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這塊地有什麽傳說嗎?

字數:3508   加入書籤

A+A-




    王裏正說:“這水渠南邊的地都是宅基地,姑娘選個地方就行。村子裏現成的田地,目前都沒有要賣的,姑娘要是想買地,可以買水渠北邊的那些地。”

    北邊那些地,就是那兩處獨特的風景。

    一處就在水渠邊上。如此灌溉方便的地方,居然東一叢西一片地長著各種野草,有些地方還很茂密。荒地上有幾個人在那裏割草,不時地看陳帆他們幾眼。

    走近了,就可見裸露著的地麵上,是一塊塊清晰可見的白色印記。

    另一處更奇怪的,就是草地北麵那一大片白亮亮的空地,幾乎不見雜草。

    “鹽堿地。”陳帆在心裏判斷著,“就因為這邊還能長些野草,就算得上是荒草地。那邊可以說是重鹽堿地了吧?我居然親眼見到了這麽大片的重鹽堿地。”

    鹽堿地基本上是在幹旱、半幹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可在這水鄉竟然也出現了如此大麵積的鹽堿地,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這塊地有什麽傳說嗎?”陳帆問裏正。

    “傳說?什麽傳說啊?”裏正一臉懵。

    “就沒流傳什麽神仙的寶物砸下來,或者天上的星星落下來,把這塊地砸得陷下去了?”這塊地明顯低了許多,就像是從天上砸下了什麽巨物,砸了這麽個百畝見方的大坑。

    “沒有沒有。”裏正的頭搖得像撥浪鼓,“地勢總是有高有低的,山不就是高出地麵許多麽,湖不是低於地麵許多麽,西頭山,玉帶湖,那些大塘小溝,都沒什麽傳說。這塊地也沒有。”

    陳帆想撇嘴,真是一點都不可愛。你們都不好奇不想像的嗎?那個老頭還說她是妖怪呢。你們連逃荒老頭那點想像力都沒有。

    話說,那個老頭去哪兒了?

    兩三個村民晃啊晃地過來了,站在離他們幾步遠的地方,看著他們。割草的還在繼續割草,田間忙碌的繼續忙碌。

    “地勢這麽低,這裏怎麽就沒成為淤泥地呢?”陳帆又問。

    “這片地確實經常積水,可是水幹起來也快,晴幾天就幹了。”

    “然後就成為鹽堿地了。”陳帆在心裏幫他補充。

    地勢低,排水不暢,夏季又多是嘩嘩嘩嘩的雷陣雨,多而密集的雨水一下子就把這塊地灌滿了,鹽就隨著雨水滲到泥土下層。

    積水沒處排,就導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以致積鹽;遇到天熱天幹的時候,水分又騰騰騰地迅速蒸發了,地下水中的鹽分就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士壤表層。

    很多平時看過就扔一邊的知識,在她來到這個時代後,一樣一樣地開始從記憶的壁角落裏翻出來了。

    此時圍觀的村民又多了幾個,開始交頭接耳。

    裏正說:“姑娘要是買的話,價錢便宜點賣給你。這塊田要是養好了,土壤肥力不會差的。靠著水渠灌溉很方便,田地離房子近,耕種也方便。姑娘種太遠的地也太辛苦了。”

    陳帆看了看李管事,李管事微微點了下頭。

    總的來說這個村子還是很適合生活的,李管事帶她來這裏,基本上已經為她作了各方麵的考慮,或者,柳家也是這麽考慮的?

    想到這裏,陳帆便對裏正說道:“謝裏正大人體恤,我相信大人的眼光,就買這邊的地吧。”

    那些圍觀的人一聽她說這句話,就都哇了一聲。有嘴快的立刻喊出了聲:“姑娘,你知道這是什麽地嗎?你看看那些雜草,你覺得你家的苗長得過這些野草嗎?”

    “姑娘,有些人試著開過荒,沒種出什麽,就不種了。後來這水渠邊的就盡長草了,遠一點的連草都不長了。”說得圍觀眾人都笑了起來。

    “是的是的,這地很多年前就有勤快人試過了,最後都種不下去了。勤快的老農民都沒把它們打理好,姑娘你才下地幹過幾年活啊,比那些人還厲害嗎?”

    割草的人關注點與那些人不一樣:“這塊地現在被你們買了,以後我們還能過來放牛放羊嗎?”

    “還能過來割草嗎?”

    “春天還能過來挖野菜嗎?”

    他們首要關心的是這些問題。荒草地雖然不長莊稼,可是也為村民們提供了很多牧草和野菜。

    裏正不受幹擾,向陳帆說明了田地價格,每畝地五百文,水渠邊差不多十畝地。

    五百文?荒地賣這個價不能算便宜噢。這可不是一般的荒地,是比荒地可惡不知多少倍的鹽堿地噢。

    裏正像個盡心盡力的銷售人員在向客戶解釋說明:石頭地沙壤地每畝兩百文到三百文;下等田每畝兩千文;中等田每畝六千文;良田貴,每畝一萬二千錢。

    一萬二千錢!十二兩銀子啊!陳帆吸了口涼氣。

    除了那些極端的例子,南宋田地貴了貴了才五兩銀子一畝,京城位置好的良田最貴也就二十兩銀子;清末一畝良田隻要七八兩銀子。這個不知道離京城多遠的一個縣,一畝良田還要一萬二千錢,那京城該有多貴啊?還下等田兩千文,人家良田才隻要兩千文。還有這什麽石頭地沙壤地,每畝竟然要兩百文到三百文。人家正經旱地隻要一百多文錢,隻要一百多文錢!

    這時代的土地這麽貴的嗎?她昨天想了一晚上的資料,好像都白想了。這邊的土地壓根就沒法兒用她那邊的曆史記錄來參考。也許本來就不應該對比,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時空。

    “請大人幫我丈量一下吧。”陳帆決定了。

    他們繞過水渠往荒地那邊走。裏正繼續盡心盡力地解釋:“宅基地和田地的丈量,都是五尺為步,寬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陳帆又在腦海中飛快地翻著資料:商朝一尺特別短,不到17厘米;然後幾朝都差不多,每尺二十幾厘米;隋朝一尺接近三十厘米;唐宋元明清每尺三十厘米多,一畝地很大很大了。陳帆開始激動了,她掐著手指控製她的激動。

    她這邊還在想著,裏正和李管事已經在丈量荒草地了,量好一條邊就插根木棒作標記。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