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他們要為子孫後代討個說法
字數:3269 加入書籤
我國經濟體製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製內部引入市場機製改革,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製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製內部引入市場機製,以求引入市場機製完善計劃經濟體製。
在實踐方麵,這一時期主要是在農村推行以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的改革以及對部分工業企業實行擴大自主權的改革。
第二階段,發展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說法。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製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
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製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製,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製”。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製模式。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係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製的理解還比較簡單。在實踐方麵,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麵體製改革,改革的內容、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係的所有方麵和部分上層建築。
一是通過所有製方麵的改革,調整了所有製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製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製結構。二是通過體製改革和運行機製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製準備了體製基礎。計劃體製、投資體製、財政體製、流通體製、價格體製、分配體製和社會保障製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製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望著主席台上侃侃而談的紀雲揚,身為益臨縣第一副縣長的段無為心裏說不出的膈應。
黨委班子每次的例行黨內學習,也是段無為最為頭疼的時候,相對於七八年恢複高考後第一批大學生裏的紀雲揚,他這個‘工農兵’時代的推薦大學生實在沒有理論優勢
不過造紙廠這幾年也確實不太長臉,政府年年扶持,銀行的貸款也是打了個水漂便沒了下文,把一個好好的國營大廠經營成了政府的包袱,老女人可不就拿你們這群廢物痛下殺手嗎。
與段副縣長矛盾的心情截然不同的是,此時此刻的王華書記心裏更多的是感激和欣慰。
三年了,這個所謂的下來鍍金的‘空降幹部’從來也沒有忘記自己發下的誓言,她的運籌帷幄、她的堅忍不拔、她的飽滿的工作熱情,深深地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他親眼見證了她的成長,現在,他覺得她完全可以順利地接過自己手中的接力棒。
他老了,再也不是那個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的少年戰士、再也不是那個以百姓能夠吃飽肚子為己任的青年幹部,改革到了今天,這個他曾經為之殫心竭慮大半輩子的革命老區已經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它更需要一批年輕有為的拓荒者帶領全縣人民闊步向前。
“嗡······,”段無為腰間一陣抖動,下意識的掏出手機瞟了一眼,輕輕趴到書記耳邊,“王書記,造紙廠那邊有點事,我出去一下。”
王華點點頭,“去吧。”
大會議室門外的走廊,段無為接通了北鄉鎮黨高官米青的電話。
“段縣長,造紙廠出事了。”
“說話要嚴謹,叫我段副縣長好嗎?”段無為瞟了一眼大會議室,放低聲音道:“什麽事,說清楚。”
“村民們說造紙廠汙染了水源地······”
段無為心頭一陣狂跳:
“米青,告訴你,我現在很憤怒,造紙廠年年虧損,現在又搞出了個汙染水源,讓我怎麽說你好?”
電話那頭的米河顯然心裏惴惴不安:“段縣長······”
“不要叫我縣長,副縣長、副縣長,明白嗎?”
“是···段副縣長,事情是這樣的······”
米書記電話那頭一陣解釋,段無為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造紙廠,又是這個令人頭疼的造紙廠,當年縣裏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匆匆上馬,忽略了排汙這一塊,終於釀成了今天的惡果。
好像從五年前開始,彌河下遊的村子裏陸續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剛開始是幾家孕婦生出了兔子嘴(唇齶裂)的嬰兒,那時候大家還沒有太在意,誰讓這些娘們懷孕後吃了兔子肉呢,可後來又陸續有幾個孕婦生出了癱子(腦癱兒)大家才漸漸警覺起來。
孩子有病就得治,當這些來自同一地區、相同病症的孩子陸續進駐兒童醫院,他們的父母終於從醫生那裏得到事情的真相------
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源地遭到了嚴重的汙染!如果找不到汙染源並及時關停,同樣的悲劇,還會在這些村裏無休止的繼續發生下去。
啥叫水源地?是誰汙染了我們的水源地?
醒悟過來的村民立刻炸了營。
造紙廠!彌河東岸隻有一個造紙廠在排汙,並且是那種肆無忌憚地直接排到河道裏,如果不是他們排汙,為啥共飲一河水,住在排汙口上遊的村民就沒有發生這樣的病例?
這不是要我們斷子絕孫嗎?
憤怒的火苗一經點燃,北鄉鎮的村民立刻湧向造紙廠,他們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討個說法。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