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225(二更) 君臣之辨……
字數:12291 加入書籤
荀彧暫時沒法對這兩個問題給出一個答案。
他隻能確認一點, 比起鄴城的袁紹和劉辯,在長安的喬琰與劉虞這對組合,好像更有可能實現皇族與士族共治天下的目標, 或者說, 是士族地位不減的漢家天下。
其實非要說的話,喬琰本就應該是荀彧的首選。
戲誌才與郭嘉兩位好友早早便投效在了她的麾下。
荀爽在前往長安後將荀攸送到她那裏做了個軍師。
縱觀天下各路英雄自漢靈帝駕崩、甚至是更早時候開始的表現, 又罕有能與喬琰匹敵之人。
但很奇怪的是,他雖然沒親自與喬琰接觸過,卻直覺在她的種種表現中, 透露出的並不是個鐵杆漢臣當有的態度。
她早在黃巾之亂中,就已表現得太過理智與清醒了,以至於當荀彧嚐試將自己代入喬琰處境的時候, 他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辦法將她放在那個外露的立場上。
也便是——因為漢靈帝的賞識提拔而無有保留地付出。
如她給自己所起的那個表字一般,像是一把舍身而焚的熾火。
這不太對。
有些態度, 那些與喬琰共事或相抗的人或許看不出來,處在荀彧這個局外人身份上,卻要清楚明了得多。
也或許, 倘若將她換一個性別, 當世爭鋒之人更能看出她的矛盾之處來。
當然,荀彧沒有必要揭穿她。
畢竟她從頭到尾都沒有做任何越界之事, 甚至令並州這一片邊地, 發展到了民生政績軍事都首屈一指的地步。
但也正因為這種讓他無法確定走向的野心, 荀彧同樣不敢選擇投向她。
這就是他未曾跟諸葛亮說出的話。
隻是現在, 出現了一點讓他也未曾想到的變化。
隨著長安的動亂終結, 出現在此地的,居然並不是喬琰輔佐著劉協這個少帝,憑借著自己打出的清君側名頭順理成章地架空劉協的權柄, 對外則以天子正統之名發起討逆。
也即所謂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是喬琰與盧植、皇甫嵩、黃琬、王允等一眾大漢忠臣,在劉協失蹤之後將劉虞給扶持上天子之位。
敢選擇思想已經成熟的劉虞作為天子,好像又與荀彧以為她有不臣之心的判斷並不相符。
莫非……
她隻是想做權臣,但必須是她所選中的那個大漢天子的權臣?
以荀彧想來,倒也有這個可能。
若將天下州郡中民生治理的情況排個序,喬琰的並州乃是毋庸置疑的魁首,但劉虞的幽州能一度將糧價壓低到一石三十錢,不是第二也能保住第三的位置。
以世人的眼光看來,劉虞即位,勢必能一改昔年漢靈帝時期賣官鬻爵、驕奢淫逸的風氣。
若這就是喬琰的追求,她先前的種種舉動也可以解釋得通。
可惜這種對她執政理念的深入挖掘,絕不會出現在郭嘉與戲誌才送給荀彧的信中。
他也隻能在親身遊曆於四方的一路上,對比評判各路諸侯的表現,直到收到劉虞即位的消息後,做出了這個他也不太確定的假設。
到了這種時候,他實在不該因為擔心會像奉孝一樣有去無回,便對她退避不見。
作為曾經被何顒評判的王佐之才,他也大可以憑借著為劉虞出謀劃策的理由踏足長安。
在這種想法的驅策下,他終於來到了武關之前。
荀彧攏了攏身上的披風,朝著關內走去。
身後的隨從替他牽著馬,跟在他的後頭。
或許是因為長安即將迎來新的天子,就代表著往來之間的商機,又或許是因為劉表對喬琰進攻董卓中所表現出的效率著實敬畏,放開了對這處關卡的限製,在這座司隸與荊州之間的連接隘口處,有不少商隊的往來。
荀彧置身於人群中,雖因其氣質卓爾,與周遭顯得有幾分格格不入,卻也說不上太過醒目。
但剛核驗了身份戶籍入關,荀彧便見有一小童朝著他跑了過來。
他停下了腳步,等著小童跑到他的麵前,聽到對方問道:“我家郎主讓我來問,敢問先生可是潁川的荀文若?”
荀彧順著小童伸手指向的方向看去,見那頭是一列商隊,規模不算太小。
其中被小童特意指著的那一輛馬車,比起一般的商隊所屬要看著稍精致些,但也至多被人覺得是家產豐厚的商人而已。
隻是此人能認出他的身份,好像也並非等閑。
荀彧回問道:“若是又如何?”
小童道:“若是的話,郎主請先生上馬車一敘,從此地往長安城行去還有三百多裏的路程,先生雖有馬匹坐騎,到底不如馬車舒坦。”
荀彧雖不知來人身份,但還是答應了下來。
不過讓他有些意外的是,在他登上這架馬車後所見到的,居然是個隻有十七八歲的少年人。
也是個讓他不難猜出身份的人。
車外依然是落雪的寒冬,車內倒是因車廂內鋪設了毛皮,荀彧又在上車前被那小童遞交了一尊暖手爐,並未讓人察覺到什麽寒意。
而這端坐在車中的少年眉眼溫潤,氣質中隱約帶著三分淩厲之色,儼然不是個尋常的文士。
他這開口問好間流露出的揚州口音,倒是讓他又顯得親切了幾分。
荀彧溫和地笑了笑:“廬江的周公瑾不替孫伯符戍守揚州,何故經由荊州前來長安?”
被揭穿了身份的周瑜也很坦然:“隻要這一趟出行比起戍守九江的意義更大,當然可以來。”
荊州和孫策之間有殺父之仇,雖如今劉表和孫策都該算是支持喬琰和劉虞這頭的,但兩方之間的仇怨不可能輕易地化解。
周瑜作為孫策的左膀右臂,原本是不應當走這一線而來的。
但考慮到,袁術與孫策之間也算是有一番你追我趕的矛盾,這條路線又要比走豫州線安全得多。
此外,按照方今的時局來看,周瑜確實有這個出行的機會。
誰讓此刻身在汝南的袁術一麵深知周瑜不好應付,不敢重新奪回九江,一麵還得麵對境內劉備所帶來的威脅。
他又怎麽會想到周瑜會忽然離開九江,來到長安。
先前商隊過武關的稍事停頓中,周瑜已讓侍從在外頭新燒了熱水,此時正好被他用來招待荀彧品茶所用。
如今的大多數茶餅還是南方所出,揚州之地的茶便是以采摘之後的茶葉烘烤成赤色,碾碎加上油膏製成的,在衝泡後還要加上蔥薑之物。
但因上次陸苑尊奉喬琰之命到訪揚州,她談及並州飲茶少有添料,至多品其純粹之味,周瑜便也跟著學上了。
此時這清透的茶湯被推到了荀彧的麵前。
車駕已在繼續朝著北方行駛,因馬車的質量上佳,這一路不算起伏,隻是在並未倒滿的杯中晃開了一道波瀾而已,倒也未嚐不是一種趣味。
周瑜繼續說道:“此前先生自徐州抵達揚州的時候,我便有所聽聞,隻是眼見先生並未有上門拜訪何人的意思,就未曾打擾。如今趕巧又在此地碰上。”
數月前他聽聞荀彧行到揚州境內的時候,本是想請孫策嚐試一下邀請對方的。
可想想此前的高岱一事,周瑜又先打消了這個主意。
事到如今,他和孫策都不是傻子,不會看不出來,高岱的事情背後有人在推波助瀾。
別看伯符最開始是因解廬江之圍才入駐的揚州境內,不希望他在此地站穩腳跟的,依然不在少數。
這些人也就自然不會樂於見到,在孫策的麾下出現可用之才。
除非荀彧明確表示了要與孫策會麵,否則還是當他並未出現在此地為好。
事實證明,周瑜的這個應對之策也並未出錯,看荀彧過境而不入門戶的表現,顯然對孫策並沒有多看好。
反倒是如今這個趕赴長安路上的萍水相逢,還能讓他們對酌閑聊兩句。
荀彧看了眼麵前的少年。
若論儀態風度,對方實可算是士族典範,而若看其在揚州行事,更不失有勇有謀。
他向來是個惜才之人,也不必對這位好客的馬車主人擺什麽架子。
他道:“若隻是品吳中名茶,也無所謂打擾之說,多認識一個朋友而已。”
荀彧話說出口,也不免思忖起了周瑜前來長安的目的。
若說隻是要替孫策謀求揚州牧的位置,按照荀彧所聽聞的那樣,孫策既已經對劉虞稱帝之事表現出了認可與擁躉,揚州地界上也沒有比孫策更有能力擔任這個位置的,再若考慮到喬琰所能發揮出的作用,周瑜是沒有必要親自走一趟的。
這幾乎已經是一個板上釘釘的委任。
但就像周瑜所說的,他覺得此行還有比起鎮守九江更要緊的事情,故而做出了這個選擇。
看來他不是為了觀察劉虞和喬琰之間的君臣相處模式,以防日後應變不夠及時,就是想從關中正在展開的建設中尋求經營揚州的經驗。
荀彧並未將他的猜測在神情中流露出來,但隨著二人的交談,周瑜順勢說起了前來此地的目的,確實是想跟喬琰做一筆交易。
至於具體要交易何物,本著不必交淺言深的道理,周瑜也並未詳說。
兩人也便將話題轉向了書籍樂理之說。
周瑜比荀彧小了十二歲,但他已算是出仕於孫策的麾下,姑且算是平輩論交也無妨。
對荀彧而言,這往長安去的路途上有這樣一個交談之人,正可算是旅途樂事。
但他也未曾忘記此行而來的觀察目的。
在車駕的中途停歇中,他已留意起了前來此地的人。
既到了關中境內,有些先前還如周瑜一般混跡在商隊之中的,現在也變得不加掩飾了起來。
因袁術與劉備在豫州的爭端,不乏有對兩方都不太看好的汝潁之士南下進入了南陽地界,如今也正好隨著劉虞將於長安稱帝的消息而進入關中。
荀彧自己就是潁川出身,從隊列中窺見了不少熟麵孔。
隻是這些人到底是去觀望的還是直接尋晉升途徑的尚未可知,故而兩兩相望之間也隻是彼此頷首致意而已。
他看著眼前的情景說道:“聽聞劉公任幽州牧期間,互市的商賈也不敢有二價,若真如此,等翻過明年去,到了開春時節,恐怕從南陽與漢中方向流入關中的民眾更不在少數。”
這種人口流向,帶來的必然是關中實力的進一步雄厚。
雖在短時間內,還遠不足以恢複到前漢以長安為國都時的人數狀態,但這種人數的增多和憑借劉虞身份與信用引來的貿易增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衝淡掉董卓小錢對關中的影響。
很難說這是不是喬琰選擇劉虞的其中一個理由。
荀彧忍不住感慨道:“那位喬並州做出了一個足夠明智的選擇。”
起碼到目前為止,劉虞的信用是最經得起消耗的。
但或許,若她真有野心,這也是個對她本人來說不算太明智的選擇。
可到底是哪一種評價到最後占據上風,就像漢室的東西對峙局麵不知道會走向何方一樣,也是個讓人無從預料之事。
倒不如先親眼看看長安的建設現狀。
當他們抵達長安後便得到了消息,因長安城的各片區域重新劃定,又有將行天子登基之禮的緣故,一應車馬都嚴禁入城,必須停放在宣平門外的官營旅舍之中。
周瑜見荀彧有意直接步行入南郊區域,便令下屬將車馬帶去了旅舍,自己則跟上了荀彧的腳步。
在兩人的視線中,南郊數座夯土台遺址中,位於最東端的那座正在緊鑼密鼓地修複。
雖天上尤有細雪,但大幾十張由涼州紡織辦生產出的油布相互聯結,形成了一座特殊的頂棚,足以支持此地的搭建工作處在一個風雪不侵的環境之下,哪怕雪勢轉急也不必擔心此地需要停工。
從高台形製上,荀彧判斷得出,那裏就是長安明堂辟雍的舊址。
周圍的圓形水渠和周遭的曲尺形配房也昭示著它的身份。
和洛陽城中的情況一樣,這裏承載著的是帝王祭祀天地、封禪、接受覲見的職責,也代表著大漢宗室的顏麵。
此地毀壞在了赤眉軍禍亂長安之時,而在董卓帶領劉協逃亡至長安後,他寧可讓人在修繕未央宮上多耗費一些心力,也並未將明堂辟雍重建。
如今才算是重新恢複了形製。
荀彧朝著那個方向走近了兩步便見到,何止是明堂需要重修,辟雍這條圓形水溝也早因多年間未有使用尚需重新疏浚,進而連接到南麵的河渠之中。
這條河渠朝著長安城東郊方向的民宅而去,橫貫於其中。
此地開工的隊伍似還抱著疏浚河道的同時也兼管河道走向調整之事,正好趕在冬日河道結冰幹涸之際施工,等春日到來便可派上用場。
荀彧留意到,指揮著此地正圓水渠休整的,是位年歲已不算太小的內侍,不太像是董卓來到長安後才安排給劉協所用的宦官,倒像是洛陽舊人。
而他領著做工的居然是一群羌人。
因周遭的阻攔籬障,荀彧無法走到更近的地方去看,隻是因為水渠在最外圍才能看到這種特殊的組合。想到這種組合大概隻有可能出自喬琰的手筆,荀彧又將對她的評價稍稍做出了一點修改。
她這也算是謹遵漢室宗廟之禮了。
他收回了朝著這邊看來的目光,轉向了西側。
在明堂辟雍的西側有十二座禮製建築遺址,可惜依靠著眼下的人力物力條件已來不及作出修複了,為免於其殘敗景象反幹擾了明堂辟雍的恢弘之氣,他們幹脆將這一片土台上的木樁都給全部拆卸了個幹淨。
唯獨最西側的方形台地上,靈台被重新修建在了那裏。
這兩尊高台左右對望,似是在代表著長安的南麵門戶與臉麵,雖尚未完工,卻已可以讓人試圖想象一個多月後的正統景象。
想到這裏,荀彧臉上的神情不免柔和了幾分。
他向周瑜作了個示意,便與之穿過了明堂與靈台之間的新路,朝著長安城的方向而去。
因荀彧抵達後便先讓隨從去城中尋荀攸去了,他觀望南郊建造場景的時間又稍微久了些,長安城的南門,也就是安門之外,已經有荀攸打著傘在那裏候著了。
或許是因為荀攸親自來迎接的緣故,荀彧感覺守城的士卒對著他和周瑜投來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但在荀攸朝著他們看去的時候,他們又當即恢複到了目不斜視的狀態。
“不必看了,我接的人也沒比別人多長一雙眼睛。”荀攸朝著他們說道。
在走入城門後他又小聲笑罵了一句,“這群涼州兵裏選出的皮猴子!早說該換一組來戍守的。”
他說是說的皮猴子,但聽他語氣裏,倒是與這些士卒親近的關係居多。
荀彧打量了一眼對方,覺得應當不是自己的錯覺。
他這個一向話不多,時而讓人覺得他有些外愚的侄子,好像在跟隨喬琰征戰的兩年間,比起先前活潑了不少。
但等進了長安城後,他便暫時無暇留意荀攸的情況了,而是觀察起了周遭。
貫通南北的安門內大街長十一裏,寬約十六丈,中央的六丈為天子馳道,兩側為行人官員可走。
這個路緣之間的區分已重新完成了劃定,不難讓人猜到,這同樣是為了天子登基之事而恢複的禮製。
荀彧開口問道:“我看如今的宮室還是隻分布在未央宮這一側?”
荀攸回道:“對,劉公崇尚簡樸之說,故而按照早前君侯已與之商定的那樣,保留未央宮與桂宮作為宮室,前者為天子居所,後者為朝會之處。”
這兩宮都分布在他們所在大街的西側。
荀攸指了指東側,又道:“長樂宮宮室隻剩殘骸了,但用來改做民居,納入一百六十閭裏之中也不太合適,故而將衙署九府都搬遷到此地,此外,以劉公在幽州的直係舊部重新組建金吾衛,也屯紮在此地。”
這個距離倒是要比先前洛陽的情況易於調動,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宮變的情況。
他們往北走出了一段後,聽荀攸繼續說道:“北麵就是三廟九市和閭裏所在了。”
因長安城是南高北低的情況,出北城門後就是渭水,故而當他們是從南麵武關而來的時候,先看到的是宮室所在,而後才是民居。
未央宮位於南麵最高之處俯瞰皇城,也眺望著北麵最低處的關中平原流水。
荀彧縱然沒見到月前的長安城是何種模樣,也直覺此地在重新修整規劃後,比起原本要有秩序得多了。
他問道:“喬並州可回返長安了?”
“我就猜你會問這個問題。”荀攸不會聽不出來,荀彧話中的意思並不是在說,如果喬琰已經回來的話,是否要與之見上一麵,而是在問這長安城經曆了一番突變後的勢力分布。
權臣——還是擁有兵權的權臣,與未來的天子之間孰強孰弱,極有可能是這些新到此地之人評判去處的第一標準。
見周瑜已知情識趣地與他們告辭,往客舍的方向去了,荀攸便回道:“你來得倒是時候,君侯於昨日抵達的關中,暫時駐兵在高陵,自己帶著一部分騎兵來的長安。騎兵駐紮在渭水北岸,她則帶著三五隨從進的長安。”
“不過她沒在城內待多久,就又出城去了,走前還同劉公要走了一個人。便是那位協助劉公在幽州屯田和製定法令的田子泰。”
之前劉虞來涼州督戰的時候,喬琰就發出過感慨,為何劉虞隻是自己來了,而沒有將他那個好幫手田疇也給一並帶上。
好在如今劉虞入主關中,上穀郡有張遼戍守,田疇自然也該跟著來到長安,可算是讓喬琰感到滿意了。
按照喬琰對劉虞的說法就是,她先前在關中劃定民屯軍屯範圍的時候,劉虞還未曾決定前來,田疇也未到,她就先將這裏的統籌權柄交給了國淵和程昱。
但如今劉虞既已來了,便請田疇來接手一部分,這才符合君臣之道。
要說喬琰舍得將關中軍屯給交出去,那也將她的胃口看得太小了。
隻不過是在謀劃大司馬位置之前,她還不能行差踏錯半步而已。
當年洛陽種地之事都幹過,又何妨是在長安軍屯的管理權上讓上一步。
她也未必就該算吃了虧。
這關中平原的軍屯實際上該當以郿塢、長安為節點劃分成三塊,在她於涼州並州還留有人手的情況下,關中是還缺管理型人才的。
自己兜裏的不夠用了,那就用別人兜裏的。
以田疇這個劉虞死忠來插手軍屯事務,也正可以為自己謀求一個好名聲。
可事實上,田疇在其中能掌握到的話語權是很有限的。
幽州的糧價穩定,可糧食畝產也遠不如並州。
田疇不需多久就會發現,在主事之餘他還需要向程昱與國淵請教不少東西,否則難免形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在這種情形下,以田疇實在的性格,他隻會讓程昱作為主事人。
這才是對喬琰來說最有利的人員安排局麵。
但在不明就裏的人聽來,這卻是一番為顯天子體麵的舉動。
荀彧隱約能判斷出,這種磨合裏依然是喬琰占據了主導權,隻是連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已算是最妥帖的處理之法了。
這麽看起來,從他自抵達長安以來所見的種種,都在表現出一個信號——
喬琰所要扶持的大漢,是有劉虞這等賢人居於中央的大漢。
而她本身的世家出身以及謀求權臣高位的想法,倒也不失為是一種士族共識。
荀彧心中思量之際,聽得荀攸問道:“文若,你既已來長安了,我便不妨攤開來問了,你現下是如何想的?”
“我……”荀彧剛開了個頭,忽見一隊身著靈台待詔官服的人從他的麵前經過,當即止住了話茬。
荀攸本以為荀彧是因為有人經行路過才中斷開口的。
但當他朝著荀彧看去的時候,卻見他的表情透著說不出的古怪。
荀攸問:“怎麽了?”
荀彧皺起了眉頭:“我好像看到了一個認識的人。”
雖隻是驚鴻一瞥,但他覺得自己應該沒有看錯。
更讓他確認這一點的,是對方看到他的那一刻,狀似無意地將頭扭到了一邊,避讓著他的目光。
這個人絕不應該出現在這裏,尤其不應該出現在這樣的隊伍中!
他便是如周瑜一般是來長安談買賣的,也都還說得過去,可他為何會在靈台的隊列裏?
那分明是袁紹麾下的謀士田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