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重建大順政權下

字數:3000   加入書籤

A+A-




    顧君恩回到自己的住
    他雖是正三品大員,但長沙城裏一下子湧進來那麽多官員,住房很是緊張,他這樣的文官又爭不過那些軍頭,所以他沒有單獨的府邸,一家老小隻能和其他一些官員家庭一起,暫時安頓在長沙府學
    按理說,這應該足夠令人沮喪了,可是他現在的心情卻很
    他回想著剛才的留對,像這種決定朝廷政策和一部堂官任免的奏對,難道是隨便找個人就可以談的嗎?就算沒有丞相,那也不能隻找他吏部侍郎一個人談吧?而且皇帝當著他的麵又任命了一個吏部侍郎,卻既沒任命吏部尚書,又沒分別左右侍郎,豈不是表明他要被換個更重要的位置了?
    這簡直是一定的!
    “懷德!懷德!”
    顧君恩正在偷偷高興,忽然聽到有人在門外叫他,覺得被打擾了興致,心中不喜,懨懨地開門看時,卻見是禮部侍郎薑學易滿臉笑容地站在門
    見到顧君恩麵色不豫,薑學易愣了一下,問道:“懷德,逢此喜事,怎麽不喜反憂?”
    “喜從何來?”顧君恩皺了皺眉
    “李化鱗的住處被劉漢帶著禦前侍衛封鎖了,你不知道?皇上這是要宣麻拜相了呀!懷德你剛剛留對,你說這個新的天佑殿大學士、平章軍國事會落到誰的頭上?”
    李化鱗是掌弘文館大學士兼知製誥,永昌元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二月間,皇帝由太原北上,在進軍北京的途中發布了“永昌元年詔書”,曆數明朝黑暗,敦促崇禎投降,筆力雄健,文采斐然,便是出自李化鱗的手筆,由他起草拜相製書正是合適人
    而且按照大順朝的典製,每當朝廷有大除拜,比如冊立太子或者宣麻拜相的時候,負責起草詔製的弘文館都要鎖館,以防走漏消息,如今弘文館隻存其名,無從鎖館,封鎖弘文館大學士的住處看來是因陋就簡的權宜之
    顧君恩心中大喜,急忙左右看了看,把薑學易拉進屋裏,關好門後低聲問道:“這是什麽時候的事?”
    府學裏住的不止顧君恩一家,拜相之事在沒有公布之前,不管心裏是怎麽猜測的,都不能宣之於口,要是讓不懷好意的人聽了去,一頂“妄揣聖意”的大帽子扣下來,那可不是鬧著玩
    “就是剛剛的事,”薑學易笑道:“我這裏要提前恭喜懷德你了!”
    “卻也未必是我,”顧君恩擺手笑道:“聖意不可妄揣,正平薑學易字)莫要玩”
    “明天便見分曉,”薑學易也不跟顧君恩強,換了話題說道:“我朝經過一年來的敗戰轉移,官員們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已經凋零得不成樣子,絕大多數衙門不是有職無官,就是有官無事,要想重新運轉起來,進行一番整合已是必不可免,現有官員肯定不夠用,可是聖上已經說了,恩科要等拿下整個湖南再開,科舉算是指望不上了,這麽大的官員缺口,全要靠察舉補上,短時間內是不是難以做到?”
    卻原來是為了這事!顧君恩微微笑道:“那麽依著你的意見,此事怎麽處置才好呢?”
    薑學易並不回答,自顧自地接著說道:“懷德你是吏政府侍郎,你自然知道,其實就算現在開恩科,新科的進士們也指望不他們沒有實際經驗,總要先曆練個幾年才堪使用,所以目前的開科取士隻有象征意義,表明我朝重視文章教化,可以籠絡士心,為以後發掘人才做長遠之聖上暫緩恩科的決策還是很英明”
    說這些廢話幹什麽?你有求於人卻不主動開口,難道我還能上趕子替你說嗎?把我是吏政府侍郎抬出來也沒用!顧君恩裝傻道:“言之有理,新科進士的確不能立即委以重任,還需另外想辦”
    當然需要另外想辦法,可是這另外的辦法皇帝能同意嗎?可別忠心為了國事,結果落個不是,薑學易兩手一攤,苦笑道:“學易無能,無計可”
    “那就再想想吧,”顧君恩笑了笑,“差事總不能不辦,再想想,多發動些人一起想想,我也幫你想”
    其實他心裏很清楚,薑學易是想錄用明朝的降官,可是這一年多來,降官降將多有反複,給大順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誰知道皇帝會怎麽想?
    薑學易不敢貿然提出這件事,顧君恩同樣也不敢,隻要明天拜相的人不是他,他就打算把糊塗這麽一直裝下去——反正皇帝說了,察舉人才是禮部的差事,不是他吏部
    第二天,大順永昌皇帝李自成以監國李自敬的名義下詔,罷廢天佑殿大學士、平章軍國事之職,改設都知政務院,主管政務,以正一品都知政務使為主官,攝丞相事,以從一品同知政務使、正二品參知政務使為佐貳官,改吏、戶、禮、兵、刑、工六政府仍為六
    又製命原吏政府侍郎顧君恩為正二品參知政務使,權署都知政務院
    又製命宗洪聖為正三品吏部侍郎,張士政為正三品戶部侍郎,權署部
    又製命劉蘇為正四品長沙府
    又敕命參知政務使顧君恩帶領百官甄選薦舉官員,招募賢良名流,籌備恩科取士,重建大順中央和地方政府,全麵推行履畝納糧的新
    連下四旨,簡直是把牛金星所建立的製度全部推翻了,眾臣都是心頭大震,這才知道皇帝對牛金星有多痛
    不過這還沒
    旨意頒完,李自成說道:“牛逆金星本是一個被明朝革除的舉子,素無令名,寂寂無自從投奔本朝以來,朕對他信任有加,言必聽,計必從,授以國不料他卻偏懷淺戇,私心自用,正當國運蹇難之際棄朕而去,實在是個不忠不義的小著參知政務使顧君恩領帶百官議定其罪,克日奏報禦前,以懲罪愆,以儆效”
    “臣領”顧君恩不敢怠慢,急忙出班領旨,心中卻喜憂參半,暗想:這下好了,是否任用明朝舊官跟我算脫不了幹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