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拯救大將麴義
字數:3291 加入書籤
鄴城。
入夜時分,天穹上星月黯淡,四野晦暗,天穹下的魏公府邸卻是燈火輝明。
大堂內,袁紹端坐主位,他的麵色不似以往一般從容,而是有些鬱悶和不快。
袁紹以下,河北的文武重臣,依著官爵大小而坐,一個兩個,神色間顯得有些凝重,以至於大堂內的氣氛有些遲滯。
文臣中居首的別駕田豐,他心下默然歎了口氣,不為別的,隻為方才得知的消息——自河東傳來軍情,麴義一時不慎,為秦軍團團圍住,其命危在旦夕也。
‘此意料之中爾。’
田豐對於這樁不好的軍情,倒是沒有太過驚訝,他早先就對並州的戰事不怎麽看好,蓋因先前高幹遞回的作戰部署,竟是和麴義分別兩地,而不是合兵一處。
且知道,秦軍文武將士非是庸人,高幹和麴義合兵一處都有戰敗的風險,更何況是二人做了分兵的舉動,一向河東、一向太原,相隔山海,策應不及。
隻是田豐沒有想到,局勢竟是沮壞如斯,堂堂大將麴義,竟是為秦軍圍困,其人一條性命,兼之麴義所部萬餘兵馬,恐將埋沒於河東,葬身於異鄉。
“明公,當速速救援麴將軍。”田豐領先出席,在眾人默不作聲的時候朗聲道。
“一則麴將軍被圍,或將危及上黨,太原郡的戰事現下不必再打下去了,高幹、張合等人當即刻南下救援麴將軍。”
大堂內沉默半晌,此時袁紹見有人開口,他麵色稍稍好了些,頷首道:“高幹有書信遞來,說他已遣派郭援領著一旅之師先行南下救援麴將軍,至於大部人馬,為張任、婁發等賊將所緊盯,為保萬全,須得慢慢引軍而去。”
“高幹臨機明斷,確乎是一員良將。”田豐出聲誇讚了一句高幹,續而言道:“以臣下愚見,單憑高幹、張合等人前往,恐難以從秦軍的重圍中撥出麴將軍,可著令一員大將,自鄴城發兵,星夜趕赴河東救援麴將軍,望明公鑒納。”
“理當如此。”袁紹肯定的點了點頭。
說來袁紹對恃功倨傲的麴義並不太喜歡,不過礙於麴義驍勇無當,所故權且用之,想著等到日後四海升平,宇內無患,再去剪除麴義。
可這不代表袁紹會放任麴義為秦軍所圍殺,畢竟麴義若是死了,一來他損失了一員大將,二來河北民心士氣會有所折損,這是袁紹不樂於見到的事情。
‘麴義得救,而且必須成功救下。’袁紹心中有了決斷,然後他又神色猶豫了起來,救援麴義
是肯定的事情,但派誰去救援又是一件需要斟酌深思的事情。
“別駕,以卿之見,當遣何人前去?”袁紹向田豐垂詢起了救兵的人選。
田豐麵露猶疑之色,他有個極佳的人選,但卻是不太好說出口,說出來容易遭到袁紹的忌諱,到時候說不得推薦的人沒選上,河東的戰事又因此拖延了。
一念至此,田豐的目光不經意間往袁紹身側的長公子袁譚身上掃了一眼,他所選定的人選即是袁譚,可袁譚的身份有些敏感,不好說出來。
蓋因若是他出言舉薦袁譚,弄不好就會陷入嗣君之爭的非議中。
若是以往,田豐說就說了,剛直的他不在乎別人說什麽,可現下的他明悟了河北的大患是什麽,河北的心頭大患不在於什麽劉璋、曹操,而是在河北的腹心之地鄴城當中。
袁紹日漸老邁,身體又不好,袁譚和袁尚,一為長公子,一為袁紹所垂青,私底裏傳出過袁紹打算立袁尚為嗣的話來,河北的文武為了攀龍附鳳,紛紛選邊站了起來,在二位公子中挑選了一人投效。
兩邊的局勢已然是勢如水火,如果不是袁紹尚在,田豐都擔憂袁譚袁尚兄弟間會兵戎相見。
是故,如果這個時間田豐站出來力挺袁譚為將,袁尚一方自然是將之視為田豐站隊袁譚的表現,一窩蜂的跳出來反對,須得他人先言,然後田豐附和,搬出中正客觀的態度,如此袁尚一方的抵觸或許會少些。
側坐於袁紹身旁的袁譚,似是察覺到了田豐略不著意的目光,他心隨意動,起身出席道:“父親,麴將軍為我河北大將,萬不可折損於河東,將有墮我河北的軍心士氣,為父親所憂。”
鋪墊了一二後,袁譚續而暢言道:“譚為人子,當為父親解憂一二,如此不負人子之孝悌,願請為將,前往河東救援麴將軍。”
袁紹神色間有些欣慰,他對毛遂自薦的袁譚當下感官不錯,不過他沒有立即應下袁譚的請命,而是掃視堂下,打算聽聽一眾文武的意見:“吾子請命自薦,卿等以為如何?”
田豐開口了:“豐以為遣長公子前往,實是合宜。”
“長公子有統兵之才,昔日討定青州,又攻打琅琊、泰山,俱是有所斬獲,可為明證。”
“而此行救援麴將軍,須得都統諸將,而諸將或有舊怨,或是私下裏有紛爭,料來難以協力救援麴將軍,若此行非明公之子嗣居中主持,諸將不得齊心協力也。”
席位更為靠近袁紹的袁尚,聞聽到田豐出言讚同袁譚的自薦
??又見袁紹有所意動,他身軀微微直起,將要起身去爭一爭救援麴義的重任。
但當袁尚將要起身之時,隻見堂下的逢紀朝著他的方向先是對視了一眼,而後略不著意的搖了搖頭,他雖是心有疑惑,可還是遵著逢紀的示意,將身軀慢慢放了下來,沒有出席爭奪救援麴義的任務。
而袁紹見到眾人並不反對,他難得的下了決斷,也是事態緊急,容不得他遲疑:“就以顯思為帥,督顏良、文醜,兼自太原郡退兵的高幹、張合,一並往河東救援麴義。”
事情有了定論,夜色漸深,眾人各自散去。
袁尚這邊也離席而去,他疾步快走,在廊下追上了逢紀,向逢紀低聲質問道:“逢先生,何故將這般大的一樁功勞讓於我兄長。”
逢紀隻是微笑,笑意中有著充足的自信:“公子,且靜觀之,我料定長公子此去,必然徒然無功,大損威望。”
喜歡季漢劉璋請大家收藏:()季漢劉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