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半道遇個蘇家人

字數:2873   加入書籤

A+A-


    “咱順著這小路下去,那邊是咱們家的玉米地,那一片都是,轉過去那裏,就到了劉家梁子的地界了,那邊一片的小山包子,不少的野柿子樹。”
    “果子小,又澀,核又多,也沒人吃,都是些鳥雀小獸什麽來吃,村上也有會做酒的,也會采一些,不過哪裏采的完哦,每年都掉地上爛了一層。”
    祖孫兩人做完了酒曲丸子,休息了一會,趁著下午無事,兩個人就沿著山路,往那野柿子林去看看。
    中午的時候劉濤開了陳少傑的牧馬人,帶著老道和胖子上湘洋去了。
    本來今天是蘇學棟回家的日子,他們一周就放一天,所以每個周六下午,路遠的住校生可以先離校,然後回家休整一天,帶著換洗衣服帶點錢之類的再回去。
    葛老道去湘洋有事,和陳少傑說好,他去接了蘇學棟帶到湘洋武館裏特訓,帶了胖子一起回湘洋,帶他也去武館裏見識一下。
    胖子這兩天也不纏著陳少傑,隻粘著葛老道,胖子的那張小嘴能說會道,倒是把葛老道哄得嗬嗬,一張大嘴笑得都能看到後槽牙,若不是他堅持著收徒底線,他都想收了胖子了,這孩子可真討喜,就是資質差了點。
    老道去湘洋其實就是帶胖子介紹給自己的師兄,胖子的資質不夠自己收徒的標準,便做個武館的外門弟子還是可以的,這兩天他被王晨哄的開心,就答應著親自帶他去武館看看。
    但第二天又是蘇學棟回家的日子,他可是看中這個孩子的,一周也就一天的習武時間,他可不能浪費了,思來想去就決定帶著蘇學棟一起去湘洋,在武館訓一天,那裏的設施更好,若是可能的話,他以後就準備每周帶著兩個弟子去湘洋訓一天。
    為什麽不常駐湘洋呢?還不是因為湘洋哪裏有蘇家這些極品的特殊蔬菜呢!
    陳少傑對於這個也無所謂,蘇學棟大了,偶爾帶出去見下世麵也是應該,他給蘇學棟發了信息,告訴他自己今天不去接他了,讓他跟葛師傅和劉濤走。
    ……
    蘇老七帶著陳少傑有說有笑地在山道上走,一邊和自己的大孫子說著一些村子的事情,兩人倒是有說有笑,極為融洽。
    “七哥,這是帶少傑去哪裏啊?”
    一個四十歲左右,個子不高的男人迎麵走來,背著一個大竹筐子,手上拿著一個短柄鋤頭,正常的竹筐子背在他身上感覺特別的大,如果從後麵看,隻能看到筐子上麵露出的半個腦殼,筐子
    “栓子啊,你幹啥去的?”
    中年人憨厚地站了下來,“我去山上挖點寶塔菜,上鎮上去賣幾個錢。”
    這個人陳少傑不認識,聽稱呼他爺為七哥,那一定也是和他家沾著親的,隻是不知道近不近,見爺爺也沒有給自己介紹的意思,估計也是出了三代親的了。
    中年人放下肩上的竹筐,陳少傑看到滿滿一筐子白白胖胖的蠶寶寶一樣的植物根莖。手指長短,一節一節的像蟲子又像是寶塔。
    這個可是好東西,寶塔菜,又叫甘露子,草石蠶,也稱"地環"。屬唇形科多年生宿根植物。地下根莖呈現螺旋形,脆嫩無纖維,可製作醬菜。不僅可以做菜吃,還可以當成藥,祛風熱利濕,活血散瘀,風熱感冒,瘡毒腫痛,蛇蟲咬傷都有效果。
    真是田前無雜草,認識都是寶。
    陳少傑以前有一段時間都是以鹹菜辣醬什麽下飯,在金陵時,吃的最多的就是江都的什錦鹹菜,那鹹菜裏就有這個寶塔菜,脆爽可口,倒是不錯的下飯菜。
    “喲,這寶塔菜長的可真好,現在正是可以吃個新鮮了,能賣個不錯的錢了。”
    “七哥,哪裏有你家的菜賣的好啊,都送到城裏了,每天一車呢。”
    大栓子麵露羨慕地說道,他打量著陳少傑,這個蘇家坡聞名的大老板,他個子矮,看向陳少傑的眼光就像是帶上了仰視。
    蘇大栓本來是在外麵做工的,一直沒有回來,最近因為他娘托人給他說了一個媳婦,他才從外麵回來不久,這個大老板他是第一次見,聽說是大椿和劉家梁子老宋家閨女生的,才認回來。
    回來就包了山要種藥材,還請了村裏人去幫工。村裏人說蘇老七家發了,又起新屋,又包山,還修了一條柏油路直通到山裏去,花了海了的錢,就是那些修路占了人家的地,都賠了不少錢。
    蘇老七家一家現在都在家種菜,每天送一車菜去城裏飯店去,人家都說賣的很貴,不然怎麽會送那麽遠到縣城去,油費都不夠。
    很多人都問過蘇家這菜賣多少錢,從來沒有聽到他家一個準確的說法,隻說是給開飯店的親戚送的,賣多少錢死活不說。
    蘇大栓四十出頭,輩份卻是挺大,和蘇老七一個輩,論起來連蘇雲海都要叫他一聲叔。
    他四十多了,還沒有結婚,倒不是他懶,隻是家裏太窮,人又長得矮,沒有人願意嫁他。
    他三十多時曾經也找過一個願意嫁他的寡婦,結果剛剛到了準備辦事,他爹得了癌症,結婚的錢全給看了病不說,還拉下了一屁股的債。
    這些年他就守著他的老娘,兩個人相依為命,他拚命打工賺錢還債,他老娘就在地裏刨食,兩個人日子過的棲惶的很,更沒有女人願意嫁他了,這一晃都過了四十歲,前段時間聽說他老娘托人給他說了一個媳婦。
    與其稱之為“說媳婦”,不如稱之為“買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