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204(36w營養液加更) 退守蘭池……
字數:8129 加入書籤
在原本的曆史上, 郿塢乃是董卓給自己選擇的頤養天年之地,在郿縣旁單獨建造出的一座高七丈的小城,不過在如今, 這裏之所以被叫做塢隻是因為——
董卓為了防止遭到自涼州方向前來的入侵, 加固了郿縣的守備和牆高而已,又在縣中加設了數座瞭望塔, 自小城以西看來,分明是塢堡的形製。
內圈的瞭望塔上同時配備著的正是守城的弓箭手, 相當於存在著兩圈城牆的戍守。
這便是被董卓寄予厚望的西麵屏障!
距離長安二百多裏的距離,恰好便於了軍糧的送達,也足以讓郿塢被人攻破後, 可以給長安設防預留下足夠的時間門。
若自益州方向兵出斜穀道抵達關中, 便是五丈原, 與郿縣距離二十裏, 又間門隔渭水相望。
縣北箭括嶺上雙峰對峙,山有兩岐, 故名岐山。
在引渭水護城後,此地更可算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 郿塢內的守軍與城外來襲的敵軍之間門沒有形成這樣明顯的數量差異!
李應樊稠等人從郿塢調撥走了五千兵卒。
為從長安將董卓從李傕的掌控之中救援出來, 段煨又從此地調走了三千餘人。
剩下的就隻有三千了。
雖然關中地界上隨著段煨的屯田治理,陸續聚攏了一部分人口, 在郿縣縣城之中還有萬餘縣民。
但這些縣民中能引入城防戍守的, 至多不過千人上下,若數量過多, 難免引起城防的混亂。
然而他們今日的對手……
這夏秋之交的午後,瞭望塔上的偵察兵差點靠著塔上打個瞌睡。
畢竟他們這頭的兩萬大軍才離開郿縣不算太久,斜穀道又其實不是個容易進軍之地, 會迎來敵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又有陳倉那頭作為前哨駐防之地,若出現了什麽特殊的情況,該當會有消息送過來的。
可也正是在此時,他忽然聽到了一陣聲音。
他陡然驚醒過來凝神聽去,這聲音有如夏日滾雷迫近而來,還正在加劇,分明是急行軍朝著此地靠近的聲音。
哪怕對方還未出現在他的視線中,但他會被段煨選作城頭的哨塔駐守,原本就是因為他的耳力。
在做出了這個判斷的下一刻,他毫不猶豫地敲響了城頭的銅鑼。
別管是敵是友了,先發出警報總沒錯。
也便是在這聲響發出的時候,他隱約看到了從極遠處揚起的煙塵。
他朝著同守此地的士卒看去,在對方凝重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一樣做出了有敵軍來襲的判斷。
有人朝他問道:“你覺不覺得……這陣仗,好像要比李、樊兩位將軍離開的時候還要大?”
在問出這話的時候,這人的聲音竟然有些顫抖。
比李應樊稠所統帥的隊伍陣仗還要大是個什麽概念?
這兩人合兵此地帶走的五千人,合計兩萬人,按照他們的行軍計劃顯然不可能在此時折返回來,就隻剩下了一種可能。
這是一支比兩萬人還要多的敵軍!
隨著對方的漸近,這種人數上的差異越發清晰地呈現在了哨塔上士卒的眼中,也徹底打消了他們懷揣著的僥幸情緒。
這些人的衣著甲胄製式和騎兵的數量,都不是他們離開那一支所有的樣子。
當那支聲威赫赫的隊伍逼近到六七百步外停下腳步的時候,段煨留下守城的偏將更是不免倒抽了口冷氣。
在這個距離下雖不能徹底看清,卻也夠讓目力極佳之人隱約窺見,在對麵浩蕩而來的隊伍中招展的中軍大旗之上,赫然是一個喬字。
如今會用喬字旗,還能出現在此地的隻有一個人。
“喬字旗……那是並州牧的軍隊!”
一反應過來這一點,他立刻讓人將敵軍來襲的信報往長安方向送出。
段煨與董白帶著郿縣的守軍在五日前出發,按照行軍的速度來看,兩日前就已經抵達了長安。
倘若兩方合兵順利的話,此時應當已經奪回了長安的掌控權。
以郿塢的守城器械儲備、城池的牢固程度,以及段煨在此地的聲望,他們要想支撐到長安的援軍抵達,應當不算是一件難事。
他更是無比慶幸,在段將軍出行之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對郿縣附近的秋收。
此時可算堅壁清野的狀態。
隨著那聲城頭發出的鑼鼓,還在城外活動的縣民也已經忙不迭地折返回到了縣中。
四麵的城門隨之緊閉,護城河上的吊橋也一並放了下來。
“這位段將軍倒是個人才。”喬琰朝著這邊看來,感慨道。
自進軍陳倉進入關中平原以來,在涼州地界上少見的開闊景象就出現在了他們的麵前。
這些平坦的沃土上還殘存著剛經曆過秋收、秸稈未盡的痕跡。
雖不像是並州涼州在她指揮下按照嚴謹的耕作之法來墾田種植,此地也分明有一派規整的秩序。
臨近陳倉方向的,因數年前為涼州進犯三輔的情況所影響,少有人想設田於此地,董卓部將的人數又還不足以支撐他們拓展到這個範圍,段煨便幹脆將這個屯田的區域設置在岐山到五丈原之間門。
這片秩序井然的田壟讓喬琰不難判斷出,以段煨的這種治理手段,身處於郿縣之內的普通民眾,或許會下意識地將他們當做曆年來的涼州侵略者,協助於郿縣的守城。
段煨他確實不失為一員良將!
喬琰當即吩咐道:“讓人傳訊城頭,就說涼州武威郡來人,有段將軍故交,想與他見上一麵。”
雖然知道以段煨的脾性,大概率不會被三言兩語之間門說動,但這是喬琰對城中給出的先禮後兵信號,用一用也無妨。
然而等顏俊意圖戴罪立功主動前往後,在折返回來的時候卻說道:“段忠明沒出現在城頭,說是……要戰便戰,何必跟他攀談什麽交情,便是請他武威段氏的長輩前來,他也是這個答案。”
“還說,守城就是守城,不要談什麽故交之事。”
喬琰與郭嘉和荀攸交換了一個眼神,笑道:“看來段忠明不在城中。”
若是段煨還身在郿塢,這句話由他親自站在城頭上說,顯然要比由人轉達出來,更能起到激勵士氣的效果。
何必因為什麽顧忌見家鄉親友的理由而放棄。
“看來先前從那些李應親兵那裏得到的消息確實是對的。”荀攸望著城頭的方向說道:“長安城中李傕和董卓的爭權是真,也進一步造成了段煨率軍回援,讓郿塢之中失去了原本的主帥。
這實在是個對他們而言再好不過的消息。
郿塢雖無甕城,卻有內部哨塔,在進攻中的傷亡實難避免,若有段煨這個手段老辣的主將在,哪怕有攻城器械的領先,也有人數上的優勢——
這依然會是一筆讓喬琰很覺心痛的損失。
“那麽公達以為如何攻城?”
荀攸回道:“速列陣,緩攻城。當然,我說的緩隻是相對前者的緩。至於剩下的事情,我想公明將軍已經有所準備了。”
可別忘了,喬琰此番進攻關中,是將由徐晃為主將所組織的先登營也給帶上的。
在拿下漢陽四姓、在河穀中對陣李應樊稠等人,以及奪取陳倉,都沒能讓他有發揮的機會。
他早等得有些手熱了。
此時便是驗證先登營這先登二字的時候。
郿縣城頭的守軍看到的,便是這支隊伍依然保持著距離城牆的距離,快速地鋪展開了三麵的戰線。
這等蓄勢待發的陣仗,簡直要讓人為其軍紀嚴明、統兵有方而叫一聲好。
但他們並未快速發起進攻,而像是絲毫不擔心會有人來援助一般,不疾不徐地進行起了紮營之事。
放在一個對攻城來說依然有利的下午時間門,不想著攻城卻想著紮營實在奇怪。
畢竟兵法上有一句話叫做“兵聞拙速”,說的便是用兵打仗若能速戰也可不計戰法,這也未嚐不是一種巧拙。
在郿縣還有外援在的情況下,是該參照這一條的。
守將看著城下的情景不免陷入了沉思。
然而這種攻城的遲緩,好像並不隻是尋常的緩緩圍城而已。
在這紮營之中,同時也被組裝起來的還有攻城所用的投石車。
自城頭上所見,三萬人的大軍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組。
一組在城牆的六百步外形成了一道防線,預防郿縣城上之人趁著他們就地紮營進行偷襲,也預防著城頭發出的弩箭。趕路疲憊者直接原地休整。
另一組人則自北麵山中搬運來了投石機所用的標準石塊。
每一塊都有十幾斤重量的石塊,很快在獨輪車的協助下運到了陣前。
這種要準備妥當後再行攻城、以求一擊拿下的信號,連帶著城下黑壓壓的人數,都讓城頭的守軍彼此相顧中,隻覺說不出的心驚肉跳。
哪怕看起來,對方要到明日才會發起這個最後的進攻,他們今日也不可能睡個好覺了。
何況他們列隊得如此之快,誰又能確定,他們不會忽然改變主意!
守將立刻從城中平民裏征調出了一支額外的守城隊伍,和此地的巡防兵卒之間門交替盯梢,以防出現精神緊繃而精力不濟的狀況。
這份城上城下的僵持,也很快讓時間門從白日轉入了夜間門。
當夜晚的渭水從這座堅城之下緩緩流過的時候,外麵的營寨中隻有零星的火把燃燒,其他地方都是黢黑的。
三萬人的營寨裏寂靜無聲,就像是外頭並沒有另外的一支龐大隊伍一般。
但當人站在郿縣城頭的時候,卻覺得好像有無數雙的眼睛正在盯著自己的方向,讓人不覺心生寒意。
等到第二日的早上,對麵在卯時便開始的石塊搬運,讓積攢起來的石塊已變得更多了。
再看己方這邊,精神萎靡的實不在少數。
眼見此景,城中的這位副將忍不住心中哀歎:“將軍啊,您若是不速速回援,我等隻怕是支撐不了多久的!”
但或許那封求援信都還沒能送到段煨的手中,他們就已危機臨頭了。
正在這一日的午後,圍攏郿縣三麵的並州牧軍隊,忽然發起了進攻!
而段煨大概也是聽不到他這句求救的。
兩日之前,還未等他兵進長安城下,便見一隊殘兵敗將從南麵而來。
打眼一看,竟是本該與他們會合的張濟。
身在段煨隊伍之中的董白,前幾日才與張濟在藍田穀分開,此時再見張濟,隻覺看到的像是另一個人。
在他的脖頸上有一道以不知是棍棒還是長槍的鈍端所形成的打擊痕跡,讓人不得不懷疑他遭到的攻擊若是再重上一些,他還能不能平安來到此地。
按照張濟話中所說,給他造成這一擊的不是別人,正是閻行。
閻行伏擊於霸水打了張濟一個措手不及,也讓張濟大為感慨,此人倒當真是涼州悍將之中的後浪。以至於他最後隻帶著百餘騎兵倉皇奔走。
可此時顯然不是稱讚對方的時候。
張濟帶兵來襲且損兵折將的消息,早已經被閻行急報於長安城,比起張濟逃往段煨處的速度也不差多少。
沒等段煨來得及退兵,李傕已經調動起了長安城的兵將朝著段煨攻來。
段煨擅自從本該駐守的郿塢來襲,完全可以打成謀逆的舉動,李傕這調兵應戰堪稱堂堂正正,就連兵力上,也必定是段煨吃虧。
在倉促整軍應戰之下,段煨難以度過渭水河橋,便被迫滯留在北岸。
眼見四麵曠野之中的交戰,在李傕能自長安增兵的情況下,對他越發不利,他當機立斷選擇退守蘭池。
或者說是池陽縣。
昔年秦始皇在此地修建有蘭池宮,漢時在蘭池陂南同樣興修此宮,又在蘭池以北立縣。
這裏也是董卓給他的母親選擇的封地。
董白曾經跟隨曾祖母前來過此地,對這裏尚算熟悉。
但無論是她還是段煨都知道,退守城關絕非長久之策。
倘若不能找到反轉輿論,進而增兵反擊李傕的契機,他們就算是據城而守,也遲早要被李傕給圍死。
畢竟池陽可不像是段煨先前駐紮的郿塢,存有足夠支撐數年的存糧。
這麽一比較,作為進攻一方的李傕就要心情愉快太多了。
“我合該謝謝先生的,若非文和先生建議將閻彥明安排南下盯梢張濟的隊伍,又哪裏會發現這家夥竟然會和段煨聯手,忽然進攻長安。此人大難不死又如何!我必讓他和段煨一起死在池陽!”
李傕朝著左右問道:“可看到文和先生了?請他速來見我。”
如此靠譜的賈詡必定能給他提出一個迅速擊破池陽的方法。
然而一炷香後他卻見到下屬一頭冷汗地衝了過來,回道:“賈先生並不在他平日裏做事的地方。”
若隻是如此倒也無妨。
長安城這麽大,想要到周圍走一走,也該算是人之常情。
可他緊跟著就聽到下屬說道:“我等聽說先生今日去見了董卓親屬,擔心事情有變,連忙找了過去,發現——”
“渭陽君和池陽君等人也不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