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229(二更+40w營養液加更) 刑……
字數:16178 加入書籤
劉虞雖然沒提前與喬琰商定這個大將軍的位置, 但此事在長安,已算得上是一件默認的事情。
長安朝廷所能夠真正掌控的區域,或者說能讓政令直接下達的區域, 其實隻有涼州並州和關中而已。
而這三個地方都是喬琰打下來的。
若要與冀州的袁紹, 幽州的公孫瓚相抗, 要與其他的各方勢力或是聯合或是製衡, 喬琰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將軍執掌天下兵馬權勢。
那麽在劉虞坐鎮中央後, 隻有讓喬琰手握這個權柄, 才能更名正言順地調動起四方的兵馬。
劉虞深知自己確實不是統兵的料, 對給出這份對她年齡來說有些超額的委任,也未曾覺得有何不妥。
再若考慮到正是因為喬琰的緣故他才能坐在這個皇位上,給出大將軍的位置隻能說是順勢而為。
但現在——
在這道宣讀的委任旨意之前, 她竟先將這個大將軍的權柄送出給了益州牧劉焉。
別說是正在宣旨的劉虞心腹, 就是此時端坐在上首的劉虞本人,以及剛接下了三公位置的另外幾人,也都不免覺得有些吃驚。
這好像對喬琰來說並不是個有利的舉動。
若此時是和平時節,天下也未曾出現這樣二分的狀態,甚至不需要她自己做出謙讓, 其他人都會對這個委任決定提出辯駁。
然而方今情勢如此,身在此地的也大多承蒙了她長安救援之情,絕不可能做出駁斥。
但很奇怪的是, 劉虞直覺, 喬琰的這番表現好像並不是因年少位高而退讓。
以她當年為並州在蝗災中的應變而選擇扣押刺史的決斷, 她是分得清時局緩急的,絕不會在此時做什麽無意義的謙讓。
他又聽喬琰在此時說道:“董賊駐紮長安之際,自益州購置米糧暫緩長安短缺,已可見益州天府之國景象, 方今大敵仍為袁紹公孫瓚之流,益州可聯結為友不可為敵。”
“董賊在時,劉益州為大司馬,董賊已除,此位不當太低,以防為袁紹所趁。”
“然大司馬之位淩駕於三公之上,總攝軍政二權。那益州牧劉君郎昔年表奏重啟州牧之事,已有割據之嫌,漢中太守蘇固為劉君郎部將張修所換,武都郡太守之位落於張魯之手,實不敢留大司馬之名,令其行事過於張揚。故而請陛下給其大將軍之名。”
劉虞從喬琰這句話中回過了幾分味來。
給身在益州的劉焉以大將軍名位,並不意味著要給其大將軍之實。
益州的環境也讓劉焉不可能將自己的勢力,憑借著這份兵馬調度的權柄擴展出去多少。
給出大將軍之名的本質意義,隻是要讓劉焉不可能倒戈向鄴城朝廷的這一方而已。
是大將軍還是大司馬,在拉攏劉焉方麵的差別不大,因為鄴城那邊絕不可能給出一個在此之上的名頭!
但有了大將軍之名,要填補長安糧倉,卻有了往來的理由了。
喬琰明擺著對劉焉這邊的好感不高。
聽聞兩日前,張魯還因徐庶和楊豐之前貿然奪取故道和散關之事,發出了一番質問。
他雖也知道這兩人奪關,乃是響應喬琰自涼州進取關中的作戰,但背靠後方的漢中,又必須給天師道信徒做出一個交代,張魯還是在年底發出了這番問責。
他倒是挑了個合適的時間發難。
畢竟他所打的算盤,便是劉虞登基之前絕不會對他們這些友方勢力做出什麽針對。
誰知道這會兒,在這建安元年元月初一的登基儀式結束後,這件事就被搬在了朝堂上。
喬琰理直氣壯地說道:“我昨日已對陳倉方向發出了調令,以徐元直並蓋元固等人將米賊自武都驅逐出境,為防與劉益州交惡,今日便為他請一大將軍位何妨。”
盧植在旁聽得有點想笑。
喬琰這表現,還真得算是一出權力製衡,以及和周邊的關係維護。
但這個讓位中,絕無任何一點對劉焉的懼怕和討好之意。
蓋勳在涼州的聲望配合上徐庶此子的指揮,即便那張魯在武都郡內行天師道傳教,聚攏了不少的人手,大概也不可能還能再在涼州站穩腳跟。
換句話說,這個大將軍位乃是一出甩了一巴掌後給出的安撫。
這一麵是在說,張魯是張魯,劉焉是劉焉,她針對張魯做出的軍事反擊,和劉焉本人沒有一點的關係。
另一方麵也是在說,他在有了大將軍位置的同時,也該當在指揮軍事調度上為國考慮,少做出一些不經由深思熟慮的打算。
更有意思的是,她是在大年三十發出的出兵指令,這就把劉虞這位天子從中的關係撇清了。
上首的劉虞也自然聽明白了這種潛台詞,在這等情形下,給劉焉這個大將軍的位置確實有其必然性,隻是這樣一來……給喬琰的位置就難免低了些。
劉虞自覺,這好像對不起喬琰為漢室所付出的努力,也對不起她彼時的救援之恩。
在暫時推後給武將定奪官位、先行散朝後,劉虞將三公都請來了此地商討。
盧植說道:“我看燁舒此提議妥當,陛下並非孝靈皇帝子侄,乃是以漢室宗親身份即位天子,益州牧劉君郎為魯恭王之後,師從司徒祝伯休,在天下宗親中也是一流的,直接剝奪其大司馬之位確實不妥。”
“方才在散朝後燁舒又問了我一句,莫非沒有這個大將軍的位置,她就勝不得袁本初了嗎?”
盧植朝著劉虞俯身一拜,說道:“若陛下真覺得未能給燁舒以大將軍位,是對其有所虧欠,令她領驃騎將軍位之餘假節鉞,又或是效仿昔年孝武皇帝與霍驃騎之名就是。”
何為效仿劉徹給霍去病的名號?就是在驃騎將軍前加“大司馬”三字,以示這驃騎將軍與他人不同。
當然,此大司馬非彼大司馬就是了。
劉虞沉吟一番做出了決斷。
在第二日的朝會之上,宣讀給武將的旨意便是——
以益州牧劉焉為大將軍。
以並州牧喬琰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出征期間假節鉞,可享開府募府掾之名,同領涼州牧之權。
以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以荊州牧劉表為左將軍。
袁術領豫州牧之餘加前將軍號。
孫策領揚州牧,加征東將軍。
當然,今日所頒布的並不隻是武將之名。
三公之下的九卿並未全數填補,但有幾個名頭已可落定了。
比如說被喬琰舉薦為弘文館館主之一的陳紀,便是九卿之中的大鴻臚,執掌禮賓之權。
執掌財政的大司農位置,則落到了程昱的手中。
掌衛兵的衛尉一職,由劉虞的武官從事鮮於輔擔任。
與盧植黃琬等人同往長安而來的士孫瑞為光祿勳。
九卿之下,將往樂平修養的荀爽,領光祿大夫之名,不在朝中任職,加金印紫綬之榮,也即金紫光祿大夫。
荀彧如喬琰先前和他所說的那樣,領侍中之名。
按理來說,侍中的作用應當是協助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但在尚書令尚且空缺的情況下,協助三公處理外朝政務便是。
餘者不予贅言。
這些尚且空缺的高位與弘文館對外做出的募集賢才舉動,無疑是一個更讓人趨之若鶩的信號。
但不管弘文館中到來的名士是何種爭相表現以圖上進的狀態,在此時有一隊人,在從趙雲這裏又領取了一隊扈從後,從斜穀道朝著漢中方向而去。
他們要去頒布給劉焉冊封為大將軍的旨意
負責宣旨的乃是在劉虞擔任幽州牧時候的從事齊周。
在劉虞即位天子後,他在九卿之中的大鴻臚之下任職“大行”,因諸侯王列侯的敕封與奪爵,都由大鴻臚部門主管,故而這敕封相關事宜,就交到了齊周的手裏。
他朝著與他同行的另一人望去,對對方還帶著個戴帷帽的姑娘出行益州這件事,簡直不知道該當如何評價。
若是如喬並州那般……不,便是如那位新被委任為涼州別駕的陸夫人那樣的,齊周自覺也沒必要說什麽。
可他分明隻見到被此人帶來的姑娘連麵容都並未露出,又對這位同行之人以“老師”相稱,聽起來便像是那並州的樂平書院中的學生。
再說到他這個同行之人,齊周就更覺得有些莫名了。
此人的名字,在喬琰麾下好像實在不能算是出名。
按照他對自己的介紹,他自稱名叫李蒙,表字公明,乃是司隸人士,早年間就投效去了並州。
齊周與他在談話間問及,何以早前並未聽說過他的名字。
那李蒙撫著胡須說道:“也怪並州有才之人甚眾,才令我無有展露才名的機會。好在此番往益州一行,原也不是什麽要務,正適合我這等閑人。”
這個理由吧……勉強也算說得過去。
但齊周自從跟著劉虞來到長安以來,很覺自己一個幽州荒僻之地的州府從事,一躍而成九卿的屬官,在行動之間絕不能有任何的錯漏之處。
起碼不能留下讓人針對陛下的把柄。
這樣一來,他就將這次前往益州授官就看得尤其重視。
他怎麽想怎麽覺得,自己這位搭檔可能就是來遊山玩水的。
可琢磨了一番喬侯讓出大將軍位置的舉動,這種隻派了個應付差事的人同往,也不難理解。
齊周想到這裏,不由歎了口氣。
看來和劉焉打交道的事情,隻能交給他了。
李儒遠遠望見他的這個表現,搖頭笑了笑。
既是要在喬琰麾下做事,他顯然不能再用李儒這個名字,但也不必像是喬琰所說的改儒為猛。
他在出行之前敲定了那個蒙字,取的就是個蒙混過關的意思。
賈詡覺得李儒要等一個合適出手的機會,是態度消極的表現,要李儒自己看來倒也未必。
就比如說喬琰要借著讓位劉焉大將軍,從而給自己謀求更高的位置,讓“大司馬驃騎將軍”變成名副其實的大司馬,李儒就當即接下了往益州一行的任務。
與他同來的喬亭問道:“老師為何讓我以這等戴著帷帽出行的方式跟隨,而非改扮男裝,讓自己變得更不起眼一些?”
李儒漫不經心地回道:“你此番前來就是多看多學,我要做的也是一擊即中之事,就當我們是這隊伍裏的累贅就好,沒必要非要看著像是個本事人。”
喬亭不太明白李儒在打什麽算盤,不過既然他說了是讓她多看多學,想來也不會有什麽問題。
算起來,她拜李儒為師還是個意外。
賈詡原本是想再試試激將法,讓李儒別真拿喬琰說的種田之名當幌子,繼續過他的田園生活。
結果李儒對賈詡說,他要是覺得無聊呢,也不是沒有別的打發時間之事。
比如說可以由賈詡教導喬嵐,由李儒教導喬亭,一年之後分出個高下來。
按照李儒的小算盤,教導喬琰的同宗姐妹還得算是個正兒八經的活計,這樣一來他起碼可以再得到一年的賦閑。
但在收到喬琰的信後,李儒又沒法安穩教學了。
這好像正是他等待的時機!
但本著種菠菜種不過賈詡,教學不能教不過的好勝心,李儒幹脆把喬亭給帶出了門。
反正她們遲早也是要出去東奔西跑的,就當先提前適應適應好了。
何況——把人帶出門去,按照實戰經驗來學習,誰又能說不是一種教學之法是吧?
李儒一邊想著此事,一邊也想著喬琰交給他的兩條消息。
一條是,劉焉在最開始提出州牧製度的時候,想給自己謀求的並不是益州牧的名號,而是交州牧。
但是綿竹人董扶精通讖緯,有占卜之能,彼時正在洛陽擔任侍中的位置。
他和劉焉交好,便對劉焉說“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在劉焉成為益州牧後,董扶此人也跟隨著劉焉入蜀,成為了蜀郡的蜀國都尉。
另一條是,在郭大賢率領的商隊從益州方向回返的時候,雖然沒有和喬琰碰麵,卻將一個聽說的消息帶給了她,也被喬琰轉告給了李儒。
劉焉此人在去年年初悄然製作乘輿車具。
有此兩點,足以看出劉焉此人想做的絕不是什麽大司馬大將軍,而是有圖謀不軌之意。
但放在去年,或者說在他剛提出州牧製度的時候,這個舉動還不算太奇怪。
漢靈帝劉宏治下民生多亂,後來的劉協又處在董卓的脅迫之下,還有劉辯在鄴城稱帝。
劉焉必然會想,既然幽州子民因劉虞治理有方的緣故,想要讓其即位天子,我這益州在知名方士的口中說有天子氣,我又為何不能為之?
隻可惜劉協失蹤,喬琰在北麵虎視眈眈,同時奉迎了劉虞為天子,可算是將劉焉的小算盤給打了個稀爛。
李儒毫不懷疑,即便劉焉在去年有過打造乘輿的僭越舉動,在劉虞正式稱帝後,起碼也會做出一番隱藏,絕不會被前來宣旨的齊周發覺其中的問題。
不過,大凡是有所動,必定留下痕跡。
等找準了機會,將事情給捅出來就是。
齊周若覺得他是來混日子的,那可就再好不過了。
何況,聽聞益州美食佳肴,美景名勝不在少數,可要比去長安城中辦事舒坦!
他都已經享受過被喬琰從馬上給掀翻下來的待遇了,總不能讓這把骨頭再斷一次。
說起來,在他經過長安的時候,那頭最近在忙什麽來著?
李儒揉了揉自己有好一陣子沒用的腦袋。
“是法令。”喬亭聽李儒嘀咕著這話,便回道。
“對,法令,這可是個需要斟酌尺度的東西。”李儒一邊想著,自己果然是應該趁著往益州一行好好複健一下,一邊又覺得,喬琰的膽子大這種情況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居然敢這麽快就想從法令條例調整,往修正漢律上發展。
要知道,像是田疇在與劉虞配合屯田的時候所提出的法令,其實也隻是對幽州地盤上的盜竊懲處、婚姻嫁娶、財物分配、互市貿易等細則,提出適配於幽州的修正。
喬琰提出的卻顯然不是。
但李儒也不得不承認,在喬琰手握劉虞這個擋箭牌的時候,這種舉動還真不能說全然不妥。
長安朝廷初立,涼州和關中又是相對法令廢弛之處,需要盡快建立秩序聽起來也是順理成章。
劉虞的賢名,又讓有些聽起來容易為人所詬病的倡議,有了個居中緩解的餘地。
在元月初七的五日一大朝上,喬琰提出了兩條堪稱驚人的奏表。
其一,將《漢律》之中的《刑名》提到律法篇章的第一篇。
其二,以勞役刑為主體設置五刑。
按照喬琰的說法就是,在大漢的桓靈二帝當政期間,屢次出現大赦天下之事,也有對各類罪行的贖死之法。
每年以金贖死、以縑贖死者不計其數。
可實際上,這種寬容對待刑徒的方法,並不能真正改變這些人的做派,也絲毫沒有讓犯罪違例之事有所減少。甚至還有人專門趕在平均一年就有一次的大赦之前犯案。
要不是因為黃巾之亂中的俘虜被充作戍邊,度遼將軍營與護烏桓校尉營中可能都沒有幾個刑徒。
這種寬宥的法令製度,做出改變的時間宜早不宜遲。
寫下了《四民月令》的崔寔,在他的另一本更出名的著作《政論》中提到:夫兵革國之大事,宜特留意,重其法罰,敢有巧詐輒行之輩,罪勿以赦贖除,則吏敬其職,工慎其業。1
這句話也成為了喬琰用來引用的說辭。
故而在她上表之中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大赦,權時之宜,非常典也。”2
大赦是權宜之計,贖死也同樣是權宜之計。
天子剛登基的大赦天下也就罷了,但在隨後的數年中她並不建議再出現此事。
雖不能叫做嚴刑峻法,但越是動亂之年也越需要框定規矩。
將《刑名》一則提前,並對刑罰做出對應的標準劃定,正是喬琰趕在農耕忙碌之前提出的訴求。
劉虞的賢德之名,必定會讓相應的律法推行,隻要沒有超過一個度,就要相對來說容易得多。
起碼要比喬琰自己提出此法的推行容易。
至於度是什麽?
在喬琰給劉虞的奏表中寫道,文景時期所提出的廢除肉刑,當年如此,今時也如此,此為絕不能倒退回去的東西,肉刑的恥辱性特質,實為舊日陋習。
那何為這新明確的五刑?
便是將罪行按照輕重,劃分為笞、杖、徒、流、死五條。3
之所以取五這個數目,乃是因為昔年漢章帝在位時期,班固在《白虎通》中寫道,刑法以五為數,正對應了五行,雖然在漢律中沒有明確的五刑之名,但現在可以有了。
不過在對罪行的具體框定中,可以應對當今時局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不必過分從嚴。4
至於在細則上的劃定,可以令專擅此道的賢才進行製定。
這封奏表詳細到了明確的五刑劃分也就算了,連實行此事的人才都已在其中做出了推薦。
這讓接到這封奏表的劉虞很難不懷疑,喬琰是不是還隻是在並州做州牧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這件事了。
不過這個時候問這種問題顯然沒什麽意義。
劉虞聽著喬琰已說到了推薦執行此細則框定的人。
崔寔的侄子崔鈞。
陳紀的兒子陳群。
荀爽的侄子荀悅。
前兩人都已身在長安,唯獨第三者尚在隱居狀態。
但她與荀攸和荀彧都打聽過此人,此二人都對他推崇備至,且提到他對刑法與時弊都自有一套自己的見解,這樣的人正適合參與到此事之中。
喬琰又道:“不行大赦,嚴禁贖死贖罪,並非要以峻法治世。若能讓三州之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便無所謂大赦之說。民若能安泰度日,吃飽穿暖,何必冒死觸犯刑律。”
“故而法令細則推陳出新的同時,關中的民生治理也需跟上腳步。距離春耕尚有三月,正是分發良種,教導耕作,發展民生之時。兩項並進,就並非倉促決斷的取禍之道。”
這項農耕推進的任務,執行者依然是程昱、國淵和田疇。
程昱可能都沒想到,在他還沒能將喬琰推上她所希冀達到的那個位置之前,他就已經先位列九卿了。
但這也確實不是想不到的情況。在這負責長安農事的三人中,屬程昱在處理政務上的經驗最多,也屬他的年齡最長。
劉虞也顯然有些避嫌的想法,故而在幽州時候就跟隨於他的從事,隻有鮮於輔一人身居九卿高位。
而田疇則在程昱麾下擔任著“籍田”的屬官官職。
“君侯這一次諫言過於冒險了。”在程昱與喬琰行於長安城郊巡視田地的時候,程昱忍不住點評道。
“仲德先生這話說得有些不對,”喬琰揣著袖籠,頗有幾分重任暫時解決後的輕快,“若不先用一件石破天驚之事來鋪墊,何以能讓人覺得另外一件事與我無關呢?”
她朝著程昱投來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目光。
程昱聽得明白她話中的意思,她所指的當然是益州的情況。
李儒是個聰明人,他雖自己說什麽有陣子沒好好動用頭腦了,但在出發之前給喬琰留下的還是一個肯定的答複。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帶著喬亭一起去益州,當什麽實戰教學的案例。
這樣一來,益州那邊的情況跟她這位讓出大將軍位置的驃騎將軍有什麽關係?
何況她還在忙於律法和農耕之事呢。
喬琰又道:“再者說來——先決之事固然危險,卻遲早會變成他人眼中的高瞻遠矚。”
在隻有三州之地的時候就成型的規矩,勢必隨著地盤的擴張而入侵,直到適配進更廣的疆域內。
當年的首功製度不也是如此嗎?
程昱恍然一笑,明白確實是自己想多了。
喬琰雖要爭奪的是大司馬的位置,但她的眼光從來沒有停在眼前的天子登基上,而是早已在將劉虞和那些跳入囊中的賢才妥善收好後,將目光重新放回到五湖四海之地去了。
“說來還有一件事,”喬琰複又開口,“請仲德先生舉薦仲饒為大司農直屬五官之中的都內令。”
這件事讓喬琰自己來做也可以,但是動靜太大了一點。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當今天子是劉虞而不是她本人,她都想將大司農這個位置給秦俞,程昱還是更合適放在宰輔的位置上,不過如今一步步走也無妨。
田疇所擔任的籍田令主要負責的是皇帝親自耕作以示典範,掌管籍田收獲行祭祀之事,這種位置確實需要劉虞的自己人,喬琰也無所謂將這種權力移交出去。
但都內令不行。
大司農麾下的都內令直接管轄國家錢貨的積貯。
貨物貯存也包括了關中的糧倉,在她調兵期間,這一部分必須嚴格把控在她的手裏。
錢幣貯存和之前的鑄幣三官合並,繼續把守財政權柄。
這是她必須明確掌握在自己人手裏的東西。
雖然作為大司農的程昱可以鉗製這一份權柄,但在劉虞登基後,弘文館中報道的賢才越發多了,誰也無法保證會不會空降一個人到這個位置上。
還是提前安排為好。
程昱頷首道:“君侯的意思我明白。”
有他這句話,喬琰也不必多擔心了。
程昱的話雖不多,卻是個足夠靠譜的後盾。
她朝前走出了幾步,方才繼續說道:“此外我有點猶豫對德衡的安排。”
程昱問道:“為何?”
喬琰回他:“我既有意讓他入少府,收攏郡國工官之中的圖紙,整頓出工官之內官營手工業的圖紙記錄,將原本隸屬於服官的人手轉為發展紡織業。等到明年棉花產地擴張,從原本的二百畝增加到五百畝以上後,可將更多棉花抽絲成線,紡織作棉布。”
她歎了口氣:“另一方麵我又希望他繼續發展對武器的提升,盡快將神臂弓做出進一步的改良。”
要知道,太史慈組建的神臂弓營,現在還用的舊版武器呢。
“仲德啊,你說人為何沒有一心兩用之法呢?”
或者說,為什麽沒有兩個馬鈞呢?
程昱還是難得看到她表露出這麽一副鬱卒的樣子。
他想了想回道:“若要我說的話,我選後者。”
“至於紡織的改進,何妨等益州的宣旨隊伍回來後,以他人之物充實己方呢?”
若論絲織,在當今天下,還無有可與蜀錦相比的。
即便是未來的吳地絲綢業,也遠不能和巴蜀紡織業相比。
喬琰想要得到造船之術,可以和江東進行交換,想要得到紡織技術改進的可能,當然也可以和鄰居交換。
隻不過前者還相對來說是個公平的交易,因為周瑜這種聰明人已經主動將位置放在了更低的地方,但後者,在劉焉促成了喬琰的大司馬之位後,就勢必要處在更加情勢不由己的處境下了!
但如今的劉焉還對此一無所知。
世人多傳漢中張魯的天師道能得到劉焉的支持,乃是其母親在劉焉這裏很得看重,替張魯吹了不少枕頭風的緣故。
可實際上,劉焉並不能算貪戀美色之人。
對一個果斷為自己請益州牧之封,甚至潛藏天子之誌的人來說,所謂的因為張魯母親精通養生容貌極佳,讓劉焉為之傾心,在大業未成之前都是個荒誕的說辭。
劉焉對盧夫人看重,隻是因為她兼挾鬼道之術而已。
也無怪劉焉會喜歡這些讖緯之說。
當年董扶告知於他,在益州這個地方有天子之氣。
而在他求來益州牧的位置後數年,隨著漢靈帝劉宏的駕崩,這天下果真陷入了動亂之中,唯獨他這個益州,因為各方險塞的阻攔,處在一個無比太平的發展環境中。
就連董卓挾持劉協逃入長安後,也要與他維持友鄰的關係,還要給他大司馬的位置。
這如何不是有天子氣的代表?
可惜董扶這位大占卜師在幾年前病故,沒能再多給他留下幾句指示。
好在,益州這個好地方給他送來了盧夫人。
這位天師道第二代傳人的妻子精通鬼神命理之說,憑借著對益州境內事務的多項預測,成功得到了劉焉的信任。
她此時便坐在劉焉的麵前。
益州人說她擅長保養容顏確實不是一句瞎話,這婦人明明已有了五個孩子,也已年近五十,看起來依然像是個三十出頭的模樣。
劉焉端詳著她的舉動,見她垂眸看著麵前樹立在米盆之中的紙人,口中念念有詞,心中思忖著他問詢盧夫人的問題,便不免有幾分緊張的情緒。
然而在盧夫人猝然張開眼眸的一瞬,那盆中紙人竟忽然無火。
劉焉險些驚了一跳,卻還是維持著坐在原地的狀態,以確保自己的州牧體麵。
當麵前的火燒盡的時候,他才不疾不徐地問道:“我記得我讓你卜的是我的前途,這好像不是什麽好征兆?”
盧夫人看向了他,以輕到縹緲的聲音回道:“君侯恐有大禍將至了。”
但若盧夫人願意跟劉焉說真話的話,大概會告訴他,這世上當然沒有什麽神鬼之說,她這出燃火也頂多算是個小把戲。
隻是她和張魯慣會打配合,讓劉焉早已相信,這並不是什麽小戲法可比的。
這就夠了。
事實上,早在今日劉焉找上她之前,張魯為徐庶和蓋勳驅趕出武都郡的消息,已經通過快馬飛報,先一步送到盧夫人的手中。
想到要給兒子討還一個公道,她當即做出了將事情往誇大了說的決定。
就說劉焉大禍將至好了!
但她話音剛落,便聽外間有人前來,給劉焉奏報道:“君侯!漢中方向傳來消息,長安朝廷初立,天子派遣來使,意圖冊封您為大將軍!來使已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了。”
劉焉聞言怔楞了片刻。
可在意識到這句話中的消息後,他又忽然撫案朗聲笑了出來。
長安朝廷初立,便將他冊封為大將軍?
他轉向盧夫人說道:“看來你是難得算錯了一次,隻是從大司馬降職到大將軍而已,這算什麽大禍將至!”
這甚至……還該算是喜事才對。
一件長安朝廷向他示好的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