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178 貨幣流通
字數:12495 加入書籤
也不怪迷唐會有這種想法。
羌人的種號能發展出諸如鍾羌、參狼羌、燒當羌等幾十上百種, 是因為在數百年前有這樣的一條舊例——
當這一支羌人之中出現一位合格的領袖,也就是“豪貴”之時,便會遵循“子孫分別, 各自為種”的規則,分化出去一支獨立繼承領袖名字的種號。
以零羌為例,就分出了滇零羌、先零羌、零昌羌這些種類。
這些都源自羌人首領的名字。
換句話說, 別看羌人之間門也多有混戰, 互相劫掠吞並, 但非要深究起來, 這些羌人在數百年前可能是一家的, 差異也隻是其生活方式和對待大漢的態度而已。
在姚嫦已經對著他們表現出了相對友善的態度後, 比起漢人, 她……
她得算自己人。
當然,迷唐還是懷揣著幾分警惕心踏入湟中河穀的。
傳聞那位並州牧曾將羌人火焚, 埋在安定火石寨的土中作為農肥,在冬日這種運輸不便的環境下, 她先讓羌人送上門來, 再一口氣拿下,也不是什麽不可能的事情……對吧?
想歸這麽想, 當迷唐與同伴被接入此地臨時搭建的棚屋之中, 看著被人端上來的白術附子湯, 她一路上就差沒凍僵的手指微微動了動,還是接了過去。
她將驅寒的熱湯一飲而盡,總算覺得自己呼出的不是冷氣。
又等到手腳都漸漸有了暖意,她起身出門,觀察起了周遭。
這個臨時安頓的營地,並沒有她想象中的簡陋。
比起一處破落遮風之地, 這裏其實要更像是軍營。
此地靠山而建,在最外圍堆壘起了一圈高高的土牆,隻預留了進出的通道,因外牆堆壘得稍高,嚴冬過境的風就先被阻攔了一道。
土牆之外又被覆蓋了一層積雪,形成了兩頭成坡的狀態,以至於迷唐在剛被帶進來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任何的異常。
這樣的環境下,被接納進此地的羌人即便是隨著人數的增多,想要試圖組織起一支隊伍,對外發動襲擾,好像也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
這像是用一種並不太激烈的方式將他們給關在了一個土籠子裏。
然而她剛因為這種環境和遠處望樓上隱約的哨崗而忽覺幾分危機感,又看到在暮色中推車而過的羌人對著她露出了個友好的微笑。
“……”迷唐收回了看向遠處土牆的目光,努力說服自己,如果不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擋風,那麽此地的帳篷光是靠著木質的幄帳構架和其上所覆蓋的麻布,其實還不足以起到禦寒的效果。
這也是無可厚非之舉。
她的目光轉而落到了近處。
說此地更像是個軍營,也因為在營盤地麵上的溝壑渠道,將整座營地瓜分成了數塊。
這可以說是讓她們身處其中的時候進一步遭到聯合的阻力,可要說這是為了在清掃不及的時候先將路麵積雪堆放進去,好像也行。
再加上,她們此番下抵湟中,還帶來了養著的馬匹牛羊,都被驅趕在了集中的區域,正好經由這些溝渠做了個分割。
想到這裏,迷唐下意識地摸了摸手腕上的木牌。
這是在她們進入此地的時候分發的。
雖然此物從形製上來說有點像是她們羌人作為陪葬品的“可標”,但實際上這是一塊代表儲物的標牌。
在正麵上寫著她的牛羊被存放在了幾號柵欄內,其中牛羊各有多少隻,背麵則繪製著一個羊的標誌,正是絕大多數羌人部落視為圖騰的標誌。
在完成這個寄存過程的時候迷唐專門留意過,這登記造冊和領取的流程井然有序,應當並沒有人的東西被此地私吞,否則以羌人的脾氣,早就應該鬧起來了。
想到這裏,她心中不安的情緒更紓解了幾分。
迷唐並不知道,這木牌在被喬琰在往下交代的時候叫做人文關懷。
她隻是在此時忽然又想到一件事——
在寄存牛羊之時看到的牲畜口糧,比起她先前給自家牛羊喂食的飼料要好上不少。
也不知道那位並州牧費心做這個到底圖什麽。
但等她在營地裏轉上了一圈回到了先前的帳篷中的時候,她便意識到,可能並不隻是牲畜要比之前吃得好,就連給她們所用的晚膳也比她們平日裏吃到的要好。
這是一種因迥然不同的生活質量而造成的認知差距。
當然,這頓飯並不是免費的。
涼州地界上的金錢交易秩序,幾乎僅限於豪族之間門。在屢屢發生羌亂和兵禍的情況下,五銖錢極其容易在逃亡中丟失,也容易貶值,以至於以物換物在黔首之間門更加通用。
這些為了過冬而來到湟中河穀的羌人身上便不會帶有多少五銖錢。
好在他們還有一個其他的選擇,就是將他們帶來的行李中的毛皮布料,牛羊馬匹等,以重新劃定的物價進行抵扣,換到住宿和用飯所需的五銖錢。
這個價格和互市的物價相差不多,但當晚膳被端上來的時候,迷唐和同伴的第一印象是——
這一頓絕對物超所值了!
雖然鍋盔有些發硬,但裏麵夾了幹酪和醬菜。
雖然菜湯是用風幹的菜給衝泡開的,但這到底是熱湯。
迷唐小心地啃著最後的一片肉脯,又見其上奢侈地灑著胡麻,比起她們此前吃到的肉類更令人覺得唇齒留香。
要知道,養羊和吃羊肉是兩回事。
在大多數的時候,她們是不舍得將豢養的羊給宰殺掉的。
以至於這一頓量足又有肉食的晚飯,竟是她今年從年頭到年尾吃到的最舒心的一頓。
在最後一口肉幹下肚的時候,她懸了許久的心終於暫時落了地。
想想在這樣的待遇下,她們應該不會是被圈進土牆裏的未來肥料才對。
而她緊跟著便聽到了個對她來說意外的消息。
“你說,這是並州牧的軍糧?”迷唐訝然地朝著分發飯食的羌人問道。
對方出自燒當羌,早在四月裏就已經隨著姚嫦做出的抉擇而投效到了喬琰的麾下。
到如今也有七八個月了。
對這些東西他早已經習以為常,故而承擔起了接引的職責。
“對,這是軍糧,所以才能做到大量供給。”他回答道:“等你們選擇好自己接下來的去向之後,所用到的飯食就不同了。各個不同的去處都有自己的特點。前提是你們想要留在此地。”
要不要留在此地呢?
迷唐掂量著自己在此地所見的種種。
如今占據了並州的喬琰好像並不像是她們想象得那麽可怕,起碼和高原上要命的氣候相比,她所統轄的涼州,讓人覺得有安全感得多。
喬琰要的也正是這個對比。
小冰河期的氣候和涼州本身的環境都賦予了她這個機會。
夏日,那些羌人還能活得下去,所以她應當更多展現出的是“威”,到了冬日,環境已經給那些遊牧民族以一個迎麵重擊,她該當表現出的就是“恩”了。
就像是此刻,作為一個還算聰慧的羌人一員,迷唐一麵覺得她們在此地獲得的種種待遇像是在引人入套,一麵又忍不住豎起耳朵,聽起了這位兼任分餐和指引兩職的燒當羌人,說起了她們可選擇的職位。
“如今還是冬日,農牧業都還在休整的狀態,就先不說了。金城、武威和高平的處大田,也都不是等閑會接納人進入的,需要從十二月到明年月期間門在涼州做出的貢獻值積分符合標準,才能在明年月收容新成員。”
迷唐對這個貢獻值積分沒什麽數,不過大概能猜到,這可能就是擇優錄取的意思。
那接引員接著說道:“首先便是器物辦,那裏需要負責製作明年所需的農具、畜牧圍欄、車輪等物品。”
她忍不住好奇問道:“為何要將車輪單獨分出來說?”
對方解釋道:“我想你們在來的路上也見到了,涼州眼下需要很多的獨輪車來進行運輸,不隻是穿過日月山口,往西宮鹽池方向去的情況,還有翻越烏鞘嶺的需求。這種車最容易趕路,但車輪的損傷也最大,需要定期更換。”
“此外便是,由君侯分發下來的養豬手冊裏提到,將新豬置於一處畜養的時候,搶食更快的大豬往往會將食物給吃光,這個時候就可以用置換下來的車輪豎埋,在養豬場地內再搭建一塊小場地,讓體量更小的剛好從車輪空當中鑽過去。”1
新車輪用於車載運輸,舊車輪用於養豬場地劃分,這麽一看,單獨拿出來製作,還真有其必要。
迷唐琢磨著這接引人話中的意思,不自覺地笑了笑。
她先前對喬琰形象的臆測,大約是個威武將軍的樣子,就連身上的盔甲可能都沾滿了羌人的鮮血。
結果現在她閉目一想,就覺得自己好像看到這個將軍把手中的槍一放,給她遞了本養豬手冊過來。
似乎有哪裏不太對勁,但迷唐也說不上來。
她已被接引員隨後所說的話吸引去了全部的注意力,暫時顧不上思考其中的違和感。
“製作農具的地方稍微特殊些,需要審核你們所屬的種號在十年內有無參與過反叛大漢的軍事武裝行動。畢竟要跟鐵器打交道,審核嚴格一些也是應該的。”
迷唐點了點頭。
羌人最開始反叛大漢的時候,甚至能以竹木取代戈矛,以木板桌案來充當盾牌,在這樣粗陋的武裝下截斷了隴道,若真讓大量人手拿著鋤頭鐵器,還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好在,她們這趟前來湟中的參狼羌,最多就是在寒冬過不下去的時候,往隴西郡打打秋風。
但隨著馬騰父子占據隴西郡,馬超把參狼羌打了個抱頭鼠竄,她們甚至都沒能參與到韓遂興兵聚攏羌人的行動中。
這種查舉資曆的情況,對迷唐來說並不是什麽問題。
讓她覺得有點意外的是,喬琰好像在對耕作用具外傳的提防,要遠低於對羌人興起叛亂的警惕。
她不怕有人帶著農具逃跑嗎?
但若是喬琰能夠聽到這個問題的話,必定會回複她,在涼州大範圍貧瘠的土地上,最後真正能實現高產的,隻有她讓人在秋季已開挖蓄水灌溉工程、又嚴格按照各個流程安排農事的地方。
數百年前的無弋爰劍通過教導羌人耕作之法而成為被他們公選出的首領。
那麽有這種傳承在先,願意接受“遊戲規則”的羌人,自然不會選擇帶著工具離開,而是應當團簇在她這位新“首領”的身邊,以形成更大規模的族群部落。
在有人試圖奪取耕作農具而逃之前,喬琰有這個自信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
隻有留在此地,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甚至比起這些羌人,對她來說更應當叫做外人的,是還留在此地的劉虞。
冬日的大雪封山阻礙了劉虞回返幽州的路途。
也或許他還想要看看喬琰到底要如何利用盧植和荀爽的弟子教授羌人學習漢話,所以才繼續留在了這裏。
但喬琰並不太需要防備於他。
劉虞這個人的道德觀念太高了。
這對他本人和對幽州來說,絕不是什麽好事。
一旦天下有變,幽州的民生安定、糧價平穩以及和烏桓之間門的關係融洽,都極有可能因此在轉瞬間門為敵人作嫁。
但這對喬琰來說顯然不壞,因為這意味著,他是個和崔烈不相上下的吉祥物。
劉虞清楚地知道,自己按照地緣劃分,和喬琰其實是站在敵對的立場上的。
他可以出於憂慮民生和大漢邊陲動亂這樣的理由來勸阻喬琰進軍,卻不能在身處此地的時候,將她治理涼州並州的手段搬運到東麵朝廷去。
不管他是真這樣想的,還是隻是需要對外建樹起這樣的一個形象,總之在這種道德準繩的限製下,哪怕喬琰很幹脆地往後退了一步,將火石寨軍屯移交給了皇甫嵩和劉虞來管,劉虞所做的也隻是約束此地羌人的舉止,和統籌糧食生產入庫之類的事情而已,從未深入接觸過種植的工具。
劉虞這種“知情識趣”遲早要讓他有大麻煩,但這顯然不是喬琰有空閑去關注的事情。
她要的隻是她在涼州地界上的造物辦可以順利地開展,也作為冬季收容羌人的一個重要去處。
在這座湟中河穀的收容“城”內,那些參狼羌人麵前的接引人已接著說了下去。
“第二處是紡織辦,這地方目前所需要製作的東西隻有一樣,就是油布,所以招募的人手也不多。”
他沒解釋為何要製作此物,但就算他麵前的這些羌人將此事問出來,他也回答不上來。
這是喬琰專門下達的指令。
要想製作油布,在南方地界可以用油桐,這也是最合適的材料。
可惜在涼州並州這種相對幹旱的環境下,油桐樹無法正常生長。
好在還有一種已經在這二州地界上種植的作物提煉出的油,也符合幹性油的特征,就是胡麻油。
這就給了喬琰在越冬時節生產油紙和油布的條件。
“第處是建造辦,這地方征用來做的事情相對要耗勞力些。”他指了指依然在落雪的帳篷之外,說道:“你們應當也看見了,有些地方的積雪需要有人清掃,河道與水渠的在雪霽時候也需要繼續開鑿,還有就是你們見到的往來於湟中和西宮鹽池之間門的搬運隊,同時還有另外的一支,負責武威郡和西北鹽池之間門的往來。”
“但也不用覺得這就是個苦差事,往來趟,所用工具的磨損在限度內、鹽鹵運送的數量達標,這個冬天就可以歇著了。”
對羌人來說,在有抵禦嚴寒之物的裝備條件下,穿行於雪原好像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事。
迷唐朝著周圍掃了眼,發覺有不少人對這個選擇頗為意動。
畢竟他們在路上就看到過姚嫦所率領的運送隊伍,從衣著到武器,看起來都是十足的體麵。
接引人並未對他們的傾向性做出評價,隻是接著說道:“第四處是接待辦,你們應該猜到了,我就是隸屬於這裏的。但我們有專門的選拔條件,需要形象與表達能力具佳,需要對涼州的情況知之甚多,以及——”
“需要會說漢話,能給君侯手下的軍屯民屯負責人匯報消息。”
“漢話?”迷唐的眸光一動。
看著這接引人在此地侃侃而談,她對這個位置也頗為向往。
可光是這一條,就足以篩選掉絕大多數的人了。
比如說她。
接引人繼續說道:“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五處了,這個地方被君侯命名為外語辦,是專門教導羌人學習漢話的地方,近來還加上了讓鮮卑人和匈奴人學習漢話的工作。”
“如若能在冬日完成基礎漢話的學習,不僅可以得到專門分配的田地,還可以得到一筆可吃用一年的糧食。當然,這地方不是那麽好進的。”
迷唐想想都能猜到,這其中的限製條件必然不少,否則隻怕人人都想擠破了頭往那裏去。
“君侯的意思是,如果前去一試的羌人能在七日內學會五十個漢語詞匯,就被準允留在此地進修,無論這一冬能否學有所得,都可以順利加入處軍屯民屯中。若能學成,更會委以重任。”
這個委以重任的說法沒有進行明確的限定,可也正是如此,才讓人越發浮想聯翩。
自進入湟中穀地後她們所見的種種場麵,都與早年間門的印象有別,很難不讓人有這樣的直觀感受。
接引人朝著她們露出了個友善的笑容,“你們可以認真考慮,不過最好是早做決定,畢竟住在此地要交納五銖錢,去了對應的辦公之地,不僅有正式落腳的屋子和棚圈,也有薪酬可領。”
有地有錢……
這越聽越像是個對羌人來說和美夢一樣的待遇。
迷唐聽著外麵夜幕降臨而發出嗚咽之聲的寒風,輾轉思考起自己的去處。
有一個外語辦的選擇在,但凡是有一些遠見的人,都知道應該去試一試。
可語言這種東西,並不是想要快速學會就能學的。
她時常聽人說,這其中也要有些天賦。
那她有沒有這個天賦呢?
她剛想到這裏,就對上了被帳篷縫隙裏投進來的微光映亮的一雙眼睛。
雖然明知這是她臨床的同伴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又或許是因為換了一個環境,這才沒能快速入眠,迷唐還是被嚇了一跳。
但帳篷內安頓著的羌人不少,她隻能極小聲地問道:“你怎麽還醒著?”
被她詢問此話的同伴是個圓臉姑娘,年紀並不大,隻在二十上下的樣子,她朝著迷唐靠近了些,用同樣小聲的聲音回道:“那個接待辦的人走前,我又多問了他兩句。你知道嗎,他先前說各個做事的地方吃用之物不同,還真不是瞎說的。”
“那造物辦因和農事處互助互惠,蔬果幹糧管夠。紡織辦因為要接觸胡麻,飯食裏放的油水尤其多。建造辦幹的都是體力活,別說是今日的那種肉脯,就算是炙肉燜肉也不少見。接待辦還有茶酒可用,以示體麵。外語辦就更不用說了,說是和大儒弟子共吃穿。”
她不無唏噓地感慨道:“我現在覺得那位並州牧真不是一般的漢人了。”
“……”迷唐很想說,這句評價其實早該在她們見到河湟境內景象的時候就發出來了,好像不應該是在知道這些地方有什麽吃的時候!
但看著同伴滿含希冀的目光,迷唐下意識地問道:“那你想吃哪——”
“不是,”她連忙改口道,“我的意思是,你想去哪一處?”
在這怒風呼號的夜晚,這些剛進入湟中的羌人正在麵臨對她們來說至為關鍵的抉擇。
要不要留下?要去哪一處?
她們在明日最好就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複。
這無疑讓人輾轉反側。
喬琰也還未曾入睡。
她此時不在武威,而正身處在金城郡州府的書房之中。
湟中羌人入境,給金城郡這邊的壓力不小。饒是程昱已經在操持並州庶務的過程中,積攢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也不可避免地要為防止事有錯漏而忙碌到晚。
這麽一比較,喬琰還得算是個閑人,便幹脆自己跑來了一趟。
程昱對喬琰這種突擊到訪檢查工作沒什麽壓力。
而以他對喬琰的理解,她顯然是有事要說。
果然他進屋不久,就聽到喬琰問道:“自羌人入境後,金城郡內新增歸於州府的牛羊有多少?”
程昱並未猶豫,給出了答案:“合計六萬多頭。”
六萬多頭牛羊,不意味著有六萬羌人歸附。
而是因為處在寒冬季節,牲畜因養護不當而病死的情況並不少見。
對有些投奔湟中而來的羌人來說,與其將其繼續留在自己手裏,由自己承擔這個損失,還不如讓州府來養。
反正州府會給出一個對他們來說合適的收購價。
六萬多頭?
喬琰轉動著手中的一枚五銖錢,透過其中的孔洞看著麵前的燭火,心中斟酌著這個數字。
這不是個小數目。
哪怕是被她給震懾住了的鮮卑,也隻是以每年兩萬頭的數量上貢而已。
不過接下來這個數額大概會持續減少,喬琰也會有意限製這個數目的過快攀升。
活著的牛羊一方麵是資源,一方麵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所以她這趟前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她沉吟片刻後說道:“年節將至了,仲德先生覺得,若是將其中的萬頭羊宰殺,運送到並州各郡,以稍低於並州市價的價格將其兜售給並州民眾作為年禮如何?”
並州吃得下萬頭羊的份額,在年節將至的時候以稍低於市價販售,甚至還能小賺一筆。這個數額也不至於打亂物價。
但喬琰此舉的目的,並不在賺錢。
程昱若有所思地問道:“賣羊所得的五銖又當何用呢?”
喬琰抬眸朝他看來,回道:“自然是用於涼州五處辦事地支出的工錢。”
程昱撫髯而笑:“那麽君侯這招就是好計!”
別看並州人隨著畝產增加,又在州府收購糧食後手中的五銖錢增加了,但在早年間門形成的消費習慣影響下,他們更習慣於將錢握在自己的手中。
除非有便宜可占。
而新到手大半的涼州則是相反的情況。
民眾手中幾乎沒有五銖錢,隻有能置換錢幣的貨物。
準確的說,他們也並不習慣於使用五銖錢,隻因多年來涼州的戰亂讓他們確信,唯有物品才是能保值的。
可現在,喬琰要重塑規則,也要讓這些人去適應她所創建的規則。
第一步就是——
讓錢流通起來!
也讓使用五銖錢買賣易物的規則,漸漸變成牽絆住這些羌人的另一條鎖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