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前塵往事(二 狼子野心)
字數:4483 加入書籤
千年大劫和道界西行脈絡已清,接下來就該是中原的變故了。
老者道:“那支西華軍門,與行者並肩而戰多年,他們都已被感染了行者之心。聽聞北方仍有少許異獸犯邊,在那場浩劫掃尾後,毅然遠赴洛水,與萬生宗並肩。千年大劫百年後,也許是因修為高深者都盡數西行無歸,道界傳承大損。唯天雷宮大盛,廣收門徒。”
“又過百年,也許是經過了兩百年的觀望,世間尊奉的五神君在那場西行之後再沒出現過,天雷宮於是昭世入主盤龍城。再百年,這百年來天雷宮屢有修為高深之人試圖一探玄武山,雖屢次盡在玄武山迷失,未能一探究竟,最終卻也都安然出山,未有折損。”
“如此一來,天雷宮漸漸放下心中顧忌,於是大興人力壘巨石將方圓數十裏的盤龍城建成七層宮殿,前後耗數十年方成。原先盤龍城住民被移至城郊,圍七層宮殿而居,方圓百裏盡稱盤龍城,而原先的盤龍城則就此改稱天雷宮。”
往事漸漸被理清。
老者又道:“天雷宮此舉,引起道界頗多非議,但天雷宮對此卻置之不理,一意孤行,隻回應道‘我天雷宮自當永世庇護我之子民。’天雷宮自此自詡道界至尊,門內早已禁傳五行傳說。至此,千年大劫已過三百年,人世又經十數代繁衍,中原土地已漸漸不夠百姓存活,遷出中原已是勢在必行。”
“大劫前,姬姓王權作古,世間已無王權,此關乎萬民生計的大事,自然由道界當責,權衡妥善之法迫在眉睫。怎料,理應由世間道界合力商榷之事,萬萬沒想到天雷宮大圈土地,以黃龍山為界劃北,東至東太山,西至西華山,南至靈雀山。當時天雷宮掌門秦姓,自顧劃下中原一半土地後,向世人宣稱自此這便是秦城。”
眾人聽後,無不憤慨,有人道:“天雷宮也太過分了,就沒人反對嗎?”
老者道:“怎會無人反對,此舉一出,舉世嘩然,各道門齊至天雷宮聲討。那天雷宮秦姓掌門卻道‘世間大勢,眾位與我心知肚明,世人隻會愈多,即便今日不分城,後世也不可避免。如今中原地少人眾,百姓為存活頻生爭鬥而致人禍,其情可原。我天雷宮此舉,不過是為世間百姓避除禍患,天雷宮自此後亦當盡全力掌理秦城,護民以安,撫民以寧,何錯之有?’”
眾人對那秦姓掌門說的話細細想了一遍,隻覺這番話說得好像有幾分合情合理,但又覺有幾分古怪。
老者又飲了一口茶,潤了潤喉,接著道:“彼時黃龍觀主道‘秦掌門這話說來也有幾分理,隻是天雷宮事先不知會各門同道,一舉劃下中原半壁,可是想在世間稱王權?’”
“秦姓掌門又道‘道長多慮了,其實我早已心中權衡已久,隻是無權召集各位同道前來參詳。既然此番各門同道都已來齊,那我便將心中權衡托出,眾位道兄一並商議。’”
“黃龍觀主道‘既如此,道長請講。’”
“秦姓掌門接道‘先前已說了,分城遷民已勢在必行,想來眾位也無異議。如今需商議的是,遷出中原的百姓該遷往何處,又如何安頓。遷出中原,也便在五行大陣之外,聽聞水行萬生宗所在洛水之北偶有妖邪異獸出沒,雖於道門不足為患,但對百姓卻是大患,如此,百姓自是不願遷往。因此,由誰來號召遷往,此方是重中之重。’”
醉凡塵上的聽者目不轉睛地看著說書老者,想象著當時的局勢,各自思索著,有人點頭讚同。
老者看了看聽書的眾人,道:“那時前去天雷宮聲討的道界之人,也如你們一般,都看著那秦姓掌門,等他繼續說下去。那秦姓掌門又道“以我之意,五行,天雷宮,東千裏外淩風穀,南千裏外枕星河,西千裏外落霞寺,外加早已駐居北千裏外洛水畔的西華軍門,共十,分十城。除中原四行外,各門所在之地各轄一城,這幾地道門久立數百年,早已是開化之地,又有道門庇護,如此,百姓自然更願遷往。不出數年,必開新興之城。””
醉凡塵上賓客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都是蘇城人,在枕星河的庇護下,他們的確感到安心。
這些道門外加西華軍門曾扶大廈於將傾,救萬民於水火,由他們各掌一城,也算是對他們曾經功績的褒獎,自然不會有人反對。
老者又道:“不過,當年中原四行雖聲勢衰退,但五行救世之功仍令行者倍感自豪。彼時世間道界仍奉神君為尊,雖已三百年未現神君,但神君也隻能自五行出。任憑天雷宮聲勢滔天,但想以一門比肩中原四行,這很難令人信服。於是,中原四行有人道‘依你之說,世分十城。可你天雷宮未與天下道門合議,便私劃半壁中原,北有水行萬生宗和西華軍門,南有枕星河,東有淩風穀,西有落霞寺。難不成,我中原四行一起擠入黃龍山以北半個中原之地再分四城?’”
的確,聽者們心道:雖說道門應無覬覦世俗權勢之心,但若真如此劃分,中原四行豈不是要被人看低一等。
老者接著道:“秦姓掌門這時又說了‘不,且聽我說完。天地之大,中原僅是一隅,中原之外天高地闊,若能將中原外盡數開化,於人間後世乃永世之功。我天雷宮與黃龍觀自創派始便宿居於此,各分半壁,以佑各城百姓。我意是,火行自靈雀山再南出五百裏,金行自西華山再西出五百裏,木行自東太山再東出五百裏,各召百姓隨行開化。五行深得民心厚望,此舉亦隻有五行方能完成,換我等幾門,隻怕不會有百姓跟隨。此舉若成,現如今地少人眾苦於生計的困局永世可解,不下於五行創世與救世之功。’”
這番話,給五行戴上一頂高帽,火行、金行、木行各出中原之境五百裏如此重大之事,竟顯得輕描淡寫般。
聽者不得不佩服那位秦姓掌門的口才,也不得不承認,他若沒有別的圖謀,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有人問道:“各道門就這樣同意了嗎?”
老者歎了口氣,道:“雖然各道門對那天雷宮秦姓掌門身為一個修道之人為何對世俗局勢如此明晰感到困惑和不安,但當時中原內百姓紛爭不斷,的確急需一個妥善解決之法。又因五行同氣連枝,水行萬生宗開宗伊始便遠在玄武山五百裏外,既然萬生宗可,其餘三行又有何不可,遑論此舉確是為了人世間的長存久安。再加之萬生宗遠離玄武山,卻好似一直強盛,並未有中原四行盛衰起伏之象,傳言有行者將此與五行大陣相連,其中有行者心想遠離中原之境或許並非壞事。種種加在一起,雖然要從此遠離創立逾千年的山門實有不舍,但最終念及世間百姓,行者的道心讓他們深感責無旁貸,也便不再反對。”
言行聽這一說,將離火殿的修道者近些年來相比老輩修行進程大大提升的現狀,與說書人說的千年大劫之期臨近,還有赤羽大鵬說的五行大陣需重塑一一相連,心道:這難道真與五行大陣有關?
而洛依已知五行之氣,洛依猜想,雖五行修道者都不知五行之氣,但在納氣時多少都會混入氣府。
若在五聖山,這些無意中混入氣府的五行之氣因神獸聚靈大量抽取,就會少之又少。
因此影響到修為進程,這就很合理。
所以,曾經五行衰微,並不是五行道法的問題。
老者接著道:“於是,世間分立十城。天雷宮秦姓掌門又提議各城以各道門掌門姓氏命名,各掌門兼任各城城主,掌理各城一切事宜。原本各道門都稱不妥,道界隻當保護百姓安全,不應掌理俗事,更不該染指世俗權位。但秦姓掌門又道‘此舉並非為貪戀世俗權位,隻因現如今無世俗王權,為化解民間紛爭,需要有人代理權位,號令百姓甘心遵從,非德高望重之人難當此任。現如今民間又有何人能擔此重責?此實為世間安平所需。所謂城主之名,不過暫代,日後若出民心所向之人,再轉交與他便是,萬望諸位莫再推辭。’那秦姓掌門說的每句話都十分有道理,各道門再無話反駁,隻是落霞寺堅稱佛門無姓氏,落霞寺掌理的那一城便稱佛城。”
世間十城的由來清晰明了,這個來龍去脈,很讓人信服。
聽者也都覺那天雷宮秦姓掌門這番提議堪稱雄才大略,這本應是件造福蒼生之舉。
實際受損的,隻有火行、金行和木行。
但又為何會是如今這個局勢?
有人問道:“老先生,那秦姓掌門好像的確是為了造福世間百姓,可怎麽走到如今這天怒人怨的地步?”
老者搖頭道:“不,天雷宮狼子野心,他們隻不過是利用了五行以蒼生為念的道心。後來的一樁樁事,都證明那秦姓掌門定下此計的初心,就是為了天雷宮日後的權勢。”
那人追問道:“後來又出了哪些事?”
聽者們已經被帶進了這段往事,無法自拔,豎耳聆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