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春闈(七)

字數:3344   加入書籤

A+A-


    殿試一般在春闈會試後的一個月後舉行,不過,朱由棷為了盡快完成對人才的選拔,也將這次的殿試提前進行,士子們在榜單公布後的一周內,便收到了殿試的通知。
    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不過唐朝的殿試具有隨意性,並沒有製度化,而殿試的製度化,則是源自於宋朝初期的一次科舉。
    公元九百七十三年,科舉結束後,一位考生對錄取結果不滿,在重擊皇宮外的登聞鼓後,得到了趙匡胤的重視,趙匡胤也對士子們進行了殿試重考。
    結果,原本錄取的三十六名士子,有十人落選,而落選的士子中,卻有大部分上榜,這才趙匡胤對殿試重視起來,也讓殿試製度成為了慣例。
    而明朝的殿試,則又有不同,殿試並不是簡單的考試,而是策問。
    由皇帝提出問題,讓士子們進行作答,其中最優秀的十份考卷,會提交到皇帝麵前,再由皇帝選出其中的前三名。
    朱由棷自然也明白殿試的意義,“天子門生”四個字,不僅意味著這些士子們的身份,也讓他們對皇帝更加的忠心。
    不過,出於第一次殿試的考慮,朱由棷也沒有偷懶,而是準備將一百多人的試卷,都瀏覽一遍。
    ......
    當士子們聚集到保和殿前,落座後,朱由棷也將殿試的考題公布了出去,這是朱由棷在參考了陳子龍和黃宗羲的情況後,出的一道策問,詢問這些士子們,如何應對大明以外的,這些文明和其他國家。
    當然,關於這個問題,不僅是內閣,包括在樞密院內,朱由棷也與大臣們多次探討過。
    朱由棷並不否定那些文化和國家的存在,正如那些大明南部的國家,雖然他們很弱小,但他們都是大明的藩屬國,也認同大明的文化,這樣的國家,自然可以和大明,相處得很融洽。
    類似於原本的倭省,這樣的國家,大明則是采用征服的辦法,而八旗,這樣的存在,則是必須毀滅的存在,朱由棷所想的“標準答案”中,則是至少要包括這三種情況的存在。
    ......
    士子們得到題目後,也開始奮筆疾書,很快一個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大部分士子,也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當然,這樣的考題,並不難,其中考驗得更多的是信息差,其中一部分士子,並不了解大明的所有情況,隻能考慮到倭省以及草原的情況。
    而更進一步,則是回答出東南邊界以及大員島的情況,隻有少部分,了解了澳洲的情況,並知道朱由棷對美洲,以及歐洲的想法,才能回答得更全麵。
    朱由棷也按照這樣的標準,挑選出了其中的一部分,進行下一輪的策問,黃朝也曾擔心過,這樣劃分會出現問題,但他所看重的幾人,明顯也對大明有著更深的了解,都通過了上午的考試。
    下午,朱由棷則是對這些通過的士子們,又提出了第二道策問,這次的策問是關於“士農工商”的看法,朱由棷也是想借這些士子的回答,告訴全天下的百姓,他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
    當然,經過了和方以智的討論,顧炎武等人,也有了新的看法,他們的回答更貼合與朱由棷的想法。
    在審閱完這些士子的答卷後,朱由棷也確定了前三甲的人選,正是顧炎武、黃宗會以及王夫之三人。
    ......
    第二天,朱由棷也親自接見了這三人。
    “朕有一項任務,正交給你們。”
    朱由棷看著這三位士子,出言道:“朕曾在郴州附近,遇見過一些百姓,他們對如今大明的情況卻不甚了解,朕希望你們可以為朝廷,定時出份刊文。”
    “當然,其中不能涉及過多的朝廷機要,但卻要讓百姓們知道,如今大明的一些政策,以及發展的情況。”
    朱由棷早就對這件事,有所想法了,但內閣本身就非常忙碌,而樞密院卻是主抓軍事,也不擅長這些,這些新科士子們,正是做這件事的最好人選。
    “陛下,您所要求的事情,我們明白了。”
    顧炎武也回應道:“不過關於這些事情的情報......”
    “既然朕給你們安排了這樣的任務,你們自然有調取內閣資料的權力。”
    朱由棷也繼續說道:“這些資料,你們都可以從劉閣老那裏獲得,不過關於這些刊物信息的尺度,你們一定要把握好。”
    朱由棷也知道這麽說,太籠統了,於是解釋道:“例如,沿岸百姓知道的澳洲移民的情況,或者倭省百姓知道的情況,你們可以將這些很容易得到的情況,記錄其中,讓內陸的百姓清楚。”
    “而另外關於郴州的水利情況,當地百姓在軍事管製區外知道的情況,也可以寫出來。”
    朱由棷這麽說,幾位自然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刊物中,隻能出現不涉及機密的情報,做到各地百姓對情況的互通,但其中涉及到軍事機密的部分,雖然他們幾人可以從內閣中獲得,但卻不能寫在刊物裏。
    這樣的要求,實際上非常複雜,也非常考驗幾人的能力,一件事情的機密性,公布事情的影響等等,都需要幾人自己的判斷。
    “這件事情,並不像你們想得那樣簡單。”
    朱由棷也解釋道:“如今大明的情況很複雜,大明境內,也不僅有百姓,還有一些外國人的存在,有時候僅僅靠錦衣衛,也無法完全控製輿論,你們的判斷,也將影響到事情的可控製性。”
    “例如,沿海的百姓,自然有機會獲得澳洲的情況,但其中的一部分信息,是不能透露的,此時的你們則是要通過,這本刊物,將事情攪渾。”
    朱由棷的解釋,也讓三人明白了他們的任務所存在的意義,一方麵是讓百姓們了解到一些事情的發展,但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讓,那些想要從大明獲得情報的人,得到錯誤的消息。
    作為大明的第一份官方刊物的製定者,他們自然有責任和義務,引導百姓的看法和觀點,並控製一些事情的發展。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