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184(28w營養液加更) 李傕之念……
字數:7938 加入書籤
有些人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有些人卻是老則老矣又奈其何。
董卓顯然屬於後者。
對李傕這等早早追隨於董卓的人來說,他這種變化尤其可悲。
他早年間從涼州的一方豪強投身軍伍,靠著日益擴張的勢力去爭取更高的位置, 直到有機會去碰一碰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方, 又抓住時機一舉得手。
那時候的董卓野心和眼光一樣不缺。
當他們在洛陽橫行無忌的時候, 李傕無比慶幸自己選擇了追隨董卓。
可現在呢?
他有些恍惚地聽著董卓說,以喬琰用兵的習慣,她不可能會放任自己的後方存在這樣的空虛, 讓他們有這樣的可乘之機。
而以她習慣於開春動兵的慣例, 誰也無法保證他們這邊出兵的同時, 喬琰會不會也同時進軍長安。
若真如此, 他們的後路就被徹底斬斷了,連原本的中策下策兩條退路都將會不複存在。
從理論上來說,這話也有那麽一點依據。
中平五年春, 喬琰出兵塞外進擊鮮卑王庭。
中平六年春,她為了確保鮮卑不再進犯, 加深其對大漢的敬畏, 再度出兵。
光熹二年春,她出兵高平城, 屠鍾羌八千。
在光熹三年的春天, 她確實有不小的概率繼續出兵作戰。
可李傕雖然沒在董卓進入洛陽的時候,就在他的手底下謀取到一個中郎將的位置, 論起對董卓的了解, 他絲毫也不比旁人要少。
董卓到底是因為對局勢的明確判斷才選擇不在此時進軍,還是因為不敢作戰而選擇畏縮不前,他看得清清楚楚。
李傕心頭生寒。
董卓這個處於領頭地位的人都是這個樣子了,那他們這些跟隨他的人該當怎麽辦?
跟著他一起等到喬琰的勢力越發強盛, 直到將他們圍殺在長安嗎?
還是繼續往南逃竄,進入益州和荊州的地界?
若李傕是那種小富即安的性格,他或許會接受於這種安排。
但在董卓身邊可用之人在洛陽一戰中死傷大半,也將他從校尉提拔上來後,他就有些不滿於此了。
董卓這種老之將至的狀態,和周遭富貴卻冷寂的環境,無疑加劇了他這種心態上的變化。
他雖沒在應對董卓的時候,將這種煩躁的情緒表達出來,可當他回到高陵駐守之地後,他的臉色就立刻垮了下來。
“相國想要等,他的對手又不會讓他這麽安穩得等下去,你說這算是個什麽情況!”
“我看相國再不做出決定,我們要麽就把行囊收拾好,隨時準備離開,要麽就直接給自己準備壽衣吧!”
一旁的李傕妻子大驚失色,“這是何意?”
她早先還覺得長安這邊的戍守穩如泰山。
董卓最終還是沒按照賈詡所說的,將這些地方的守軍輪轉起來,所以依然是李傕鎮守高陵涇水河口,他的外甥胡封駐紮在淳化的安排。
在這一年半有餘的時間裏,這兩方駐守的勢力都隨著董卓的擴軍招募,也隨之擴張了起來。
這種兵力的增進,讓她心中安定了不少。
怎麽現在他們又得給自己準備壽衣了。
李傕歎道:“相國已經不想打了,他打不動了!”
他提高了幾分聲調,咬牙說道:“可他到底知不知道,到了他這個地步,退一步根本不是什麽尋個地方安享晚年,隻會從高處摔下來摔個粉身碎骨。”
“——連帶著我們一起!”
李傕妻子在說其高陵和淳化優勢地位侃侃而談,可到了眼下這種要命局麵的時候又說不出話來了。
她好半晌才從口中擠出了一句話問道:“那……那我們該當如何?”
李傕從妻子的手中接過了茶盞,將水灌下了肚,平複下了幾分胸中的煩悶,說出了他在路上便已經想通了的答案,“相國不想打了,我還想打!那就從他手裏把軍隊的掌控權接管過來!”
人總是不想死的!
他也得拚一拚。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他看出了董卓此時心態的變化,可董卓所統帥的兵將並不會因此就聽從於他的指揮。
這些人是以董卓為核心而形成的利益和軍事集團,而不是他李傕。
他扶著有些發疼的腦袋,朝著妻子問道:“你說,如果讓式兒娶相國的孫女,讓我們和相國成為一家人,有沒有可能……”
李式是他的兒子,董白是董卓的孫女,年齡也算是相仿。
若是能以這種方式得到董卓進一步的信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可他話還沒說完就已經遭來了妻子的厲聲否決。“你想都不要想!”
“我告訴你,你就算是想靠著姻親關係接管相國的部將,你也別想著靠式兒娶董白,那姑娘都被她祖父給寵壞了,哪裏是什麽良配。我看你把女兒送給董相國,混個嶽父當當也成。”
“你瞎說什麽胡話!”李傕臉色一黑。
“你還知道我說的是胡話啊?”她冷笑道:“我告訴你!你要是真抱著想要式兒給你當奪權筏子的想法,你也不必等到並州軍攻入長安了,我現在就帶著你兒子去跳高陵城牆去。”
“行了行了你少在這裏給我添亂……”李傕扯住了她的手,阻止了她轉頭要走的動作,“我換個法子總行了吧。”
他夫人一向溺愛兒子李式,會在此時有這種表現真是讓他一點也不意外。
可這條路一斷,他也不免想到,他好像也不是非要和董卓拉扯起這樣的關聯的。
盤算一番他手下的勢力,其實也著實不少。
董卓在兄長早逝,胞弟戰死後隻剩了老母、孫女和統領著禁衛軍的董璜,沒幾個相互照應的親屬。
就連董璜也隻是因為董卓多疑,這才取代了樊稠,作為鎮守長安宮城的衛隊統領。
可他李傕手下的親人是不少的。
他有兩個堂弟李應和李桓,此時和他一起身在長安,又有兩個已經到了能領兵作戰年紀的侄子李利和李暹,還有個被董卓冊封為騎都尉鎮守淳化的外甥胡封。
若這些人都各自統領一支部從……其實也不必這麽害怕董卓。
李傕推己及人,又怎麽想都覺得,倘若滅亡之事已在眼前,難道樊稠張濟段煨等人,就當真對董卓忠心不二嗎?
還有那因為涼州之變才投效到董卓麾下來的閻行。
那家夥是因為董卓是唯一有機會出兵涼州、為韓遂報仇之人,才選擇為董卓效力的。
這樣一個武藝非凡的小將,若是得知董卓已經打算放棄反攻,又會是什麽反應?
還有那屢屢為董卓出謀劃策,卻因董卓這個選擇而唉聲歎氣的賈詡。
倘若李傕沒有記錯的話,他是念在董卓能讓他有振興武威賈氏的機會,才寧可放棄身在並州的妻兒性命,為董卓謀劃。
但董卓顯然辜負了賈詡的局麵鋪設。
這麽一想,說不定連賈詡都是可以被他給拉攏過去的!
李傕想清楚了這一點,心中頓時豁然開朗了起來。
不過他也沒選擇立刻行動,而是等到賈詡被董卓安排著前來各處營防處監軍,眼看他對著直道又愣神了許久,像是在唏噓為何董卓不按照他的計劃行事,這才跟賈詡搭上了話。
“文和先生,恕我冒昧想向您請教一件事。我也覺得您這出襲擊並州的方法可行——”
見賈詡因為這一句話對他的態度溫和了不少,李傕趁熱打鐵地說道:“相國或許是因為先前在洛陽的兵敗,和看到馬騰韓遂的接連失敗,才覺得喬琰不可戰勝,可歸根到底,她也不過是一區區小兒罷了。想要一人掌控兩州還不出任何差錯,便是天神也辦不成這樣的事情。”
賈詡問道:“你想說什麽?”
“我想說,您看,若是我們能來上個先斬後奏,讓相國見到先生這一策中的精妙之處,或許就能醒悟過來,立刻采取後續的行動。不如試一試。”
李傕義正辭嚴地說道;“我等都是涼州人,涼州人也隻能靠著彼此了,哪裏能看到這等天賜良機從眼前錯過!哪怕相國要因此怪罪於我,要將我論罪,我也認了。總比一步都沒踏出去就被人消滅在關中平原上好得多。”
他話說出口,便緊緊盯著賈詡的表情。
一旦對方露出任何的異樣,他寧可拚著掃尾的麻煩,也要將賈詡給解決在此地。
但他看到的隻是對方似有幾分動容之色,卻很快被壓製在了平靜的神情之下,而後開口說道:“你說晚了。”
李傕茫然:“什麽說晚了?”
賈詡回道:“若是你早些時日說,或許我還能再試試幫你一把,讓你既打出個戰績來,又不至於被相國怪責,可現在不行。”
“你不會沒收到從直道巡視的哨騎送回來的消息,幾日前並州牧著人在上郡繼續開墾土地,甚至派出了駐軍。這或許隻是她在設立又一處軍屯,繼續拓展上郡的耕地,但也另外一種可能——是有人走漏了消息,讓她防備起我們從這一路的進攻。”
李傕這一猶豫要不要找賈詡搭話,直接猶豫掉了一個月。
按照行軍作戰的情況來說,這便是已經錯過戰機了。
喬琰的表現還讓賈詡不需要多找理由,就可以打消掉李傕執行進攻上郡的想法。
雖雙方位處兩地,沒能進行多餘的交流,可事情的進展始終在把控之中。
賈詡傾向於這是喬琰這邊又有什麽提高畝產的法子,這才在上郡拓展耕田。
不過隻怕他都不會想到,此時在上郡南部,也就是今天的延安和綏德的位置,正在被種植於此地,又以重兵把守的,並不是黍麥,而是棉花這種作物。
當然這並不影響他在長安城裏繼續“興風作浪”。
他先前尋董卓提出那進攻並州建議的時間,自是經過了精挑細選的。
正是在李傕前來向董卓匯報戍守情況之前。
而李傕所看到的場麵,也便是他提建議無果,不由發出長籲短歎,也是他有意為之。
他也終於聽到了這位西涼武將想要枉顧董卓指揮,獨立行動的意願。
這個牆腳已經鬆動了,正是他該動鏟子的時候了。
見李傕因戰機已失而露出了幾分迷茫的神情,賈詡說道:“我知道李將軍乃是有勇有謀之人,想要先斬後奏也並不是對相國有什麽背叛的想法,隻是想要替相國打破眼下的困局而已。”
“但局勢已變,請將軍不要做無謂的犧牲。若非要做的話,得換個時間,也換一個方法。”
賈詡這句“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可以說是尤其對李傕的胃口。
他連忙朝著賈詡行禮而拜,“請先生教我。”
李傕在這一刻心中隻剩下了一個想法——
若是董卓用不好這個謀士,那就讓他來用!
長安城裏的這些暗潮湧動並沒有對外傳出任何的征兆。
在李傕被賈詡勸說、按捺下了那個動兵的打算後,此地看起來還是董卓的一言堂。
喬琰對賈詡操縱局麵發展有信心,所以此時已開始專心地主持涼州與並州的春耕活動。
尤其是涼州。
去年在田地開墾後播種下去的冬油菜,於緊隨而至的四月裏,變成了一片在眼前鋪開的金色花海。
油菜花開花後二十天便可結籽,當喬琰巡視於武威郡田壟之上的時候,花期其實已經過半了。
十來天之後花期過去,此地便要收獲菜籽,而後改種小麥。
這一段交接的時間裏,原本被引導到那五處辦事地方的羌人,其中的絕大多數也要被填補到種田的隊伍之中。
例外的大概隻有接待辦和外語辦的成員。
但前者中的羌人數量原本就有限,後者目前最大的任務,是將各個羌人指引到對應的田屯中,憑借他們在冬日學會的漢語,完成對各項工作的解釋說明,其實也該被算在這個春耕的行列裏。
喬琰踱步而行,就看到田壟間站著不少穿著統一製服的羌人,他們一麵要同並州調配過來的老農打交道,一麵又要跟這些羌人轉述消息,不是一般的忙碌。
比起二月裏她剛回返涼州時候從窗外所聽到的音調,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或許是因為熟能生巧的緣故,傳入她耳中的漢話又有了不小的長進。
起碼聽起來已要比先前順耳太多了。
其他的羌人經過了造物辦、紡織辦、建造辦等地工作一冬,又拿到了對應的薪酬,也已算是初步建立起了對喬琰的信心。
在下地從事農活的時候,好像很難讓人在第一時間看出,他們原本隸屬於遊牧民族。
也更讓人很難想起,在前兩年的時候,他們還在和漢軍陷入你死我活的交戰。
眼前所見的種種景象,讓喬琰不無感慨地對著一旁的趙雲說道:“子龍,你看今日的羌人,像不像昨日的黑山賊?”
而現在,黑山賊已是黑山軍……不,已是並州軍中難以分割出去的一個部分了。
那麽,這些羌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