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 卷十六 晉王世家第六
字數:5439 加入書籤
晉王諱良,太宗子,母譚昭儀,昌武元年封莒公,直趙氏篡逆,宋王舉義,晉王遂與宋王同進,指點戎馬,誅翦巨寇,光複宗廟,重振山河,其功為最也!故為《晉王世家》,以錄其事雲。
晉王幼好讀書,而多覽其梗概,不樂勾深發隱,以是所閱者甚眾,文法兵農,無不習探。人或謂之曰:“讀書不在多而在精,何以遍覽群書而不能究其意者?”晉王對曰:“讀書者,或致用,或治學。治學者鉤其深隱,發其意義,自當寡而精;致用者明其大略,踐於文武,固可淺而廣矣。”論者或同或非。
昌武元年,封莒公。太宗欲以之為太守,晉王請曰:“兒臣不樂世務,若拜守令,恐上汙父皇聖明,下負百姓安生,惟請單以王之國,談學以終鄙誌。”太宗歎曰:“此兒恐不能成事矣。”遂許晉王白衣之國(注曰:按諸公之國皆在昌武四年,晉王亦當如是)。
晉王在莒,惟與衣冠談讌,或共與讀書思習,不問於外事矣。王尚簡約,所隨奴婢往往一二人,家中之物鮮有金銀為飾。又謙衝虛讓,不以帝胄淩人,待士無不以禮,故青徐兗豫之間,門閥名士,多與交遊。
太宗崩,丁憂,延昌三年起。其間楊氏跋扈,人或問曰:“今楊氏禍亂朝綱,君不憂天下邪?”晉王對曰:“楊氏外戚耳,內無名臣與依,外無強兵可靠,必為人所除,然除其人者,政我家之患矣。”後趙氏果誅楊零,複專天下。
登豐三年,趙氏篡逆,宋王舉義於揚州,各州響應,琅琊太守司馬衛欲推晉王,晉王初不欲染事,辭以乏材。後宋王軍過莒縣,遂勸晉王同行,晉王初不欲之,宋王曉以家仇國恨,晉王感歎,遂與宋王同,隨在帷幄。
宏長元年正月,偽豫州刺史趙勰將逆軍十萬,進至蘭陵,沮義軍。勰號稱名將(注曰:勰方斬豫州刺史嚴靖),其軍連綴而進,人望而畏歎。時宋公與諸將議,皆以為宜退守青徐,避其鋒芒。惟晉王異之,曰:“今王師起於東南,所向拜表,少有交鋒。茲逆軍既至,我若退而自壘,示天下以羸弱,何足章威乎?何以安天下人心乎?”晉王少以談學知名,雖好刀槍劍戟,然未嚐親曆戎馬,故眾將皆哂之。王恚然,厲聲曰:“卿等憚虜如虎,安嘲良乎?請輕騎五千,諸君但入青土遠之,餘為諸君建捷。”宋王壯之,與精騎五千,使唐王與共距。
晉王倍道兼行,以輕騎間襲之,每交即走,逆軍方下豫州,連戰行軍,稍老,次於肖縣南。晉王遂召唐王,問之曰:“賢弟可畏死乎?”唐王勃然:“為祖宗社稷,安惜此身?”晉王曰:“善,愚兄觀敵壁南有一山,北有一水,君可帥眾兩千潛行俟山中,愚帥餘騎陽敗誘之至此,君乘勢推進,愚回騎決死,勝敗在於斯役。”唐王然之,遂定計。
王陽敗引逆軍至於山前,唐王鼓噪而下,直入逆軍中。晉王回師鬥戰,躍馬入陣,披堅執銳,挺鋒破虜。唐王橫槊推鋒,所到摧破,遂合力搗之,逆軍大奔潰,殺首萬餘級,溺死者無算,勰單馬先逃。
捷聞,眾大驚,公入義軍壁,皆莫敢仰視,惟俯首默言。宋王大喜,多之曰:“君果英豪也。”欲以晉王為主座,晉王固讓,曰:“王兄首舉大義,人推盟主,弟萬死不敢代兄。”乃同列而坐。約凡兩陣之事,悉委晉王;兵食錢糧,付與宋王。
三月,偽兗州刺史趙乾將逆軍十二萬至魯距義軍(注曰:時義軍在魯),晉王將眾八萬逆之,持數月。敵屢為王卻,乃傾軍而出,王使廣陵相姚徙多立旌旗,以虛聲勢,乾遂萃軍於姚,王與唐王突出要之,橫擊大破逆軍,殺首三萬有餘。遂連拔魯、任城、沛。
九月,晉王、宋王、唐王、荊州刺史劉儻、青州刺史高冰、交州刺史遲正烈共奉光宗為帝,改當年元為宏長,行宮在乎臨淄,封王為晉王。
二年二月,晉王親率大眾進圍山陽,偽司隸校尉趙漣將兵距之,王與戰,連克之三,徇山陽。是月,偽幽州刺史趙演寇曆城,義軍失利,宋王告急。三月,晉王克乘氏,聞告急,回師,留驍騎將軍司馬衛守兗土。
四月三日,王師至於曆城,與逆兵交鋒,逆兵多騎,王遂結陣而前,推鋒轉鬥,為演敗,王退至城南。五日,王結陣再戰,複為演敗。是日夜,逆兵以王再敗,必無戰心,頗懈,王乃勒騎夜發,突襲其陣,大破之,逆兵奔潰,溺死濟中者無算。王逐之,不及而還。十九日,王乃整甲輜糧,步鄉平原。逆軍憑河據守,王乃使青州刺史高冰水師自濟河之間,上遊乘勢而下,破之。
五月,王師進至平原。演棄城北遁,太守鍾嚴期投誠歸順。六月,王師連拔陽平、魏郡,所到多降伏,洛陽大震。複北鄉廣平,欲先平河北,掃清後虞,然後南鄉以圖洛陽。留晉王妃梁氏守魏郡。
七月,趙獻親將大兵十五萬犯魏郡,妃以三萬之眾,抗拒逾月,事在《列女類》。
八月,廣平拔,王回師南鄉,救魏郡,趙獻遂南退,王與之對壘於朝歌。
王與趙獻相持至於明年三月,雖互有攻防,然少有進退。人多勸其盡銳決戰,王喻之曰:“速戰,彼所欲也;緩戰,我所利也,卿莫再言。”
三年四月,帝加王司隸校尉。王知上意,表奏曰:“今燕虜犯逆,人迫威而從,若我與之長持,則人心必複思大秦,吏民皆惦念正統,迷途知返,懷懼歸降者,可計日觀增,以是燕虜必破。彼利速戰,我利緩戰,時之勢也,伏願陛下托臣以克敵,若有不效,當挫臣骨,揚臣灰,萬死不辭。”帝優詔勞之。
六月,趙獻知久壘不利,乃南鄉,時南北運行,多賴東阿之南馮山,為南北之要衝,王使平東將軍曾介守之,行前丁寧曰:“惟次南馮山下,敵來沮之而報,我援自到,莫據山而使絕水源之所賴。”尋趙獻銜枚疾進,至於南馮山,介以為當據山憑勢,一戰可禽獻,遂上山。獻急遣軍圍而不攻,斷介水源,介軍遂亂,人燥馬病,獻攻之,介大敗,沒於軍中,南馮山失。王聞之,大驚,為保諸軍,急燒營東走,河北諸鎮得而複失,王歎曰:“南馮一敗,河北基業盡斷矣!”王自請歸罪,帝不咎之,惟奪王司隸校尉,猶以為征討大都督。
王建言以為,當休兵集糧,積累人馬,以備再征。宋王讚成之,越明年,倉廩充實,士馬雲集。
四年春二月,帝命王西伐,以王為征討大元帥、加黃鉞、都督征討諸軍事。王以趙氏根基在於冀幽,乃麾師北鄉,以王妃兵七萬為左,斷邯鄲南,司馬衛兵四萬為右,斷邯鄲北,親將兵十萬,攻邯鄲。
三月,妃拔陽平、魏郡,司馬衛卻偽冀州刺史濟於廣平,王徇邯鄲。
四月,趙獻親將兵十二萬至於廣平,王集諸軍十五萬與之戰,遣輕騎擾其糧道,唐王率精兵出其側翼,遂大破之,趙獻退還並州。
五月,王使唐王將兵八萬守廣平、魏郡,親率軍十萬北鄉冀州,高冰亦將青州兵四萬出於東。所到郡縣,莫不拜表降伏,惟巨鹿、河間二郡有役。至乎七月,冀土悉平。
九月,進圍北平。十月,守將吉談出降。是月,獻大軍十萬犯廣平,為唐王破。
五年春二月,王百道並出,克定漁陽、上穀,偽幽州刺史演自代南奔。
四月,偽幽州長史褚自寧以右北平、遼西、昌黎、遼東四郡降。是月,樂浪、帶方都督劉節範歸降。是月,趙獻寇廣平,為唐王所挫,然唐王所部亦死傷甚眾,數四告急。五月,王率大兵南歸冀土,與趙獻相持。趙獻屢寇魏、廣平,晉王隨機方略,皆將摧折。八月,趙獻夜襲王營,王小挫,尋整師,猶距之。王每行師,營壘速成,且堅不可摧,以是逆軍屢犯而不動。
十月,帝不豫,後小瘳。帝恐不能生見克複,屢發詔催王,王表陳大勢,帝優詔慰勞。
六年春正月,益州刺史李晚成將兵至長安西百裏,趙獻大駭,洛陽危懼,人懷歸順之心。三月,趙獻潛歸洛陽,複反並州。四月,帝親至廣平,慰勞將士。五月,王盡鋒南推,遽拔朝歌。趙獻急自並州南援,先鋒為唐王於林慮要之,逆軍乃自高都入河內,將至,河內為司馬衛所圍,遂營成皋。王師進至洛東不足二百裏地。
六月,東路諸軍薈乎成皋東。趙獻棄並土,悉兵南來,圖負隅成皋。晉王使王妃帥偏師四萬,收服河東諸郡。
七月,偽雍州刺史湧圖突圍,為李晚成所獲,傳首王師。王示之於城內,湧號曰驍將,逆軍見其死,皆氣喪。
八月,王妃將軍三萬南下,拔新安。涼州刺史尤齊賢奉表來成皋營,王親加撫慰,贈與愛馬。
九月,姚徙拔鞏縣,威逼洛陽,趙獻大懼,燒營西遁,收逆軍全眾,據守洛陽。
十月二十五日,諸軍會於洛陽,凡三十七萬人,至十一月,交州刺史遲正烈二萬人亦至,合三十九萬人,日夜攻洛。王手書告喻城中,惟斬首惡,不計脅者。
七年元月四日,克洛,趙獻畏罪自焚,餘眾悉降。王誅偽太宰趙清以下凡七十九人,他有罪者,錄付廷尉,依情決判。於是天下光複,還都洛陽。
二月,以晉王為太尉,錄尚書事,司隸校尉,給班劍三十人,入朝不趨、讚拜不名。三月,罷司隸校尉,加雍州刺史、兵部尚書,總關右事於長安,一如聖王故事。
晉王初拜雍州刺史,天下初定,內外草雜,故權留帝京。永弘元年三月,晉王始之長安,帝親為送別。王在長安,招撫流民,墾田牧馬,荒頹之地,多用複振。
先是,西域在趙氏難中,為鄯善、龜茲、高車等諸國所分據,五年三月,詔以晉王為征討大都督,李晚成為前鋒都督,發關中軍十餘萬,以鄉西域,精甲曜日,鐵騎成群,西域小國望風臣服者數。四月,王進破鄯善。五月,李晚成推軍破高車,虜彼王至於洛京,帝數責之,而猶以為侯,為置第,西域人聞之,益無戰心,頗願臣降。八月,拔龜茲,西域克複,乃置西域都督,以武威太守金玕轉任之。十月,晉王還長安。
六年,帝大欲易太子,晉王與諸臣聯名上表,以為國本不宜動搖。晉王在長安,帝頗思懷,以是頻年往返於兩京之間。
八年二月,王薨,帝大悲,白衣盈月以哀之,諡曰忠武,時年五十五。王凡四子,梁妃生二子:炔、熾,炔以梁妃廢死,哀痛,先王薨而卒。熾以梁妃廢,不能襲爵,別封新鄉侯,官至揚州刺史。餘二子:澄、濟,澄襲爵,濟官至衛尉。
澄,字子清。永弘八年襲爵,以例降為晉公,丁憂。永慶十一年,詔拜雍州別駕。高隆三年,征為光祿大夫。澄以晉王嗣子,名重朝廷,而其才質平庸,故惟以清淨虛讓為懷,人士稱為得體。天正四年病薨,時年三十四,諡曰貞正。子懋嗣爵,事在西京。
史臣曰:晉王以神武之機略,直宗廟傾覆之時,挺身躍馬,拔劍揚旗,翦趙獻,清寰宇,關山南北,戎馬東西。坐鎮長安,如聖王之故事;克複西域,全國家之金甌。其功德績業,宗室之第一也!至於其廢梁妃之事(注曰:事在《列女類》),私家內務,恐不能盡論矣。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