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050
字數:8731 加入書籤
鮑鴻覺得自己不像是回京城複命的, 而像是個從樂平縣封地派出去向著京師洛陽上貢的。
但再轉念一想,他雖在洛陽混著當上了校尉,但比他有背景的校尉一抓抓起來還有那麽好些個, 跟其他人相比他可算不上有什麽優勢,等閑情況下如何能見到諸如太尉之流的人物。
何況他是為送喬玄棺槨這才往樂平去的, 監督了祀廟的完工這才折返, 頂多也就擔負起了個跑腿送信的作用。
既有那麽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總不至於就因為給喬琰送了不合適的東西, 就被劉宏問罪……吧?
從樂平出發抵達洛陽,再如何因為他的腳程不慢,加之已走過這段路, 行抵京師的時候也已經到了十一月。
剛入關不久,天上便已落了雪。
等經行北山而過的時候, 這來時還青蔥的山嶺已籠了一片白霧之色。
而入得洛陽城, 也就更是一派雪色蔓延於屋瓦之上的狀態。
這便是漢末所處小冰河時期的狀態。
即便是於氣象記錄上常不見雪的江南地區都能於冬日落雪一月,更何況是北方。
去歲的寒凍在鮑鴻的印象之中依然深刻, 彼時的京師積雪三尺, 郭城範圍內的民宅垮塌了大片, 若非是出於天子腳下的形象考慮, 隻怕還沒那麽快修繕完成。
今歲也絲毫不減這天象之威。
鮑鴻自北郭民宅最少的方向來的, 也已見到了好一派蕭瑟景象,這讓他不由在心中打了個哆嗦。
也不曉得今年冬日又會凍死多少人。
若是霜凍減產,隻怕明年又不好過。
他離開樂平的時候, 為明年種植薯蕷而留出的山地溝渠已經盡數完工,宿麥, 也就是冬季種植的麥子也已經播種在了平地之上。
那些個黑山賊在完成了修建祀廟和薯蕷倉庫後, 又在喬琰的指派下也繼續開始在縣城之外, 山嶺之下的區域,修建越冬的房子。
雖然對待這些個黑山賊俘虜並不至於有什麽分田分房的舉動,這些個越冬的房子裏也得擠上不少人,那樂平地界上更遠不如漢闕壯美華麗,但不知道為何,鮑鴻反倒覺得樂平更顯有條不紊些。
但此刻可不是思考這個的時候。
轀輬車行路加之黃屋左纛的三公送葬規模,注定了他這位護衛之人在返回京城的時候需得麵見天子,將個中情況一一說明。
他也不得不收拾心情,先行麵見天子,順帶將喬琰讓他轉交的匣子和奏表都送到劉宏的麵前。
鮑鴻踏足宮室大殿之時,心中不免忐忑。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宮室之中炭火燒得旺盛,讓他從外間的寒凍環境中忽而入內,隻覺背脊發熱,那點兒忐忑的打擺也就暫且消停了。
他小心地抬眸朝著劉宏看去,將手中的盒子和奏表都交給了張讓,由他轉交到了劉宏麵前。
因並非是正式場合的朝見,這位天子並未身著朝服,而是裹著一層皮襖端坐上首。
不知道是不是鮑鴻的錯覺,他覺得劉宏麵容中的病氣隨著這冬日到來,而呈現出了越發嚴重的狀態。
又因為屋中炭火灼灼,映照出了一片不大健康的紅暈。
但這話可不是他敢說的,固然人人都知道大漢天子到了今朝多不長命,也不能真在劉宏的麵前說出來。
他隻能沉默地垂頭等待劉宏當先開口問道:“喬公的祀廟以你所見如何?”
他回道:“樂平侯於兩三月前將黑山賊寇一網打盡,以黑山賊為勞工,並未耽誤樂平縣民秋收,將喬公祀廟完工後,又有蔡伯喈為廟題字立碑,以臣看來此廟質樸大氣,正可彰顯陛下對喬公厚愛。”
“如此便好。”劉宏語氣淡淡,“這黑山賊倒也好用。”
喬琰此前擊敗黑山賊後,跟那三位太守是搞了一出忽悠騙糧的謀算,在寫給劉宏的奏表中卻也如實地將情形給上報了。
改元中平後的大赦天下中,從事過黃巾活動的減罪力度有限,她繼續將人約束在自己的領地內,算起來也並不能算是管轄僭越。
何況周遭三郡都對這批人的去向格外糾結,能讓他們被圈在樂平這裏,也著實是個合適的處置之法。
隻是這樣一來,樂平之地便平白多出了九千人……
要知喬琰得封萬戶多少還有些機緣巧合,作為天子的劉宏未必樂於見到她的地盤上人口發展壯大。
但這種微妙的心思,他是不可能同鮑鴻說的,隻是又問道:“我聽說太尉的孫兒也還留在那地方?”
此前約莫在八月初的時候,太尉府派來的人抵達了樂平。
按照楊賜在讓人帶來的信中所說,在見到楊修留下的書信後,他本想當即將孫兒帶回,但想到此前楊修因要和喬琰相爭而在鼎中觀前的表現,又覺得大約讓他吃些苦頭也好。
便幹脆讓家臣晚上了一月再找來樂平。
抵達樂平的楊氏家臣處在的正好是喬琰鏟除黑山賊之前的時間點,彼時的楊修還在忙著釀酒。
太尉府的小公子幹點什麽不好非要釀酒,在這位來使的眼裏著實是不務正業!
再加上外有賊患,讓他更是巴不得當場就將楊修給打暈了帶走。
即便後來證明了喬琰有鏟除賊寇的本事,也讓楊修從釀酒改成“寫兒歌”,也著實沒能讓他覺得好到哪裏去。
但楊修鐵了心不回,甚至為了防止他把人打包帶走,直接揚言,他若是有辦法將他一路打暈到洛陽也行,若不能,總歸是要被他找到機會跑回來的。
鮑鴻一想到彼時那個雞飛狗跳的場麵便覺得好笑,但這種情緒他總不能表露出來,回道:“楊小郎君大約是因為此前並未離開過洛陽,故而想在外麵多玩上兩年。”
“那就讓他留著吧。”劉宏漫不經心地回道。
不知道為什麽,鮑鴻竟覺得劉宏在說這話的時候語氣還有些輕快,仿佛樂於見到弘農楊氏未來的繼承人做出這等離經叛道的行為。
但還不等他本就不太靈活的頭腦想出個所以然來,就見劉宏將手伸向了喬琰送來的盒子。
他又重新提起了心。
他眼見劉宏從那頗為樸素的盒子裏取出的是個小盒子,在盒子周遭有一圈特殊的蠟封,其中似還摻雜著什麽別的東西。
在劉宏身邊的近侍上手拆解的時候,竟發覺它的粘性要比尋常蠟封更強一些。
但想來既是敬呈天子之物,有些特殊也實屬平常。
不過奇怪的是,將這盒子拆開後,在其中裝著的居然不是什麽珠玉名器,而是一塊塊花形的糕點。
大盒中附著的絹帛內書寫,此物乃是以薯蕷、黃精、蜂蜜和黍米製成的,在食用之前需先重新蒸熱。
如今在南方的糕點中的確已經有了米糕的概念,但在洛陽中廣為流傳的點心,依然更傾向於米團上加以點綴的性質,喬琰所送來的薯蕷糕點表象細膩,讓劉宏不由來了幾分興趣。
在由禦膳房核驗蒸熱後,這裝置於碧托盤之上,色澤鵝黃的糕點更是讓人望之喜歡。
劉宏將其中一塊送入了口中,隻覺這糕點入口清甜香糯,比起他格外喜歡的胡餅口味尤勝。
薯蕷本身的味道有些寡淡,但黍米,也就是北方常見的小黃米在磨粉製麵後卻給其添加了幾分甜味,再加上蜂蜜的調和味道,也就成了劉宏此刻品嚐到的樣子。
十月就已經開始的低溫環境,加上半真空蠟封的環境,又讓這種並不算太長途的運輸成為了可能。
二次蒸熟的口感破壞顯然比不上劉宏對新鮮事物的新奇感。
也大約是因為品嚐到甜食到底會讓人心情大好,再加上方才還看了個太尉府的笑話,劉宏在拿過一旁喬琰寫來的奏表之時,已少了幾分此前湧起的不悅情緒。
在看清這奏表中的話的時候,他將這種情緒又往深處壓了壓。
這奏表……
嗬,與其說是奏表,還不如說是她的美食研究記錄。
用通俗些的說法,喬琰在其中寫的是,她自從到了封地,便發覺此地和她此前所居住的兗州大不相同,比如說她準備嚐試一番人工栽培的薯蕷,就要比兗州地界上生長的更長一些。
因為鐵棍山藥這種特殊的生長環境,令其也要比其他同類質地更糯更實,若隻用來作為煲湯材料未免可惜了,於是相繼誕生了各種花樣的糕點。
在這數行文字中將一副頗有孩子氣的研究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宏前些時日還將喬琰寫的那州牧封建製給翻出來看,此時不免有種對比之下的恍惚,怎麽看怎麽覺得這兩者不像是一個人寫出來的。
但想想喬琰的年齡,又覺得也並無什麽問題。
不過喬琰的想法到底是要比之尋常這年紀的孩子想得多,她又說,在製作此糕點的時候她用到了薯蕷和黃精,這二者都是補虛益氣的良藥,隻可惜近年來的災情讓其在山中減產不少,若非如此也合該推廣開來讓人增補壯體才是,於是也進而想到,她此前於書中見到,大亂之後大多有大疫,陛下該當多多體察才是。
當然在此之前,為君者也當保重身體,故而將此糕點獻上。
大疫……
劉宏忍不住捏了捏眉心。
光和五年才發生過一次大疫,若非是這一次大疫的爆發,那黃巾道隻怕也沒有能有條件得到最後一把聲望的推動。
但也正如喬琰所說,戰爭之後往往有大疫,各地的黃巾平亂必定造成死傷,而這些亂象之中的任何一處若是未能經由妥善的處置,必定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難保不會在明年再來一次。
但他又能做什麽?他都已經讓常侍、中謁者巡行贈送醫藥了。
這奏章裏的提醒歸根到底也不過是一紙空談而已。
他並未意識到,因這句對疫症的提醒,他暫時先將喬琰收容了黑山賊人口的事情擱置在了腦後。
他隻想著,在他在位期間已經發生了四次大疫,若是又要出現第五次,可難免是一件麻煩事。
蔡邕此前就因為連年災禍和大疫寫奏表陳說,災異的出現乃是因為上位者未曾做好選賢舉能的事情,更不該任用宦官勢力,但若真如他所說,他又該當用什麽人?
這麽一看蔡邕留在樂平未嚐不是一件好事,起碼他總沒法子上奏到自己麵前來了,就算拿起筆杆子寫了什麽,也大概率沒有辦法在京城之中傳開來。
於這種半是煩悶半是慶幸的情緒中,他的目光下意識地從喬琰遞上來的奏表上挪開,落到了一旁的木匣子上。
這以蠟封口的方式,加上那盒子去除了蠟封後也並不那麽容易打開的特殊表現,讓裏麵原本應當在數日內便該當有些敗壞的食物在呈遞到他麵前後還是幾乎原樣,還頗有些意思。
他指了指此物朝著鮑鴻問道:“此物有無可能用在這軍糧食蔬的運送上?”
他這話一出當即就見鮑鴻幾乎難以遏製地露出了個震驚的表情。
劉宏或許想著的是還要給那些個將士改善改善夥食,總吃那幹糧烤餅多少有些單調,但——
“陛下,這蠟封價格實在昂貴,又哪裏是能推而廣之的!”
讀書人為何難得,還不是因為若想要挑燈夜讀,便得點燈點蠟,這可是一筆數量不小的開銷。
喬琰能有這個條件將蠟燒融後作為封口之物,劉宏也自然可以,但放在這種本就需要節省錢財的事情上,聽來就很沒有可行性。
喬琰可不知道劉宏居然在此時給出了個頗有“何不食肉糜”想法的問題,有程立和戲誌才一道幫忙揣度在奏表中的話該當如何說,她自覺自己也大致能將收容黑山賊的影響降到最低了。
她早在秋收時節就已經忙起了下一階段的事情,現在正處在關鍵時候,也沒有這個多餘的心力去管劉宏的反應。
京城之中落雪,這樂平縣也難有避免地在前陣子就表現出了降溫的跡象。
就算四麵環山的環境中,多少能依靠著地勢擋風而讓氣溫顯得和暖不少,也並不能改變小冰河時期的無差別攻擊。
而嚴寒,實在是一項絲毫不比大疫影響小的殺人刀。
縱然有為數不少的糧食存儲在樂平的庫房中,好用的黑山勞改隊也在縣中準備了柴火,但現如今防寒之物匱乏,依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除卻在記載中出現於帝王朝服中的少量棉,在如今這時代棉花的種植和紡織遠沒在中原推廣開來,她就算是知道此物的防寒效果甚好,也顯然並不能橫空把東西給變出來。
貿然說什麽要往南下走一趟尋找東西,在交通並不便捷、且時人多覺南方為蠻夷之地的情況下,顯然也並不是個合適的決斷。
棉,就顯然是一個排除選項了。
喬琰緊跟著想到的,是雞鴨的絨毛。
可想想都知道,在糧食饑荒麵前,又何來多餘的糧食來馴養雞鴨,就算真有的話,也顯然不足以製作成防寒的衣物。
喬琰頭疼得要死。
要知道現在可不是能大肆以炭火取暖的時候,物理防寒才是首要的手段。
也正是在此時她從陸苑這裏聽到了個有意思的消息。
她說自蔡倫改良造紙術以來,因紙張保存不易,如今大多還是用的竹簡,但有條件用紙張的家中仆從,倘若有穿不起冬日皮襖的,往往會用主家不用的廢棄紙張,作為填塞在布料之中的防寒之物。
紙張輕薄,以紙防寒聽來多少有些荒謬,但對於如今的禦寒手段有限的人來說,卻也未嚐不是一種選擇。
要知道改良後的造紙術所用的材料大多低廉,對急需多添一層保命之物的人來說,無疑有可行性。
有了那些人開了頭後,民間也有嚐試做出類似操作來防寒的。
也或許這不能叫做紙,更像是樹皮纖維的疊加。
在意識到這一種選擇後,喬琰當即下令,讓人從山中尋找一種樹,名為楮樹。
這同樣是一種會生長在山西境內的植物,偌大一座太行山脈,其中絕不可能連一片楮樹林都找不出來。
為何要找楮樹?
因為此樹的樹皮纖維含量極高,足能支撐起這防寒的需求,這也正是後世為何會出現楮樹皮所做的紙裘。
以喬琰如今的條件還無法達成製作楮皮紙的條件,但先將楮樹皮纖維壓成衣衫所需的一層,度過這個冬日,卻無疑是有可操作餘地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此前活躍於太行山中的黑山賊何止是告知了她最近的楮樹位置,還在開采樹皮的時候為她帶回來了兩件附帶的東西。
一件便是加入到那薯蕷糕點之中的黃精。
一件便是楮樹具有漿糊性質的樹汁,被喬琰加入到了那木盒的蠟封之中。
在鮑鴻抵達京城的時候,正好也是樂平第一件粗糙版本的楮皮衣問世的時候。
因年歲尚小,說話尚可以百無禁忌的蔡昭姬看著喬琰手捧那楮皮衣的欣喜神情,小聲問出了一個靈魂問題:“如此說來,喬侯所贈陛下之物……豈不——”
“豈不是隻是個邊角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