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國際縱隊3

字數:2613   加入書籤

A+A-




    科氏工業集團總部位於美國堪薩斯州,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年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其業務遍及多個領域:典型的如原油開采、煉化、貿易、管道運輸、農業和畜牧業、金融服務、道路瀝青等。科氏還擁有北美最大的液化石油氣加工集團,占北美市場總量的25。大約擁有60000員工。在原油貿易領域,科氏年貿易量超過七億噸。科氏還是美國第六大電力供應商,供電業務遍及全美五十個州。
    其子公司美國科氏材料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專業道路瀝青生產廠和供應商之一,擁有幾十年的成功經驗,是世界道路瀝青產品研發和生產應用的領導者。同時,科氏材料公司是美國戰略公路研究計劃最主要的參與者,科氏瀝青規範是美國聯邦公路局認證的與shrp規範並列的國家規範。
    成立於1918年科氏工業,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型企業,公司掌門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為科氏第二代,查爾斯科赫和大衛科赫。該公司在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資信評級是aa1,標準普爾評級是aa 。
    在世界最大的私有公司裏,科氏的曆史算是短的了。嘉吉和科勒都擁有超過100年的曆史。在短短80多年中,不依靠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居然能夠擴張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持股公司。可以說科赫家族成員的能力,可見一斑!
    而且這小子叫邁克科赫,不用想也知道,是家族核心成員。學習化學倒是專業也對口,畢竟科氏工業最強大的領域,都涉及到化學工業。
    全球最大非上市公司家族核心成員,想想就知道意味著什麽。而且前世林一棟同科氏工業打過多次交到,他們的技術實力,以及工程師的整體水平,可是給其留下深刻印象。雖然眾人都會感覺科氏工業很了不起,但可以負責任告訴你,依舊是嚴重低估科氏工業的整體實力。
    因為對方表現出來的實力與規模,隻能算是冰山一角。
    林一棟笑著說道:“看來加入這個團隊,實在是太幸運了。”
    邁克科赫性格相對比較靦腆,這可能也是沒有直接進入噴氣動力推進實驗室的原因所在。
    接著一個金發碧眼的男人對著林一棟說道:“你好,林學弟。我是托尼馮科萬特,今年23歲,來自德國。目前是航空學的一名研究生;好不容易把你弄進來,可不要讓我們失望。”
    在德國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字裏都會帶個馮“von“,比如奧托馮俾斯曼、埃裏希馮曼施坦因、保羅馮興登堡、漢斯馮塞克特等等。而且大家也都知道這幫名字裏帶馮的往往都是貴族出生,身份十分尊貴。
    歐洲在中世紀這幾百年時間裏一直都是分封製。比方說法國它有個國王,但國王單個人是沒能力,也沒權力能管整個國家。因此底下還有一大堆的行省或者州,而每個行省都有一個大貴族來管。而大貴族還得需要一些小貴族或者騎士來幫自己細化管理,因此也會還需往下冊封。而此時國王和小貴族騎士之間沒有從屬關係,騎士大爺隻認貴族老爺。
    那既然封地那麽多,那麽貴族老爺們出去溜達的時候總得有個名分。而von這個詞直接按照意思來翻譯就是“來自”。
    總的來說,德語係國家的貴族名字裏頭帶馮是一種歐洲傳統習慣。恰好德國統一是由普魯士推動的,而普魯士那群容克貴族又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支柱力量,所以到一二戰時期,德國的不少將領都來自於容克世家,名字裏頭帶馮成了個普遍現象。
    眼前這小子名字中帶馮,雖然進入現代社會;德國已經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貴族。但是他們的勢力,依舊不容小視。
    而且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他的姓氏——科萬特;在德國絕對是一個低調的富豪家族。很多耳熟能詳的品牌,背後都是這個家族在控股。
    今年德國富豪排名榜前30名裏,科萬特家族的成員占有4席。其中,名列第六的蘇珊娜克拉騰是現時德國最富有的女人。這一風光無限的科萬特家族的發家史,可以說與德國的近現代曆史息息相關,其最初可以追溯到當時位於德國東部勃蘭登堡州的小城普利茨崴的一家布巾廠。
    工廠廠主艾米爾科萬特開辦的這家布巾廠專業為德國皇家海軍生產製服披巾。到了19世紀末,科萬特家族已經不是一般的小康之家了。而艾米爾的兒子君特爾科萬特更顯示出遠遠超出他父親的企業家天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君特爾買下了一家生產電池的afa康采恩,向全世界軍火工業供貨。隨後,他又買下了一係列德國軍備、軍火工廠。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期間,科萬特家的軍工廠屬於德國軍隊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之列。
    在戰後的德國經濟騰飛年代,君特爾科萬特本人和他的2個兒子赫爾伯特和哈拉爾特抓住當時隨著購買力的迅速恢複上升,德國汽車工業正處於直線騰飛的好時機,把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向汽車工業。
    科萬特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赫爾伯特·科萬特最大的手筆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買下了當時並不景氣的巴伐利亞汽車廠;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寶馬汽車50多的股票。這一行動當時遭到了家族成員和經理們的強烈反對。但是,赫爾伯特對反對意見置之不理,堅持自己的企業發展思路。在經過赫爾伯特的重新整頓後,一個瀕臨倒閉的汽車製造廠很快就重新走上了成功發展之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