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2024.11.27)
字數:4549 加入書籤
目前還完不成的東西,遲早給它弄成了。
很喜歡給自己規劃一周的生活,即便會有出入,但照單抓藥的感覺很幸福。
我好像沒賣萌。
修理了一下破碎的窗戶,貼了防寒板,加了一層窗,房後麵設置了一些牛欄,還挺好的。說很冷的時候我就擔心柴不夠。原來,又是夢。
破碎的夢啊,竟然在提醒我要去學一學英語了,忘記了好多。隨後是放學,走啊走,回家。小時候是超級調皮搗蛋的,長大了,把現在的自己帶回原來的場景,還是沉穩了不少,不像小時候的樣子了,許多對過去的印象,是別的夢的印象,真實的事物早就想不起來了。
究竟那種生活會更讓人快樂呢?是不走起來就會死,走起來也要看運氣,每天都要冒險,與自然做最直接的交鋒;是安穩下來,播種種子,圈養家畜,看天吃飯,對抗疾病;是集成起來,在規則之下,優勝劣汰;是可以不必理會小規則的破壞,不必擔心大規則會被毀滅,正常行事即可生存,但勉強果腹;是每天都要像考試一樣緊繃地活著,時時刻刻都要被評分;是不被需要,自己的活力毫無用武之地,稱為社會的邊緣。
想了這麽多,其實矛盾的種類都是一樣的,我隻是點出了在對應情況下的最主要的矛盾。可以知道的是,無論在何種境地,都有快樂與不快樂的人,所以與其問哪種生活好,不如回答自己,自己更加適合於哪種生活。或者更厲害一點,想辦法成為適合生活的人。
我必須接受生活給我帶來的一切,好也好,不好也好,不能也好,局限也好,畢竟我隻能活在我的世界扮演我自己,再怎麽羨慕也成為不了別人,隻能成為我。我沒必要幸災樂禍的,也沒必要像鴨子一樣啪啪啪來回跑,怕去看聽不懂的一二三。
人隻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開始反思自己哪裏做得不對,或者不夠好,否則就會一直沉浸在喜悅之中。許多事或情感就像戰爭,不是說隻有高昂的主觀能動性即士氣就能打贏的,其中變化萬千,多方考察多手準備是會提高贏的概率,但無論怎麽做都不可能保證百分百的成功,這裏有失敗後的補救,有忍氣吞聲,有改變,有妥協,有努力,有接受不了還必須學會的接受。
我們會優化自己,卻永遠沒有結尾,因為沒有一種標準是完美的。更多的時候,隻有合適與不合適,沒有對與不對。
當然啦,的確存在著普適的優點與缺點的。
我更覺著,尋找很重要,創生也很重要。
麵對不可逆的結局,能做的隻有接受現實。
許多時候我不嚐試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究竟是迂腐還是明智,還是我根本就不在乎不喜歡?其實是分不清的,我覺得最有可能是因為沒必要,因為還有一些我認為很必要的事情要做。
有些知識為什麽不能統一,也很簡單,就像你能得出一片葉子的葉脈比例,但永遠也無法預測葉脈到底如何舒展。
覺今是而昨非,覺昨是而今非,這僅僅是想法的變化,僅僅意味著自己改變了,並不意味著自己接近了真理或者背離了真理,真理無處不在又無處可尋。心境的變化是由於所攝入的知識,所遇見的人以及所處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隻能說最近的某些思想更適合於當下一段時間的自己。承認人是會變的,因為要做的事情變了,人如果不變,怎麽能勝任呢?
如果順應自然就能變得舒服,那麽你要知道,自然之道在於變化和壓抑。變化是指永遠不原地踏步,時時刻刻根據環境調整;壓抑也好理解,自然之中不存在不收斂的事物,一個事物不能無限膨大下去,最好的大小,一定在離極限距離較遠的位置。自然是變化而中庸的,就像太極圖的陰陽。
所以有必要對降低對身邊事物的要求。也不必對自己要求過高,真的就是順其自然,再好不過,人有變強的欲望,也有休息的欲望,想變強的時候,受欲望驅使而去訓練,想休息的時候,受欲望驅使而去睡眠。如此而已。
順利與委屈隻是相對於自己行走方向的不同方向的同類事物。它之所以產生阻力或者產生助力,隻是因為你行走的方向與其相逆或者與其相同而已。是順勢和逆勢。
如果化身透明人,就不會給身邊的人造成麻煩麽?未必。既然具有腦子這一強力工具,不使用就是在浪費。
確實,我沒辦法用言語擊潰對立的人的。
我還是應該縮進殼裏麵壁思過,處處都顯鋒芒是遲早要被磨平的。哎,不無所事事就行了。
又想起來那句話了,無論重溫多少次都覺得很生動,白日夢是夢的末路。
人通過大膽的決策可以立刻擺脫痛苦的境地,又何必優柔寡斷呢?
饑餓是一種恩賜。
隻要是我不喜歡,那就沒有任何辦法。
勇敢地承認自己不會,不好麽?
學會連貫事物之前,確實要學會許多看似不連貫的東西。
許多感覺都是錯覺的根本原因,就是把這種感覺與依賴混淆了。
別人在其擅長的領域秀的飛起並不值得你的羨慕,別人在其不擅長的領域裏摸爬滾打才值得學習。
如果你清心寡欲,那麽你就是一個比較富足的人了,這就對內追求,不假它物。寡欲倒不怎麽值錢,清心很值錢。
體悟一下對方的回答是否敷衍,隻需要看看他是否把你當做人來看待。你不懂而他懂的時候,他所說的話就應該是以一個不懂之人的視角,如果依然以一個懂的人的視角說話,那麽他說的許多的目的都不是讓你明白什麽,而是在體現他比你優越。
專注時,忽視必定是同時存在的,如果你專注一個事物,勢必要忽視其他事物的。但是忽視未必需要專注。不過什麽也不想什麽也不聚焦也挺難的,這東西叫冥想,目前還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
不喜歡說話,那確實是更加喜歡意識的流動,而非把這種流動翻譯成語言。觀察者不必多說。
刺蝟的模型看來是無法去除了,許多時候,自己內心的兩種矛盾事物開始碰撞的時候,我也更希望它們二者同時存在,保持距離,而不是玉石俱焚,合二為一。
我也許是分裂的,但更多的時候,我更加認為自己是無的。
做夢時會察覺自己在做夢,就像醒著的時候會問自己是否清醒一樣。
我無法抑製地流露出對身邊一切事物的厭惡,無可奈何。這算是一種自戀麽?我喜歡無,真的喜歡無,或者說我是強迫症,我喜歡最精簡,看到一切冗餘的東西都覺得厭惡。也說不好是怎麽回事。是生病了麽?我喜歡這種厭惡,唯獨喜歡厭惡的感覺,這種感覺使我惡心,但使我快樂,它像一把利劍懸在我的頭頂,督促我做些什麽,別坐以待斃。我不覺得這是一種病態,因為相比於此種病態,我身上的其他病態要更嚴重。這不是自戀。也不是一種不健全,這是健全的表現,試想一個麻木的人是絕對不會有厭惡的感覺的。如果你不討厭現狀,你會有強烈的意願去改變嗎?但我承認這絕對是一種很自私的情感,當自己身處被厭惡的人的境地時,我依舊不會自我厭惡,這是雙重標準的。治愈這種疾病的辦法很簡單,就是開口說話,於別人對話。很多時候我更傾向於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自言自語,姑且算是一種藥劑的代替吧!
自言自語是孤獨的安慰劑。相比於孤獨,我更不喜歡一些事,所以維持現狀。
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性子來的麽?喜歡就追逐,不喜歡就厭惡,真是任性呢!
更確切地說,這應該是一種矛盾,我喜歡,我厭惡,就像恨鐵不成鋼一樣,喜歡鐵,但厭惡它。
鐵非要成鋼不可麽?有潛能就一定要發揮不可麽?那鐵還有成為鐵鏽的可能呢?這一點怎麽就能直接忽略呢?
該有偏見的,容許偏見的感性,同時在分析事物時,注意偏見帶來的偏差,力求公正的理性,這其實並不衝突的。大人的其中一種能力,就是容忍矛盾。
真理永遠是第一位的,正是因為追求不到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如果可以,誰能在真理麵前克製住呢?
知道什麽會被厭惡,是不讓人厭惡的前提。也許,算是一種進步吧!
想了這麽多,最後的結論還是,我應該去麵壁思過,吹冷風。
凡事都有標價,或明或暗。
未來大有可為,好好學習去!這種情緒上的事完全可以放一放。
我好像又不夠嚴肅了。
我的確要批評自己,在該用心的地方馬馬虎虎,在與自己無關的地方又浪費太多精力。自己應該輕度地關注那些遠在天邊的事情上,多花心思在自己的未來上。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