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49(一更) 定論五銖
字數:7567 加入書籤
喬琰以指尖摩挲著錢幣的表麵。
在其上隱約的凸起, 很可能並不是造幣所用的“範”,在製作的時候出現了什麽不規則的形態,而是“五銖”二字的圖樣。
隻不過在漢末時期的造幣技術, 各方勢力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在以範鑄錢的時候,產生了文字不清的結果。
恰如東吳出土的墓葬之中, 真正屬於吳國本土的錢幣少之又少——
董卓如今所掌握的勢力,也顯然是在製作錢幣上沒什麽本事!
但凡換個人處在董卓的位置上,都該當知道, 經濟這種東西和民生切實相關, 絕不能輕碰。
這種小錢的發行所帶來的弊病簡直不必多提!
規範的五銖錢雖然因為各地銅礦的質量品類不同, 還會出現紫紺錢這樣的變種, 可要知道,發行五銖錢,歸根到底也是一種規範貨幣體係、減少私人鑄造錢幣的手段。
但小錢劣等量輕, 一旦大批量地投入市場之中,又通過兵力強製的手段以小錢自名的“五銖”去置換真正量足的五銖錢, 長安縱然沒遭到董卓的劫掠之禍,也遲早會因為小錢貶值、物價飛漲的通貨膨脹, 陷入可怕的局麵之中。
喬琰一麵慶幸於董卓此舉, 是又給她增添了一個聲討的理由, 一麵又不免為長安此時的情況感到憂心。
以盧植的剛烈,若非如今還有個保住劉協性命的理由,他絕不會屈身事董。
那麽眼下讓民生更趨於多艱的局麵, 他恐怕是忍不住要開口駁斥的。
董卓現在還需要以盧植等人的存在,來證明自己手中的劉協乃是大漢正統,可誰知道明日又會如何呢?
“君侯在想盧公等人的安危, 和鄴城那邊收到鑄造小錢消息之後的應對?”戲誌才問道。
“不完全是。”喬琰搖了搖頭,“前者著急也沒用,而後者……董卓鑄小錢,以天子之名發行,在早期必然可以讓自己聚斂起一批財貨,但歸根到底乃是暴行,鄴城那頭隻要以不變應萬變就是贏了。”
袁紹因領青州牧和護駕建都於鄴城的功勞,手下也聚斂起了一批謀士。
創業早期,這些人還遠不到爭功爭派係的地步,正確的建議還是能給得出來的。
若袁紹也因為軍糧不夠充足,想出什麽建議劉辯也另建起個貨幣體係的想法,十之八九還是能被勸回來的。
她繼續說道:“我是在想,董卓的小錢一造,也便等同於是告訴民眾,隻要手中握有兵權,就可以換來更多的鑄幣之銅,何止是關中,天下居民也必定覺得錢幣不可信。一旦再有戰事或天災……”
戲誌才的表情也不由肅然了起來,接話道:“布帛鹽穀之類的保值之物,會成為以物易物的籌碼。”
“我們得早做準備了!”
喬琰起身在屋中往複踱步,停頓下了腳步後方才開口說道:“縑可贖死,等同於金,是早年間就有的規定,可若是真讓以物換物之風盛行,難免出現以次充好,秩序難立之景。”
譬如曹魏時期以沾濕的布帛混雜在幹布之中,以劣等粟米摻雜在好米之中,哪怕嚴刑峻法,也難以完全遏製住這些人投機倒把的心思。
而自董卓小錢帶來的粟值千金影響擴散開來,經曆了曹魏代人的努力都隻是勉強重新將五銖錢給推行起來,卻沒能將其中的弊病給徹底消除。
所以,越早劃定一個規章製度越好。
董卓小錢的出現讓她意識到,她是時候開始尋覓經濟學方麵的人才,以保並州在民生發展之餘,還能有合適的經濟體係並行。在此之前,她先定個最基本的標準。
“喬侯的意思是?”
喬琰篤定回道:“令並州境內的鑄幣官來見我,無論接下來戰局如何,我方境內的鑄幣絕不能有任何的偷工減料。此外,將仍舊遵循五銖錢的慣例告知於州中百姓,如有境內劣等鑄幣——”
“追根究底問責!”
這個“追根究底”四字,在她口中說來,自有一番決絕凜然之態,足以讓戲誌才確認,這是喬琰此時提出的底線問題。
戲誌才想了想,建議道:“既然如此,不如將先帝再拿出來當個理由用上一用吧。”
漢靈帝若是泉下有知,隻怕都要覺得自己能被氣活過來。
兩個兒子變成了這等東西對分的狀態也就算了,喬琰意圖侵占涼州要打著先帝遺詔清君側的理由,現在連堅持運行五銖錢貨幣還要打他的招牌。
天下哪有這等荒唐的事情!
偏偏他人已經死了,還是自己給出的那道詔書,也隻有被抬出來當個幌子的份。
喬琰顯然不會顧及到這位過世帝王的心情,隻是“從善如流”地采用了戲誌才的建議。
秉持大漢正統,絕不使用董卓小錢,堅決使用五銖錢——這理由簡直是堂堂正正。
以喬琰在並州的信譽和聲譽,連她都如此說了,除卻一些特殊的交易,比如她和東海麋氏的資源置換這種情況之外,平頭百姓之間的交易應當能固定在五銖錢的範疇之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喬琰就不需要麵臨問題。
以漢朝的生產力,銅礦的開采是很有限的。並州境內若隻是尋常流通,目前的銅材鑄錢還算足夠,可一旦頻起戰爭,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購置到戰略物資,這個數目就不太夠了。
有些物資也不適合讓百姓在生產富餘後傾銷於外,而要把握在州府的手中統一收購。
這就意味著,州府需要有錢。
所以她還得解決銅礦產量的麻煩。
在戲誌才離開後,她的目光落在了麵前的大漢十州地圖上。
並州的最北麵一線,也就是後世內蒙古的區域,是有銅礦分布的,但這不是銅礦資源最發達的區域。
甘肅、新疆、西藏一帶的西北邊疆,以及雲南這西南邊陲才是!
前者正是涼州和大漢境外未曾歸入國土中的不毛之地,後者則在益州的管轄之下。
而喬琰唯獨有機會在此時納入管控之下的隻有一個地方——
涼州!
遠在金城的馬騰和韓遂,正在為到來的光熹二年商討如何禦敵,卻不知道他們已經因為涼州的又一資源,而讓喬琰堅定了必須打出一場雷霆之戰的決心。
身在鄴城的袁紹同樣不知道,喬琰又一次公開地表露了對董卓的譴責,也絕不是要倒向支持劉辯的一方。
早在前往長安的使者回返到並州之前,前去鄴城送禮的麴義便已跟喬琰匯報了消息。
袁紹固然早收到了韓馥被喬琰扣押起來的消息,卻還是抱有那麽一絲期待地朝麴義做出了拉攏的舉動,更是旁敲側擊地對其表達,如若他能轉而投效於天子,起碼不會像是在並州一樣,隻是個度遼將軍麾下的校尉。
現在韓馥被喬琰扣押,麴義竟隻能起到個送粗薄之禮的作用,何不來上一出棄暗投明!
也難怪袁紹沒覺得麴義已經被喬琰給預定了。
送出自己的讀書筆記作為給一位帝王的新年歲貢,縱然在情理上無可指摘,卻也難免為天子所惡。
若這位登基還不久的天子想要表達對這份禮物的不滿,或許還因為那驃騎將軍的拉攏一事,並不會問責於喬琰,卻極有可能對送禮之人論罪。
“袁青州說,這若真是個美差,也輪不到我頭上來。”
麴義將這些情況都報與了喬琰知曉,便聽她問道:“那你是如何想的?”
他是如何想的?
涼州人慕強的習性在麴義這裏也有著十足的表現。
他往鄴城行去,本以為就算新都初立,在各項名目的陳設上會稍顯簡陋些,但皇城搬遷,料來是按照僅次於洛陽的形製而來的。
卻哪裏想到,那鄴城王都,別說是跟他見過的京師洛陽相距甚遠,就連跟晉陽相比,也少了幾分鮮活之態。
再一看天子的近衛軍,麴義更是生出了一種荒誕之感。
這哪裏像是什麽正兒八經的近衛,分明是隨同劉辯遷都於鄴的貴族子弟在這兒組了個玩鬧的陣仗!
再配上了兩老弱殘兵,當真是毫無王都禁軍氣象。
如此一看,袁青州也未免太不靠譜了。
不過麴義這個想法倒是稍微辱袁紹了一點。
他是要手握天子的大義來洗脫他在討伐董卓期間的名聲損失,又不是真要讓劉辯擁有一支縱橫鄴城的鐵騎。
真正的精銳他是絕無可能交到劉辯手裏的,也早被他以討伐青州黃巾的名義調度離開了鄴城。
但袁紹的藏拙,更堅定了麴義選擇投效於喬琰的決斷。
在喬琰問出了那句話後,他也毫不猶豫地朝著喬琰屈膝而跪:“君侯若不嫌棄,麴義願為君侯驅策!”
他也確實是有這個承諾效命的資本。
西平麴氏之中的一支,已在韓遂所占據的金城郡生活了數代,若要征戰於涼州,麴義絕對是個合格的戰將。
他與韓馥之間的關聯,大概也早在喬琰強行讓麴義一道參與討伐董卓之戰一事,而被撕扯開來了不少。
喬琰不怕這種出於“人往高處走”想法而投靠於她的部下,就像如今的呂布也未嚐不是這種心態,隻是因為喬琰所展現出的強勢和給出的誘人籌碼,才像是個被胡蘿卜勾著往前跑的驢子。
一旦她正式進取涼州,可以預見到的是,如呂布麴義這樣的人絕不會在少數。
這就是涼州並州的特色!
可那又如何!
英明的主公要做的是因勢利導,將這些人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之上,直到再也無法下車,而不是強求人人都上來就有著不可逆的忠誠。
麴義此時的效忠也讓她足以確認,改變曆史事件中出名的從一方轉投向另一方的角色,令其對後者的招攬表現出直接的拒絕,也正是她糊弄係統刷出成就的有效途徑。
喬琰伸手將麴義扶了起來,“你來看!”
麴義隨同她行到後頭的偏廳內便看到,此地的桌案上已經搭起了涼州的地形圖,在其上,各色旗幟有著各種反複插拔的痕跡,隻怕是就涼州的行軍計劃,她已經與手下的謀臣商討多時了。
其中尤其醒目的一支旗幟,正立在安定郡的高平城上。1
以麴義的作戰素養,不可能看不出喬琰的意圖,不過此時顯然不是談論此事的時候。
“張從事為涼州降將,又隻擔負著若我能勝董卓、便為我勸他叔父來降的職責,姑且可以不予評說,如今在我麾下,彥材為北地郡人,文和先生出自武威,元固先生自武都、漢陽而來,安定郡有皇甫將軍為援,唯獨缺少的,便是了解涼州腹地金城郡的人手,麴將軍若肯效力,正是補全了最後一塊。”
“涼州地形繁複,羌人部落眾多,若打無準備之仗,隻會讓並州這幾年間的發展消弭於一戰。”喬琰指著眼前這片狹長之地,在看向麴義的眼神中正是一派令他不由為之牽動的器重之意。“如今,臨戰之勢可成了。”
被人視為空缺的最後一塊拚圖,這是何其榮幸之事!
哪怕明知喬琰早先就與蓋勳承諾過,她會在今年四月發起對涼州的戰役。可當最後一項備戰準備正是他的時候,麴義這會兒哪裏還顧得上什麽韓馥。
正該為喬侯取下那韓遂的首級才是!
被人鎖定為目標的韓遂,心中不知為何升起了一分危機感。
可他又轉瞬壓下了這種想法。
皇甫嵩此時屯兵於朝那縣,距離他所在之處,還有起碼六百裏的路程。這幾年間與漢軍的交戰,料來已經足夠漢軍意識到,深入涼州境內追擊,一旦物資補給不及,又被羌族包圍,到底是多可怕的事情。
如今董卓又手握天子於長安,不得不仰賴於他和馬騰二人作為後方援助之屏障,讓他何止脫離於叛軍的身份,還可正兒八經地被人稱呼為將軍。
從董卓所在的長安,經由左馮翊通往朝那的山間穀道,同樣能留意於皇甫嵩的動靜。
所以皇甫嵩但凡有異動,他都能知曉異動。
要知道皇甫嵩也是領過左將軍之職的,現在卻是他韓遂這個左將軍安坐金城,而皇甫嵩這位早年間的左將軍,竟成了被人前後包抄的存在,許有災劫臨頭。
這可真是——
大快人心得很!
那位並州牧就更不必多說了。
他與馬騰二人在商討完了對策後都覺局勢穩妥,也早開始了慶祝之舉,這會兒他們早不糾結什麽前將軍左將軍的高下之分了,而是極有豪情地宣稱,誰若能擊潰皇甫嵩的隊伍,便去同那董卓討要車騎將軍的位置。
在這酒過巡之際,馬騰與韓遂敬了敬酒,說道:“喬並州,少年人罷了,連南匈奴都有不聽指令者,還談何進攻我涼州!”
那南匈奴的呼廚泉在子午嶺東西遊蕩之事,早被羌人散騎報與了他們知曉。
隻怕再有兩月,他們都要在新起田壟上春耕了。
韓遂笑道:“不錯!她若真能兵進涼州,我將這顆項上人頭賠給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