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243(二更) 還師長安……
字數:9383 加入書籤
劉協早年間過得最苦的日子, 便是被董卓脅迫裹挾前往長安,剛在關中落腳的那一段。
彼時的董卓隻將他當做一個可以用來招募兵卒的幌子,而未曾真將他當做一個大漢天子。
當董卓自己都隻能麵對長安那一片廢墟的時候, 也就更不會對劉協有什麽吃飽穿暖的待遇。
好在也隻是一個月後, 當時在華陰屯田的段煨很快給新起的朝廷提供了食物,又有盧植黃琬等人從洛陽而來, 支撐起了漢室的體麵。
有了食糧, 董卓倒也未曾像是李傕後來對董卓的情況那樣, 將類似於腐爛的牛骨這樣的東西送給劉協吃。
但孩子的直覺是很敏銳的。
長時間生活在董卓的掌控之下,讓劉協的神經始終處在一種緊繃的狀態中, 更讓他食不甘味。
反而是眼下的情況裏,哪怕在他麵前擺著的隻是一碗不那麽粘稠的米粥, 也讓他覺得很是滿足。
在他住在此地的第二個月, 他就已問清了他所在的具體位置, 而不隻是知曉身在益州。
他此時在漢中郡偏東南方向的位置, 在大巴山的北麓。
這裏有個格外雅致的名字, 叫做竹溪,附近的河流也叫這個名字。
此地位處於西城和上庸之間,因並不屬於漢中平原的範圍, 故而平日裏少有閑人往來。
他的養父並不種田, 而是憑借著砍柴和打獵掙錢。
要劉協看來, 他可著實是個本事人。
哪怕是在去年冬雪封山的時候,他也能從林子裏逮出點野味來, 到上庸去售賣,還會改裝出一些好用的陷阱來進行捕獵,多得些獵物。
而他的養母平日裏會做些針線活,隻是按照她自己的說法, 益州這裏有這等本事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著實不缺她這一個,所以更多的時候,她還是折騰些炮製草藥的活計來補貼家用。
剛來此地的前兩個月,劉協還在養著身上的傷勢,又生怕會有董卓的人將他給抓捕回去,他隻敢窩居在這個山中小院之中,根本不敢外出,便跟著養母學了不少。
這些東西對劉協來說,若是再往前推上兩年,絕沒有這個可能去接觸。
但當他當真開始掌握這些基礎生活技能的時候,又隻覺這實在要比做個身不由己的皇帝幸福太多。
他一邊想著往事,一邊拿起了一旁的餐勺。
因益州氣候的緣故,這裏是可以種植水稻的,所以麵前的粥不是北方的黍麥粥,而是稻米粥。
米還是買回來後劉協幫著一起舂的。
已經被煮到軟爛的米粥上,飄著一層很是淺淡的油花,劉協翻了翻米粥,就發覺裏麵除了窩著的那個蛋之外,還加了一點點肉糜。
對於打獵為生的人家來說,肉確實沒有那麽少見,但放在飯菜之中自己吃用,對他們來說依然很奢侈。
劉協抬頭問道:“今天怎麽……”
“前幾日看你的衣服又短了,想來是長身體的時候,總不能真一點油水也沒有。”婦人說道,“明日再用你摘的筍燒些燜肉,好叫你跟那竹子一樣拔高。先吃著,等你爹回來,聽他給你說外頭的趣事。”
劉協抿了抿唇,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該當說些什麽才好,隻是重重地點了點頭。
麵前的這碗粥,米和蛋都不是精挑細選過的,但對劉協來說,遠比他在早年間吃過的任何一種山珍海味都要美味。
等到日頭近午的時候,他那養父方才從外頭回來。
正如養母所說,他出去打聽消息的時候也順帶采買回來了不少東西。
他一邊將兩捆布遞給了妻子,一邊將裝著米麵鹽鹵等重物的筐子給擱置到了地上,轉頭就見劉協用欲言又止的目光看著他。
想到他今日和喬琰留下的人手接頭所得到的囑咐,他拾掇著東西的同時,和劉協說道:“犯不著擔心外頭的戰禍,那位樂平侯得了朝廷的敕封,領大司馬的位置,說是要與咱們那位益州牧大將軍一道製服張魯。結果劉益州還沒到呢,樂平侯就把漢中平原全打下來了。”
“劉益州慌得很,不僅送糧送人,還把漢中送給了長安朝廷接管。”
他沒去看劉協臉上一瞬間精彩起來的神色,隻繼續說道:“不過這跟咱們這些平頭百姓沒什麽關係。聽他們說,咱們這一片過陣子也要被陸續接管過去,想來也不必打,還能過安生日子。漢中平原要起軍屯墾荒,要將早前跟隨張魯的送去開路,也跟我們沒什麽關係。”
劉協與真正的農戶少有接觸,根本沒能意識到,倘若他這養父真是個尋常的農人,其實不應該知道這種會戰之事。
頂多就是知道漢中易了主,劉焉還給此地送了東西。
他此時滿腦子想的都是方才養父說的一句話——樂平侯領了朝廷敕封的大司馬位置。
哪個朝廷給的敕封?
為什麽會給她大司馬的位置?
自去年八月到如今,已經有半年的時間了,劉協始終沒有問過長安的情況。
最開始的時候,這或許是因為他既然裝作了失憶就得裝得徹底一些,當然不該過問什麽太容易暴露身份的東西。
可到了後來,很難說他的這種表現是不是出於逃避的心態。
現在驟然聽到喬琰拿下漢中的消息,他卻不得不問了。
他原本以為,在他失蹤之後,剩在鄴城的劉辯就會成為唯一的正統。
這樣一來,漢室就可以從原本二分的情況下歸為一統。
這對天下庶民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但倘若事情是按照這樣發展的話,好像不應該同時出現喬琰擔任大司馬而劉焉擔任大將軍的情況,甚至還是喬琰出兵漢中。
這是什麽奇怪的發展!
劉協斟酌了一番說辭,問道:“您說,大司馬?”
“你不會覺得這是什麽養馬的職業吧?”男人爽朗地笑了笑,“聽說那是天子之下最高的位置,現在是由樂平侯擔任著,因為她在前天子失蹤後扶持了劉幽州繼任天子,又有剿滅董卓亂賊的功勞,自然是該當有高位重賞的嘛。”
“說到那董卓老賊可真是氣人,”他接著說道,“要不是因為他,也不會有這麽多長安的民眾跑到咱們益州來了。這些人沒有土地,也就隻能先幹著樵夫漁民之類的活,可跟我搶了不少生意。不過反正他死了。”
聽到董卓已死,劉協下意識地鬆了一口氣。
但他這口氣才鬆到一半又陡然意識到,這不對啊!
按照養父所說,長安城中的董卓已經沒了,他劉協也在同時失蹤了,被他父親委托為托孤之臣的喬琰居然沒有選擇轉而支持劉辯,而是扶持了劉虞登基?
那豈不是天下還是有兩個天子,也還得繼續生亂下去?
劉協的臉色變了又變,竟不知道自己的失蹤對於天下來說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他的這個神情變化,被養父給看了個清清楚楚。
男人旋即說道:“要我說這也挺好。那劉幽州的美名,就算是我們這些益州人也有聽聞過,幽州是什麽苦寒之地也不消說了,他居然能在幽州讓糧價穩定在每石米三十錢。”
劉協聞言瞪大了眼睛。
這種事情,在他還在董卓掌控之下的時候,是絕不會有人告知於他的。
他隻知道長安城中的糧價高得驚人,就算是有他強行下令讓董卓放糧賑災,也沒能讓此地的情況有太多的好轉。
但劉虞居然能讓糧價穩定在這個數額,那他的治下是何種場麵似也可以想象得出了。
會有美名傳到益州來,穿過了重山萬水的阻隔,好像也不是什麽難以理解的情況。
劉協又聽男人說道:“再說那樂平侯,逢戰必勝,又看重民生,將並州的畝產增加了不少。這一對君臣配合,許是民眾之福呢?”
他話剛說到這裏,就聽一旁的妻子說道:“你都說了,這跟我們漢中地界沒多大關係,你管人家是不是好君臣。”
“那還是有些關係的,”他回道:“人家上來便說了,漢中的征稅往後跟著關中來,畝稅是肯定不收的,芻稿稅自今年起減半,因並州的農耕之法並不一定適合於漢中,所以先在軍屯中做試驗,若今年出了成果,明年就能在這裏教授。要這麽說,我都想去買地來種了。”
“但好在,我還從那裏打聽到了個新活計,那北麵鍚縣上遊一點的位置要起個船塢,大概將會有個新鎮子,我多走些路,把野味和柴火挑到那裏去售賣,說不定也能多賺點,等到年末可以給你們多買兩塊好布。”
劉協怔怔地聽著父母商量。
養母問道,既然這樣的話,要不要幹脆往那邊再搬得近一些,可惜他們實在舍不得這一片的生活環境,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又聽養父說到,聽說現如今的長安城已經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成為了周遭人口聚攏而去的地方,早年間還是人從長安外流往益州,現在卻成了益州的人往長安去。
這個在長安重新建立的朝廷,將今年的年號定為建安,可真是定對了。
劉協從未見過鄴城的情況,不知道身在那裏的劉辯和袁紹又是何種配合的模式。
但很奇怪的是,他有一種直覺,要達到養父口中的黔首聚眾而往,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養父說到這裏的時候摸了摸他的臉。
劉協臉上那條傷疤,因為民間所用的藥物在消除痕跡上的效果不佳,最後還是殘留了下來。
男人感慨道:“若是你的臉尚好,看你這個聰明的樣子,說不定我們過上兩年積攢些錢財,還能將你送到關中或者並州就讀,學些好本事。”
“我今日還聽人說,那位大司馬在並州開辦的樂平書院延請到了當世的數名大儒,又在關中設立了弘文館招攬天下英才,益州也有不少名士前去。雖聽來不是我們能奢望的,但若有機會總是要試一試的。”
現在便算了。
劉協的臉上有傷,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他應當是無法走正常做官路子的。
但對劉協來說,他一麵遺憾於自己沒能親眼看到此刻的關中是何種景象,一麵隻覺萬分慶幸。
若他真去了長安,縱然臉上有這一道疤痕,也難保就會被熟悉他的老臣給認出來。
可在這個時候,他到底為何要去長安,又為何要讓人找到呢?
若是長安並沒有天子,那些大漢的臣子在鏟除董卓後依然在四處尋訪他的下落,讓關中處在秩序淩亂的狀態,他或許會立刻向養父坦白身份,立刻返回長安去。
在解除了董卓所帶來的威脅之後,在那幾位輔政臣子的協助下,他必然會做好一個天子。
可現在的情形不同。
有仁君之相的劉虞居於中央,數日之內奪漢中的喬琰為大司馬,民眾身上的稅賦壓力忽然一減,又有四方的仁人誌士前去投效,或許——
比起讓劉辯繼承皇位,劉虞的在位更是個合適的選擇。
他若是出現了,剛登基兩個月的劉虞豈不是很尷尬?
屆時這天下甚至不隻是兩個天子,而是三個天子!
這說起來是件何其可笑的事情!
那麽與其讓剛剛恢複秩序的長安恢複動亂,還不如幹脆保持著現在的樣子。
就當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了劉協這個人,隻有王安吧。
“愣著做什麽呢。”男人忽而朝著劉協喊到。
劉協轉頭就看到他已經沒站在自己麵前了,而是從筐子裏取出了一個包裹得嚴實的東西。
“今日的集市上有人在賣熏肉,那調製出來的口味真是一絕,我用打來的野山雞跟他換了,今天給你加餐。”
他話剛說到一半,見妻子看向了他,連忙說道:“你可別說我在花冤枉錢啊!那野山雞是自己往我手裏跳的,熏肉是我以物換物弄來的,沒花錢。”
他一邊拆開紙包一邊嘀咕:“人家的鹽和醬用得比你足多了,總得給孩子嚐個鮮的。”
眼見這一幕,劉協忍不住笑了出來。
漢中易主也並未讓這對益州的夫婦在生活上發生波折,反而像是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了。
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好結果呢?
他也實在舍不得失去現在這樣的生活。
雖然平凡又樸實,卻比任何時候都要讓他有安全感。
他也正好以一個漢中平民的身份去看看,在劉虞和喬琰聯手之下經營的天下,到底會是何種樣子。
而在劉協吃上了春筍熏肉拌飯的時候,喬琰也已經回到了關中。
任誰也不會覺得這是出征萬人回一半。
目之所及間,行在從郿塢到長安之間官道上的士卒押送著數量驚人的糧車,臉上的神情分明是凱旋的傲然。
經由秦嶺山中一行,也分毫沒讓他們有何種疲累的模樣,而是個個挺著胸膛,朝著長安城的方向進發。
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同樣的想法——
這可是在建安元年發起的第一戰!
他們不僅贏下了這場戰爭,奪下了漢中,還帶回來了這樣多的戰利品,正是對君侯堪配那大司馬之名做出的最好詮釋!
若說在此戰之前,劉焉還有安坐漢中的想法,到如今他就絕不敢有了。
又若說在此戰之前,還有人敢說喬琰太過年輕,不該授予大司馬的位置,到如今也同樣不該有了。
要知道,從喬琰出兵漢中到如今才隻有三十多天的時間而已。
這其中往來於秦嶺所消耗的,就已經占了一半以上。
將消息送到成都,讓劉焉趕來,以及他回返後籌備糧食犒軍,這裏麵又有十餘日。
所以他們真正作戰的時間也隻有五六日而已。
誰若自覺有這個取喬琰而代之的想法,大可以去試試,在此時進軍漢中到底會麵臨多少艱難險阻!
但此時看到這支隊伍的人,大概第一個想法並不是這是一支悍師勁旅,而是——
好多糧啊!
“你說這些糧車得載著多少糧?”一人在路邊停下了腳步,朝著自己的同伴問道。
“五十萬石總是有的吧……”另一人不太確定地說道。
這些人曾經見過董卓執掌期間和益州方麵做的買賣,當時的隊伍比起眼前所見的,可著實要差得太遠了。
糧車之中裝載的到底是糧還是什麽別的東西,大家也都能看個清楚明白。
此間數目不由得人不為之咋舌。
前一人搖了搖頭,回道:“我看不止,怎麽也得有將近百萬石了。”
別管這些糧食到底是送到長安府庫之中就此存放起來,還是要將其傾入長安市集之中平抑糧價,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都是——
當有了這樣的一筆糧食抵達長安之後,長安民眾對朝廷的信心必然大幅增加。
現在還隻是三月,關中平原的農耕剛起,任何的展望都隻是未知數。
但即便今年突發災厄,眼下有了這筆糧食在手,他們也就有了轉圜的餘地。
如果說他們之前隻是因為劉虞的登基以及長安亂象的平定來到這裏,又或是沒進一步外逃,那麽現在,他們可以暫時遵照著朝廷的指導安心耕作了。
不過顯然他們看到的並不是全部。
在喬琰領兵出斜穀道來到郿縣的時候,就已經先讓哨騎快馬往長安去進行通報了。
身在長安的劉虞和臣子早就做好了個準備,喬琰的這番會獵起碼要持續到四月尾聲,但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居然在三月裏就回返了,還是帶著……
“一百萬石的糧食?”
聞聽哨騎的這話,就連格外支持喬琰出戰的皇甫嵩都被嚇了一跳。
他連忙問道:“她不是直接去把劉益州給砍了吧?”
