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五胡亂華

字數:2761   加入書籤

A+A-




    “八王之亂是因為賈南風幹政,毒死了太子,在加上一幹元老幾乎被害死,堂堂的一代王朝沒有可以管理的人,使一些有野心的王爺等開始爭奪那個位置,這場權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
    “賈南風死以後,各個王爺立刻跳反,都想把傻子皇帝控製在手裏,結果大家打的你死我活,一堆司馬們殺得不死不休。”
    “可想而知,八王爭權,這個世界會有多麽亂套,而最大的危機也由此而來,那就是——五胡亂華。”
    ““五胡”所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
    “先不說其他異族,就說匈奴,為了匈奴整個朝代耗費了多少心血,多少人命,來攻打匈奴,保住中原,而八王之中的司馬穎,為了這一個政權之位,直接和匈奴合作,把人帶進了西晉。”
    “再加上司馬家諸王打那是不可開交的時候,這些胡人都在幹什麽呢?這麽好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在準備翻身,在東漢末年時期這些異族人隻是富商的奴隸,仆人,這場亂鬥可好,直接讓他們進了我大漢的地盤,他們燒殺搶掠,國土之下,一片血海,甚至他們吃人。”
    “這場亂世是最黑暗的時期,
    “在入侵中原的胡人中,幾乎所有的胡人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十分野蠻,許多胡人還保留著食人的獸性。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凶惡。”
    “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還有前秦,前燕等建立十六個國,因為這些建立者都是五胡之人,又稱“五胡十六國”,八王之亂的後果導致中原大地被異族占據,直接分裂割地,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後,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和一些漢族豪強,紛紛建立割據政權,彼此混戰,進入十六國時期。”
    “在南方則以建康為中心,出現了司馬睿建立的政權,被稱東晉。”
    “司馬睿是司馬懿的曾孫,十五歲繼承父親的爵位為琅琊王以後,結交了琅琊郡的大世族王導。”
    “王導見到西晉的天下大亂,有可能僥幸建立王家當權的小朝廷,於是,對司馬睿“傾心推奉”,特別注意拉攏,可司馬睿在建康這邊聲譽很輕,沒有人力挺,他如何再次建立王朝。”
    “王導也是感到很憂慮,這正趕上司馬睿出去觀看禊祭,王導就想出了一出妙計,導演司馬睿乘上抬轎,並安排了威嚴的儀仗,王導和其他的一些名士們都騎馬簇擁在後麵侍從,以炫耀司馬睿的尊貴和威嚴。”
    “這一招果然有效,江南的名門望族紀瞻、顧榮、賀循等人見了這個“陣容”以後,非常驚訝和震動,趕忙跑出來一個跟著一個地在道路旁邊行拜禮,拜見司馬睿。”
    “司馬睿也乘機讓王導親自拜訪賀循、顧榮等最具名望的江南大族,還任命賀循擔任吳國內史,顧榮擔任軍司馬,加授散騎常侍。軍政事務,都與他們商量。”
    “於是,在他們的帶動下,江南的名望大族都紛紛起來擁護和響應司馬睿。”
    “緊接著,司馬睿又讓紀瞻擔任軍谘祭酒,讓其他一些人各自擔任相應的官職。一時,吳郡、會稽郡的人都歸心於司馬睿。”
    “這時候,北方大亂,江東則較為安定,中原世族懼怕戰亂而大量南逃,王導因而又勸諫司馬睿收其賢俊,與之共事,努力爭取北方世族的支持和擁戴,司馬睿把這些人中有名望的一百多人征為屬官。”
    “司馬睿由於得到了南方和北方南遷的兩部分名門望族的擁護,就在江南站穩了腳跟。”
    “晉元帝建武元年,晉湣帝被漢帝劉聰殺死。得知此消息,司馬睿便於晉元帝太興元年,正式稱帝,是為晉元帝。東晉從此建立。”
    “在司馬睿登基前,王導曾勸說司馬睿在南渡大族和南方土著士族中選用一批人才,為東晉政權的建立準備了充分條件,使司馬睿順利地登上皇位。”
    “所以,司馬睿稱帝時,要王導“升禦床共坐”,同受百官朝賀,王導再三辭讓,才不相強,以至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傳言。”
    “事實也是如此,司馬睿能上位,離不開王導的相助,而在司馬睿登基後,兩人關係密切,情同手足,王導也是先後提起不少有利的整改措施。”
    “由於西晉滅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士族門閥百姓大量南遷,進一步壯大了南方漢族官僚貴族的力量,這就為新政權的建立奠定了雄厚基礎。”
    “東晉政權建立之後,麵臨著穩定和鞏固內部矛盾,還有南遷的接收,以抵禦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不斷侵擾的嚴峻局勢。”
    “執掌朝政的王導認真總結西晉統治集團內爭不已導致短命而亡的深刻教訓,提出“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政治主張。”
    “為了以“靜”求“安”,王導建議司馬睿“謙以接士,儉以足用,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即在統治集團內部加強團結合作,對百姓實行休養生息,大力安撫北方南遷的流民。”
    “因此,東晉初年,“寬眾息役,惠益百姓”,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並采取“僑置“措施,安撫流民。”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