獲勝凱旋歸來,賞與貴族‘中’采邑之事。
    不過我收藏的一隻戰國楚簡上卻載‘昭王攻打楚國丹陽時,溺亡於漢江’之語。這倒令我疑惑,這周昭王究竟幾次伐楚?”
    歐陽修聞言,扭頭問向歐世英:
    “小弟我對曆史不甚了了,哥哥素愛讀史,不知可知其中緣故?”
    歐世英聞言,沉吟片刻道:
    “司馬遷與《史記??周本紀》隻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短短一行字。不過古本《竹書紀年》卻載其三次伐楚:
    其一:‘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
    其二:‘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yi陰沉),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其三:‘周昭王未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竊以為,喪六師於漢,不代表昭王駕崩,南巡不返才是其駕崩之年。”
    “據說周昭王之所以去而不返,乃楚人暗中在其禦船上動了手腳之故。但不知是否屬實?”
    歐陽修追問道。
    “若按《史記正義》中所引用《帝王世紀》之記載:‘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來看,怕是所言非虛。
    不過公元656年春,齊桓公攜相國管仲蕩平蔡國後,南下興師問罪於楚時,楚成王卻道‘至於王緣何未歸,自當去問責漢江,而非責問於楚。’,由此可見,楚人是不認這筆賬的。”
    邵雍見漫山怪石嶙峋,周遭雲霧吞吐,秋風中菊花之清香沁入心脾,正準備吟詩一首,忽聞歐世英之言,不免皺眉眉頭道:
    “我倒認為周昭王之死與楚人無關,許是禦船行至江心時,恰逢陰風大作。因其船上載有大量俘獲之青銅,故而來不及駛離風力之漩渦,始才導致船體斷裂,昭王殞命。
    不過究其本原,若昭王及時對魯國之亂予以撥亂反正,也不至於令魯失去對東夷、南蠻之約束了。換言之,若無東南各部舉兵造反,昭王也不會禦駕親征而魂喪漢江了。”
    洛懷川聞言,腦海中閃過前世學過的曆史,不由問道:
    “先生口中的魯國之亂可是指周昭王十四年,魯幽公姬宰之弟姬沸殺死他自立為王之事麽?”
    邵雍點點頭道:
    “不錯,正是此事。我對這段曆史感觸頗深,想那周公旦去世後,其子魯公伯禽竟與三年後方去朝覲周王室。
    當被王室斥責未按其來朝時,伯禽以‘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為由,成功得到周王室寬宥。
    似這樣恪守周禮,強調尊卑有序的宗周之國驟然發生弑兄篡位之慘案,未想昭王竟然聽之任之。就連太史公皆憑價其‘王道微缺’,更遑論後世有識之士了。”
    “那周昭王為何對此大逆之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
    邵雍聞言,瞥向歐世英問道:
    “但不知兄台有何高見?”
    “竊以為昭王如此行事,首先受當時天象示警所影響。據說是年曾發生過大地動,昭示姬宰無德,姬沸弑兄篡位許是上天注定。
    至於這第二條麽,我與永叔賢弟討論過,他較我更有見地。”
    此時,幾人已到山間一小亭中坐下,歐陽修一麵吩咐謝三、魏勝擺上酒菜,招呼幾人坐定,一麵言道:
    “竊以為周昭王倒不以為自己對魯國之亂未加幹涉是錯誤的,反倒覺得其是在效法周公實施無為而治之仁政。”
    魏勝端起酒壺,殷勤地為每人斟滿,又在杯中置了一朵菊花並茱萸。口裏還不忘言道:
    “人說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小的祝各位消災解厄,延年益壽。”
    歐陽修聞言,微微頷首道:
    “說得好,看來你沒少受你家二公子的熏陶,講起話來也學會文縐縐了。
    我看你頭腦聰慧,總做小廝也非長久之計,不如立誌苦學,也好考取個功名光耀門楣。”
    魏勝被歐陽修一誇,頓時臉色微紅,連連擺手道:
    “大人為小的計較,小的感激不盡。不過我對讀書不感興趣,隻願跟著二公子鞍前馬後的效力。”
    言罷,恭敬地守在一旁伺候。
    洛懷川隻瞧見魏勝,便問道:
    “謝三這小子去了哪裏?怎沒見他與你一起?”
    魏勝抬手朝遠處指了指道:
    “公子請看,那不是來了麽?”
    洛懷川一見謝三髮間簪著一枝金黃的菊花,手裏還握著一把雛菊,小眼睛樂得眯成一條縫,險些沒一口酒噴出來問道:
    “謝三,你這是犯哪門子花癡?”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