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友人相逢

字數:3291   加入書籤

A+A-




    竟然遇上了,張介賓就與朱國祚一同進去,走在熟悉的院內,張介賓忍不住感歎:“整個京城,也就隻有這院子讓我有歸屬感了。”
    對這話,朱國祚很是認同,這也是這麽多年他經常往這跑的一個原因,何況父親在這,這便是他的家。
    太醫院的醫士醫生也都認識朱國祚,見到也隻是點頭示意,沒人專門過來打招呼,禮存於心,對於時時能見之人,就不用一直掛嘴邊。
    “咦,我沒看錯吧,當年的張小子回來了?”
    突然傳來一陣驚疑之聲,張介賓尋聲望去,見是馬蒔,也不由大喜,忙見禮問好:“馬師兄好,一別經年,萬分想念。”
    “嗯,你這未肄業生,如今當改口喚他為師長,才合乎禮節。”朱國祚打趣道。
    張介賓聞言,眼前一亮,驚喜道:“馬師兄也高升了?”
    馬蒔也有幾分喜色,點頭稱是,接著說道:“閻師兄也離了太醫院,吳師兄、陳師弟、俞師弟現在也和我一樣是吏目。先前你熟悉的人,大都不在太醫院了。嗯,朱師如今是院判,楊師、龔師都是禦醫。尹師還是吏目……”
    三人邊走邊聊,很快來到大堂,此時生源減少,大堂不在做學習之用,是太醫院主要辦公之所。
    三人進來,便引起眾人一陣驚異,張介賓望去,半數都是熟人。楊濟時、龔廷賢、尹林庵、萬邦寧、王門、朱儒、司馬大複、陳實功、吳崑、俞堯日等人。
    “介賓見過諸位師長,問朱師安、楊師安、龔師安、尹師安、萬師安、王師安……”張介賓一同問安。
    楊濟時撫須大笑,龔廷賢連連點頭,林庵想了一會才記起來。萬邦寧直說自己老眼昏花,讓張介賓走近一些。至於朱儒、王門隻是微笑點頭。
    張介賓問完安,這才看向吳崑、陳實功、俞堯日、司馬大複幾人,都以平輩之禮問好。按說司馬大複也算是師長,可當年二人就是平輩論交,如今也一樣。
    “吳師兄能當上吏目我不奇怪,但陳兄、俞兄,你二人怎麽又混了上去?滿打滿算,你二人入院也才十年吧?”張介賓笑道。
    “沒辦法,本事在這。”俞堯日很是自豪的說道。
    司馬大複看著幾人,頗有些感慨,近來太醫院有四大青年醫家之說,可同為青年醫家的他卻不在其列,讓他好不鬱悶。
    眾人繼續議事,陳實功、吳崑、俞堯日、馬蒔、朱國祚則陪著張介賓在院裏敘舊。
    聽朱國祚一說,張介賓才像是不認識幾人一般,仔細打量。
    俞堯日笑罵道:“怎麽,我四人不像?”
    “太醫院如此多青年才俊,怎麽就輪到你四人執牛耳呢?”張介賓確實覺得不可思議。
    吳崑聞言大笑,陳實功給他解釋道:“介賓,還記得當年那準名醫榜否?”
    “當然記得,我可排進了前十。”張介賓說道。
    “我們被稱為四大青年醫家的原因正在於此,我們四人並列榜首。”陳實功說道。
    張介賓聞言一震,忙追問道:“那你四人如今是什麽水準?”
    “國家級名醫,也是榜上獨有的四個國家級名醫。”馬蒔這時插話道。
    張介賓良久不言,十年過去,當年的好友都成國家級名醫,雖說是院內自己的排名,十年就成長起來,讓人也頗感震驚。
    可細細想來,又覺得在理,陳實功已經快三十三,他本就天資聰慧,十年前已經是公認外科水平第一,十年過去,又有何人可匹敵?
    吳崑也快三十六,從醫也是二十多年。俞堯日和馬蒔稍微年輕些,學醫至今也是二十年有餘。
    “我們青年四大家是得到諸位師長認可的。介賓你還不知道吧?去年馬蒔的《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刊行,收《素問》81篇,合為9卷,於原文詞義、醫理逐篇逐段加以注解,在闡發經文精微、補苴唐人王冰注釋罅漏諸方麵,貢獻頗大,龔師甚至揚言馬蒔是繼王冰以後第二注家,此書當為《素問》主要注本,讀《素問》者不可不看。”
    俞堯日說道,這更讓張介賓覺得不可思議,二人年紀相差仿佛,今年馬蒔也才二十六七歲,竟然就成了龔廷賢口中僅次於王冰的第二注家,這簡直比徐春甫當年還要驚豔世人。
    徐春甫當年也是三十多歲才名傳天下,可馬蒔二十幾歲就做到了,這如何不讓人吃驚?
    張介賓還不知道此書隻是馬蒔的注書的開端,他甚至能憑借兩本注書成為一代宗師。若知曉這些,張介賓可能震驚得麻木了。
    “唉,不服氣不行啊,我的注書才完成一半,馬蒔竟然完成了一部。”吳崑歎息道。
    原來他也在為《素問》作注,這十年來也完成了十幾卷,可馬蒔就九卷便成一家之言,而他還有一小半未完成。本來他是有望在四十歲前完成這部注書,隻是先前支援邊地,加上又花了些時間去研究脈診,耽擱了兩年,即便如此,再有個六七年也能完成《素問注》。
    《素問注》便是他給自己注書取的名字。
    俞堯日卻笑道:“山甫兄,你就知足吧,太醫院誰不知道,你的《脈語》,玄台的《素問注》,一時瑜亮?”
    眾人點頭,顯然都認可這說法,隻是他們不知道,吳崑在後世也常和馬蒔並稱,都是經注大家,《醫林續傳》更是盛讚:醫林有不滿焉者,非愚則狂而已。
    “當世脈書,無外乎李時珍之《瀕湖脈學》、汪機之《脈書要語》、《矯世惑脈論》、吳崑之《脈語》。”
    “聽聽,都把山甫你推向了當世三大家,與李時珍、汪機並稱。”陳實功說道。
    把吳崑的《脈語》和李時珍、汪機的著作並論,由此可見眾人對他的認可。
    李時珍此時聞名於世的,不是還未問世的《本草綱目》,而是《瀕湖脈學》,若沒有《瀕湖脈學》,時醫可能都不會知曉李時珍之名。
    喜歡醫者晚明請大家收藏:(.)醫者晚明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