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第二平台
字數:4823 加入書籤
隨著月球基地的逐漸完工,地球上的成員也都轉移完成,乃至一部分地球科學家也都跟了上來。
一二號基地被封存,留下地球上的科學家們也搬到了第三基地,甚至學院島也讓給了這些科學家們去管理。
至此,地球再一次的完全歸屬於地球人了,雖然其中還有科技聯盟的勢力。
為了完成世界任務,也是為了發展自身,第二平台的建設計劃便被提了上來。
首先就是選址問題,總不能還是在地月軌道吧,畢竟在l1已經有了一座進取號空間平台。
所以,這第二個空間平台的位置就需要挑選了。
整個太陽係這麽大,現在能選擇的地方其實並不多,距離太遠了是肯定不行的。
因此劃定了一個距離範圍——小行星帶以內!
火星軌道和金星軌道首先被選中,畢竟這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兩顆星球。
火星可以建造基地,而金星的大氣環境則不允許,所以又再次排除了金星。
正當風朝佑準備選擇火星軌道作為第二平台的時候,他一下子就看到了火星之外的小行星帶!
“火星的開發需要地球的支援,開發小行星帶可不需要。”
火星軌道平台的建設需要地球資源的支援,單憑月球基地還是有些供不應求。
可是小行星帶就不一樣了,畢竟這裏到處都是資源。
而且小行星帶還擁有著完美的隱蔽環境,他完全可以將第二平台當做後手!
在這個想法下,風朝佑立即決定將第二平台放到小行星帶內。
有了位置,然後是定位和設計。
既然是在小行星帶,那麽這裏豐富的資源就該利用起來。
於是將第二平台定位成了資源采集和加工,附帶發展空間力量。
因此,為了避免被眾多小行星所撞擊,就需要挑選一個合適的位置——最後選擇了穀神星這顆矮行星。
穀神星有著足夠的引力,完全可以當做一麵盾牌來用。
采集資源的點卻是剛好相反,引力越大越不利於采集船的運作。
如此,設計方案也就有了——不再是艙段式的了。
以核聚變反應堆為核心,打造出一座真正的太空基地!
空間維生係統、模擬重力、太空采礦與加工、太空港口和船塢。
甚至因為是核聚變反應堆,還給整個太空平台加載了一定的移動能力。
其中,空間維生係統技術、太空采礦和模擬重力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太空港口也有了改造方案。
隻有太空冶煉與加工、太空船塢的技術還在進行最後的技術驗證。
在太空這種無重力的環境下怎麽冶煉礦物是一個大難題,也就是該怎麽將熔融狀態的礦物進行提純分離呢,不然冷卻了之後還一團,等於沒煉。
對此,也是有兩個解決方案的——要麽在模擬重力的環境下進行,要麽就需要開發出無重力冶煉技術。
模擬環境下一切就按照地麵處理就行了,這沒有什麽難度,有難度、有需求的是無重力冶煉技術。
經過再三考慮之後,決定設計出兩套冶煉係統,一套安裝在有模擬重力的環內,進行礦物的提煉。
另一套在無重力環境下,用於礦物的再加工,例如利用無重力環境生產高質量的泡沫金屬。
同等體積、同等強度的情況下,泡沫金屬有質量輕、節省材料的優點,可以說是太空時代的必需品!
如果生產出鈦合金的泡沫金屬,那麽對於太空艦船的製造將會有質的提升——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可以建造的更大、更長!
也因此,風朝佑要求在第二平台上配上加工製造的生產線,並且改進太空艦船的設計,盡量使用金屬製品,減少對橡膠、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依賴。
這樣就能直接在太空原地取材建造太空艦船了!
橡膠和塑料這樣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最大的作用是在於其氣密性和絕緣性。
要麽利用太空就有的無機材料進行合成,要麽就是使用替代品。
例如,二氧化矽是隕石中最多的物資,就是用來製造光纖的原材料,對其進行高能電解,也能提煉出單質矽。
少量不可替代的高分子材料,要麽從地球上獲得,要麽就直接兌換!
最後,第二平台也加載了很多防禦武器係統,畢竟這裏有這麽多隕石呢!
緊接著,便針對性的開發了一款實驗性質的太空戰艦。
【名稱:太空戰艦
型號:隕星級一代
代號:星隕
定位:多功能太空主力戰艦
艦體:長條形,前細後粗,舯部有模擬重力設施,隱蔽式艦橋,長550米,寬90米,高90米
能源:第一代重氫核聚變反應堆、綜合能源轉化存儲係統
動力:高溫等離子體推進器組、高溫等離子體姿態調整係統,最高航速15km/s
控製:智能輔助控製係統,艦員60人
武器:艦艏單裝同軸二十兆瓦等離子主炮
兩座雙聯裝180毫米口徑線性電磁炮(背負式,艦艏部上下各一座)
兩座單裝兆瓦級紫外速射激光炮(艦體側邊靠前各一座)
兩座單裝十兆級伽馬射線炮(艦體側邊靠後各一座)
128單元通用垂直發射係統(艦舯部)
16座950型近防炮
機庫:收納投放太空戰機,搭載4架太空戰機
防護:鈦合金層疊裝甲、鈦合金結構、艦載維生係統
信息:艦載綜合探測係統、光電偵測係統、艦載通訊係統、艦載聯合火控係統】
因為是實驗性質的,所以便將所有的先進技術全都堆了上去。
重氫聚變反應堆,基本上占據了戰艦艉部絕大部分空間,其產生的高溫等離子體、高能光子,將為推進器、等離子體主炮、紫外激光炮、伽馬射線炮直接供能。
也因此讓戰艦的航速能達到了驚人的每秒十五公裏,是每秒,不是每小時!
綜合能源轉化存儲係統,將多餘的能量以高溫等離子體的形式進行儲存,也通過這裏為戰艦內部各個係統供能。例如智能輔助控製係統、探測器、維生係統……
加上盡可能多的配備各種自動係統,整艘戰艦也隻需要六十人就能完全操控。
甚至為了盡量延長艦員們在太空的戰備執勤,還在戰艦靠近艉部的位置安裝了一個小型模擬重力環,提供住宿、飲食、鍛煉方麵的便利。
這種安裝在戰艦內部的模擬重力環,直徑隻有不到九十米,這也是為什麽戰艦的高寬都是九十米的原因。
為了避免單環旋轉時會出現的偏心力,所以還是兩個反方向旋轉的環,每個環隻有五米厚,所以看起來就是薄薄的一層。
至於艦橋,可不是地球海麵上那樣在最高處,而是直接位於厚厚的裝甲之下,反正各種觀測和數據都是通過儀器來獲得的,肉眼在太空中根本用不上!
裝甲采用最新研製出來的散熱型層疊鈦合金裝甲,能有效抵抗高能武器和動能武器的攻擊,對於爆炸性武器也能很好的抵抗。
內部結構方麵也是采用鈦合金,而且還是泡沫型,有效減輕了艦體重量。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