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讀聖賢書,行聖賢道
字數:11195 加入書籤
身為一州刺史哪能不知道,有些狠話說得再多,也是意義不大。
但不說不行。
因為這些話不是給李靖聽的,更不是給那位燕國公聽的。
而是說給下麵的人聽的。
否則的話,他們這些上位者顏麵何存?
此外,他又何嚐不知道放這些虎狼進來,無異於明晃晃地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插上釘子。
膈應不說,日後做起事來束手束腳。
可知道歸知道,麵對對方擺出這一副不服就幹的架勢,他、或者說幽州牧袁奉又能怎麽辦?
直接撕破臉皮,上演一出幽州之亂?
且不說己方勝算明顯不大。
就算能勝,又能如何?
在一切還沒有準備好的前提下,過早的暴露,那接下來呢?
接下來又該怎麽辦?
所以有時候該忍,還是得忍。
小不忍則亂大謀,戒急用忍,才能成就大事!
就此,雙方終於達成協議。
隻是這一切都隻不過是權宜之計,等到來日時機到來,究竟鹿死誰手就看各自的手段和實力了。
“撤吧。”
胸中積蓄著一股怒火的涿州刺史,眼下是一刻也不想跟這些幽北武夫再行廢話。
衝涿州軍統將吩咐一聲,就要撤回神念。
可這時,李靖卻是喊住了他。
“刺史稍等。”
虛空神念有些不滿。
“還有事?”
李靖手中馬鞭一指躲在涿州軍身後的潰兵。
“他們留下。”
再也壓製不住情緒的涿州刺史勃然大怒。
“莫要欺人太甚!也莫要以為本刺史怕了你鎮遼軍!”
李靖語氣平淡,甚至帶著幾分笑意。
“本中郎興師動眾越境剿滅亂匪而來,若是毫無收獲,回去如何交代?故而還請刺史行個方便。”
言辭懇切,理由也讓人無可辯駁。
至於說交代,回去交代是假,如何向神都交代才是真。
對此,涿州刺史沉默了一陣,最後隻冷哼一聲,便徹底寂靜無聲。
一旁的馮參性子急,當即就要翻臉,卻被李靖所阻攔。
直到涿州軍徑自離去,將那一眾全然懵神的潰兵拋下,他才反應過來,笑罵一聲。
“這老瓜瓤子話也不說明白,平白讓人誤會!”
而此時,尚未明悟過來自己這些人已經徹底淪為棄子的一眾潰兵,眼中盡是‘等等!我還沒有上車’的錯愕。
剛要驚惶不安向著涿州軍的屁股後麵追去。
隻可惜迎接他們熱情的,卻是一陣毫不留情的冰冷箭雨。
‘完了……’
看著前方黑壓壓一片的虎狼鐵騎緩緩壓來,一眾潰兵如喪考妣。
心中絕望到了極點之下,有人想要出聲咒罵、想要揭開某些真相。
可旋即卻驚恐地發現但凡涉及某些緊要處,自己張嘴卻是無聲,更別說那個曾經被他們視若神明的人名了。
從未麵臨過如此可怕境遇的他們,眼下徹底傻眼。
有心思靈巧一些,當即呼喝一聲。
“散開跑!隻要跑得快,他們抓不過來!”
事實上,所有人都清楚對方有諸多強者在陣,又怎麽可能抓不過來?
不過是在絕境之下,搏一絲死中求活的希望罷了。
而這時,那一片黑壓壓的虎狼鐵騎中忽然傳來一聲冷哼。
“妄動者死!束手就擒,或可免死!”
說話間,便見到一陣恐怖的箭雨覆蓋而下,瞬間將那些想搏一線生機的潰兵釘殺在逃跑的路上。
看著那些連人帶馬有如刺蝟般的慘烈景象,剩下的潰兵下意識勒馬駐足,僵硬在了原地。
“投降,真可免死?”
策馬近前的黑甲鐵騎冷哼一聲。
“軍中無戲言。”
從六扇門收集的信息,以及他們一路所目睹的幽南景象來看,這些州牧府豢養在外的私兵,有一個算一個全殺了,肯定有不少被冤屈的。
但若是十抽其一,漏網之魚卻絕對海了去了。
所以就這麽放過他們肯定是不可能的。
就這麽殺了他們,又實在太過浪費,也太過便宜他們了。
那麽接下來那茫茫草原的礦山礦洞,也就成了他們的最好去處。
不談什麽改過自新,隻論物盡其用。
而尚不知道自己這些人未來命運的潰兵們,麵對黑甲鐵騎的保證,先是愕然了一陣,隨後便湧出無盡感激。
忙不迭丟下兵器,下馬請降。
而實際上就算他們知道自己將來要麵對什麽,估計也生不出太大的反抗心思。
畢竟已經見識過戰場慘烈的他們,哪還有什麽建功立業的雄心大誌?
能活就行。
哪還能講究太多。
……
冠軍、鎮遼二城文吏們也沒想到,自己等人南下接引的第一批人,並不是什麽北上百姓,而是一群剛剛卸下兵甲的俘兵。
不過這樣也好,正好拿這些人練練手,熟悉熟悉流程。
說到底,自古以來人口的大規模遷徙,看似波瀾壯闊,可真要是將視野下沉,便可看到那沿途的艱辛乃至無數白骨。
若非此時正值天下已亂,生民離喪。
韓紹定下此北遷之策,定會有不少胸懷仁善的文吏冒死反對。
其實說起文人這個群體,有時候還真不好評價與定論。
他們中既有為了富貴權勢,終日蠅營狗苟的奸吝小人。
也有麵對屠刀自己打碎脊梁,甘為引路之犬的無恥敗類。
可你永遠也無法否認,他們中確實有很大一部分骨頭比那些終日打熬軀體的武夫還要硬!
就算身著布衣,也掩蓋不住他們胸中的熱血以及那一抹懷揣著天下萬民的崇高信念。
你可以笑他們天真,笑他們明明孱弱無力,卻還要奮死抗爭。
可在亂世之中,這些人卻仿佛一盞盞耀於寂黯世間的孤亮星燈。
他們不滅,則就算這個世間再是黑暗,也依舊存續著一絲光明。
不可否認,當初選擇北上冠軍的那一群神都小吏,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抱著破釜沉舟,想要借此成就一番事業的想法而來。
可你要是說他們沒有理想信念,卻也不盡其然。
畢竟若非依舊心存有著那一抹天真的幻想,誰又能夠真的舍棄手中的一切,選擇遠離神都的繁華,去搏這一絲虛無縹緲的希望?
神都小吏看似卑微,卻也是這天下大多數芸芸眾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
“王君、楚君你們說……君上如此興師動眾,此事能成嗎?”
好不容易處理完手中事務的官吏,得空閑聊間,其中一名官吏頗為猶疑道。
聽到這話的王君呷了一口茶水,搖頭笑道。
“你啊,就是喜歡杞人憂天。”
說著,順勢向著北方拱了拱手,這才道。
“咱們跟著君上也有些日子了,你們何時見過君上想做的事情不成過?”
若非親眼見識過君上,他也不信這世上竟真的有人文韜武略皆是如此超凡。
其中武略就不說了,軍中那些個匹夫明顯更有發言權。
而且諸般堪稱傳奇的戰績都是明晃晃的,由不得任何人否認、置喙。
而文韜二字,在他們這些已經曆經實務的文吏眼中,其實也不過是治世二字。
關於這一點,或許剛開始時他們還會抱著懷疑的心思。
可隨著時日的推移,那位君上之前定下的諸多策略漸漸展露出成果,當初的懷疑有多重,如今的歎服就有多深厚。
有些人甚至漸漸演化出遠比那些軍中武夫還要強烈的狂熱敬服。
“君上,當真是天縱奇才!”
這一聲感慨,在場兩人點頭表示認可。
隻是剛剛開口說話的那文吏臉上的遲疑之色,卻依舊沒有散去。
這讓王君多少有些不滿,覺得這廝對君上不夠忠貞。
倒是一旁被稱作楚君的那文吏看出了端倪,笑了笑便道。
“張君這是在擔心,君上將如此多的人力、心力投入草原,來日可能血本無歸不說,還會因此養虎為禍,生出肘腋之患?”
張姓文吏聞言,眼中一亮,頓有得遇知己之感。
“還是楚君懂我!”
說著,眼中浮現憂慮,感歎道。
“蠻族豺狼也!畏威而不懷德!”
“宣以兵鋒之威,讓之時時敬畏才是王霸之道,焉可信重?”
“而君上如今對烏丸蠻族……過於仁善了,實話說,張某實不敢苟同!”
他這話還是收著說的。
沒敢直接說‘君上怕不是被那烏丸王族妖女蠱惑,這才定下此策’。
不過話裏的意思,他卻是表露清楚了。
按照他的想法,對於蠻族就應該不聽話就打,打到聽話為止。
怎麽能將如此多的資源、精力投入到草原之上?
要是來日這些蠻族因此徹底開化,變得更加強大,屆時豈不是一場潑天大禍?
不得不說,張君的擔心與憂慮確實很有道理。
可王姓文吏卻聽不得這些。
在他看來,君上聖明無過,他們這些做臣子的隻需聽命行事,將手中的事情做好,克忠職守就好。
像張君這般提出質疑,他無法接受。
故而隨即便是臉色一變,怒而拍案。
“閉嘴!君上之策,豈有我等臣子質疑的資格?”
“莫非你有二心?”
麵對好友的這番指責,張君也是惱了,當即反駁道。
“為人臣者,彌君之過,乃是本分!”
“如何能稱得上二心?你休要胡攪蠻纏!”
而眼看兩位好友因為一句話突然翻臉,楚君也是哭笑不得。
於是趕忙上前打起了圓場。
一麵安撫住王君,讓他稍安勿躁。
一麵對張姓文吏道。
“張君多慮了。”
“君上雖說過自己本為凡人之身,不可能凡事皆無過錯,但此事……楚某覺得君上之策,方為定萬世之策!”
這話的前一句否認了王君‘君上聖明無過’的主旨,而後一句則更是直接推翻了張君所有的擔心與憂慮。
頓時讓二人齊齊露出不滿之色。
楚君這次沒有安撫,隻是徑自道。
“君上說過,曆來邊患皆由內外之別而起,若無內外之別,混元一宇,便無邊患一說。”
張君聞言,當即反駁。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區區蠻族,焉配與我雍人混為一談!”
前一句還算在理,後一句則帶著濃厚的個人情緒了。
當然,也不純粹是個人情緒。
而是他這一脈傳承的共性。
其性之烈,甚至遠超武人。
楚君聞言沒有直接反駁,隻是淡淡提醒道。
“張君莫不是忘了楚某乃是楚人?”
楚,昔隔絕於中原諸侯,蠻夷也。
一語既出,張君頓時語塞。
真要論起來,除中原數州之地,餘下吳、越、楚……甚至包括當今大雍起家的雍涼之地也算是昔日蠻夷。
可現在誰還會追本溯源,豈不是腦子有病?
更何況或因戰亂、或因天災、或因其他諸多因素,導致曆代大規模遷徙,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哪裏還區分得清楚?
見張君愕然沉默,略顯窘態,顯然已經意識到了什麽。
楚君失笑一聲,隨後才道。
“沒錯,君上眼下正是要主動促成這一進程!”
“快則數代,慢則十數代,那茫茫草原便亦會如昔日吳楚等地一般,徹底化歸我大雍所有!”
“草原之民,亦為我大雍之民!”
“地無分內外,人無分你我!如你我皆同!”
楚君這話說時,一改往日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模樣,竟現出幾分與王君類同的狂熱。
“張君!王君說得不錯!”
“君上文韜武略,皆天縱奇才!雄才大略,更是遠勝曆代明主!”
“屈身君上這等雄主為臣,此我等文士畢生之幸!”
一番慷慨陳詞,頓時讓一旁早已按捺不住的王君熱血沸騰。
“說的好!”
“此生得幸蒙此明主!我等當共勉之!”
而這時,明顯已經被說動了的張君,卻依舊有些遲疑。
“可……可若是出了差錯——”
若是出了差錯,那可就是一場浩劫!
對此,楚君一揮衣袖,斷然道。
“沒有差錯!就算有錯,也非君上定策之過,乃是我等文吏之過!”
說著,忽然起身麵向北方,半是呢喃半是堅定道。
“楚某已經決定了,待北遷一事順暢成型,楚某會向君上請命,北上草原教化蠻民!”
“教他們學我雍人之語,識我雍人之字!”
“教他們蓄發易服,敬祖尊老!”
“窮此數代之功,必有所成!”
不得不承認,這一刻的楚君渾身散發的光芒,就連早已引為摯友的張、王二人也有些被其光芒所攝。
兩人在沉默了一陣後,終是忍不住勸道。
“楚君何必如此決絕?”
“草原苦寒遠勝幽州,蠻族又是野性未馴,萬一出了事……”
說著,王君更是坦言直白道。
“是啊,咱們好不容易在這裏紮下根基,未來可期。”
“這般輕易舍棄,豈不可惜?”
與後來北上人的相比,他們這些昔日不惜從神都北上的人來得早,也吃了不少苦。
故而占些便宜,也是理所應當,沒什麽不好意思的。
而如今楚君竟是要毅然舍棄這一切,這如何不令人惋惜?
隻是麵對兩位好友的勸阻,楚君卻是灑脫一笑。
“若為富貴故,楚某又何必不遠萬裏選擇北上?”
二人聞言,一陣愕然。
這才反應過來,楚君家中豪富一方,隻是商賈之道,地位不顯。
選擇汲汲於官場,謀得神都一小吏,所求者也不過是地位上的提升罷了。
後來舍棄神都一切,毅然北上,據說家裏很是鬧騰了一番。
見二人一臉古怪地看著自己,楚君哈哈一笑。
“我等讀聖賢書,自當行聖賢道!”
“今日楚某得窺聖賢之道,欲要為之踐行,爾等當恭祝楚某才是!”
說著,廣袖一舞。
“更何況楚某可是聽說了,那草原廣袤風物也有別樣風采,楚某早年聞之,便心生向往,如今也算是求仁得仁,兩相兼顧,得償所願了。”
見楚君心意已定,二人終究是沒有再多說什麽。
反倒是為其情緒所感染,一咬牙猛地起身道。
“如此能夠踐行聖賢之道的大好機會,怎可讓楚君一人獨享?”
“我等同往便是!”
聽聞這話的楚君一陣怔愣,隨即失笑著反過來勸慰道。
“你們就算了。”
見兩人麵露不滿,“楚君瞧不起我倆?”
楚君趕忙擺手。
“非也,非也,隻是你們二人都有家室,不似楚某孑然一身。”
說著,見沒能說動二人,無奈之下隻能搬出韓紹。
“君上不是說了,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楚某去草原,隻是因為楚某的道在草原罷了。”
“而於二位賢兄而言,能夠在君上身邊替君上排憂解難,豈不同樣是踐行那聖賢之道?”
這話一出,王、張二人尚未開口,卻忽聽一聲擊掌。
三人慌忙行禮。
“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