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對策

字數:7839   加入書籤

A+A-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吃什麽,一直是困擾著人類的重大問題,甚至從一定程度來說,促進了人類的進步。
    千禧年之後,物質極大豐富,麵對燒烤、牛排、米線、炒菜、拉麵、驢肉火燒、肉夾饃、羊肉泡饃等食物,要用排除法,先剔除不想吃的,然後選一個相對來說想吃的。
    這個過程有點困難,但總的來說,心情是愉悅的。
    而眼下就不同了,每天能吃些什麽果腹,同樣是個讓人非常為難的問題,心情卻不那麽愉悅。
    新世紀之後,絕大多數國人都沒有體驗過長期挨餓的滋味。
    所麵對的最大饑餓無非是減肥時對碳水誘惑的抵製。
    看的最多的無非是從網絡上看到的留守兒童的日常:
    早上吃什麽?
    洋芋!
    中午吃什麽?
    洋芋!
    晚上吃什麽?
    洋芋!
    方便麵不能天天吃。
    不能天天吃,今天他生日。
    ……
    而眼下,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放大一百倍都不為過。
    “媽,我餓。”鳳芝跑了一趟廁所,寫完作業後,捂著肚子,可憐兮兮的對張桂芳說道。
    “媽,吃點點心吧,一人一塊。”唐植桐肚子也餓,從家裏開始卡著定量吃到今天,已經馬上一月了,即便周末偶有蛋白質補充,但遠遠不夠,身體中脂肪的消耗速度遠比想象中的快。
    唐植桐此時無比懷念上一世的日子,可以在眾多選擇中排除自己不想吃的,選擇自己相對比較想吃的一項。
    哪怕在減肥的時候,也有水果、酸奶、減脂餐可以選擇。
    減過肥的都知道,無非是管住嘴、邁開腿,一個月瘦個十來斤不是癡人說夢。
    但眼下定量卡住了,嘴也管住了,不過交通基本靠腿,想躺床上也不現實,所以體重也會相應下降。
    哪怕是小王同學,雖然沒有生養過,但也有下垂、縮水的趨勢。
    “唉,吃吧。”張桂芳歎口氣,起身給孩子們拿點心,她新陳代謝比年輕人慢一點,但饑餓不分年齡,她胃裏也不好受。
    鳳芝是跟著張桂芳睡的,作為母親,自己的孩子什麽模樣,她再清楚不過。
    鳳芝雖然嘴饞,但這一個月以來很能體諒家裏的情況,從來沒有偷家裏的東西吃,也沒有額外要求什麽東西吃,更沒有因為餓或者饞撒潑打滾求照顧。
    相對應的,孩子瘦了。
    說不心疼是假的,但張桂芳也不好給女兒開小灶,婆婆、包括她有限的人生經驗都在告訴她,要盡量保持一個較低的飯量,這樣才能比別人堅持更長時間,能在災年裏活下來。
    唐植桐兩口子配發的都是桃酥,所以今天的加餐是桃酥。
    唐植桐不知道桃酥起源於何時,但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桃酥一直是走親訪友的最佳禮品,是很多人童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
    可以幹吃,可以蘸水吃,還可以開水衝雞蛋泡著吃。
    桃酥的個頭比較大,一斤隻有五個,張桂芳拿出來了一包,每人一個,也就是二兩。
    今晚是幹吃的,雖然有些幹,但沒有一個人嫌棄,而且不約而同的,全都是一隻手拿著,另一隻手接著,生怕有渣掉在地上浪費掉。
    實事求是的講,國家對四九城的兒童非常照顧。
    1958年2月之前,點心是放開供應的,隻要有錢,想買多少買多少。
    1958年2月之後,實行限購,每人每次隻能購買2斤,想多買也可以,需要再次排隊。
    盡管眼下沒有更進一步的規定,但卻不容易買了,隻有兩種情況例外,拿著醫院證明或副食本、糧本。
    醫院的證明能說明病人需要補充營養,而副食品、糧本則是為了證明家裏有兒童。
    1959年10月起,對兒童每人每月補助供應一斤半點心。
    張桂芳這兩個月以來都是在月初購買,這部分也沒有給到其他孩子,全都零零碎碎的給了鳳芝。
    即便如此,鳳芝依舊瘦了……
    與張桂芳做法不同的是劉張氏。
    劉張氏的孫子劉家明也是每月有一斤半的點心定量,但買回來就鬧了笑話。
    劉家明心眼子不少,每回都會數一數還有多少,但每次吃都會發現少了,問來問去,原來是被劉張氏吃了。
    自己的東西,哪怕是自個奶奶吃了,劉家明也是不同意的,那叫一個撒潑打滾,鬧的大院裏家喻戶曉。
    劉張氏惱羞成怒:我兒子賺的錢,錢在我手裏管著,我吃塊點心怎麽了?你再鬧,我就不給你買了!
    一時間,祖孫倆的行徑在鄰裏傳為笑談。
    小的不知道孝敬老的,老的不知道疼小的,瞧不上眼的居多。
    小兩口配發的點心雖然是單位爭取到的,但總歸得有名義。
    這幾天,小王同學就聽到了更進一步的說法:為適應職工回家探親需求,增加市場投放數量,同時通過機關、廠礦內部逐步分配,以減少市場排隊。
    製度內香不香,群眾還能看不明白嗎?
    吃完桃酥,回到廂房。
    唐植桐將兩罐用報紙包裹的茶葉從空間薅出來,打開了其中一包,罐子是鐵的,挺漂亮。
    “文文,留一盒給你,另一盒你明兒你給咱媽送過去。顏雄飛今天給的,為了感謝王波的事。”唐植桐沒有打開另一盒,而是放在一旁,跟王靜文說道。
    “你有要送的人嗎?先優著你做人情用。”小王同學回屋後先把水燒上,一會二人要泡腳。
    “茶是刮油的,我朋友裏沒有人需要這玩意,給你留著喝。”唐植桐搖搖頭。
    “去,就怪話說,我就需要解油膩啊?”小王同學白了唐植桐一眼。
    在今年之前,四九城的百姓喝茶是為了遮蓋一下水質不好帶來的異味。
    但茶葉在補充維生素的同時,還有個能解油膩的特性,所以北邊、西北的牧民特別喜歡。
    “瞧我這張破嘴,給你留著當個飲品喝,這樣行了吧?”唐植桐輕輕拍了一下自己的嘴。
    小王同學確實喜歡喝這些東西,上一次給她大麥茶還是在十月初,不到一個月就喝完了。
    唐文邦在十一月初往這寄東西的時候,唐植桐捎帶手將剩下的兩斤也薅了出來。
    但這一次,小王同學把大麥茶當成了補充能量的東西,泡完後,會把大麥嚼嚼吃了,當然,每次都不忘分唐植桐一口。
    “我就算了,越喝越餓。”小王同學惋惜的搖頭,然後補充道:“你昨天往咱媽那送烤鴨了?要不是今兒靜瑩跟我說,我還不知道。你怎麽不跟我說一聲?”
    “多新鮮啊?我啥時候搞過特殊對待?這種事還用說嗎?”唐植桐自得的邀功道。
    “哼,算你過關。”小王同學甜笑著,對丈夫的行為很滿意。
    “嘿嘿,那要不要表示一下?”多吃了一塊桃酥,唐植桐覺得天晴了、雨停了,自己又行了。
    “呸!沒個正行。”小王同學沒說同意,麻利的起身給丈夫倒洗腳水。
    唐植桐自認為是正人君子,哪怕前世翻牆,心裏也隻有兩種顏色,顏色都在國旗上。
    泡完腳,唐植桐往爐子裏塞了一把柴,讓廂房的溫度上來。
    然後就把腳扛上了肩,小王同學也配合,紅底朝了天。
    ……
    口糧不到位,這次隻堅持了半小時,廂房裏就隱隱飄散出了四五月份常州大街上的味道。
    “我今天聽說外地缺糧挺嚴重的,安東也不一定能好到哪去,你別難為自己。”事後,小王同學慵懶的躺在丈夫懷裏,閉著眼睛說道。
    “放心吧,我心裏有數。”唐植桐拿塊毛巾給小王同學擦擦汗,又給她掖掖被子,最後隔空往爐子裏塞一爐膛的柴,讓屋裏的溫度保持的更久些。
    “嗯,好了、壞了,咱倆一塊想辦法,你別自己硬挨。”小王同學睜開眼,迷戀的看著自己男人,臉上掛著笑,由於最近攝入能量有限,臉上的酒窩都快消失了。
    “有我在輪不到你操心這些。時候不早了,快睡吧。”唐植桐用毛巾擦擦自己身上的汗,然後扔到一邊,關掉燈,縮進被窩。
    盡管無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多,但唐植桐是有良知和底線的。
    小王同學所想的辦法,無非是從一些渠道弄吃的,這種做法可以略等於從其他人嘴裏爭糧食吃,唐植桐不想這麽做。
    對於外地什麽情況,唐植桐也聽到了一些風言風語,很多事已經是瞞不住了。
    九月底去安東的時候,林場職工停下手裏的工作,搞小秋收打鬆塔。
    當時的時候,唐植桐不知道什麽是“小秋收”,但回來以後,就聽說了。
    今年初秋,最高機構發了一個不對百姓的那種文件,文件名是《關於深入發動群眾廣泛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的指示》,內容隻有一個:號召各地開展一個“小秋收”運動,上山采集野生植物資源。
    唐植桐不知道具體采集野生植物做什麽用,因為他資格不夠,看不到原文。
    但今年入秋以來,二流報紙多次報道了各地“小秋收”情況,鼓勵、推廣意味非常明顯。
    在前兩天,也就是11月30日,二流報紙更是發表了《趕快加工利用野生植物》的社論,進一步推動“小秋收”活動。
    唐植桐看到時,心裏一陣無奈。
    文章發的有些晚,這種號召對雲貴川等地方還有用,但對北方來說,已經進入寒冬時節,野生植物大多凋零,顯得有些雞肋。
    然而事情並非就此止步,隨著情況的進一步惡化,在以後的日子裏,無論是二流報紙,還是地方上,都會詳細介紹哪些是可以食用的。
    為此不僅有報道,更是有專門的書籍,包括但不限於《晉省野生植物》、《甘省土產澱粉植物資源》、《閩省野生澱粉植物》、《豫省野生植物的利用》、《鄂省野生澱粉植物》、《野生植物的鑒別采集與利用》等等。
    基本來說,哪裏受災嚴重,哪裏就會有此類書籍。
    除此之外,唐植桐留意到這兩天二流日報的一篇報道《小球藻――可作精飼料》。
    報道說:溫州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用人糞尿代替化學肥料培養小球藻成功;
    小球藻具有繁殖快、產量高、營養好的特點;
    用一斤濃縮小球藻喂豬,每日體重可增加0.95斤;
    用來喂牛、雞、兔等,體重也都有顯著增加,效果相當於二斤豆餅
    ……
    誰又能想到這玩意以後會用來果腹呢?
    聽著枕邊人的均勻的喘息聲,唐植桐排除腦中的雜念,沉沉睡去。
    12月5日,星期六。
    羅誌平這回老實了,今天買的窩頭吃。
    據他說,今天買米飯的同學少了很多,甚至都不用排隊了。
    唐植桐聽後依舊隻是笑笑,有些話不方便說,但可以用腳投票,大家都不傻。
    現在食堂還僅僅是拿米飯練手,沒有在其他食材上推廣,等全麵推廣開後,估計會恢複往日的平衡。
    下午放學後,唐植桐沒有立馬去押運處,而是騎車去了建國門外。
    紡車輪的圖紙已經畫好,他得去聯係下關係戶,看能不能做出來。
    在此之前,唐植桐在腦子裏琢磨了好幾遍,紡車輪既用了最簡單地設計,也基本具備正常的功能。
    “這是幹嘛用的?這種異形件又得車、又得銑削,做起來恐怕造價有點高。”都是老關係,一盒煙打底,方崇誌也就實話實話了。
    “方科長,這些件做起來很費事嗎?”唐植桐掏出煙來,散了一顆。
    “是挺費事,我看你這圖都精確到毫米了,得老師傅出馬才行,起碼得三四天,光工錢就得小二十,這還不算原料和損耗。”方崇誌放下圖紙,接過煙,說道。
    “噝~確實不低。”唐植桐有點牙疼,劃著火柴給老方點上煙,自己也陪了一根。
    “沒辦法,這種件我們沒做過。越小、越精細,越貴。就這價,我還沒說萬一中途失手的費用呢。”方崇誌說道。
    “行,那我回頭再琢磨一下吧。”唐植桐將圖紙拿起來,裝進自己挎包裏。
    聽方崇誌這麽一說,唐植桐有了另一個想法。
    這東西自己也用不上,花自己的錢確實不太劃算,不如自己搞個木頭的原型機,隻要能堅持用上個一兩個小時,體驗一把即可。
    告別方崇誌,唐植桐又去了一趟五金店。
    花三塊錢買了一套刀具,用來雕刻印章的那種。
    雖然個頭不大,但就鋒利程度來說,用來雕刻木頭是綽綽有餘的。
    除此之外,唐植桐還買了幾張不同目的砂紙。
    給小王同學準備生日禮物嘛,這些都是打磨、拋光的必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