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以古通今

字數:5498   加入書籤

A+A-


    竇淵的一番話,讓眾人對李治平的懷疑至少是不同程度地減輕了。

    此時心裏,都更加想知道李治平非要促成世間一統的理由。

    李治平道:“好,那我們不妨辯一辯。上一次我與言行會麵,是他二訪枕星河後,那時他與我說過,正是徐老先生提議替天雷宮清除門內叛亂後,重啟十議,想必言城諸位也知道此事了。”

    徐懷璧撫須點頭,道:“確是老夫提出的。”

    言明道:“我也以為徐前輩提出的重啟十議甚為妥當,料想其餘各城也都無異議。卻不知李首輔為何又突然提出世間一統?”

    李治平道:“說來也並非我突發奇想,此念在我心中已久,多年來,我亦在等待合適的契機。前麵言城主問我是為秦氏還是李氏,都不是,所以,隻要天雷宮和大秦強權還在,我永世不會提出此事。”

    言明道:“可至少現在還是天雷宮強權。”

    李治平道:“那是因為現在我不提出,等到天雷宮強權瓦解,那時還有我說話的餘地嗎?”

    說話的餘地自然是有,但分量卻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明擺著的事。

    言明道:“所以,李首輔還是要挾?”

    李治平道:“不,隻是在我最有資格說話的時候為世間百姓說些我自認該說的話,不是要挾,而是遊說。”

    不得不說,李治平對一切局勢和時機的把握,都精準無比,現在的確是他最有資格說話的時候,世間任何一方都會在眼下認真對待他說的每一句話。

    而過了這個時機,就未必了。

    言明道:“既是遊說,那我當可以拒絕。”

    李治平道:“當然,言城主是有大智慧,又有一顆仁心的人,等聽完我的話,言城主還是要拒絕,我不會強求。”

    態度誠摯,甚至透著懇求。

    言明道:“那我們就洗耳恭聽。”

    李治平感激地看了眾人一眼,道:“我先請教言城主,對曾經的姬姓王權知道多少?”

    言明眉頭一皺,好一番深想,道:“坐擁中原之地,曆時八百餘年,崩於大劫之時。”

    言城立城時姬姓王權已作古三百餘年,又遠在中原千裏之外,無史料流傳,能知道的也僅僅於此。

    李治平道:“可知姬姓王權因何一統?”

    言明等人搖了搖頭。

    李治平道:“諸位應該都有聽說過這麽一段傳說,五行始主創世前,世間妖獸橫行,人多淪為妖獸口食,致使無法繁衍壯大。五行始主創世後,五聖山之內為人世淨土,世人稱為中原。正是有了這塊中原淨土,人終於擺脫了作為妖獸口食的命運。”

    依稀是有這麽一個說法。

    李治平又道:“後來,散落於中原各地的人們,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相對自發地結成勢力,慢慢形成部落。如此百餘年後,部落整合已經穩定。但是人,也越來越多,原本足夠一個部落生存的土地,經幾代繁衍之後,這片土地所能帶來的食物已經不夠了。”

    這是一個絕望的困局,再沒有別的選擇。

    李治平長歎一聲,繼續道:“於是乎,部落與部落間的搶奪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原之內再也不是淨土,這是人世之間的悲劇,卻也是注定的。搶奪的同時,是兼並,當僅剩下幾個大部落之後,連年征戰的人們已經認識到隻有剩下唯一的勢力,才能徹底消除戰爭。然後,更大的戰事相繼爆發,直到最終姬姓王權完成一統。”

    為了生存而爆發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所有人都神色悲痛,他們也都知道,正如李治平所說,當人隻能囿於一地時,這一切都是注定的,或早或晚。

    重提起那段血腥的曆史,讓李治平心情沉重,再次搖頭歎息了一番,再道:“沒有人知道在那連年的戰爭中死去的人到底有多少,相閣經過反複研究,從姬姓王權一統中原後,到第一次因土地供給的食物不足而發生的大規模百姓起義,已過近四百年。取每二十年一代,也就是經過二十代繁衍,當時姬姓王權下的百姓才恢複到部落爆發兼並時的人數。考慮到時隔數百年,種種因素的不同,相閣做出了推斷,姬姓王權在完成一統前的連年戰事中,當時的世人死去的數量,十占七八!”

    長吐一口氣,道:“也就是說,死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戰爭中的人,遠多過死在千年前那場異獸浩劫中的人!”

    都道千年一次的異獸大劫是人世最大的劫難,卻不知比那更大的劫難竟是人自己造成的。

    氣氛很沉寂,很壓抑。

    言行道:“李兄說姬姓王權延續至近四百年時,發生過一次因土地而爆發的大規模百姓起義,但姬姓王權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此後還有四百餘年。”

    李治平會意地向言行含笑點了點頭,道:“正是,那時若非姬姓王權一統,中原之內將再次燃起一片戰火,血腥搶奪和殺戮將再次重演。正是有了姬姓王權及時的彈壓和調度,以富庶之地濟貧弱之地,這才讓這場人間禍事得以避免。而後吸取前事經驗,舉大量軍力民力再開耕種安身之地,繼而再續四百餘年。”

    這就是王權一統的好處,除非徹底崩壞,否則,都有力挽狂瀾的條件。

    言明道:“不可否認,姬姓王權有其功績,但它最終還是人倫崩壞,背棄了百姓。”

    李治平道:“究其因,才能正其果。姬姓王權給人世間帶來過很長時間的盛世,之所以最終人倫崩壞,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限於土地。當它的發展到了頂點,它就沒有了進取的餘地。最終背棄百姓,也是因那場異獸浩劫,而非王權本身。再退一步,不說姬姓王權最終的結局,隻說當年的局麵,所有的世人都被困在中原,若不是有姬姓王權在,足以發生數次一如最初因部落兼並而開端的人間慘禍。言城主,可認同?”

    這一點,言明無法反駁。

    李治平再道:“曆史的發展有其周期,生存的空間到了極限自然就會發生搶奪和戰爭。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什麽都不考慮,假設沒有王權,任其發展,百年一個周期,而有了王權的存在,統籌發展,拔高了極限,兩百年一個周期。僅兩百年而論,就能少發生一次人間慘禍,如此,難道不值得嗎?”

    這種賬,任誰都算得過來。

    一步步闡述王權一統的必要性,到此還沒完,李治平接著道:“言城主是明眼人,說王權,其實也就是說言城。現在我們說一說言城,據我所看所查,其一,言城貧富實也不均,隻不過因天雷宮和大秦置於其中,內部矛盾沒有爆發;其二,言城百姓數百萬計,城境內的居住和耕種之地已近乎沒有富餘。以言城的現狀,假設沒有言家當權,也沒有任何人當權,再拋除外部的影響,言城主認為現在的言城會太平嗎?”

    言明臉色沉重,不置一詞。

    李治平見此,道:“好,我們還是說回現狀,有言家當權,有各司府協同掌理,言城現在安穩。但現在的安穩還能持續多少年?就算拋除天雷宮的影響,城境不設限,隨著人口繼續增多,土地還可外擴,但以言城所在四周地貌所限,又能擴多少,能支撐多少年?五十年?一百年?還是兩百年?”

    這似乎是個無解的循環,人世要發展的最終,都逃不過相互廝殺的慘劇。

    李治平道:“言家已經為言城的太平延續了很多年,但一城之力,終歸有限。當言城的生存空間到了極限,那時該怎麽辦?言城必不願見內部的廝殺清洗,那唯一的選擇,或者說更好的選擇,就是去搶奪他城,他城亦同理。但王權一統,麵對這個危機時,就有更多的回旋餘地。譬如合理合法的遷民,譬如要開拓土地,要移山填湖,譬如要賑濟災民,要平內亂,一城之力做不到,舉世之力就能做到。”

    所有人都認同了李治平話語中所描述的未來藍圖。

    徐懷璧頷首道:“李首輔確有遠見。”

    言明道:“那李首輔之意是,解決這一切的根源隻能王權一統?”

    李治平搖了搖頭,道:“我沒有說過我能解決人世因生存而殘殺這等慘禍的根源,要解決這個根源,隻有人世生存的空間沒有盡頭,而這不是我這種凡人能做到的,除非人世的修道者能為人世消除一切外在的威脅。我所要說的,隻是基於現在的人世十城不得不麵對的問題。倘若世人隻能困於如今的十城之內,一如當初隻能困於中原之地,那麽王權一統就是拉長人間因為生存而不得不爆發殘殺慘禍的周期的最好方法,能最大限度減少這等慘禍的發生。能少一次,都是世人之幸,諸位以為呢?”

    話到此處,就連言彬也無法再說出不讚同王權一統的話。

    徐懷璧道:“其實,早在當初世分十城時,這個話就說透了,怎奈當時天雷宮狼子野心。”

    世分十城的往事,通過那支說書人口口相傳,徐懷璧對此爛熟於心。

    李治平又愧又歎,道:“此事正是我李家罪孽的開始,實際上,那時中原之地也已瀕臨爆發慘劇,正是世分十城同時一統王權的最好時機。可惜,隻怪我李家先祖。”

    徐懷璧道:“也不能全怪你李家那位先祖,若不是秦氏無道心,你李家那位先祖縱然滿腹私心歹計,也什麽都做不了。再則,那時也算不得多好的一統時機,要一統,必定要把王權交到得民心之人手上,那時可挑不出這個人。”

    言彬道:“那時挑不出,現在同樣挑不出,談何一統,總不能把王權交給秦氏。”

    話裏有話。

    李治平自嘲地道:“當然不可能交給秦氏,同樣不可能是李家。”

    言彬嗤笑一聲,道:“連讓世人信服的執掌王權之人都沒有,你還提起王權一統有何意義。”

    李治平指向言行,道:“世子的眼裏,就沒有你這位堂弟嗎?”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