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067(二更+5w營養液加更) 一百……
字數:15041 加入書籤
崔烈忽然體會到了上一個被劉宏找茬的袁隗, 當時到底是個什麽感受。
他們上朝的時間確實挺早,但如今這八月的天氣,冬季延長後被侵吞掉的熱氣, 好像都在這夏日被盡數返還了回來, 先前的朝會上奏,也已經讓時間被拖到了日出之後,以至於他此時隻覺得自己後背滲出了一層汗。
他又不敢當廷對著陛下說, 這問題接著讓袁氏解釋就挺好的,沒必要問他這個局外人。
但這種話,他肯定是不能說的。
這讓他不得不瘋狂轉動起了腦筋。
他得自救……
最好還能將先前那個“放棄涼州”的說法造成的負麵影響也給洗脫下去。
甚至於他的壞名聲可不隻是放棄涼州這一檔子事。
劉宏覺得他對於崔烈是個必要時候的“選擇”,但單從崔烈的視角看並不是這麽回事。
因為他的司徒位置——
是買來的。
他這人吧,祖父是漢朝出了名的文學家, 他自己也頗為爭氣,早年間就混到了冀州名士的位置上, 先做了太守, 又做了廷尉。
然後他便琢磨著,既然三公也標價出售了,豈不是也能買來過過癮。
但是劉宏標價的一千萬錢稍微有一點多, 於是他又幹了個騷操作。
他通過劉宏的傅母程夫人,走通關係後隻花了五百萬錢就當上了這個司徒,打了個對折。
劉宏滿意地把一個有金字招牌的“冀州名士”, 放在了原本袁隗坐著的地方, 雖然有些遺憾少收了五百萬錢,但總的來說損失不大。
可崔烈就有點麻煩了。
一個月前他問兒子崔鈞,也就是崔州平,說現在別人是怎麽看他的。
崔州平這人未來能跟諸葛亮混一起,可想而知是個什麽脾氣。
他才不給自己的老父親留臉麵, 當即就說你現在這個情況,“論者嫌其銅臭”,氣得崔烈拔出拐杖就要揍兒子。
這件事也無疑給他造成了相當大的心理陰影。
既然先是通過不太正當的途徑得到了三公的官職,又說出了個不合適的論調,那他這時候的回答就很重要了。
成了,或許能夠洗脫掉身上的罵名,不成,他差不多就可以準備準備赴死以全聲名了。
崔烈深吸了一口氣,自覺自己已經從劉宏的話中聽出了幾分傾向性來,於是回道:“臣以為,二人均無罪,錯在將其置於一地。”
見劉宏示意他繼續說下去,崔烈說道:“樂平侯,喬公祖之孫也。昔年周仲饗為豫州刺史時,喬公祖為梁國小縣功曹,尚敢攔路請除羊昌,不顧大將軍梁冀之勢,押解羊昌入洛問罪,故可稱剛直之士也,樂平侯有其祖遺風,慷慨激昂行事,實屬尋常。”
崔烈借著持笏的動作,小心地抹了一把冷汗。
要不是劉宏居然怪責的是張懿“被”喬琰給綁票,而不是怪喬琰去挾持刺史,崔烈還是挺想說這孩子作風不對的。
但有劉宏這個無形中的暗示在——
還是說她有喬玄的遺風算了。
說起來他也沒說錯,喬玄在大將軍梁冀還能一手遮天的時候,居然敢將他所包庇的羊昌調查罪狀,檻車入洛,簡直是個鐵血手腕且頭鐵的人物。
那說起來喬琰也是這麽個行事方式著實……著實不奇怪。
他繼續說道:“張子泰,清談中庸之士也。於陳國相任上以道德教化為重,料來袁公所願,也正是他以此等行事促成南匈奴安居並州。”
劉宏沒將袁紹和張懿往來的書信拿出來——以他對喬琰還存著幾分打壓意願的情況下,他也不會將這種決定性的證據拿出來——因而崔烈隻以為張懿是沒做成實事的情況下被喬琰奪權,想了想還是給他找出了一點美化的說法來。
崔烈說到這裏的時候,又小心地朝著劉宏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發覺他並未對這兩句話報以什麽不滿,稍鬆了一口氣。
他便跟著總結道:“樂平侯為烈性跅弛之士,張子泰為行事井然之輩,二者一在秩序之外,一在秩序之中,必定相衝。今日之事,不過性情使然而已。”
“樂平侯所為在國在民,張子泰也無過錯可言,既並州蝗災已解,陛下實不必為此生怒。”
崔烈自覺自己這稍有些偏向於喬琰的話,應當和劉宏要聽的相差無幾。
他這話也明顯兩方都沒得罪。
說來,劉宏的這種傾向很好解釋。
涼州久久不克,在這蝗災當頭之時勞損人力,也沒讓天子改變將出征軍士撤回的打算,更是決意不放棄涼州,可見自黃巾之亂後,陛下格外喜歡這等剛直進取之輩。
隻因一旦天下有變,這樣的人當即便可成為督軍將領。
所以樂平侯是要保的。
但她此番做得太出格了些,甚至超過了喬玄所做之事的程度,陛下大約也還是得稍稍打壓幾分才是。
果然劉宏緊跟著便冷聲問道:“以崔司徒所言,一州刺史不盡其職,可稱為清談德化,一方縣侯不尊法紀,挾掠刺史,可稱威振火耀?”
崔烈連忙回道:“臣並非此意,罰自是要罰的,隻是樂平侯既有憂民之心,平亂之才,若真將其下廷獄,未免有損並州民心,張子泰隻是無為,卻非無德,若除職革辦,恐傷士人倒向陛下之心。故而罰必慎重。”
他話音剛落就聽到袁基跟著說道:“臣亦以為如此。”
得了袁基的支持,崔烈總算多了幾分膽魄,也稍稍挺起了胸膛。
不過以旁觀的太尉張延看來,這兩個人說出這話的重點不同。
崔烈的目的在於遵循著陛下的想法,將喬琰從這挾持刺史的罪名中撈出來,而袁基則是出於袁氏子弟的想法,將張懿給撈出來。
他默不作聲地繼續當個看客,也順便打量了一番劉宏的神情,隻覺得這位陛下在權術製衡之道上越發有了成熟老到的手段。
可他怎麽想都覺得,這好像並非是個長久之道。
可惜這種事情不是他該說的,或許下一次出現什麽天災的時候他就要成為個擋箭牌,被擼下馬去。
現在的朝堂平衡,也不是他應該插話的。
他隻是聽著劉宏在此時問道:“那以兩位愛卿所見,朕應當如何處置這兩人?”
聞聽劉宏此言,袁基當先回道:“樂平侯劫持太守之舉不可令人效仿,然她年歲尚小,該當減免懲處。”
袁基剛開了口就發覺那崔烈朝著他投來了個感謝的眼神,顯然是要多謝他當先來回答這個問題。
可這是袁基能選擇先後回答順序的嗎?
歸根到底,劉宏在問詢崔烈的時候,其實也隻是給他看一個態度而已。
張懿屬於袁氏門生,現在犯下了過錯,那麽對喬琰的罪責給出開脫的說法,其實也是在維護袁氏的體麵名聲。
若讓這朝堂之上的其他人來回答,必定要斥責喬琰一句行止無端。
可這句話,誰都能說,唯獨他袁基不能說。
即便他心中覺得此事算是袁紹惹出來的麻煩,也必須出於世家本為一家的想法,先將其掃平下去。
他繼續說道:“以臣愚見,不若將樂平侯禁足三兩年,給其指一禮法名師,令其自此後規範行事。樂平侯天資縱橫,遇蝗災之害也能力挽狂瀾,實為大漢棟梁,謹慎教化便是。”
“至於張子泰——”
袁基心中忖度了一番後回道:“並州虎狼之地,以其文典之才不宜長居此處,不若將其撤職刺史,給一中原州郡太守位置繼續磨礪。”
此前是袁氏將其托了一把,現在將其重新放回原本該去的位置,隻怕也正合適陛下的心意。
在聽得劉宏沉吟片刻回了個“可”字後,袁基意識到自己做對了。
這句話也隻能從他們袁氏的口中說出來,才能確保這場縣侯奪權太守的事情,不會引發更大的波瀾。
但也更能讓劉宏因張懿的無能所生出的憤怒,絕不會波及到他們袁氏身上。
而有了這個開頭,隨後的安排也就好定得多了。
不過在這樁事裏還有個麻煩事。
劉宏環顧一周,又問道:“並州方遭逢蝗災之難,不可無刺史督查,以各位愛卿看來,何人堪配為並州刺史?”
既然要將張懿撤職,尋個平穩地方去做太守,更符合他本身的能力,那麽誰來做這個接任之人呢?
如黃琬這般的人才不多見,資曆和年歲足夠的人也大多在其原本合適的位置上,貿然調任多有不妥。
但總還是要有人出來給劉宏一個答案的,總不能個個都安靜站在這裏。
崔烈想了想決定開口。
先前的問題令人失措,但這個關於並州刺史選什麽人的問題,他卻覺得還是相對好回答的。
而且這也未嚐不是個讓他洗脫名聲的好機會。
他沉聲答道:“臣有話想說。”
在劉宏準允之後他說道:“先時傅南容言,涼州不可棄,令臣聽來振聾發聵,已知先前意圖讓大漢自斷臂膀的舉動實屬不該。故而此時不得不說,涼州不可棄,並州亦不可棄,此為頭等要務。”
雖然說這種明擺著是在給自己挽回臉麵的事情,必定也會遭來一部分人的恥笑,但這話說出來肯定是要比沒說的情況要好的。
崔烈一邊給自己找足了心裏安慰,一邊說道:“如此,這接任的並州刺史必得有雄闊督戰之心,勇據匈奴之願。”
聽聽他這話說的,現在就有骨氣多了!
崔烈對自己言辭堂堂的表現頗為滿意,又說道:“也正如先前袁太仆所說,對樂平侯需得以德行名士教化,責令其改正言行,若是安排一名士前往,樂平區區小地而已,難免有些不妥,倒不若這並州刺史可兼任此事。”
“臣以為,所選的並州刺史該當兼具二者。”
然而讓崔烈萬萬沒想到的是,他下一刻便聽到劉宏說道:“那便由愛卿去吧。”
“……?”崔烈緩緩地抬起了頭。
他比先前被劉宏點名發表意見的時候還要茫然得多。
眼見他這等表現,劉宏語氣淡淡地問道:“君非德行教化之才?”
崔烈也不能說自己不算。
他這最令人詬病的事情就是花錢買官,但偏偏買官這件事是由劉宏折騰出來的,若是說此事不合適,也就無疑是在說,劉宏這位帝王的決策失當。
以他那家學傳承,加上他兒子崔鈞剛舉為孝廉的情況,他也同樣不能否認這一點。
“君非誓抗匈奴之人?”劉宏又問道。
崔烈同樣不能否認這個問題。
他恨不得拍自己一巴掌,怪自己為什麽要說話說得這麽快,現在好了,他先自己說了傅燮的話將他給罵醒了,這麽一來,他再說自己沒這個膽子對上匈奴,便是個欺君之罪。
既然這兩者都不能反駁,那也就是默認了,自然很符合他先前建議的條件。
照這麽說來,劉宏覺得他可以擔任並州刺史,也並不是一件隨便說說的話。
但這個刺史的位置……
從司徒到刺史這是降級啊!
崔烈心中鬱卒難當,可他又忍不住想到自己在抄起拐杖想要揍兒子一頓的時候,他那好兒子所說的話。
除卻那句他並不知道會流傳後世的“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名言之外,崔鈞還說過,以前別人提到他崔烈都說的是他有三公之才,然而在他選擇買官成為三公之後,天下人又不這麽覺得了,正是所謂“天下失望”。
若是他先回去做了個並州刺史,在任上做出些貢獻來,豈不是也能重新證明他確實是有這個本事?
崔烈心中飛速思量,最終成了他朝著劉宏拱手所回的一句“臣領命。”
隻是當朝會散去的時候,崔烈還是不免在心中長歎——
他的五百萬錢啊!
花了整整五百萬錢,卻在這三公的位置上才不過坐了不到半年就被撤職了下來,這都叫個什麽事!
何況並州刺史,可著實是個不那麽好做的職位。
他此後一來要跟那些個胡人打交道,二來還得如袁基所建議的那樣去教學喬琰這個刺頭。
他連自己兒子都說不過,真的說得過那個膽敢關押刺史,霸占職權,還得到過許子將“雛鳳清聲”評價的喬琰嗎?
崔烈在心中生出了幾分疑慮,又努力讓自己將此事暫時忘記。
總歸這些個麻煩都得等到抵達了並州再說。
而比起崔烈的鬱悶萬分,劉宏就無疑要舒坦得多了。
在他看來,將崔烈指派到並州刺史的位置上,既是對喬琰的警告,也是對喬琰的放縱。
何為警告?
博陵崔氏,累世名門,崔烈更是冀州名士,如此一來,喬琰這等劍走偏鋒之路可以針對此前聲名不盛的張懿,卻絕不能用同等辦法對付崔烈。
加之崔烈領了個監管樂平侯的職責,在身份地位上也有了穩壓住喬琰的意思,縱然沒有到真讓拜個師父的程度,約束其言行總是能做得到的。
何又為放縱?
崔烈此人與蔡邕相仿,可為名士不可為重臣,雖然前者是因為能力,後者是因為跟同僚之間的關係,但歸根到底,崔烈不適合當司徒,也不適合當並州刺史!
那麽就讓他看看,他這位以請罪書和給自己取字來闡明心跡的孤臣,能做到哪一步吧!
但這種盤算,自不必跟誰言明。
在他聽到張讓小心問及為何要令崔烈去接任並州刺史位置,不明天子心意的時候,劉宏一邊看著眼前令宮人假扮作外頭街市樣子的場麵),一邊回道:“三公值一千萬錢,崔威考隻交五百萬錢,時間折半而已。”
饒是張讓早知道劉宏在有些時候想法與常人不同,此時聽到這個答案還是不免呆滯了一瞬。
現如今在三公位置上的的確大多做不滿一年就被撤職調換,按照這個邏輯來說,崔烈隻交了一半的錢,所以也在職一半的時間也確實沒什麽問題。
何況這樣一來,重新空缺出來的司徒位置也就可以繼續拿出來兜售。
張讓聽說曹騰養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有意購買個三公位置。
他也的確有這個財力。
雖說他好像更屬意太尉的位置,但能有個司徒做做,說不定還能便宜些,他肯定也是樂意的。
對劉宏而言,這便又是一筆新的錢財進賬。
張讓想清楚了這一點,險些想倒抽一口冷氣。
可還不等張讓對劉宏這種精打細算的謀劃做出什麽評價,又見這先前就給自己換上了商賈衣服的天子,牽著頭頂冠冕的獵犬,大搖大擺地走入了這佯裝而出的街市上,分明已是不想再過問朝堂之事的樣子。
總歸他今日對朝堂的安排已畢,正是他該當享樂的時候了。
——這便是劉宏此時的想法。
那頭頂官帽的獵犬仿佛也頗得其主的氣勢,在行動之間比那些個公卿大臣還要顯得昂首挺胸。
劉宏對其大為滿意,轉頭又見兩個小黃門互相毆打了起來,表演的正是街上的行人與商賈之間,因價格談不攏而動起手來的景象。
他朗聲一笑,將腰間的玉佩朝著其中一個攤位上拋了過去,將攤位上的酒壺給拿了過來。
這些個蝗災事項,且等他醉罷再說吧!
喬琰此時無從得知劉宏的諸多舉動。
但這種未知並不意味著需要有所失態。
既已送出了那封並州蝗災情形的奏報和那封請罪書,她該做的事情已經都做完了,也著實沒什麽好擔心的。
此前的封侯一事,加之因州牧封建論而跟劉宏的正麵交鋒,足以讓她確認,劉宏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物。
在他行事之中貫徹始終的平衡和掌權二字,對於世家勢力已成,或者是處在士人領袖立場上的人看來,著實不是什麽好事,可對於喬琰這等遊離在外的存在——
卻恰恰是一出最好用的籌碼。
並州的急雨過後,她在晉陽城裏又待了七八日,而後,在依然讓人限製著張懿和太原郡太守自由的情況下,自己領著典韋一道返回了樂平。
誰讓這八月中旬,正是北方的秋收時節。
自北山過境,眼見闊別一月有餘的樂平縣出現在她的麵前,饒是喬琰已在晉陽周遭見到了田野中麥田金黃的景象,可現如今見到的場麵所屬的地方叫做樂平,她還是不由心中油然而生了幾分成就感。
這是她的領地。
今年比之去歲她初到樂平的第一年,郊野農田也更有一派豐收景象。
蝗災的來襲,雖然難免在有些葉片上留下痕跡,但因其快速撲滅,並未讓這種災害的惡果延續到豐收上來。
喬琰牽著馬緩步而行於田壟之上,正見縣民於田中來回忙碌。
當今時節的小麥畝產不過百斤出頭,很難見到後世那等顆粒飽滿到壓彎了莖稈的樣子,但當戶均五十畝的農田連綿成一片,連帶著秋收之色也層疊鋪展成長卷的時候,倒也毫不影響這視覺上的震撼。
唯獨特殊的大概是間隔了一段距離出現的草廬。
此前為了防止放火波及到農田,在草廬的周遭還是一片空空蕩蕩的,隻不過是因為落了雨,先前或許有飛鳥帶著草籽掠過,讓那些地方生出了一些頑固的雜草。
喬琰朝著那些地方看去也頗覺有趣。
在不必以燃火之法吸引周遭蝗蟲後,樂平縣中對這些個草廬感念有加的縣民,將家中多餘的粗布拚拚湊湊地做成了裝飾,掛在了草廬之外。
以至於從遠處看去,倒是有些花裏胡哨的樣子。
好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可以算是身著百家布了。
喬琰想到這裏不覺一笑,也正是在此時,一個年不過五六歲的女童從一旁的麥田中鑽了出來,剛要爬上田壟,忽然對上了她的視線。
這孩子倒也不怕生,看了看喬琰和她牽著的馬兒,以及她身後活像是個鐵塔的典韋後,忽然轉頭高聲喊道:“君侯回來啦!”
還不等喬琰讓她小聲些,別這麽一副和歡迎凱旋戰士沒兩樣的表情,下一刻她就聽到——
因這孩子的一聲呼喊,在連綿的麥田之上,一聲接著一聲仿佛是在傳遞一樣的“君侯回來了”,一直朝著縣城的方向擴散而去。
這實在是一種很奇怪的聲音。
像是遵循著浪潮推進的規則,又混雜了麥田的搖曳聲響,形成了一種特殊且此起彼伏的韻律。
直到在喬琰的耳中都已經隻能聽到幾聲依稀可辨的聲音。
也明明隻是五個字而已,她卻無端覺得自己的眼睛有些發酸。
這好像是一種太過隆重的歡迎儀式。
從情理上而言,喬琰能理解這樣的行為。
隻因對這個時代的黔首來說,能讓他們吃飽飯的人便實打實可算是個明君。
隻可惜大多數時候,這種異常樸素的目標也很難達成。
那麽喬琰在樂平所做的種種,就著實是對他們有活命之恩了。
但當她親身經曆這種濃烈而樸實的感激之時,她也不免想到了一些別的東西。
她此前跟徐福說,對弱者懷有憐憫之心的前提是自己是個強者,而她彼時還不是。
現在的她可以算嗎?
喬琰自己也不知道。
她心中思緒輾轉,難免有些忽略眼前,等她低頭一看的時候,那女童的膽量好像就是喊出那第一聲而已,現在又已經鑽入了麥田中跑了個沒影。
這讓喬琰想抓這個“罪魁禍首”問問收成的情況都做不到。
不過或許她是不必去抓個什麽人了。
因這浪潮一般快速傳遞到縣城方向的消息,她才又往前走出了一段,就看到自縣衙方向和遠處影綽可見的山田方向,都各自有幾匹奔馬朝著她所在的方向而來,等到行抵近處,分明是一個個熟人。
好在這些人騎乘的馬匹之間到底還有那麽點優劣之分,總不至於在田埂上就互相撞個正著。
先到的先下馬往旁邊站一站,後到的早點刹車。
但在他們一個個下馬之後喬琰朝著他們掃了眼,怎麽看怎麽覺得這場麵比起那草廬穿著百家衣還要滑稽得多。
“你們這算是個什麽情況,等著我檢閱?”喬琰挑了挑眉頭,“何必露出這麽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狀態。”
以免讓樂平牽扯入內,她連樂平侯所屬的家臣都沒帶去晉陽,以戲誌才和程立二人對她想法的揣度判斷,也足以做到將其他人都攔截在樂平縣內。
除卻跟著她直接出行的那一批人之外,也就隻有戲誌才因為領的是喬琰拍板的俸祿,而沒有具體的職位,更還因為此前未到八月沒有落戶戶籍,才能無所顧忌地前來。
一聽她這話,就連在喬琰看來一向穩重的秦俞都不由微紅了眼眶,“君侯何必如此冒險?”
這話也是其他人想問的。
雖然知道有典韋和褚燕隨行,從各郡政令下達的情況來看也能看出喬琰的行動順利,她也並非沒有讓人折返樂平報個平安,但沒見到人總歸是有些不同的。
也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喬琰這些時日忙於州府事務,她臉頰上都稍顯出了幾分清瘦之象。
即便這也讓她那雙眼睛更顯意興飛揚了些,更透出一股子強幹銳利的神采,看在樂平這些跟著她“起家”的人眼裏,卻無疑是太過操勞的表現。
“冒險歸冒險,能活一州之地,也未嚐不能一做。”喬琰回道,“你們也別那麽操心,事情沒你們想的那麽糟糕。”
她一邊繼續朝著縣城方向走去,一邊說道:“何況我回來可不是看你們在這裏當木樁子的,而是來看薯蕷收成的,你們要是敢用什麽想著我還沒回來找理由……”
喬琰朝著他們看了一眼,頂著這一片說不上來是什麽情緒的眼睛,她也說不出什麽重話來,語氣一拐地改了口,“那……那就明年再種吧。”
被陸苑擱在馬背上載過來的蔡昭姬直接就笑出了聲,“君侯大可以放心,你就算不說,這幾日裏有幾位可是直接睡在薯蕷田邊上的小屋裏的,就怕雨水淤積將這收成影響了。”
被她無形中點名的趙雲和徐福尷尬地別過了頭。
喬琰朝著兩人看了一眼,覺得還是給他們留點麵子算了,“那好,便去看看。”
算起來薯蕷成熟的時節乃是八月到十月。
大多數收獲的時節還是十月。
隻可惜喬琰雖然自覺,劉宏不至於因為她挾持州府的行為,就給出褫奪縣侯封號的懲罰,也覺得還是不要等洛陽使者抵達之後再進行收獲為好。
好在八月半的薯蕷也已經成熟了,倒也不至於造成什麽損失,頂多就是一點口感上的區別而已。
在這一個多月中依然在順著支架攀援的薯蕷青藤,已將整片山嶺都給覆蓋成了鬱鬱蔥蔥的一片。
喬琰一眼望去也覺得這收成差不了。
在她下達了收獲的指令後,負責種植薯蕷的黑山軍便手上裹著麻布,小心地穿梭在這山田之間,將薯蕷從田地之中挖掘出來,放入了身旁的背簍之中。
許是因為這山田土壤的肥力因此前未種作物的緣故,喬琰旁觀這薯蕷的挖掘,覺得好像長得跟她認知之中的山藥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就算稍顯纖細了幾分,總也是要比去歲從山中摘回來的種植樣本要壯碩不少。
或許會比她預估的數量高出一些來……
她心中稍有估計,也留意著這些即將落戶樂平之人的舉動。
一年的辛勞在此時收獲,即便是其中在打架的時候最粗手粗腳的家夥,也因為中耕階段養成的細致習慣,和對薯蕷產量的期待,變得說不出的小心謹慎。
要朝著左右環顧了一圈的張牛角看來,這些個大老粗著實像是在幹接生的行當。
但他一看這些人雖慎重卻也快速地進行著收獲行動,又沒了分心的念頭。
喬侯回來了,現在還是八月,這不就是那三千戶籍敲定的時候?
好嘛!現在的收成就是最後一戰!
張牛角恨不得拿出全部的氣力,拚著直接猛幹到底的氣勢,直接將所有的薯蕷都給收獲了再說。
不過著實架不住這裏有六萬畝的田地,而他們也就隻有幾千人而已。
這挖掘偏偏又是有些考驗耐心的活……
等他負責的部分盡數收獲出來的時候,他摸著自己的腰,感覺快有點不聽使喚了。
可當六萬畝山田上收獲出來的薯蕷堆積在一處的時候,著實是一副壯觀異常的畫麵。
因其生長出的形態彎曲,不便隻通過體積來估算其中的數量,在入庫囤積之前,這些經過適當晾曬的薯蕷先一批批過了秤,這才記錄在案。
隨著登記在冊的薯蕷數量累積,這周遭圍觀的縣民和黑山軍都不由發出了一聲聲驚呼之聲。
然而最後一批薯蕷稱重結束,整個場地反倒安靜了下來。
直到一個聲音忽然打破了此時的沉寂。
“喬侯!”
急奔而來的張牛角這會兒早忘了什麽戶籍的問題,在有些發黑的臉上泛著一層激動的紅暈。
“一百萬石!足有一百萬石的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