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第162章 北明的心思

字數:6270   加入書籤

A+A-




    第162章 北明的心思
    9月26日,鎮州城。
    “砰!”
    在鎮州武備學堂的靶場上,隨著一聲清脆的槍聲響起,在場的諸多官員和匠人軍官均不由鬆了一口氣。
    乖乖,這要是火槍不給力,炸個膛,走個火,將我大明的太子給傷了,這裏所有人的腦袋都不夠砍的!
    “這杆火槍造價幾何?”大明皇太子朱伯樞將手中的火槍交給旁邊的侍從,然後轉頭問道。
    “回殿下,每杆火槍造價在二十五塊到三十塊上下。”鎮州火器場主事任進昌上前一步,躬身說道。
    “你這價格比起從齊國購置,好像也沒便宜多少。”
    “殿下,軍中裝備的部分齊國造火槍,以價格來看,確實比我大明自產的還要便宜若幹。”大明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鎮國將軍中將)吳成浩看見任進昌有些難堪的表情,隨即出言解圍道:“但是,軍國大事,武備供應,可不是以價格高低來論的。倘若,我大明將來戰事吃緊,齊國的武器支援遲遲未至,那麽即使國內生產製造成本更甚數倍,但隻要能及時供給軍中,那也對兵事大為有利的。昔日,中宗皇帝延光帝,原永王)嚐言,複興大明,恢複河山,當在齊國傾助下,以我為主,自力更生,斷不可將武備完全依托外援。是故,近數十年來,我大明建鋼廠,開軍工,辦船政,無不秉持此理。如今,我大明所造器物,雖然價格稍稍高了一點,但假以時日,待匠人工藝純熟,廣用機器,必然能將其費用成本降下來。”
    “吳卿所言不差。”朱伯樞點了點頭,笑著說道:“民間有言,求人不如求己,也是這個道理。不過,這軍械價格高了一點,但性能可不許弱了齊國所購之物。若不然,軍中將士於戰陣之中,怕是要吃大虧。”
    “殿下所言甚是,我等萬死也要將我大明軍械之效用比肩齊國所造。”任進昌聞言,立時拱手應諾道。
    “殿下,還需試炮嗎?”吳成浩問道。
    “那是自然。軍中有言,火炮,乃是戰爭之神,更是決定戰陣勝負之關鍵。我大明建軍之路,以精兵為要,更以齊國為範,尤重火炮。如此,且瞧瞧我大明火炮之威!”
    北明的軍隊不論是從編製管理上,還是作戰模式上,基本上全盤照搬齊國軍隊,甚至就連軍銜、參謀製度、後勤供給,以及訓練操典和戰術動作,也全都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每年更是精選若幹優秀學員和軍官前往漢洲本土的幾座軍事學校進行係統化的學習和深造,同時也延請齊國的軍事教官進駐北明軍隊中,參與具體的訓練和作戰指導。
    可以說,北明軍隊就一支稍稍弱化版的齊國軍隊,戰鬥力相當不俗。
    因為一直矢誌於“恢複河山,重振大明”,北明政權不僅建立了一支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海軍,擁有大小艦船數量四十餘艘,海軍官兵八千餘,還組建了一支規模達兩萬三千餘的常備陸軍,以及數十萬預備役鄉兵,幾乎將每年財政收入的大半都用作軍費,這對一個國民人口規模僅二百一十多萬不含境內眾多日本、朝鮮及土著苦力)的小國而言,可謂是“窮兵贖武”。
    不過,好在北明家裏有礦,除了豐富的皮毛、林木、煤炭、鐵礦等資源外,在銀州地區今俄羅斯馬加丹州),還有幾座儲量不低的金銀伴生礦,每年采取的黃金和白銀價值超過八十萬兩。
    另外,北明政權還在朝鮮和日本兩家的身上各自插了一根“營養輸送帶”,不僅通過各種手段抽取他們的財富,還將他們龐大的人力資源引為己用,大力開發和建設北明所屬各個領地。
    很難想象,北明這種“彈丸小國”,每年賦稅和官營收入高達六百多萬銀元,為大秦的八分之一之多,當屬逆天的存在。不論從人均賦稅貢獻來看,還是從收稅效率上比較,都遠遠超過秦、日、朝三國。
    要知道,北明早在六十多年前,當時還是永王主政期間,就在齊國民政顧問建議下,取消了曆經千年的人頭稅,將賦稅、丁役全都攤入田畝中征收,更是取消了大明享受數百年之久的士紳優待政策,“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擴大了賦稅的征收人群。
    至於曾經被大明朝廷忽略不計的商稅和關稅即此前的市舶稅),北明政權更是極為重視,不僅頒布製定了各種商稅征收律令,還在地方府縣和重要港口仿齊國稅收管理體製設立專門的稅務衙門,以圖做到各種商稅“應繳、必繳、全繳”的目的。
    為了獲得更多財源,北明政府還將鹽、茶、糖等列為政府專營,每年從中獲取大量收息。
    除此之外,雲州、鎮州、苦葉島、耿羅島等地的煤礦、錫礦、林場、牧場、墾殖農場,也多為官辦或皇家產業,也為北明政府和皇室帶來大量的收益。
    上述種種,使得北明財力極為充裕,從而為其實行所謂的“先軍政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而,北明在自身人口規模少,無法建立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的情勢下,那便用錢堆出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來對抗他們最大的敵人——秦國。
    有鑒於鎮州毗鄰秦國,以及其經濟上的重要性,北明幾乎將一半以上的陸軍和三成左右的海軍部署於該地區,另外,還在朝鮮的鹹鏡南北兩道派駐了三千部隊,除了加強對這片遍布山嶺的地區軍事控製外,還有就是防備秦軍從圖們江和鴨綠江方向侵入鎮州。
    四月間,北明聞知秦軍在西域對準噶爾汗國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便立時敏銳地察覺這場綿延日久的戰爭,可能會出現重大轉折,秦軍將獲得戰場的主動權,準噶爾的敗亡或許會提早到來。那麽,秦國在解決了西北邊患後,其目光必將投向東北,瞄上視為他們眼中釘的北明。
    五月,秦國又突然於黑龍江中遊,設立海蘭泡和雅克薩兩處堡寨,在刺激到渤海和東丹兩國緊張的神經的同時,也讓北明深感震動。
    秦軍這是在為將來經略東北,劍指北明相較於實力薄弱的東丹和渤海,北明應該才是他們真正的對手,開始提前布局設點了呀!
    於是,北明政府除了將正在修築的雙鎮鐵路延長線暫時停止施工,轉而緊急加修一條通往阜寧堡的戰備鐵路外,還在七月間,委派皇太子朱伯樞巡視鎮州,對當地的工農業生產和武備防禦情況,進行實地考察和督導。
    太子朱伯樞抵達鎮州後,未做過多停留,先是乘坐火車至雙城子,隨後在一隊騎兵的護持下,前往興凱湖地區。
    興凱湖左近的平原地區,皆是上好的黑土地,肥沃異常,再加上該地區水源充沛,較好的熱量條件與地理位置,持續開發二十多年後,便成為鎮州的大糧倉。
    北明政府在數十年間,陸續往這片膏腴之地移民十數萬之眾,開辟良田數百萬畝,設立了五六個縣份,修建了密如織網的水利設施,使得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飛速發展。
    為了推動這裏的農業發展,一些北明皇室貴族、勳貴豪紳也在政府的鼓動下,於興凱湖平原購買了大量土地,招攬和雇傭廉價的朝鮮人和日本人,還從齊國采購大型農業機械,建立大型農場,生產效率極高。這些大農場主僅靠糧食買賣,就能賺取不菲的收入。
    為了保住這塊糧倉所在,北明在麥蘭河今位於黑龍江東部的穆棱河,該河注入興凱湖)一線,一口氣修築了麥蘭堡今黑龍江雞東縣)、西平堡今密山市)、麻河堡今虎林市)三座衛城,將整個興凱湖遮護於其後。
    根據鎮州當地軍政官員的匯報,太子朱伯樞聞知秦國已於數年前在倭肯河畔的位置建立了一座被命名為東平衛今七台河市)的城寨,距離麥蘭河不到六十公裏,其意圖不言而喻。
    朱伯樞指示鎮州地方政府務必要將環興凱湖地區幾個縣份道路進行一番大力整飭,保證在非常時期,後方的兵力和物資可以及時抵達前方第一線。
    北明在這片地區開發時間早、力度大,還建立了一係列互相支撐的堡壘城寨,同時還擁有比較完善的後勤保障。若是秦軍膽敢翻山越嶺、遠道來攻,相信以逸待勞的明軍官兵定能予其重創。
    要知道,秦國離鎮州邊界最近的兩座軍事重鎮吉林今吉林市)和鎮寧今哈爾濱),距離都超過四百公裏,而作為前哨據點的東平衛建立時間也不過五六年光景,就算他們在此大力墾殖屯田,所產出必定有限,定然不能支撐數千大軍的消耗。
    若是所有軍需物資都要從數百公裏外的吉林或者鎮寧輸送,就憑那邊令人蛋疼的交通條件,也根本無法支持秦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所以,在短時間內,包括興凱湖、烏蘇裏江沿岸在內的整個鎮州地區,其實並不擔心秦軍的入侵。
    但是,隨著秦國在西北地區的軍事行動取得重大進展,留給北明政府的歲月靜好時間似乎已然不多了。
    在這種背景下,北明自然不能等著秦軍打上門來。
    這必須要做點什麽!
    要不要來一次先發製人?
    因而,太子朱伯樞明麵上巡視鎮州,其實暗度陳倉,在興凱湖轉了一圈後,立即沿著烏蘇裏江一路北上,悄然抵達了勃利城。
    他在勃利與東丹國王富德和渤海國三王子、江東都統穆特進行了一場密會,商議幾家聯合起來,針對秦國發動一場軍事打擊行動,趁著秦軍尚未在遼東完成軍事部署之際,拔除秦國邊界地區的堡寨據點,破壞其屯田設施,人為地製造出數百公裏的隔離帶,以解除秦國對三家的軍事威脅。
    之所以是秘密會晤,蓋因他們所商議的軍事冒險行動,根本沒有獲得齊國的同意,擔心遭到齊國的幹涉和阻止。
    眾所周知,齊國目前正卷入幾場海外戰爭當中,牽扯了他們極大的精力,暫時無力兼顧東北亞地區。對於這裏的緊張對峙局勢,齊國也一直強調幾方要保持克製,避免爆發軍事衝突。
    齊國與北明簽有《友好互助條約》,在北明國土遭到入侵時,有出兵保衛它的軍事義務。
    這要是北明和秦國打起來,爆發一場全麵戰爭,豈不是要將齊國給徹底卷進去?
    以前,你們北明的小股軍隊偷偷摸摸地溜進遼東和秦控朝鮮地區,搞出一些軍事摩擦,不過是小打小鬧,而且還不在北明合法領土內,齊國嘴上抱怨兩句,也沒有采取過嚴厲的禁止措施。
    但是你想在未經我們齊國允許的情況下,貿然把事情搞大,那可莫怪我們發飆了。
    雖然,囿於雙方的軍事義務,我們齊國肯定會對伱們北明進行必要的軍事援助,也不排除會出動軍隊和戰艦,保衛你們的領土安全。但援助物資的多寡和出兵時間的早晚,那自然由我們說了算。
    你們北明在我們齊國尚未有所準備的情況下,被人家給滅了,那也怪不到我們頭上,是吧?
    但是,要顧忌齊國的反應,而這般坐視秦國一邊在西北地區從容收拾準噶爾,一邊有條不紊地在遼東地區移民實邊,部署軍力,那對北明來說也太過被動了。
    這要是等哪天秦國在鬆花江、黑龍江和嫩江流域屯田墾殖積極效果顯現,可以滿足秦軍大規模軍事行動,那不得我大明要麵臨怎樣沉重的邊防壓力!
    要知道,三江流域的農業條件絲毫不亞於鎮州,若是論氣候條件、地理條件,以及麵積廣闊,那是更甚鎮州幾分,承載數百上千萬人口,一點壓力都沒有。
    所以,時間對於秦國而言,將是他們最大的助力。
    每過一年,秦國在遼東地區的實力就會增長一分,憑借其雄厚的國力和龐大的人口規模,秦國一定會朝黑龍江和烏蘇裏江兩個方向緩緩推進。
    為了不坐以待斃,北明、東丹和渤海三國必須攜起手來,遏製秦國在遼東地區的墾殖拓點行動,不能讓其在三江流域站穩腳跟。
    經過一個多月的秘密協商和討論,三國已經初步達成共識,將在某個合適的時機,對秦國突然發難,一舉打斷對方在遼東地區穩步推進的步驟。
    於是,朱伯樞在返回鎮州後,便立即視察城中的軍械生產製造情況,以為將來戰事爆發後,當地的軍需生產可以為明軍,以及東丹和渤海提供充足的武器供應。
    為長遠計,有些軍事冒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是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