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春闈(一)
字數:3447 加入書籤
宋應星聽從了朱由棷的建議,將幾位,他從科學院帶來的副手,也叫到了身邊。
“前兩次建設的一些問題,我也和你們說過。”
宋應星叮囑道:“一些重點,我也寫在這些冊子裏了,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你們了。”
“宋大人,您放心。”
幾位副手也經曆了這半年的研究,而且這次的項目,已經完成一半了,他們自然很有信心,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
簡短地告別之後,宋應星也跟著朱由棷,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行程,十天後,朱由棷也帶著宋應星,徑直來到了內閣,與劉靜軒等人,商議起春闈的事宜。
“陛下,這是禮部製定的章程。”
禮部尚書黃朝,拿出了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冊子,交給了朱由棷,出言道:“以往春闈的考試地點,都是在禮部的貢院內,但關於科學考試的地點安排,還沒有定下來。”
朱由棷在回程的路上,也向宋應星了解了,他關於“科學”考試的計劃,其中不僅包括了筆試的部分,還有一些關於實驗,以及手工方便的考試。
因此,這樣的考試,在貢院進行並不合適,黃朝和劉靜軒也是考慮到了,這方麵的原因,也對“科學”考試的地點,遲遲沒有定論。
“如今,距離考試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黃朝解釋道:“若是宋大人有想法的話,也可以說出來,我們可以專門為科學考試,建造一個合適的考點。”
“不如就在科學院的附近。”
宋應星也將他與陛下討論的結果,說了出來道:“我與陛下研究過,關於科學考試的一些試驗的材料,也隻有我們科學院,才能準備。”
“而且力學所,剛剛從科學院獨立出去,正好有一片空地,所以,我們想將這塊地方利用起來。”
“關於試驗以及手工的部分,我們倒是可以自己安排,但是筆試部分的考場,還是要參考貢院的模式來,畢竟科學考試,也是春闈的一部分,應當一視同仁。”
朱由棷也表示過,要將這兩場考試的地位,提到相同的高度,讓大明的士子知道,進入仕途的方法,並不單單是科舉的文試,“科學”也是如今大明看重的一部分。
“這點倒不難。”
黃朝也回應道:“我可以安排一部分禮部的官員,配合宋大人您,對力學所的舊址進行改造,隻是這科學考試的主考官,以及巡視考場的官員,又是否要從禮部抽調。”
黃朝有此一說,也是因為禮部的人員匱乏,從之前的出使之行便能看出,禮部如今的人員配備並不齊全,主持貢院的考試,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
“無妨,這些人由我科學院自己來出。”
宋應星也回答道:“我科學院內的研究員,都是大明的精英,隻是監考一場考試,對他們並不算什麽,這點就不用黃大人擔心了。”
“陛下,臣還有一點疑慮。”
黃朝看向了朱由棷,恭敬地問道:“以往春闈的考試內容,大都是關於四書五經的,但如今的大明,今時不同往日,臣覺得前麵的部分,倒是可以按照慣例來。”
“但最後的論述題,是否應該出一道,關於如今大明發展的討論,讓這些未來的官員們,對未來的大明出謀劃策一番。”
“像劉大人,宋大人這些人還年輕,但臣卻已經垂垂老矣了,我正是想培養一些禮部的官員,能將我禮部撐起來。”
“你的想法很不錯。”
朱由棷讚同道:“將來的大明,確實需要一部分,有著先進想法的士子,你的擔心,朕也清楚,不過禮部人員的調選,自然要按照規定來。”
“原本,這些士子便是還要經過殿試,經過朕的親自考核,才能入朝為官,即使你禮部人手不夠,也不能破這個例,特別你們是禮部,更應當遵守這個規定才對。”
“是陛下。”
黃朝也解釋道:“臣的意思是,既然科學考試可以單獨出來,關於禮部,也應受到特別照顧,禮部不僅是維持朝廷利益的重要部分,定期出使國外,也需要禮部來辦。”
“所以,最後的這道論述題,希望陛下可以讓臣來命題,這樣臣也可以挑選到,符合我禮部的部分士子。”
“陛下,您知道的,雖然有些士子的文章做得一般,但是口才,或者說邏輯能力很強,我禮部出使外國,正是需要這樣的人。”
“好,既然黃大人都這麽說了。”
朱由棷也回應道:“那朕便賣你這個麵子,此次春闈最後的論述題,就由你親自出題。”
朱由棷自然知道,黃朝的意思,很多的士子,雖然考試成績很好,但是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大多的士子,經過了長年累月的學習,還是比較內向的。
但禮部的官員,卻需要外向的性格,之前的出使行動中,正是這些禮部官員敢於表達,敢於反抗國外那些人的不當行為,才能維持大明的顏麵。
而且,自此次春闈開始後,之後的春闈也會照常進行,這些考試都是由禮部來主辦的,考慮到這些,朱由棷才認可了黃朝的想法。
“謝陛下。”
黃朝也拿出了一份他早已出好的考題,交給了朱由棷,繼續說道:“此份,正是臣所準備的考題,還請陛下過目。”
朱由棷也是頭一次看見科舉考試的試題,接過研究了起來,果然如黃朝所說,前麵的絕大部分,還是和以往的考試一樣,是關於儒家經典的一些書籍的考校。
而最後的論述題,則是提到了禮部之前的出使活動,對幾位禮部官員的事情,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讓士子們關於談談如何應對,特別是這種危險的情況下,如何既保證自己的安全,同時又維護了大明的利益。
這樣的考題,倒是符合朱由棷原先的想象,雖然這些經典的題目,看上去古舊,但依舊能考驗出這些士子們的積累和理解能力,而最後的這道大題,則是著重考察士子們,忠君愛國的想法。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