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講和(霸王票加更+3))

字數:5912   加入書籤

A+A-




    秦趙在上黨之地僵持住了。
    當初趙國派廉頗為將,就是看中廉頗能守的用兵特點,隻要廉頗能守住,背靠趙國之便,就能將遠軍作戰的秦國給耗死。
    秦國自己撐不住,可能就退兵了呢?
    廉頗也是這麽做的,他除了在高平關和界牌嶺布置的防線稍微粗糙之外,在高平關和丹水之間更是修築了南樟城和北樟城來阻攔秦軍,但秦軍野戰無敵,趙軍根本擋不住秦軍的進攻,好在,依據丹水之勢,他可以重點修築第二道防線,將秦軍阻攔在丹水以西。
    廉頗阻攔住秦軍,並不是趙王想要得到的結果,因為,四十多萬大軍在外,每日都要消耗無數的糧草,更何況,上黨南部近二十萬上黨百姓都在長平關附近躲避戰亂,他們是信任趙國,才將上黨獻給趙國,如今上黨南部淪為戰區,他們無處可去,趙國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餓死吧?
    否則,趙國將以何麵目麵對他國百姓?
    所以,趙國的供糧壓力,空前的強大,偏偏趙國,並不是一個產糧大國。
    趙王一封封王令送去上黨廉頗那裏,要他主動出戰,但廉頗是個非常傲氣的將領,對打仗,他有自己的看法,趙王遠坐王宮之中,他了解戰場形勢嗎?他懂得如何打仗嗎?
    他不知道。
    他不懂。
    所以趙王是在瞎指揮。
    廉頗不聽他的,繼續安心防守丹水,然後,在長平關與故關之間的山嶺上修築長城,這條後世被叫做百裏石長城的防線,向東一直延伸至蒲水,就是為了防住秦軍從東麵繞到趙軍的後方做突破。
    修築這條長城的人力,除了部分趙軍,就是原戰區的南上黨的百姓們了。
    秋收早就過去了,天氣越來越冷,再不出戰,趙軍這邊,四十多萬大軍加上黨二十來萬百姓,就要在外過冬了,趙國這邊不僅要提供軍糧,還要提供過冬用的冬衣,趙國,能支撐的住嗎?
    廉頗是老將,可以忍的住,但趙王還是年輕的君主,他忍不住。
    趙王一邊又給廉頗送了一封催戰令,另一邊,他叫來樓昌和虞卿商議與秦和談的事。趙王的打算是,一邊讓廉頗出戰,一邊與秦國和談。
    如果廉頗出戰順利,那就打,將秦軍趕出上黨,上黨就是趙國的了,如果出戰不順利,那就和談。
    gt;趙王這種又想占便宜還想賣乖的表現,足可證明,他對與秦國作戰,心中並沒有勝算。
    樓昌曾經兩次在秦國做過相邦,他是趙國堅定的親秦一派,趙王向他問計,他非常堅定的說要派使臣去秦國請求議和。
    樓昌的堅定,影響了趙王的堅定,趙王再去問虞卿,虞卿不同意趙王現在就去向秦國請和,他勸諫趙王應該先派遣重臣去到楚國和魏國,以讓秦國懷疑趙國欲與他國合縱攻秦,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再派遣使臣去秦國,才能達到和秦國講和的目的。
    當然,虞卿其實還有另一層目的,若是趙王派遣的重臣真的說動楚國和魏國出兵,合縱攻打秦國,那是再好不過了,打,秦國又打不過,就隻能講和了。
    就是楚國和魏國不出兵也沒什麽,做一做姿態,給秦國一種諸侯將要合縱的態勢也是好的。
    此時的虞卿,自然是不知道秦國已經搞定魏國了,至於楚國,楚國的權貴礙於某種壓力,也未必會願意出兵。
    心裏已經有了講和的想法的趙王此時有些聽不進虞卿的話了,都是講和,偏你要搞這麽多花樣,都是講和,有差別嗎?
    趙王直接叫來自己的叔叔平陽君趙豹,問他要派遣誰作為使臣去秦國。
    平陽君趙豹自從上次與趙王鬧不愉快之後,已經很久沒有進宮了,此時趙王侄子把他叫來向他問計,而且是詢問要派誰去向秦國求和的計謀,趙豹隻當大王侄子已經認識到與秦國開戰的壞處了,向自己問計,就是在側麵向自己服軟,想了想,就建議派遣使臣鄭朱去秦國。
    順便去看看平原君趙勝。
    鄭朱是趙國的貴臣,還是兩朝老臣。
    當年秦趙換地的時候,秦國從藺地、離石、祁地三地撤兵,將這三地交給趙國,結果趙惠文王反悔,不願意將焦、黎、牛狐三地給秦國,秦王派公子繒來趙國要地,趙惠文王就派的鄭朱去回答公子繒,耍無賴說“換地都是那些不聽話的臣子們做的,寡人並不知情”。
    現在,趙豹又建議讓鄭朱去秦國請和,鄭朱熟悉秦國,身份上有分量,還是老臣,能處理秦趙之間的關係,以及為平原君斡旋。
    趙豹和趙勝關係算不上多好,但也沒差到一定要他死的地步,在一致對外方麵,趙豹還是願意和趙勝站在一起的。
    鄭朱是使臣,入秦很順利,在聽到秦王借用新年大宴宴
    請鄭朱的消息之後,趙王叫來擅於判斷形勢的虞卿,問他:“我聽說秦王已經接納鄭朱了,你認為和談的進展會怎麽樣?”
    虞卿非常不看好這次和談,他道:“和談一定不會成功。”
    趙王驚訝:“為什麽?”如果秦王不想和談,又何必見鄭朱,還大開宴會宴請他呢?直接轟走不見不就行了嗎?
    虞卿歎道:“鄭朱入秦和談的事,應侯一定會宣揚的天下皆知。鄭朱是身份貴重的人,您派這樣有身份的人去秦國求和,那就是在表明趙國與秦國講和的決心,諸侯們聽了,隻會以為趙國不願意跟秦國打仗,要講和了,這樣,其他有意願和趙國合縱的國家自然就會多此一舉的和趙國合縱了,既然諸侯都不願意合縱了,趙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自然就可以不跟趙國講和,繼續攻打上黨了。34;
    34;講和一定不會成功的。34;
    趙王:....
    合著我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了。
    虞卿的猜測果然應驗了,因為範雎就是這麽做的,這樣一來,原本已經準備好要跟趙國合縱從秦國撕下一塊肉的諸侯國,都被趙國給煩了個夠嗆。
    你趙國咋回事?說打的是你,打了個半截,說不打的又是你,你趙王,能不能給個準話,讓咱們心裏有個準確的數啊?!
    齊國就是非常想跟趙國合縱,因為齊地一等一的富庶地陶邑至今還在秦國的控製之下呢,如果和趙國合縱,齊國就可以順勢將陶邑收回來。
    要說這陶邑,近幾年是被經營的越發紅火了。陶邑處在河東平坦之地,往來四通八達,是各國商賈必經之地,這幾年,陶邑儼然已經成了秦國的前端推廣平台,隻要秦國有的好東西,陶邑必有,讓因為路遠,到不了秦國的商賈和百姓,也能知道秦國有什麽,秦國的百姓吃什麽,喜歡秦國的孩子讀什麽書,秦國的君子喜歡穿什麽樣的衣服,噴什麽樣的香水,婦女喜歡畫什麽樣的妝容,綰什麽樣的發髻,等等等等….
    就連秦國的馬桶都開始在其他國家盛行起來。
    隻陶邑一地,就為秦國賺取了多少財富啊,陶邑曾經的主人齊國,如何不眼紅?可現在,趙國要跟秦國講和了,要將算盤落空了的齊國如何不氣?!
    所以,等秦國遲遲不從上黨退兵,耗的趙國派遣使臣去齊國借糧的時候,齊國直接恢複:沒有!當然,這是
    之後的話,現在的秦國,還剛過完年呢。
    秦國使用的是顓頊曆,將冬至這一節令作為新舊年歲的交替點,過完冬至,就是第二年了。而冬至這一天,一般都是在十月份,因此,十月是秦國的歲首,也是秦國的新年。冬至過後,就正式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也是百姓一年當中,最難熬的時候。
    王齕早在進入十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讓役夫從河東和河內調遣冬衣和煤炭進入上黨了。此時王齕和廉頗打了同一個主意,那就是,耗吧,看看咱們兩方,是你耗過我,還是我耗過你!秦軍這邊顯然準備充分,牛馬驢拉的車子蜿蜒在山地和河穀之中,日日不停地為秦國補充著衣物。
    以前秦軍的作戰衣物隻有鎧甲是國家提供發放的,而現在,自從從西域引進的棉花在秦地大量種植之後,秦國的軍服,無論是夏天的單一,還是冬天的棉服,甚至春秋的夾衣,就都是國家給提供,再不用兵卒在戰場作戰,還要寫信回家跟家裏要冬衣穿了。
    秦軍的冬衣是整一斤的長棉襖,
    這樣一件長棉襖,外頭包裹的是厚實耐磨的粗棉布,裏頭包裹收攏棉花的,是細軟疏鬆的棉麻混紡的棉紗布,收攏住的棉花,則是整整六兩的長絨棉。
    以現在的秦國市價來算,這樣一件長棉襖,價值五百金(秦半兩)是有的,拿到外頭賣,至少要一千金。就著,還有價無市。
    因為秦國地少,除了種植糧食之外,供給種植棉花的地就不多了,因此,在秦國,庶人百姓們衣服還是以麻和羊毛為主,棉,他們是穿不上的。
    秦國的棉花,除了供應某些大貴族,其他的,全部用來給軍卒們做軍服了,尤其是冬天的棉衣,秦魚強硬的跟秦王據理力爭,一定要是標製的厚棉襖。
    秦王那個心疼啊!
    秦王不想給士兵這樣奢侈的待遇,不是秦王不愛惜秦軍卒,因為,以往沒有棉花的時候,秦軍卒冬日裏還沒有火炕呢,不是一樣過冬?
    穿這麽好,做什麽?
    但秦魚堅持,他跟秦王說,這樣可以增加兵卒的榮譽感、歸屬感和使命感,可以凝聚軍卒效忠君王的心,可以讓他們的君王在戰場上與他們同在,鼓舞兵卒們的士氣……
    r gt;
    但秦王非常小氣的說明,這身軍服,等兵卒離開軍營回家的時候,是要脫下來上交的,想要帶回家也可以,用軍功來換。
    舍不得用人頭軍功,可以用俘虜軍功來換嘛,這個俘虜,不拘是從戰場上俘虜的敵軍兵卒,還是在野地裏抓捕到了敵國百姓,都算是俘虜。
    這樣一件厚實耐磨的軍服,在外頭可是拿錢都買不到的喲,可以穿好多年,可以傳給下一代的哦
    秦魚:....
    你喜歡,你隨意啊,反正秦國是你的,百姓也是你的,政策由你定啊……
    一水之隔的趙軍看著秦軍這邊每日忙活個不停,不是挖坑造房就是殺免宰豕,還時不時的對著他們放一波箭,好像能射中他們似的,而他們趙軍這邊,則是一日既往的算著糧食吃飯,冬衣也得從趙國各地由親屬們找人送來。
    這還不是最難熬的,最難熬的是,等最冷的天氣到來,丹水徹底結了冰,秦軍的鐵騎,就可以衝破丹水防線,跟趙軍進行正麵廝殺了。
    但,或許是老天爺都在幫助趙軍,相較於去年冬天冷的讓人受不了,今年的冬天,並不算寒冷,甚至連雪粒子都沒有下,而本來水流量就很大的丹水,因為秋天的一次大雨,水量又增大了許多,水量增大,氣溫又偏高,今年的丹水,沒有結冰。
    秦軍渡不過丹水了,但趙軍,並沒有感到多麽的高興,因為,秦軍一副就要在對岸過冬的架勢,耗的趙軍糧草即將見底。
    而且,對比太明顯了,趙軍除了要抵禦寒冷和饑餓,還要忍耐對岸傳來的肉和米香的誘惑。趙軍的意誌力,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