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108 乞丐皇帝和他的藩王兒子們……

字數:8873   加入書籤

A+A-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judy也沒有辦法, 若是不反等著和其他藩王一樣的下場麽
    其他藩王的下場
    朱樉朱棢他們會抓重點,難不成他們的死
    他們二人又齊刷刷的看向一臉無辜的好大侄朱允炆。
    不是吧,最終的獵人以兔子的形式出現
    朱樉的就差把是不是你弄死俺的寫在臉上, 朱允炆張了張嘴,不知怎麽解釋。
    有一點他是非常確認, 他是不可能殺叔叔們, 他自小師從儒家,向來是以禮待人, 更何況是自己的叔叔。
    實話實說,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子, 他幾個兒子就沒服的, 一個乳臭未幹的臭小子, 連戰場都沒上過,能治國平天下
    但有朱元璋壓著,不服也得服。
    其實朱樉挺納悶, 老四他怎麽就敢反了
    於是朱樉又看朱棣,想看出他穩重下那顆狂野的心。
    朱棣被朱樉盯的難受, 於是他反盯過去。
    趙匡胤:後朝分封製
    嬴政分封製
    趙匡胤他們的重點可不在明朝藩王多慘, 他們感興趣的是分封製。
    沒錯,明朝也實行分封製, 要不說曆史是個輪回呢,秦朝時期秦始皇看因周朝的分封製導致的諸侯混戰,因此他堅決廢除了分封製。
    但漢朝卻認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為沒有同姓諸侯相幫。
    於是劉邦又實行分封異姓諸侯王, 後來分封異姓諸侯王滅了, 又分封了劉氏藩,當然,從漢文帝開始削藩已經提上日程, 最終在漢武帝時期才完成削藩。
    唐朝雖然沒有分封製,我懷疑是李淵生的兒子太少,等他生兒子多的時候已經不是皇帝了,不然,他多半也會實行分封製。
    “神跡怎麽會誤會吾到如此地步。”李淵不承認,他才不會實行分封製,隻有劉邦那個垃圾還有後世大明朝明太祖這個垃圾才會曆史倒退。
    之前李淵是討厭劉邦,現在他討厭名單上又加了一個人,朱元璋。
    朱元璋:李淵算什麽東西。
    聽神跡提到把劉邦和李淵相提並論,朱元璋都覺得劉邦受到了侮辱。
    與李淵瞧不起劉邦相反,朱元璋對劉邦的評價非常高,他曾經道,劉邦乃是君天下之德,安萬世之功者。
    而李淵
    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的彈幕直接飄到了李淵的眼前,李淵的當場被氣的暴跳如雷。
    “你是個什麽東西”李淵指著神跡,仿佛指著朱元璋的鼻子罵。
    神跡出現了這麽多次,李世民大膽猜測,除了大唐外,應該也有別的王朝觀看神跡。
    雖不知神跡是如何辦到的,但看天幕中時不時的回出現以廟號為開頭的話語,李世民更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甚至有時候他心中所想都會出現在天幕中,但心聲什麽時候會出現在天幕卻不受他們控製。
    在神跡訴說漢文帝之事時,李世民嚐試幾次,但他的心聲卻沒有被放到天幕上。
    “他憑什麽瞧不起吾,他憑什麽瞧不起吾,他有吾這樣的兒子麽”李淵的氣吐沫狂飛,“吾兒是天可汗,汝兒什麽東西”
    此時的李淵就像現代家長,既然自己比不過,那就拚兒子呀
    李淵不信誰還能有比他厲害的兒子
    李淵罵朱元璋的話卻沒有出現在天幕,如此李淵就更加鬱悶。
    怎麽,是他不配麽
    既然自己不配,那他兒子來
    李淵眼巴巴的看向李世民,那委屈的老眼睛似乎在說,“兒呀,他欺負你的老父親。”
    然而李世民無視,他同意神跡的觀點,若自己多一些兄弟,唐朝必走漢朝老路。
    唐朝雖然沒有分封製,但是後期的節度使其實也和異姓諸侯王差不多,導致大唐走下坡路。
    節度使
    李世民表情嚴肅起來,他的確設有節度使一職,不過並沒有什麽實權。
    說白了如今的節度使不過是李世民的傳話工具罷了,屬於朝堂上一個很尷尬的存在。
    日後如何會成為危害大唐的“異姓諸侯”
    大殿的氣壓低沉,李世民如臨大敵。
    今日神跡過後,李世民準備上晚朝,和眾臣詳談節度使一事。
    秦殿。
    此刻的秦始皇嬴政也是從未有過的嚴肅,事關秦之國祚。
    之前他一直主張中央集權,就是不想重蹈覆轍,用郡縣製代替分封製。
    鮮少歎氣嬴政竟然輕歎一口氣
    集權,若有叛亂,孤立無援,容易被推翻。
    分封,則諸侯割據混戰,好不容易統一的王朝將再次分裂。
    進難,退亦難。
    秦始皇選擇了前者,大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但嬴政沒想到,秦二世而亡,他再次看向扶蘇。
    這次扶蘇沒有像之前那般跪下認錯,若認錯有用,秦就能不亡麽改錯才能破局。
    扶蘇用筆刀刻下了郡縣和分封,此刻他終於體會到自家父皇的難處。
    胡亥在一旁幸災樂禍,等著扶蘇被罵,可這次沒如他所願,嬴政和扶蘇隻是對視一眼,並沒有說什麽。
    到了宋朝,倒是吸取了唐朝和漢朝的教訓,沒有什麽異姓王爺,趙氏子孫沒有加封的,還撤了將軍的兵權。
    內患是沒了,但大宋的脊梁也沒了,處處受外族打壓,隻能送銀子。
    趙匡美歎氣,“怎麽又有咱們。”
    他算發現了,不論是表揚盛世還是罵昏君,他們宋朝都有份。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宋。”趙匡美不但說,他還寫下來了。
    趙匡胤
    而唐太宗李世民聽再次被提起的大宋,有些好奇,這個自斷臂膀的王朝到底發生了什麽
    所以,到了明朝,吸取了前朝所有的經驗,朱元璋還是采用了分封製。
    但是明朝的分封製有其特殊性,和其他朝代的又不一樣。
    首先,朱元璋的出身就和其他皇帝不同,明太祖朱元璋真是開局一個碗,他的開局難度可比劉邦高的多。
    要是劉邦算小康人家,朱元璋真是一清二白的百姓底層。
    當過和尚,要過飯,再到投義軍、稱王,滅元朝、開辟大明王朝。
    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樂瑤放出一個動畫,一個小和尚從畫麵走出起來,笑嗬嗬的端著碗。
    然後成為了將軍,最後小和尚成為了皇帝
    他頭上幾個大字,“咱把蠻夷趕走啦”
    明明是如此可愛的畫麵,卻戳中朱元璋的心窩,讓他眼眶一酸。
    “咱爹得來的江山多麽不易,judy你怎敢造反。”晉王朱棢質問朱棣,直接打斷了他爹朱元璋的感動。
    反正朱棣不承認,這個judy就不能是他爹認的幹兒子麽
    朱元璋看向朱棣和朱棢,指著殿外,“你倆出去站著”
    朱棣
    朱棢
    朱樉嘿嘿嘿
    “老二,你也出去。”朱元璋一並把三人給趕出去了。
    朱棣三隻能抻著頭往殿裏看,耳朵豎起來,生怕錯過了神跡。
    朱欆埋怨,“你倆吵就吵,管我啥事。”
    “二哥,你不說話沒人拿你當啞巴。”朱棢語氣嫌棄。
    “三弟,你胳膊肘往哪拐,咱倆兩個死人,不該同仇敵愾麽”朱欆往後一退,朝朱棣那一撇嘴。
    還在空氣裏畫了一條線。
    朱棣
    “你愛死死,別拉著我。”朱棢用鞋底蹭地,蹭的地方正是朱欆剛剛畫的線。
    “你不死就不死麽,閻王讓你三更死你還能活到五更”朱欆在空氣中接著畫線。
    朱棣歎氣。
    朱欆和朱棢異口同聲,“judy你歎什麽氣”
    接著殿內一聲大吼,“閉嘴”
    來自老父親的震懾,殿外瞬間安靜了
    唐。
    聽到明朝皇帝如此出身,李世民不由佩服。
    如同朱元璋一樣,李世民對漢高祖劉邦評價很高,英雄不問出處,能在逆境中得天下乃是王者。
    “這樣的人還得天下”李淵大驚,劉邦那樣的人得天下已經夠不可思議了,乞丐還能當皇帝帶著百姓一起要飯
    朱元璋瞬間代替劉邦成了李淵第一個瞧不起的帝王。
    李淵乞丐都能當皇帝
    朱元璋李淵那慫鱉都能,乞丐咋就不能
    朱元璋不慣李淵毛病,開口直接罵。
    李淵捂著心口,“吾兒,他罵你是王八蛋。”
    李世民眉頭微皺,“父皇,時候不早了。”
    “吾不困。”李淵瞪大眼睛,他不走,今個他要和那個乞丐一戰到底
    這樣的開局,要想別人給自己賣命,自然要不吝賞賜,不然人家憑啥跟著
    俗話說,天下攘攘皆為利來。
    明太祖朱元璋對功臣予以封賞賜,不過他並沒有給他們封王,而是公侯伯。
    為了壓製這些功臣,朱元璋又封自己兒子為王。
    明太祖朱元璋對兒子們家教很是嚴格,都是經過戰場錘煉的,沒一個養尊處優,當然,皇太孫除外。
    對自家兒子封王,除了戰略決策當然也有私心,畢竟都是親兒子,怎麽鬧,這天下還是他們老朱家的。
    聽神跡把自己的心理分析的一清二楚,朱元璋感歎,“不愧是老天爺,啥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
    這也是為何聽朱棣造反,朱元璋沒立馬暴怒的原因,在怎麽反還是老朱家的天下。
    當然,造反是不對的。
    老四這個兔崽子,知道沒臉,把自己的名都改了,judy什麽玩意
    明太祖朱元璋給自家兒子封王,除了壓製功臣和私心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蒙古還未滅亡,隨時可能南下,邊境局勢動蕩,需要信的過的將臣去守。
    誰能信的過自家親兒子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守的是自家江山。
    樂瑤放出一張地圖來,地圖上標注著鎮守藩王的位置和名字。
    咱們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戰略部署。
    從東到西,駐守的藩王依次為,遼王、寧王,燕王、穀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這九王被稱為九大塞王。
    九大藩王建立起了堅固的關內的屏障。
    因燕王和寧王駐守要塞,因此他們手中的兵馬比其他幾位要多。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給了九大藩王兵權,但是對他們的製約也很多。
    樂瑤講,李世民、秦始皇、趙匡胤三人在認真的記。
    李淵不屑,他不信這是乞丐能想出來的,往自己臉上貼金
    還有他兒子記什麽,有啥可記的後朝有何能借鑒的浪費筆墨罷了。
    第一,朱元璋限定了藩王的領地範圍,並規定沒有中央的命令,藩王不得隨意離開自己的領地。
    第二,限定他們的兵權,藩王不可以招募新兵,護衛軍的數量也不能超出中央要求的數量,也就是最多不準超過6萬,雖可調動兵力但用兵之前必須上報兵部。
    如此主動權仍舊在中央,就算有藩王心存不軌,區區幾萬人也鬧不出什麽事來。
    第三,經濟上控製,藩王隻擁有兵權,封地裏其他權利如稅收、民生、刑法等還由中央掌控。
    最後,藩王的藩地也不是固定的,所以經營藩地也沒用,說不定就不是自己的藩地了。
    這些條條框框把藩王的權力限製的很死,名義上是王,實際上就是待遇好的將領罷了。
    聽神跡把九大藩王的權利製約說的如此直白,特別最後一句直戳眾藩王的心口窩。
    “有誰不想當,和咱說說。”朱元璋看向眾皇子,但看不清殿外三人的反應。
    “你三,滾回來。”朱元璋道。
    朱棣三人又老老實實的進來了,看出這家朱元璋說了算。
    這麽看,藩王的權利好似也沒那麽大。
    相比漢景帝時期,那時候的吳王劉濞不但有自己的軍隊,還能自己鑄造錢,而朱棣他們
    就隻有個兵權罷了,還得聽中央指揮。
    李淵:削藩有什麽難度
    李淵的心聲發到了神跡上,削藩不是分分鍾的事麽
    沒錯,明惠帝朱允炆也是這樣想的。
    李淵怎麽覺得自己被罵孫子了
    明殿,明惠帝。
    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一並站開,今日他們被朱允炆叫來商量大事。
    自打上次聽神跡說漢景帝削藩之事,朱允炆心底削藩的火苗就越燒越旺。
    他昨天一晚上沒睡好,分析了當下局麵,得出的答案是他那些當藩王的叔叔要什麽沒什麽,優勢全在他這邊。
    不過,問題來了,到底先從那個叔叔下手,朱允炆有點拿不定主意,於是他讓自己的心腹大臣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一同來商量。
    有如此智囊團,朱允炆覺得自己就是第二個唐太宗,而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則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優勢在咱們,先削哪個藩王。”朱允炆開門見山的問。,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
    手機用戶請瀏覽  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