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2024.11.19)

字數:5794   加入書籤

A+A-




    嗯,一開始就錯了。重在參與,如果因為得到過而不願失去,那包袱感就太重了。在這反複的折磨裏,還是有所收獲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方贏萬事之理。
    不會表達,也無人願意聽,隻能哭泣,讓人專注地聽自己說什麽。這是孩童,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鬧了,世界就會停擺來為他服務。長大後,學會用默默地哭泣治療自己,因為已經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麻煩別人隻會惹人厭煩。所以有時候覺得,兒時的心情更過虛偽,長大時,偷偷發生的心情,才是最真實的心情。
    真是奇怪,正著說有道理,反著說也有道理,反正不做複讀機。
    我還是發覺,我們在發展某一事物的時候,其實是在發展兩個事物,既讓一個事物變高的本領必須配套一個讓事物變低的本領,這樣才能把事物發展得好。否則,就是盲目。
    是想快速提高自己,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著好了。
    哥哥叫泰帝,弟弟叫泰戈。哈哈,開個玩笑。
    搞笑記錄師那是什麽職業呢?
    我不喜歡爵士樂,因為都不知道那個是什麽,加之心已經被塞滿。不好意思啦!
    一個物品的貴賤不光跟他的實際成本有關係,這怎麽說呢?有錢人愛玩的東西就會變貴,隨之成本變貴。這個貴族氣息的附加價值啊!
    如何明辨是非呢?無非是從長遠考慮事物,過去,現在,未來都好的東西,如金子一般的東西,就是“是”的東西,而讓大家捧起來的皇帝的新衣,就明顯是“非”的東西,至於石英岩染色,鍍金什麽的就不好辨認了,想要練就火眼金睛不得吃點苦頭麽?
    奇跡建築可以振奮人心,提供幸福指數。
    如果有興趣,那就順著勢頭發展下去,如果沒有興趣,那就一樣等著其消亡即可,不必有太多的煩惱。
    真正有料的地方,不會掛著牌子說這裏沒有料,也不會掛著牌子說這裏有料,否則這料遲早是要被奪走的。奇怪,如果都這麽幹,那麽我們不就啥也看不到了麽?嗯,所以不都這樣,所以,有時候去了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卻發現了稀世珍寶什麽的,不必大驚小怪啦!
    不要把陰暗弄得到處都是了,就像是掃地一樣,把它們清理出去吧!這東西有毒,積累多了會生病的。
    無論愛什麽,都要有它會在某一天像是遇到黑洞一般消失不見一去不返的覺悟,用盡全力去愛,做到極致,不留一絲悔恨才行。如此做,也應該沒有悔恨的必要了,盡力就不要悔恨。
    宅男很好,至少很專注。
    不必完美,填滿了就行了。算是來一趟。強求不行的。
    保持足夠的無聊感,就像保持一定的饑餓感,一樣的。
    如果你把強壯用來欺負弱小,那麽你覺得怎麽強壯也不夠,但如果你把強壯用來幫助他人,你發現不需要怎樣強壯就能做得很好。
    把每一次挑戰都當作一次機遇,失敗了失去了什麽呢?成功了又會獲得什麽?權衡一下,大膽嚐試未嚐不可。
    許多別離不拐彎抹角,徑直過去就是永別。
    如果模仿,就很難不亦步亦趨。還是暫時不模仿了。
    在接近真理的時候,我們會有一段時間陷入錯覺,以為自己正在原理真理。
    不讀小說的人,可能對把握虛擬和現實之間的明顯分界線感感到吃力。無論一段文字一個故事具有怎樣的治愈能力,一個健全的人都會明白,那隻是一個故事而已。如果缺乏這樣的能力,心靈就很難說是自由的,容易被什麽什麽給拐跑。
    如果是愛的,那就愛得再深一些,如果是恨的,那就恨得再幹脆一些,不要學別人那麽忙那麽累,如果你需要睡眠,何不多睡呢?如果需要玩耍,那麽為什麽不玩呢?如果需要學習,那麽為什麽不學?但你要記住,這樣的心緒注定不能用在很多的事物上,至於那些不知道是否愛的事物,一律當做不愛處理。你要停止焦慮了。
    夢裏為何流淚?是自己堅持得太辛苦,還是太委屈?既然喜歡,那麽無所謂委不委屈,但是如果真的辛苦的話,鬆弛一些未嚐不可。
    玩模擬建設的時候,說了一堆這重要那重要,其實最重要的是人。合適的地方帶合適的人口,是最好的。
    變強的過程是痛苦的,不痛苦也沒法成長。
    不要慌張,本來就是有來有回的,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我說怎麽在腦海裏找不到回憶,原來是根本就沒看過。唔!趕緊去補課。
    調整事物的時候,不隻有前進和後退兩個方向。非黑即白的話也太過時啦!
    學校不光是教一些前瞻的或者基礎的東西,我覺得,作為有經驗的人對於無經驗的指導性質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叫做教育。因為這些行為都會或多或少地提高後來者的行事效率。
    不均勻就會導致驅逐。不均勻導致大家都想以少的代價獲取多的利益,久而久之,參與人數就變少了。不過這樣的不均衡會一直存在著,作為某種阻力存在著,既不讓事物過分發展,也不會讓事物徹底死去。
    在一個方向探索了一陣子以後,會發現再去看什麽相關的東西的話,收益也提高不了多少了,這個時候,就要換一換方向了。
    沒有帽兜的衣服確實幹練,但是實用性會低一些。
    有幾手驚人的手藝,那麽衝突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很多。此為文化的一些意義所在。
    偶爾吃點軟軟的饅頭也不錯嘛!
    既然這是一個良好的篩選機製,我就應該好好地利用起來,沒必要尷尬吧!無尷尬一說。
    沒達到那種程度,確實會看不見一些東西,其實看不看見也都無所謂,因為基本與自己無關。唉!即便有關也無法改變的話,還不如不知道呢!好悲觀哦!
    在公有的地盤掀起一些波瀾,那麽大家都會樂意來幫忙,因為不幫忙的人相當於放棄了某種利益。
    玩了這麽多生存模擬遊戲,也看了這麽多有關人口的書,我的結論就是,人人都能結婚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於是將不能全部鋪開這一事實作為某種阻力,不,它就是阻力本身,因某種阻力而產生的某種阻力。換一句話說,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需品。人生的必需品隻有心跳和呼吸。
    衝突使我們的思維變得豐富,如果沒有坎坷,你說我們的腦子裏會裝一些什麽呢?
    因為不允許局部變好的存在,人們更加傾向於變壞一點。但是整體變壞是一個不好的事實啊!這是一個思維陷阱。終究不能讓前進的方向掌握在被思維陷阱束縛的頭腦之中。
    當然可以放任不管,用自然機製調節。但是這巨大的慣性……可能讓本是負反饋的東西變成了正反饋。時間可是重要資源。
    橡皮尺可以做到又大於又小於,但是沒有任何人會相信這個搖擺不定的東西。什麽都是隻會導致啥也不是。
    後麵發生的如驚雷一般的事件告訴我們,既定的特征曲線是建立在很理想的情況下的,需要不斷地修正。鬼知道跑飛了以後會發生什麽。
    人都有複製行為來模仿別人行為的衝動,跟感染了流感病毒一樣。
    有時候會本能地在回憶時,跳過大段大段無用的時光,結果發現,值得回憶的時段寥寥無幾,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在浪費生命。也是無可奈何的。
    頻繁調整本身就是一個壞指標。
    限製是有的,調整是有的,但都不鎖死。
    總覺得產量曲線要比儲量曲線有用得多。
    我確實是要嚐試新的情況的,我真的想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麽。如果不去調查,也沒辦法想當然,心裏就會有點堵塞。當然啦,去看書的目的就在這,不用自己動手試就能知道很多事。
    哈,沒有社交的意願,那麽社交手段再是先進也是徒勞。
    一本書的名字和出版社就是它的地址。不排除不同的書裏存在相同內容的可能性,我隻是在找一個路徑而已。年代不同,這種地址的穩定性也不同。
    唯有謾罵能驚醒我,即便,這個過程很不舒服。它提醒了什麽呢?那就是無論我們是什麽關係,都祛除不了刺蝟的這個模型。其實,我沒必要謙讓的,但是,我也確實沒想到不謙讓有什麽必要。既然如此何故浪費能量呢?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是是這樣的,倒不是絕對的偏激,也會思考,但是難保在全部我不喜歡的事物中選取一半以上的事進行批判。事後我覺得,批判也好,不批判也好,是與非絕對沒有想得那麽簡單。因為即便是與非處在平衡狀態,批判的引入也會即刻打破這種平衡,將事物引向不好的方向去。而且過多時候,事情根本就是沒有什麽問題,純粹是沒錦上添花。沒有問題,不至於到批判那步。後來我就不如此了。那段時期很年輕,很無知,最容易犯錯誤,即便現在也隻是稍微好一點。
    嗯,我覺得還是有矛盾。既然唱歌是不對的,你玩遊戲就對麽?嗬嗬嗬嗬!爭論這些無意義的事情真的很浪費,我覺得與此等人多說一句話都是浪費時間。是我自願留在這裏的,是我資源地在此處收獲一些好與不好的事的。於是,我想繼續,就留在這,我不想繼續,就走開。因為任何行動都不是純粹地收益或者純粹地虧損,一切,到最後也隻是看我願不願意。
    所以我覺得,我隻有容忍這一條路可以走,且,完完全全沒有發脾氣的必要。好,就如此甚好。
    人家說的也沒錯,我擔著。既然是大地,就需要無盡地寬廣。但是我已經感知到自己的破防狀態了,可能再繼續下去就會做出不好的事情,這個時候我該怎麽辦呢?
    其實有些事情還真就是想咬自己尾巴的蛇,你找不到結尾,隻能一遍又一遍循環。艸,我在這循環是為了什麽呢?不如翻篇啊!算了,把嘴一閉,再找我麻煩我打出去沒有問題,至少不必擴大矛盾。好吧!
    怎麽說呐!還會破防就是因為防破的不夠多,唉,繼續吧!衝衝衝!去看會讓自己破防的視頻,唉!還不夠嗎?哈哈哈!修煉破防的心酸哦。
    嗯!我喜歡看燈。好吧,也許這是我真正想要隱身的一個節點。之前的節點為什麽不算數呢?很明顯的有求,實際上,唔!沒有免費午餐,是一個定理,這次徹底明白了,就應該,學著去賺點錢買午餐。好了,所以,我要下課!
    我先不去思考對錯,因為我目前還沒有走到那一步。
    看不清是因為隻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這部分是大腦解釋出來的,但不是事實的全部。總之就是大腦覺得隻知道一半很膈應,就設置了一些東西。是不是假象也沒考慮那麽多。
    此情此景我想到了一個人。啊,還是不想了。打把遊戲。不指望你帶著,要是真喜歡你,就努力成為你的隊友吧!
    其實,深度考慮人的內心,就會發現和光有相同的心思。被觀察,一個樣,不被觀察又是一個樣。算了……
    沒必要全部塞滿,留點餘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