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靈台是何地何來道觀1說

字數:3915   加入書籤

A+A-


    竟然被逐出了道觀……
    果然,這就是之前選擇錯誤的結
    對此,柯右搖了搖
    既然都已經被趕了出來,自然沒有再回去的理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當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沸羊羊,倒不如做一個好吃懶惰的懶羊
    自己還是先調查一下這個時代,遊曆四方來的更
    “提桶跑路,調查時代,遊曆四”
    【離開道觀後,你順著大道而】
    【出於小心,你施展道法,化作人形,開始著手調查這個時】
    【經過數日的徒步行走,你沿途向周圍的人打聽,得知】:
    【大秦王朝末年,正值亂世,武帝年邁,難鎮國運,使得妖邪並】
    【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土匪橫行,起義頻繁,烽火連】
    【正行間,你忽聞前方動靜,走近一看,隻見數片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農夫,手持兵器圍成了一圈,似是當下勢頭正勁的起義】
    【你並不打算招惹他們,想要從一旁路】
    【誰知,卻有人上前一步將你攔下,他自顧自的道:“我們精耕細作,承擔徭役,辛勤勞作,隻求勉強度日,但妖魔肆虐,官兵貪汙腐化,弄得民不聊生,我們扶老攜幼,入山入林,不得安生,兄台何不加入我們,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戰?”】
    【伱的選擇是……】
    【一、加入他們,二、拒絕邀請,三、身臨其】
    “看樣子又是一個分”
    “先不說我成為起義軍的一份子,就算自己成了起義軍的頭頭,對自己的修行又有何幫”
    “就算是刷事跡,也要修為實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後,才更好刷……亦或者說我可以走發展信徒那一套?”
    就像是前世的“耶穌”那般,一介凡人,卻被萬千教徒描述成了萬主之主,甚至是上
    在他看來,真正的‘耶穌’也許隻是那個經審判,然後被釘死在十字絞刑架上的一個普通
    “如此一來,即便我的修為實力不足,也能夠依靠這些個狂熱的信徒,來傳播傳”
    “如若真加入起義軍,我這怎麽看,走的就是黃巾軍的路子……”
    柯右沉吟片刻後,最終給出了自己的答
    “接受邀”
    他作為一個從二十一世紀穿越來的五毒青年,什麽洗……忽悠手段沒見過?
    更何況,如今可是一個兵荒馬亂、妖魔肆虐的世
    在這樣的世道,人們通常會將希冀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神靈身
    自己再從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忽悠鼻祖中,隨便抽出一段都有自信將這些起義軍忽悠的不要不要
    【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戰!】
    【你與他一拍即合,旋即,他十分熱心的向你介紹‘起義軍’的情】
    【義軍藏身於幽鄉嶺,大部分人都是由農民以及漂流而來地難民組成,少部分人是來自於當地的民間道觀、寺廟的特殊勢】
    “特殊勢力麽……”
    “不過在這種有有妖魔、仙、佛並存的世界,普通村子受到妖魔威脅,動不動便毀村,農民必然圍繞這些有能力驅妖的地方建村,再通過香火、捐款等方式得到庇”
    自然而然就形成一個同質化嚴重的一方特殊勢
    放眼華夏的曆史上也是出現過這樣的情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漢人為了防備胡人,民間豪強都是結鄔堡自守,農民們都是圍繞著鄔堡定居,自成—方勢
    世家門閥便是這麽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有能力的世家淘汰沒能力的世家,這種製度在北周時發展到頂峰,形成了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並奠定了此後幾百年的政治格
    【兼老弱婦孺,人數約四、五百號】
    “四……五百人?”
    柯右看到這,喉嚨鼓動了一下,忽然覺得自己嘴唇有些幹燥的厲
    他發現自己似乎忘了一些重要的事
    縱觀前世華夏幾千年的古代曆史,其實隻有一個農民泥腿子造反成功……
    那便是大明的開創者,朱元
    而且,他還是那種躲在背後偷發育
    像開始起義造反的韓山童劉福通之輩,那可都是死的不能再
    換句話說……沒有背景,沒有勢力的農民起義,全都是死路一條!
    起初在看到“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等字
    他就有所心理準備,這樣被迫造反的,絕大多數都會是農民和流氓等生活不下去的無產
    反觀官兵,則都是職業軍人,他們的戰鬥力從一開始就完全無法和官兵相提並
    像是幾千官兵打得幾萬起義軍丟盔棄甲、血流成河之類的事情,頻頻發
    唯有從人數上實行絕對的碾壓,方才有一戰之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
    這些人特麽隻有個四百人也敢揭竿而起?!
    就這點人,別說中央了,光是地方縣令就能派兵給剿了……
    “所以,我現在下車還來得及嗎?”
    柯右吐槽了一番,很快又冷靜了下
    萬幸的是,這個時代並非前世,而是有超越世俗力量的時
    如此一來,他考慮問題的時候,便不能隻看數量,還要看高端的戰鬥
    畢竟,“一劍開天門”這種事情,在這裏是有可能出現的,對此,宛若蜉蝣、螻蟻的凡人是很難有反抗之力
    【他帶著你來到了一處狹窄的山穀中,就在兩人準備繼續前進時,一位手持兵器的農夫攔住了你,詢問你的名字和來】
    【你遲疑片刻,旋即報道:“在下性孫,是靈台道觀下的一介農”】
    【然而,農夫在聽說了你的身份後,臉上卻表現出了一絲懷】
    【對此,你疑惑的問道:“有何不妥?”】
    【農夫道:“方圓千裏的地楚,我皆知之,這靈台又是何地?又何來道觀一說?”】
    【你想到老觀主,還有道觀的道長,皆是不聞世事、不染世俗之人,自然不覺有人未聞,而感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