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一碗白粥的感悟

字數:2759   加入書籤

A+A-




    楊樂春知道妻子的悶氣一時難消,腆著臉對女兒說,“小荷,去叫媽媽吃飯,我仨還有事情,別等我們了。”

    楊初荷撇撇嘴:“誰稀得等你們,快走快走。”

    楊樂春提起腳下鼓鼓囊囊的口袋遞給蘇思安,“你背口袋,月明提院子裏的水桶”。

    三個人出門南行過了鐵路橋,是一片無垠的曠野,初冬時節,大片霜打過的麥苗停止了瘋長,進入漫長的冬眠期。

    楊樂春找了一角閑置的荒地,打開布袋掏出一口小湯鍋,幾塊破磚架起簡易的行軍灶。

    “小子,去找些幹柴,師傅教你倆怎樣熬白粥。”

    穀月明笑了笑,夜幕下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師傅,大老遠的招呼我倆來就是為了喝一碗白粥啊,好歹喝杯酒暖暖身子嘛。”。

    楊樂春佯裝板起臉,“今天沒有酒,叫你幹啥照辦就是了,去幫思安撿柴禾。”

    “遵命。”

    穀月明嬉笑著跟過去,見師哥正在地堰邊撿拾著零星的枯枝敗葉,眨眨眼說:“師哥,抬頭看你的正前方。”

    蘇思安抬頭望過去,見不遠處水溝裏有一個鬆鬆散散的玉米秸子草垛,“這不行啊月明,師傅讓我們拾柴,不是偷。”

    穀月明搖搖頭:“死心眼子活受罪,那是人家不要的,這年頭誰家還燒柴草,煙熏火燎髒死了。”

    蘇思安彎腰,抱起膝下歸攏好的的幹柴,“不管人家要不要,沒有經過主家同意拿了就是偷。”

    穀月明撇撇嘴:“這些年了,就是改不了驢脾氣。”話雖這麽說,穀月明卻也不再去打玉米秸子的主意。

    此時天剛合黑,楊樂春席地而坐,點燃了簡易行軍灶裏的幹柴,荒野裏立刻騰起一堆橘紅色的火焰,兩兄弟一左一右坐在師傅身邊,看著師傅慢慢的撇去粥鍋裏的浮沫。

    蘇思安問:“師傅,這熬粥也有訣竅嗎?”

    “月明,續柴。”

    楊樂春並沒有急於回答徒弟的疑問,隻是盯著鍋下搖曳不定的火苗,直到開水中的米粒慢慢翻滾起來。

    “熬粥的過程就像過日子,火大了了糊鍋,火小了漚米,隻有掌握好火候,才能熬出白粥的軟糯香甜。”

    “柴灶火勢綿軟,真的很適合適合熬粥,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柴火飯好吃的訣竅?”作為一個農村娃,蘇思安太熟悉柴火飯的味道了。

    楊“是”卻又搖起了頭:“也不全是,給你倆講個故事吧。”

    說四十多年前,有一對流落異鄉的母子,賣掉所有家當北上山東尋找失散的家人。

    火車到了河南,因為戰事的原因停駛了,母子二人隻能改乘其他交通工具,騎驢一程,馬車一程,斷斷續續走了一個月,總算進了山東地界。

    這孩子出生在重慶,每天吃的是米飯,對於中原地區的麵食極不適應,好在母親在徐州買了點大米,時不時地熬點米粥給孩子充饑。

    因為舟車靡費,母子倆身上的盤纏逐漸告罄,甚至母親身上的棉衣也換了口糧,母子二人終於踏進濰縣地界,卻再也沒錢雇馬車,好在母親不是傳統的小腳女人,背著孩子走了三天,終於走到我們的腳下的這片荒地。

    蘇思安聽初荷講過楊家的過去,自然知道師傅講的是他自己,穀月明卻聽得一頭霧水:“師傅你說的是這裏,咱們坐的地方?”

    楊樂春點點頭,搖曳閃爍的灶火映照著他剛毅肅穆的臉頰,“母親實在走不動了,就地架起簡易的鍋灶,取出身上最後的小半碗大米,為孩子熬點白粥。”

    好在那時候白浪河的水很清澈,飲用不成問題,餓了一天的小孩子竟然還能幫母親尋來一些柴火。

    那夜的白粥真香啊······”。

    粥熟了,楊樂春盛了兩碗遞給徒弟,“做人啊,就不能忘本,你倆記住師傅今天說的話,無論今後做出多大的成績,無論今後遇到多少難以化解的疙瘩,別忘了學廚的初心,別忘了親情。”

    蘇思安若有所思,“盡心盡力做好每一道菜,把平淡的日子過得充實,就像這一碗白粥,看似平淡,卻是最養人的飯食。”

    “嗯,聽師哥這一說,這碗白粥還真的不一樣了。”穀月明是個明白人,更多時候隻是帶著耳朵在聽。

    “月明說說這碗白粥有啥不一樣?”大徒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師傅更想聽聽小徒弟的體會。

    “師哥講的是初心,而我更在意親情,一道白粥,師傅生火,師哥尋柴,師弟打水,三個人分工合作,齊心合力,才造就了這水米交融,暖心暖腑,這簡簡單單的一碗粥,包含了多少恩情、親情、兄弟之情啊。”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