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 卷一中 高帝本紀第一中
字數:5735 加入書籤
開陽元年正月,帝順天稱帝於長安,改元開陽,立國號為秦,大赦天下,拜管恒為司徒、郭孝成為司馬、劉停為司空,馮滌為司隸校尉,管恪為益州牧,告淩為雍州牧,孟甫為中書令,伊建為禦史中丞,餘官不具一載於此。
三月,帝留孝成軍五萬於川蜀,聖王軍二萬於關中,親將兵十萬,始長安發,偪潼關。時潼關兵三萬餘,督關將軍韓豐據關守之。帝用趙之揚計,陽東去,韓豐夜帥輕軍掩跡,為明王、趙之揚所破,獲韓豐,降之。
四月,既拔關,東鄉,以趙政破弘農。書與任成,詔自上庸北出,帥軍鄉澠池。
秋八月,拔新安,東與雒都百裏。梁廷聞之懼,詔青州刺史、假節、都督青州兵事高歲急將青州兵如雒。
冬十月,梁廢帝詔北遷於鄴,河南郡縣擾動,皆降於秦、魏。高歲至,入雒都固守,合軍七萬餘。
十一月,帝至雒,圍之,遣使入誘高歲,歲逐使還,帝大喜。群臣問緣,帝曰:“高歲若欲鬥戰不降,必斬使以示其心,今不斬而逐,實欲降也,惟懼諸將不從,今宜收合雒周郡縣,以成圍勢,則雒孤,高歲可以說眾以降。”遂使明王、趙政各將兵徇三河。
二年秋七月,歲果開城降,帝拜之青州刺史、假節、都督青州諸兵事,封尚陽侯,仍典舊兵。時魏吳交惡,戰於淮南,帝問群臣以何如,趙之揚曰:“今二虎相爭,我自可置之相鬥,先東拔兗青,再回師以取漁利,天下可定矣。”帝然之,遂東鄉,克陳留。
八月廿八日,郭孝成以川蜀畔,自號蜀。
九月,聖王斬孝成。
十月,益州平定。帝東拔兗州諸郡。帝加聖王尚書台令、大司馬、都督益雍二州諸軍事,領雍州牧,兼雍州刺史,承製都督關內諸軍政,賜白狀二百。聖王以李柯良為益州牧、劉提為益州刺史。
十一月,拜任成兗州牧,兼兗州刺史,移鎮兗州。
十二月,帝召聖王,王至自長安,帝親勞之,又問以後計,王曰:“今皇兄已定司兗,略有中原,當另有別圖。郝應、士尚相攻於豫州,可使之相鬥,我收漁利,袁善陸梁青徐,非池中物,若不乘其未壯,六師移之,恐必為後患。待袁善既破,海岱肅清,皇兄當舉義興兵,北鄉討梁,一清河北,而後南鄉以爭江表,天下可定矣。”帝說,嘉之曰:“賢弟朕之臂膀也!”王乃曰:“皇兄此語甚使臣寒也。”帝不解問之,對曰:“弟常以為,弟雖不才,而亦應為皇兄心上之人,未料皇兄僅以為臂膀,實寒臣也。”帝笑曰:“賢弟此言是也,賢弟常在朕心上,微賢弟,朕寢食不善,坐立難安也。惟恨不為女兒身,空與賢弟識矣。”
三年二月,王還長安,帝使明王、趙之揚將兵數萬伐青州,明王無備冒進,道為袁善所伏,軍不利,賴趙之揚以免。帝責之,複使停與趙政再伐,複為梁所要,軍還。
六月,郝應於汝北大克士尚,南鄉以圖汝南。七月,帝複使高歲東擊青州,所向皆克,袁善不能敵,留將自往徐州募援。十月,詔軍伍屯田於河南。
四年六月,高歲克定青州,加歲青州牧、鎮東將軍,假節、刺史、都督如故。
是月,涼王馬隆使偽武威太守兀穀將兵五萬,寇鳳翔,聖王使李柯良擊破之。涼乞和,賠以貨糧。時聖王治理函穀以右,關中凡年,供中原錢糧兵馬皆以萬計,帝每讚曰:“有是弟,掃清六合如卷席矣。”
六年春二月,聖王複入洛拜帝,帝嘉勞之,進爵聖王,邑萬戶,位在諸王之上,以九千歲稱之,並進劉停爵為明王,邑萬戶,位在諸王之上、聖王之下,以八千歲稱之。
夏四月,帝親征徐州。
度沂,大雨,塗濘,糧不能繼,進退維穀,帝以問諸將,韓豐曰:“今已度水,相距有許,可陽歸退,以誘敵逐,今敵次於丘,我與告將軍各將騎五千,緣丘拔之營,依山而擊其後,陛下反軍以戰,賊可破矣。”帝然之。
帝將兵陽退,賊將袁品悉軍逐之,韓豐、告淩遂潛軍緣丘拔其營,居高擊其後,帝亦回兵以戰,賊軍腹背受敵,亂,劉停、告淩各奮力而戰,步騎挺進,大破賊軍,韓豐將騎橫絕敵眾,斬殺千計,賊遂奔走,或潰或降,乃大破之,斬首四萬,沂水為之朱。
袁善聞敗,降於士尚,士尚使軍七萬救之,帝知難克,徇東海而歸。前告淩中流矢,塗歿,帝哀之,追威武侯。
七年春正月,魏吳媾和,約共北寇於我。
夏五月,吳魏連兵四十萬鄉洛,帝議與群臣,兵部侍郎郜芝言曰:“今敵雖眾,而吳魏不能合,可乘其勞頓,挫其銳鋒,則其自瓦,不戰可退。”禦史令方從益言曰:“不然。臣以為,敵勢眾,我不能卒敗,可堅壁清野,待敵深入,敵既遠來,內隙而糧遠,一戰可禽。”郜芝又言曰:“方禦史之策,必使敵終臨洛下,不可禦也。”帝謂曰:“今其鋒銳,未必可挫,亦堅壁以待。”芝乃言曰:“事大,亦召聖王來距。”帝然之,擬書召王,未發。
後果如芝所料,吳雖回兵,魏承威徇克,直抵洛南,帝急召河南諸軍於洛,複書聖王,使將關中兵來援。聖王不日將兵至,帝問曰:“前日方召王弟將兵而至,何此速乎?”王對曰:“前聞皇兄內從益之言,洛必臨敵,故先自作,集兵東發,以是速至。”帝加之曰:“王弟神算也。”
魏軍既至,士卒二十萬,時洛內兵十萬,聖王將關中兵七萬,任成發軍五萬後至。郝應陳於城下,挑戰,聖王不應,既至戌時,王急令軍擊,時日懸於西北,魏軍不能前視,為王師所擊,王令趙之揚輕騎要其左翼,明王甲兵鬥戰於中道,趙政虛師擾擊於右,魏軍遂潰,王親雷鼓,兵士奮昂,大破魏軍,斬首四五萬級。
七月,郝應歸南陽,遣使請和。帝答書曰:
“前日蒙兄錯聽士尚奸語,北來與朕戲於洛南,朕賴祖宗天地之靈,幸勝於兄,然心中忐忑,憂兄有不測,或生隙與朕,今得兄之書,言欲結鄰好,朕心甚喜,約與兄割滍為奧,遣使言朕之意。”
乃與魏相合,遣使厚饋,以兄稱之。是月,涼寇關右,李柯良距之。聖王歸,涼寇乃遁。王以涼寇囂張,請伐涼於帝,帝許之,聖王乃繕甲俢兵,以待西征。
八年春二月,王發師十萬伐涼,李柯良輕兵五千緣山詭道鄉略陽。
三月,斬馬隆。四月,禽隆偽世子雅於姑臧,酒泉、張掖為夏所得,餘郡皆為王所並。帝賜聖王白狀一百,二千石以下安功承製擢拜,拜李柯良涼州牧、都督涼州諸兵事。
是月,士尚將士奇兵六萬寇淮北,高歲誘敵深入,遣將斷其歸路,敗之於東莞,士奇請降,歲不許,盡殲之。帝嘉擢高歲征東將軍,東莞侯,牧、假節、刺史、都督如故。
九年春,帝召聖王,欲圖河北,聖王委關中於柯良,至自長安。至,帝問曰:“今南北各有異朝,吳趙鹹存不臣,王弟以為何如?”王對曰:“今魏吳相攻,不宜南下以壞勢。梁猶據河北,雖有鮮卑之憂,而以尚和之智,勢必有圖,故宜先滅之。”帝然之,拜聖王征北大元帥,承製號令,將軍十萬鄉河北。
六月,王破梁大將軍尚和於湯陰,至於安陽,尚和閉壘不戰,相持。
秋九月,聖王軍營夜嘯,將兵擾動,尚和乘機襲之,聖王不利,退歸河南,河北所得諸縣複失於尚和。王自表請罪,帝勞之不責。斯前聖王曆經百戰,未嚐敗績,至是方為首挫,深懷不甘,以為乃營多異鄉之兵,故請帝以關東兵十萬,複欲北伐。
是月,士尚聞聖王敗於安陽,大寇青州,為高歲所退。
十年夏,聖王將兵十萬,複濟河北伐。尚和南距王,峙於湯陽床山。床山地狹,聖王連營百裏,和夜縱火,盡燒王營,王師奔潰。王收合散卒,壘於湯陰,和決湯水,盡沒之,王疋馬與諸將數百騎奔還。尚和欲絕河南鄉,帝初聞王連營於床山,失色與郜芝言曰:“王又敗矣。”急遣使敕王,並令韓豐將兵二萬趣河南,使未至而王敗,和憚韓豐,遂北歸。
王既歸,帝親慰之,王伏首帝胸腑泣曰:“臣弟又喪王師,使皇兄蒙羞,國家遭損,罪該萬死。”帝撫之背曰:“卿在,朕夜寐可樂醒也。”王又泣曰:“使皇兄丟河北也。”帝笑曰:“微卿,朕無天下,何談河北?”王意乃稍安。
王既敗於湯陽,關東兵士多新選,故臨陣奔潰不能止,無能距敵。故王又請帝假其關中舊兵十萬,複行北伐,帝許之,詔李柯良簡選雍益涼三州銳卒宿兵十萬,付於聖王。
十一年春二月,帝加王征北大元帥、假黃鉞、承製都督內外諸事,複北伐。
十一年五月,王夜襲和營,舉火破寨,和軍無虞,乃大敗潰,王師複追破之,和奔逃歸鄴,斬首三萬餘級,虜敵近四萬。事在《通紀》與《聖王本紀》。
王既大勝於卻狼山,乘鋒推破,尚和攜梁帝北逃幽州。王乃傳檄冀州郡縣,皆望風歸降,分使趙政將兵四萬略定並州。
十二年春正月,王複將兵赴幽州,時尚和已病卒,王轉戰無沮,遂入薊城,梁末帝自焚於山,王入薊盡獲梁百官、車架、儀仗、寶物,封存錄藉,報呈京師,嚴律士卒,軍無擄略,百姓安堵如故。
既破薊,遼西、遼東郡縣多降,王承製拜趙之揚幽州牧、都督幽州諸軍事,安撫既降,掃定不臣,鎮禦幽州之地。
秋,乃班師。
冬十月,以聖王為征南大元帥,假黃鉞,承製都督內外諸事,繕甲修船,厲兵秣馬,以圖江南。王受命,乃廣合士卒,日夜操練,囤積糧草,修建戰船。
十三年夏二月,詔聖王發內外諸軍十五萬,兵鄉南陽。以明王偏師四萬徇豫州,韓豐為先鋒都督,略荊楚。
三月王將大軍至江陵,郝應輿梓負櫬,肉袒出降,王焚梓櫬,內其降表,承製拜其南郡太守,遂入江陵,封存府庫,約法安撫,傳檄荊南,各郡降服。
帝得捷報,即召應如洛,賜應隨侯,與之親談,聊及創業故事,甚為歡悅。複大行封賞,諸將帥以功論次。韓豐以首功,擢豫州牧、平東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賜韓侯,加邑千戶,並前兩千二百戶。
十四年春二月,詔聖王大集舟師二十萬於江陵,並令都督青州諸兵事高歲步騎八萬南下,都督豫州諸軍事韓豐步騎五萬南下,共鄉揚州。
三月,士尚遣將陳河率水師十五萬逆王師於蘄春,鐵索屬諸舟。時西北風起,聖王乃以小舸燃火以攻之,大火順風而延,江燃為赤,敵船盡為炎覆,燒死跳江者數萬,聖王乃大行鼓噪,破其軍,陣斬陳河。
高歲、韓豐亦連下諸郡,直逼建鄴。
聖王既斬陳河,諸郡縣奔降,聖王長驅至於建鄴,高、韓亦將兵至。
六月,士尚出城與王師戰,敗績,乃自縊而死,王師破城,聖王嚴令各軍不得有絲毫之犯,收錄府庫,送藉京師。
士尚所置交州刺史遲然請降,帝許之,仍以為交州刺史。至是,天下大定,海內蕩平。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