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123 承認別人優秀很難麽?

字數:6707   加入書籤

A+A-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次年二月, 明太宗朱棣親率軍踏上了北征路率領五十萬大軍
    在這說一下,雖然記錄的是五十萬大軍,但實際上沒有那麽多, 先喊出來震懾一下對方,這是兵家的常用手段, 就像明惠帝朱允炆號稱有三十萬大軍, 實際上不過十幾萬。
    雖然沒有五十萬大軍,但是十幾萬大軍是有了。
    若不是大明四年內戰戰損, 朱棣應該能整合更龐大的軍隊。
    俗話說內戰無英雄, 外戰無賊人, 唉
    內戰無英雄。
    這句話在眾將領的腦中不斷盤旋。
    聽到此話,朱元璋心中刺痛, 都是他的錯, 若不是他選了朱允炆這孽障,他大明怎會自己人打自己人。
    “今日起,皇太孫貶為庶人。”朱元璋下令,之前朱元璋隻是廢了朱允炆的儲君之位,他仍舊是皇家子嗣。
    若貶為庶人, 那朱允炆就徹徹底底的變為平頭百姓,再也繼承權可言。
    朱允炆瞳孔震動,“皇爺爺,您不要孫兒了麽”
    朱允炆自認為自己沒犯什麽錯,他皇爺爺真是好狠的心呀。
    朱允炆皇爺爺, 你好狠的心。
    眾藩王見朱允炆心聲, 不由諷刺道,“這會知道好狠的心了,怎麽削我們的時候不覺的狠心果真巴掌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疼。”
    朱元璋不是一氣之下才下的令, 他這是以絕後患,省的日後有人拿皇太孫的名號做文章,沒把朱允炆賜死已經是朱元璋最大的仁慈。
    朱允炆被貶,他的娘親也跑不了。
    朱元璋這人向來護短,像之前幾個兒子作奸犯科,他賜死的全是兒媳婦。
    子不教父之過,沒父了,那就是母之過。
    “嚴查呂氏。”朱元璋再次下令,之前他沒有懷疑,但如今細細想來,自己的嫡皇孫怎麽就死了,為何會那麽湊巧的死了。
    若他的嫡皇孫不死,這個孽障如何會得皇位。
    “皇爺爺,一切與娘親無關,您要罰就罰孫兒好了。”朱允炆一臉仁孝,可惜感動不了朱元璋。
    樂瑤不知直播間那頭如此熱鬧,她繼續看著自己的直播筆記,往下嘮嗑。
    咱們再說一下對方的實力,不要以為韃靼很弱。
    此時的韃靼兵馬總人數大概有二三十萬,已經是不容小覷的勢力。
    建文年,大殿。
    聽到韃靼竟然有這麽多兵馬,著實讓明惠帝朱允炆一驚。
    他腦子對外敵沒有任何概念,也不關注,他所關注的全是民生大事。
    “怎可能有如此多。”朱允炆皺起眉頭喃喃道。
    此話也發到了天幕上。
    大明眾將看到他們陛下如此懷疑的語氣,不知該說什麽。
    果真是重文輕武的帝王,根本不關心邊境之事,當真以為大明是當年唐朝的盛世
    軍中的逆反心愈發強烈。
    兵將們心中有莫名的委屈,仿佛他們在邊境的浴血奮戰是一場笑話。
    朱允炆看像兵部齊泰,“當真有這麽多”
    齊泰雖是兵部尚書,但從未去過戰場,不過紙上談兵罷了。
    他全部精力全在助他家陛下削藩一事上,哪有心思管韃靼的事。
    但朱允炆問,他又不能不答,“回陛下,怎可能有這麽多,咱們建文年間絕對沒有。”
    聽齊泰的回答,朱允炆又有底氣了,這說明外族是在他朱棣手上發展壯大的,和他朱允炆沒半點關係,是朱棣無能。
    朱允炆之所以這麽問,是因為他慌了。
    從神跡開始講述明太宗朱棣的功績,朱允炆這心就吊了起來。
    上位者最擔心的是什麽,最擔心的就是沒有功績,偏偏朱允炆身上沒有任何功績可言。
    越是沒什麽就會越討厭別人有什麽。
    此時譏諷朱棣的朱允炆儼然如跳梁小醜。
    明惠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竟然讓他們由他們休養生息變大變強果真,他隻會自己人打自己人。
    朱允炆抓住這一點,諷刺朱棣。
    路人甲:朱允炆不是廢物,他上台怎麽不打韃靼就隻會打自己叔叔
    路人甲就是看朱允炆的腦殘粉不順眼,一見他發彈幕就想懟他。
    明惠帝朱允炆:朕在位之時,韃靼根本不成氣候
    朱允炆反駁,底氣還很足的那種反駁。
    變大變強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了,能當兵的起碼得滿十歲吧,韃靼能攢夠二三十萬人,不可能是明太宗上位的那五六年生的。
    史上為何一次次的對抗外族,俗話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人是最難掌握的生物,當無法掌握對方時,隻能掌握自己,隻有自己變的更強,才能讓對方滅了心思。
    大明朝剛剛經曆的巨大的內戰,燕王朱棣基本把明太祖留給朱允炆的家底給打沒了。
    之後便是權利交替,畢竟從理法上燕王朱棣得位不正,建文舊臣有的直接殉葬,有的直接辭官不做,還有不少亂黨勢力。
    光是平內就耗費明太宗朱棣大量心神,如此才給了對方發展的機會。
    明惠帝朱允炆:罪在反賊。
    路人甲:罪在庸君朱允炆
    庸君二字再次刺痛了朱允炆。
    路人甲的發言被當做神跡之言,聽神跡給朱允炆定義為庸君,不光是武將,文臣的心也微微動搖。
    不過大多數文臣還是支持朱允炆,庸君未必是昏君,隻要他們時刻進諫,就如同宋太宗時期,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不照樣天下太平。
    又跑題了,咱們接著說,雖然韃靼有的二三十大軍,但韃靼的重裝騎兵的占比特別少,原因是遊牧民族的煉鐵本就不行,主要指望與中原地區的貿易。
    但明朝一早就嚴禁各種鐵製品輸出蒙古地區,因此缺少鐵器的韃靼無力再武裝重騎大軍。
    樂瑤放出明朝對邊境的封鎖線,這條封鎖線從東北一直到西域的哈密。
    可見明朝對北部外族的提防。
    雖沒重騎兵,韃靼另辟蹊徑,把軍事重點放在加強輕裝騎兵上。
    他們就地取材製作輕騎弓箭,以草原上的桑、榆等樹木為弓箭主幹,箭則以柳木做杆,以鐵為頭,大大減少用鐵量,把少量的資源用在刀刃上。
    有了輕騎大軍,韃靼隨之對應機動戰術,與重騎兵相比輕騎大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可靈活作戰。
    重騎的戰馬馱載著沉重的裝備,移動速度必定緩慢,加上騎兵們上身披掛著的大塊鎧甲也大大降低了他們的靈活性,所以在重騎還未發起進攻時,輕騎卻可搶占先機。
    由此可見,韃靼的實力不容小覷,大將丘福的失敗正是小看了韃靼。
    秦
    嬴政認真記錄下有關戰術的一字一言,特別是重騎。
    目前秦朝有輕車、步兵、騎兵和水軍。
    韃靼的輕騎大軍就類似於秦朝騎兵,嬴政可以類比。
    方才聽神跡所述,嬴政趕緊把重騎兵的大概輪廓刻出來,這些日子嬴政日日握著刻刀,虎口處厚厚的一層老繭。
    因在竹簡刻字太為緩慢,嬴政已經派人著手改良竹簡,也不知後朝用什麽記錄文字。
    目前信息整合,後朝除了有強大的火器外,還有以鐵為主的戰甲。
    看來秦還要大力發展鐵製品的冶煉,從而代替青銅器。
    明太宗朱棣吸取經驗,韃靼改變戰術,他亦改變戰略。
    首先不能再以重騎兵為主,可短時間內大明又無法組建出一支可與韃靼輕騎大軍匹敵的騎兵。
    沒辦法,四年內戰真的消耗太多。
    明朝眾將聽他們堂堂大明竟然湊不出輕騎軍隊,心裏不知什麽滋味。
    他們低頭看著自己的箭弩,本該射向敵人的箭弩卻對準了自己人,民族危難之際無能為力。
    眾將領:大明內戰給大明帶來了什麽
    路人甲:帶來了一位永樂大帝唄
    因此明太宗朱棣此次隻能以步兵為主,步兵更為機動。
    但大明的步兵裝備卻很簡陋,畢竟大明內戰的時候以重騎兵為主,自然把最好的裝備都給重騎兵。
    聽神跡這麽說,步兵營的將領士兵特別激動,神跡提到他們了
    說不羨慕是假的,誰不想帶著最好的裝備上戰場。
    此次明太宗朱棣給步兵配置了更多裝備,例如弓箭。
    因為步兵不用控馬,因此比韃靼的輕騎兵更為機動,如此以步兵為主攻擊,重騎兵則可穿插作戰,找準敵人的突破口,重創之。
    所以作戰如同治國,要靈活變通,審時度勢。
    按照常理,重騎兵該是最強的,可重騎兵卻打不了輕騎兵,但是最弱的步兵加上遠程弓弩卻能克製輕騎兵,但步兵在重騎兵麵前卻又無優勢。
    大有一物降一物之感。
    所以為何同樣用兵,明太宗朱棣卻能以少勝多,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明太宗朱棣很強
    很強
    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天幕上。
    明惠帝朱允炆:他強什麽
    朱允炆不服,他不承認。
    路人甲承認別人強就那麽困難麽非得換種說法,說大明的將士們弱那同樣的將領怎麽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手下就很強呢
    就像咱們之前說的,被後世譽為草包的李景隆其實並沒有那麽無能,畢竟是明太祖朱元璋選中的人。
    如此貶低李景隆,實際上也是在貶低明太宗朱棣,明軍並不弱。
    若他們能在明太宗手下,而不是白白內耗在內戰中,不知大明會是如何強盛。
    樂瑤一聲歎氣,自己人為啥要打自己人呢
    又又又跑題了,咱們繼續說明太宗朱棣的這一次北征,看看永樂大帝朱棣如何領兵。
    首先,後援補給必須充足,特別是水源。
    明太宗朱棣下令每隔十日路程,便找一個有水源的地方作為營寨,當大軍缺水時可快速供給。
    此時韃靼大汗本雅失裏與權臣阿魯台聽聞明太宗朱棣禦駕親征,於是兵分兩路跑了
    朱棣
    朱元璋
    朱允炆,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
    手機用戶請瀏覽  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