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153(一更) 與韓約書
字數:7420 加入書籤
這是一出擺在明麵上的陽謀。
皇甫嵩在次日從喬琰手中接過此書的時候, 就看到在這封約戰書的抬頭寫著【與韓約書】四字。
韓遂因反叛大漢被懸賞才從韓約改名為韓遂,光是這一句中拉的仇恨就不少了。
這分明是在嘲諷韓遂此人改名,也不過是欲蓋彌彰之法。
在這開頭的幾句也正點名了這個意思。
他韓遂若真是無膽之人,在被羌人裹挾之後不得不從賊, 再無回頭路可走, 那麽又何故進攻三輔, 結交羌人,自占金城,攻殺漢陽, 如今更是圖謀虛名而與董卓為伍,接下那左將軍的位置。
故而他也不必叫做韓遂了, 還是恢複本名韓約比較好,還對得起父母當年取名之念。
這個“約”字到底是要他約束己身還是恪守約定都無妨, 反正他哪一條都沒做到,是該用這個名字警醒警醒自己的。
皇甫嵩下意識地往蓋勳的方向看了一眼。
蓋勳痛斥韓遂的時候, 韓遂還沒完成那個改名的舉動,若是當時就改了名,說不定彼時也能參考這句, 再多個理由。
而在這一番促狹話說完,就是光明正大地約戰了。
喬琰列出了三條需要討伐韓遂的理由。
其一, 便是說韓遂此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料來不過勢雖窮服,兵去複動而已,有如癰疽伏疾,留滯脅下】。1
這一句說的很微妙,因為這是昔日段熲用來說服孝桓皇帝對羌人斬盡殺絕的話。
所以這也是對羌人的形容!
現在卻被喬琰幹脆地用來形容韓遂了。
言外之意, 韓遂不是被迫從羌,而是與之習性相似!
羌人反複,空耗大漢財力,永初年間的羌人平叛,花掉了二百四十億錢,永和之末又花了八十多億。
如今大漢勢衰,出不起這麽多為了壓製他們反複橫跳的錢。
所幸並州還有些餘財,那麽為鎮壓以韓遂等人為首的涼州反叛軍,她這位並州牧把兵和錢都出了也無妨!
其二,董卓挾陛下於長安,去歲的討董卓檄文中已將其罪責惡行揭露於天下,為省筆墨不予贅述。韓遂接董卓之名為左將軍,與之成犄角相護之勢,便是同為惡賊之流,正該討伐。
喬琰自己那個驃騎將軍的名號可從未用在過自稱上,而始終用的是當年劉宏給她封的並州牧與樂平侯,又有先行攻破洛陽,意圖救駕之功,在立場上也確實是比誰都站得住腳跟。
至於其三——
韓遂若存,便是告之於州府任職之官員,一旦羌人來犯,他們不必為保漢人百姓而死守城池,可不必想到羌人來犯之時“湟中諸縣,粟石萬錢,百姓死亡,不可勝數”的慘狀,隻要投身於叛賊,便可安享榮華富貴。2
何其荒謬之言!
若如此可為漢地邊陲之舊例,先帝何必在傅南容以身殉國後加其為“壯節侯”!
這便是韓遂必除的理由。
故而喬琰一奪高平,便要對韓遂發起聲討。
羌人之禍,禍在一地,韓遂之禍,禍在一朝。
若無韓遂為諸羌謀劃聯絡,其人也不過是各自為戰,區區莽夫而已。可韓遂統率諸部,助長野心,非當年段太尉之“絕其本根”策略不可為。
【並州牧喬琰,初至涼州,本該安撫縣民,重建北地、安定二地之秩序,然虺蛇枳棘於前,發塚露屍頻頻,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必斬韓遂之首,以為告誡!】
她又隨後寫道,她難道不知道韓遂是涼州的地頭蛇嗎?
自然不是。
可昔年段熲與而先零羌會戰於逢義山,曾激勵士卒說,我等離家千裏而戰,進則事成,走則盡死,唯有努力以共功名。故雖於此地人生地不熟,仍敢邀韓遂來此一戰,以全大漢之威。
段熲可為,她喬燁舒今已殺鍾羌八千人於高平,亦可為之。
侯韓遂來時,必以並州精騎良將,長矛強弩,張鏃利刃以迎。
——以上說法裏的韓遂全部替換成韓約。
韓遂看到這信差點拍了桌子。
可眼前送信使者仍在,他若真因為喬琰這一番激怒的言語便如此失態,豈不是正中了對方的下懷。
韓遂努力平複下了幾分心緒,重新端詳了一遍這封【與韓約書】,越發確定,喬琰能以如此年少之齡統領並州,與她“不拘小節”定然是分不開的。
什麽叫做她離開並州千裏為戰,人生地不熟,隻為全大漢忠義,方盡力討賊?
這話說得就好像她打這一仗有多吃虧一樣。
早在兩日前,韓遂便收到從火石寨逃亡而來的鍾羌殘部報信,高平城被攻破,城中鍾羌無一幸存,進攻高平奪城的,正是這位並州牧。
猝然收到這個消息,失去的還是連接長安與北地的重要據點,已經讓韓遂為之心驚不已。
她出兵得太快,也效率太高了!
高平這樣的堅城被攻破,城中駐紮的鍾羌遭到滅頂之災,這份戰績擺出來,再加上一個一日內破城的時間限製,未免過於醒目了。
再想到喬琰前兩年的率軍奔襲於塞外之舉,或許也正是承襲了段熲喜歡一日一夜奔行二百多裏、孤軍深入的做派。可難保她不會打出什麽且鬥且追,盡斬其寇的戰績。
不過他當然不會因為先前瞎說的什麽話,真在喬琰進攻而來的時候,將自己的頭顱奉上,而是準備請馬騰前來商討一個應對策略。
卻不料他給馬騰的聯絡信可能才送到隴西,喬琰的約戰書就已經送到他的麵前了。
還選了個在名義上是給他讓利,實際上滿是圖窮匕見之意的約戰地點。
逢義山距離高平城不到百裏,在她已駐紮於高平的情況下,若要進擊於此地別提有多容易了。可他要從所在的金城趕赴逢義山,六百多裏的路程,無疑是在勞師遠征,費力不討好!
若是喬琰再玩上一點黑心的策略,在半道上的何處令手下提前埋伏,更可以將他的疲軍之師給斬殺殆盡。
他得是瘋了才會同意以逢義山作為約戰的地點。
他朝著麵前送信的年輕人看去,冷聲問道:“昔年光武帝麾下寇子翼攻伐高平,高平城中守將高峻,令軍師皇甫文前往寇將軍大營約戰,此人出言不遜,禮數不周,為寇將軍所斬,高峻非但沒為他的軍師報仇,反而將高平城送給了寇將軍,你就不怕你也是兩軍相鬥,被斬殺的那個來使?”
對方從容不迫地回道:“韓將軍是讀書人,知曉當年之事,卻不知廉恥臉麵為何,竟敢將自己類比作威侯,豈不有鼠輩冒領之嫌。”
“你……”
“我喚你一聲韓將軍,那是因為我家君侯請你赴約一戰,為你抬些身價罷了,難道還真覺得自己配得上將軍二字不成?足下若真有膽子殺我,我還敬佩你幾分,可你隻怕也沒這個膽量!”
韓遂確實不可能殺了這個來使。
站在他麵前的少年威儀俊秀,麵色冷肅,若非年齡還小了些,與當年據守漢陽的傅燮便幾乎是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這不是傅燮之子傅幹又是誰!
在喬琰問詢營中何人敢為她去送這封約戰書的時候,傅幹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按照他給出的理由:“我父死戰殉城之時,得蒙其恩惠、信奉其高義的而羌人已覺韓遂、王國等人此舉不妥,若他隻因我送一戰書與他,便要發怒之下將我處死,更不合羌人做派。羌人強則分種,弱則附人,韓遂若殺我,便有色厲內荏之態,何能服眾!”
“若他真可算是無所顧忌,令我命喪金城,那也無妨!我投效君侯之時,並未強求君侯為我父報仇,今日君侯征討涼州,先下高平,勢若雷霆,軍威赫赫,遲早兵過葵園,劍指湟中,必能從這涼州境內將韓遂拔除,我雖死無憾。”
傅幹的這番說辭,讓原本想站出來前往送信的蓋勳,都先坐了回去。
他這一番烈性坦蕩之言,已將他就是最合適的送信人選這一事實給完全敲定了。
喬琰又何必拒絕他的自薦。
韓遂也正如傅幹所說的那麽想的。
傅燮已死的情況下,傅幹若再死在他的手中,隻怕要給他惹來非議。
他一麵效仿著羌人做派,從事奪權割據之舉,一麵又還保留著顧忌名聲的一點舊日毛病。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縱然傅幹領著喬琰送來的那封約戰書,又指著他的鼻子痛罵他乃是個往自己臉上貼金的鼠輩,他也隻能先忍下這口怨氣,轉而對這約戰一說來表示自己的態度。
他說道:“喬並州若要約戰,何必放在逢義山,要我看來,便來定西一戰豈不更好?”
傅幹冷笑道:“韓將軍何曾見過討賊之前還與那賊寇提前明言的?昔日段太尉聞羌種居於奢延澤,輕兵追逐,日夜二百裏,晨起之時擊之,君侯進攻高平正取此道。若此刻前來送信的並不是我,而是我家君侯麾下大軍,連那約戰於逢義山都不必有了。”
“韓將軍挑挑揀揀,不肯出戰,日後也不必以羌軍領袖自居。誰家領袖是這等畏縮不前,討價還價的樣子!”
不等韓遂再提出換一個地點,傅幹已拂袖離去,走前還不忘拋下了一句:“自今日起七日內,我並州軍恭候足下於逢義山。若足下不敢前來,我等也隻好逐個擊破了。”
他這句話乃是踏出了韓遂的接待場所才說出的,足以讓韓遂手底下的一部分羌人叛軍聽個明白。
韓遂在屋中端坐,臉色一變再變。
喬琰此舉正是為了借助高平之戰的勝利,以約戰的形式來將而造成對他聲望的打擊。
他能做到統率叛軍各部、擔任主將的位置上,不會看不清這一點。
可他在此時不能動。
“並州牧行軍匪夷所思,其麾下部從在攻破高平城後尤有餘力進攻火石寨,以其中殘部所言,出兵進攻之人極擅山地作戰,我隻怕那是她麾下的黑山賊或白波賊。”在馬騰前來後韓遂如是說道。
喬琰部下的人員組成,對外界來說並不是個秘密,或許也隻是她手底下幾位將領的具體本事還不那麽確定而已。
所以韓遂通過火石寨的報信確定出手襲擊之人前身乃是山賊,不是個毫無根據的判斷。
韓遂繼續說道:“若她此行不止帶著騎兵與攻城所用步卒,還帶著尤擅山地作戰的黑山白波賊,那她若要在我前去的路上製造伏擊,就太容易了。”
“與其中了她的激將法前去應戰,反而落入了她的圈套之中,還不如以逸待勞,等到她深入涼州腹地後,壽成兄領一軍截斷其後路糧草,我領一軍於大小榆中進攻,便如當年孫堅與周慎一般,再如何勇武,麵臨榆中與葵園峽這等地形,還不是要被殺得丟盔卸甲,慘淡而逃。”
馬騰雖然對喬琰先尋了韓遂挑釁,有那麽點幸災樂禍的意思,可他們兩人如今的利益與共,休戚相關,不適合將這種想法表現在臉上。
他摸了摸自己的須髯,回道:“文約此言不錯,若我軍貿然突進,反有禍難,實不如先觀望局勢,一戰決勝。”
他又道:“隻是這樣一來,文約要背負些罵名了。”
喬琰這封約戰書裏雖未明言,卻也實有些道德綁架的意思。
韓遂若不應戰,她便可堂而皇之地轉戰涼州各處,倘若她的下一個目標是他們拉攏的叛軍同盟中的一支,這些人到底是先將其歸咎於進犯的喬琰,還是先怪責於韓遂無所作為,以馬騰對涼州羌人欺軟怕硬脾性的了解,不難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鍋還是得韓遂來背!
韓遂苦笑道:“若我等此時還能召集起十萬眾的兵馬,我又何必怕那喬琰,直接舉眾進攻就是,然……”
他們若真這樣做了,或許是能將喬琰給驅逐出境,卻也會轉頭讓董卓從中獲利。他不會錯過這個漁翁得利的機會。
那位也是涼州發家啊!在他還手握天子的情況下,想要瓦解涼州軍馬,招攬部從,在心腹之患已除的情況下,比誰都要容易。
所以董卓會比誰都樂於見到這樣的一幕。
這樣說來,韓遂本就隻能等到喬琰深入腹地來戰,卻不料這種最合乎他現狀的應戰之法,會被喬琰給扣個大帽子。
若是時間能夠倒流的話,韓遂必定要扇自己一嘴,幹什麽沒事要說喬琰不可能進攻涼州。
現在仗還未打,他已經處在下風了。
而此刻身在高平的喬琰,還真按照她送出的戰書一般,在高平的殺戮後,再未做出什麽其他的進攻舉動,就仿佛真在等候韓遂前來應戰。
但也不能說她什麽都沒做。
她一麵令人在火石寨上開墾田地,募集周遭的漢人在此耕作。
一麵發出了一道送往並州的調令——
命南匈奴左穀蠡王與於夫羅率眾前來高平,與她會飲候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